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兵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兵,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兵種,配置於陸軍、火箭軍等。防化兵屬於戰鬥保障兵種,由觀測、偵察、洗消、噴火部(分)隊組成。裝備主要有觀測器材、偵察器材、防護器材、洗消器材、煙火器材。任務是從事化學、核輻射偵察及放射性沾染觀測;實施煙幕保障;使用燃燒武器協同步兵作戰等等。防化兵還負責指導其他部隊防護核武器、化學武器,並且負責協助地方有關部門組織群眾實施以上防護[1][2][3]。
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兵 | |
---|---|
國家或地區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部門 |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 |
功能 | 從事化學、核輻射偵察及放射性沾染觀測;實施煙幕保障;使用燃燒武器協同步兵作戰等等。防化兵還負責指導其他部隊防護核武器、化學武器,並且負責協助地方有關部門組織群眾實施以上防護 |
專用顏色 | 紅色與綠色 |
進行曲 |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 |
抗日戰爭時期,1940年夏,八路軍對日軍發動百團大戰,日軍使用毒劑20多次,造成八路軍近萬人中毒,戰鬥進程受到影響。1942年,日軍在「五一大掃蕩」中,使用毒劑數十次,並且製造了毒死村民800多人的「北疃慘案」。從1937年到1945年,日軍在抗日戰爭中共使用化學攻擊2000多次,導致中國傷亡8萬餘人。1950年代,在韓戰中,美軍違反國際公約,對中國人民志願軍使用大量細菌武器。為了有效防化學武器攻擊,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建立防化兵[1]。
1932年12月13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在軍委特科隊裡編設化學排,任務是施放煙霧以迷惑敵人、掩護己方戰鬥。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底,在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一分校成立化學隊,以培訓防毒幹部。後來在延安也辦過防毒培訓班。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在第七、九、十三縱隊組建過防化分隊[1]。
1950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軍訓部部長蕭克向中央建議成立防化學兵學校,並且建議野戰軍和兵團分別編設防化科,軍編設防化股,師、團、營編設防化參謀。蕭克的建議獲周恩來支持。1950年12月1日,毛澤東批准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學兵學校。1951年,入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在師、團、營建立防化分隊。截至1953年,全軍已設有100餘個防化連,各大軍區先後成立了防化兵處,總參謀部軍訓部設防化兵處。1955年4月19日,中共中央軍委第29次會議討論軍委軍訓部部長蕭克《關於化學兵建設問題的建議》,決定成立中央軍委防化學兵部,並且責成總參謀長粟裕負責籌建工作。1955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頒發防化學部編制表,防化學部下轄辦公室、8個處以及管理科。1956年1月1日,防化學部正式組成並開始辦公。張廼更擔任首任部長[1][4]
1957年5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決定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學兵部,行使兵種領導機構職能,歸屬國防部建制;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學兵部下設司令部、政委辦公室、幹部部、器材部[1][4]。1959年3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通知:自1959年4月1日起,改屬總參謀部建制,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防化學兵部。1961年1月26日,中共中央軍委第75次會議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防化學兵部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學兵部,擴編成兵種領導機構,改歸中共中央軍委直屬。它既是軍委的兵種領導機關,又是總參謀部的業務部門;其黨政工作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直接領導。1961年11月7日,防化學兵部下設司令部、政治部、器材部、後勤部。1962年11月11日,器材部撤銷,僅設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4]。
根據軍委辦事組1969年6月13日公布的總參謀部精簡整編方案,1969年10月17日總參謀部發出通知: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學兵部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防化學部。1978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防化學部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防化部。1992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防化部與總參謀部裝甲兵部、炮兵部、工程兵部、陸航局合併組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兵種部。1995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兵種部防化局成立並開始辦公。2003年11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軍訓和兵種部防化局[4]。
1978年,按照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統一部署,防化部隊開展「技術能手」、「一專多能」、「四會教練員」活動,解決了防化部隊訓練人才斷檔的問題。1979年8月,總部頒發新的防化訓練大綱及配套教材,修改並印發了《防化參謀手冊》。1982年起,防化兵開展了訓練改革。1984年,初步形成了新的訓練內容體系[5]。
1955年1月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聯合發動一江山島戰役,進攻一江山島的中華民國國軍。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兵的第一個噴火連(隸屬華東軍區)在登島作戰中立功。噴火連配備67具噴火器,分別配屬給登島作戰的各步兵連。1月19日凌晨,中國人民解放軍全殲守敵。噴火連共燒毀敵方地堡45個(占敵方地堡總數1/3),洞穴16個,防空洞2個,其他目標2個,殲敵200多人。噴火連11人犧牲,33人負傷,48人立戰功[1]。
1964年10月16日,中國成功爆炸首顆原子彈。爆炸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兵以某部防化一團一營為基礎,組建混合防化營,乘裝甲車隨即衝進原子彈沾染區執行偵察任務。混合防化營下轄偵察連、固定洗消連、機動洗消連以及營部的多個直屬分隊,共350多人。在原子彈爆炸後半小時,防化偵察分隊便將核爆炸數據報到以張愛萍為首的指揮部。按周恩來「一次試驗,多方受益」的要求,防化兵在沾染區對中國自行研製的核爆炸觀測器、核輻射探測器、防護器材、洗消器材等開展了全面檢查,填補了數項科研空白。第一批進入沾染區的防化偵察分隊立集體一等功[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兵收集和修復美國、日本、中華民國國軍製造的防毒器材,還從蘇聯引進防化裝備並仿製,又自製簡單器材。195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成功仿製20多個型號的蘇聯式防化裝備,並形成生產能力。1958年至1960年代中期,第二代國產防化裝備和技術獲得發展。1965年設計定型的輕便防毒面具,其重量比美軍當時裝備的防毒面具還要輕。196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還發展了防原子彈裝備。1970年代,防化兵裝備繼續升級。例如1971年設計定型的含磷毒劑報警器,重量僅1.2千克。新型輻射儀的重量也僅1.2千克。1975年設計定型了核爆炸觀測儀[1]。
1985年,防化兵裝備實現了「六五」計劃預定目標:發展對核武器、化學武器的偵察裝備、化驗裝備;工事用毒劑報警器和檢測器材;核爆炸自動觀測儀;採用計算機技術的可攜式防化參謀作業工具[1]。
1990年代起,防化兵裝備及其他軍兵種的防化裝備均有很大發展,先後研製生產出大型多功能快速洗消裝備,各軍兵種專用防化裝備,發煙器材、燃燒武器。從防化兵專業保障能力到中國人民解放軍整體防護能力均提升到新水平[1]。
1990年7月,裁軍談判會議禁止化學武器特設委員會通知中國駐日內瓦代表團,邀中國參加第二輪國際間化學裁軍核查對比實驗,為各國正在談判的《禁止化學武器公約》做前期準備。總參謀長遲浩田決定中國參加。由解放軍防化專家鍾玉征、陸寶嘉、馬遠駿、邊淑清、曹俊鍾、陳志升等人組成的專家組代表中國參加了第二輪國際間化學裁軍核查對比實驗,鍾玉征任專家組組長,取得了優異成績[1]。
1995年3月,日本東京地鐵站發生沙林毒氣事件,造成大批人員傷亡。各國政府紛紛採取防範措施。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給北京軍區下達了演習任務。北京軍區某防化團進行了北京某地鐵站化學毒劑緊急救援演習[1]。
1990年代起,新一代防化兵已從應對軍事威脅拓展至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防化兵先後參加了許多非戰爭軍事行動。例如1998年九八抗洪,2003年抗擊非典,2008年初抗低溫雨雪冰凍災害,2008年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2010年南京「7·28」爆炸事故,2012年彝良地震,2015年福建古雷PX工廠爆炸事故、天津港爆炸事故、尼泊爾地震等等[6][7]。防化兵訓練也從傳統核生化防護拓展到戰時核生化設施防護、平時核生化救援等[6]。
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兵在各集團軍編有防化團(營)。防化團下轄有若干防化營。防化營下轄有偵察連、洗消連、發煙連。在步兵師編有防化營,防化營下轄有偵察連、洗消連、噴火連。在步兵團編有防化偵察排,防化偵察排下轄有若干防化偵察班[2]。以下列出陸軍部隊各防化團:
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兵現無兵種領導機構。以下列出歷史上各領導機構的領導。
|
|
|
|
|
|
|
|
|
|
|
|
|
|
|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