- 日治時期,成功嶺原為日本賽馬場(競馬場)及高爾夫球場[1]。
- 1934年(昭和9年)12月1日,設立「遊園地前車站」,僅停汽油車。
- 1942年(昭和18年),因太平洋戰爭時汽油短缺,汽油車停駛。
- 臺灣戰後時期,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收為成功基地,之後成為「成功嶺訓練中心」,是中華民國陸軍新兵入伍訓練與大專學生集訓的地方;大專集訓為臺灣1980年代以前出生的男大專生共同回憶。40年間,曾有130多萬名大專生在此接受軍事洗禮[2]。
- 1970年1月,中華民國國防部執行「嘉禾二號專案」,陸軍步兵第四十一師(常山部隊)移駐成功嶺營區,改編為陸軍預備第四師(學一師),執行大專生集訓與入伍新兵訓練任務[3][4]。
- 1976年8月11日,陸軍預備第四師改編為陸軍步兵第一〇四師[3]。
- 1984年,執行「陸精四號專案」陸軍步兵第一五一師(黃龍部隊)移駐成功嶺營區,此時成功嶺營區有二個師。
- 1986年,因防衞任務調整,陸軍步兵第一五一師與陸軍步兵第三〇二師,部隊不動番號軍旗互換(黃龍部隊改稱虎威部隊)。[5][6]
- 1999年大專集訓廢除後,成功嶺以負責陸軍新兵訓練的工作為主。在大專集訓的空檔時間與大專集訓廢除後,成功嶺均負責陸軍新兵訓練的工作,即所謂「新兵訓練中心」。在臺灣各處有都有類似的陸軍新訓中心,如:宜蘭金六結、新竹關西、苗栗斗煥坪、嘉義中坑、臺南官田、臺南大內以及花蓮北埔等。一般新訓中心僅為一個旅的編制,惟成功嶺佔地比一般新訓中心廣大,所以當時設有二個師,分別是陸軍步兵第一〇四師(常山部隊,隊徽為獅頭,下轄步兵第三一○、三一一、三一二旅及砲兵指揮部)和陸軍步兵第三〇二師(虎威部隊,隊徽為虎頭,下轄步兵第九〇四、九〇五、九○六旅及砲兵指揮部)。
- 1999年8月1日,因應「精實案」配合「精簡高層,充實基層」政策執行,師級單位裁編成旅級單位,陸軍步兵第三〇二師解編成陸軍步兵第一〇二旅,陸軍步兵第一〇四師解編成陸軍步兵第一〇四旅[7]。
- 2004年4月1日,因應「精進案」配合「國防二法」實施,「常後分立」政策啟動,「常備打擊、後備守土」,陸軍步兵第一〇二旅改銜為後備第九〇四旅,陸軍步兵第一〇四旅改銜為後備第九〇五旅,移編至國防部後備司令部。
- 2006年8月9日,國防部後備司令部設立中部地區後備部隊訓練中心,於成功嶺營區舉行整編成軍授旗典禮。
- 2008年,中華民國內政部實施《替代役實施條例》,內政部役政署設立替代役訓練班。
- 2008年1月3日,因應「精進案」配合精簡後勤單位,業務外包交由民間業者經營,許可便利商店進駐成功嶺營區,為國軍營區內首家便利商店(目前已有2間分店進駐)。
- 2010年3月4日,中部地區後備指揮部「模擬訓練館」正式啟用。
- 2013年1月8日,因應「精粹案」,配合「國防組織六法」實施,國防部後備司令部裁編為國防部後備指揮部,原先所屬後備新訓旅全部移編至陸軍,後備第九〇五旅改銜為陸軍步兵第一〇四旅,後備第九〇四旅改銜為陸軍步兵第三〇二旅,移編至國防部陸軍司令部 [8]。
成功嶺之歌
“
|
國旗在飛揚,聲威浩壯,我們在成功嶺上,
鐵的紀律使我們鍛鍊成鋼,愛的教育給我們心靈滋養。
驚奇、震撼、緊張,替生命開礦(開創),
團結、合作、創造,讓智慧發光。
風雲變色,世界動盪,
我們在成功嶺上,擔當國家興亡,衝破驚濤駭浪,
靠我們自己的堅強力量,
永遠奮鬥前進,永遠奮鬥前進,迎接反共人心的歸向,
踏上成功之路,踏上成功之路,高唱勝利交響的樂章!
|
”
|
成功嶺上
“
|
英雄來自四面八方 從四面八方奔向成功嶺上
英雄懷有崇高理想 為崇高理想集合在成功嶺上
堅定信念 認清方向
國家興亡 我們擔當
熱情洋溢 神采飛揚
個個都是中華的好兒郎
|
”
|
- 《成功嶺上》(1979年)
- 《報告班長》(1987年)
- 《成功嶺2 全面出擊》(1990年)
- 《報告班長-新兵報到》(1991年)
- 《超級班長》(1996年)
- 《報告班長5 女兵報到》(1997年)
國防部每年會舉辦「國防知性之旅-營區開放」活動,有時也會選擇成功嶺營區舉辦國防知性之旅開放給民眾參觀。
國防部為推廣「全民國防教育」,每年會舉辦多種暑期戰鬥營,招生對象為大專生與高中生,其中「成功嶺戰鬥營」在此營區舉辦。
中華民國童軍於2018年6月30日至7月6日,於成功嶺營區舉行第11次全國大露營。
1992年9月17日,《民生報》、中國電視公司與味王共同主辦成功嶺勞軍晚會「強強滾勞軍之夜」,主持人張菲、檢場、張辰[9]。
彰化延伸線:「成功嶺」(已納入前瞻計劃)
More information 編號, 業者 ...
Close
沿革史. [2016-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0).
卜人美、郭肇舫、鍾豐榮. 歌聲、掌聲、歡笑聲 台上台下強強滾. 民生報. 1992-09-18: 10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