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廬山市
中国江西省九江市代管的县级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廬山市,原名星子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西省九江市代管的一個縣級市,地處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部,東與都昌縣隔水為鄰,西與柴桑區、德安縣、共青城市接壤,位於廬山南麓、鄰鄱陽湖西岸,是旅遊名市。市人民政府駐南康鎮紫陽南路45號。
Remove ads




廬山城區內有周瑜點將台,五老峰下有白鹿洞書院。溫泉鎮的泉水有天然硫磺礦,水溫在70-90度。江西省工人療養院就設在溫泉。秀峰風景區內的瀑布因詩仙李白作《望廬山瀑布》而老幼皆知。金星硯製作技藝被收錄於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Ⅷ—76)。
1975年星子縣宋墓出土《邵堯夫先生詩全集》九卷,被認定為海內孤本。2008年,據此重編的兩部古籍善本入選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3][4]
Remove ads
歷史

自古為「南國咽喉,西江鎖鑰,江右之門戶」,因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辭海》提到,(南康)城瀕鄱陽湖西岸,形勢險要,晉末劉裕破盧循,南朝梁王僧辯破侯景,明太祖破陳友諒,清洪秀全困曾國藩,皆在此地。
清同治《星子縣誌》記載,夏商周時期,星子在《禹貢》楊州之域,「西據敷淺原(即廬山),東匯澤於彭蠡」。「春秋時,周景王9年(公元前535年),星子地域逐漸為楚國所有」。周敬王10年(公元前509年),吳王闔閭攻打楚國,歸屬吳國(今吳障嶺,即吳國屏障之義)。周元王4年(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國,故又歸屬越國。戰國時代,周顯王35年(公元前334年),楚威王熊商征討越國,殺越王無疆。次年,收回原被吳國占去的全部土地,因而,這裡又屬楚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歸九江郡轄。漢高祖6年(公元前201年),設淮南國豫章郡柴桑縣,星子在其境。魏黃初3年(公元222年),東吳孫權設武昌郡,柴桑屬武昌。晉永興元年(公元304年),劃武昌的柴桑,廬州的潯陽,設潯陽郡。南朝仍循舊置。隋文帝平陳,廢潯陽郡設江洲,廢汝南、柴桑二縣,設潯陽縣。開皇18年(公元598年),更名彭蠡縣。大業3年(公元607年),廢江洲改為九江郡,彭蠡更名湓城。唐武德4年(公元621年),復設江洲,立潯陽縣;8年(公元625年)湓城併入潯陽。
五代吳楊溥大和年間(929~935),於廬山之南立星子鎮,派兵駐守,因境內有石(即落星墩)浮於水面如星,故得其名。
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設置南康軍,治所在今廬山市;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為南康路;明朝洪武年間改為西寧府、南康府。楊熊祥於1905年升任南康府知府,直至1912年辛亥革命該府建制被廢。
元、明、清三朝是南康府的治所之所在,曾經是一個州府級的城市。
2016年4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撤銷星子縣,設立縣級廬山市,九江市廬山區牯嶺鎮劃歸廬山市管轄。同時廬山區更名為濂溪區。
2016年5月30日,江西省廬山市正式掛牌成立[5]。
Remove ads
受山南靈山秀水的影響,儒教、佛教及道教追隨者鍾情於此,在此讀書、遊覽、隱居或過化。
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南巡,射蛟尋陽,登漢陽峰,封匡俗為南極大明公。廬山因此聲名遠播。
晉咸康六年(340年),王羲之守尋陽,後卜居於金輪峰下。西域高僧佛陀跋陀羅(一說為佛陀耶舍)來見,羲之雅重其德,因舍宅為歸宗寺以居之。歸宗寺為廬山首座佛寺。開先寺、歸宗寺、棲賢寺、萬杉寺及海會寺成為廬山五大佛教叢林。又有廣佛禪院、慈航寺、紫雲寺、龍駒寺等。
山南道教傳播早於佛教,東晉葛洪在觀音崖煉丹;南朝陸修靜修行於簡寂觀,達七年之久。471年,陸修靜撰道藏三洞經書目錄等道教經典,創立南天師道,成為一代宗師。簡寂觀內有道藏閣,是當時全國最大的道教經庫。廬山市又有白鶴觀、元(玄)妙觀等。
2013年1月,遊客在秀峰景區發現曾殺害秀峰寺全部僧徒的侵華日軍第101師團飯塚國五郎[6]的被翻新、打磨的墓碑,翻新墓碑事件引起爭議。[7]
2013年3月,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在秀峰寺發掘出一座明代覆缽式塔狀壁畫墓。據考,此為大然禪師及其弟子的宿塔。墓中出土的贔屓碑座[8]、香爐、青花碟盤等器物和壁畫,為秀峰寺的歷史提供了佐證。[9]
南唐升元四年(940年),李氏朝廷在廬山白鹿洞開設廬山國學,開創了都城之外辦國學的先河。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理學家朱熹知南康軍(今廬山市),重建書院,訂立學規,大力發揚儒學。
宋熙寧四年(1071年),程朱理學創始人之一周敦頤任南康知軍,大力發展理學。朱熹成為其集大成者。
明正統元年(1436年),翟溥福主政南康府,倡議興復白鹿書院,重視教化。他聘請教師,會逢月初則探望學子、親自授課。江西巡撫趙新稱他為「江西第一郡守」。後年老請辭,百姓不舍,遂在其死後建祠於湖堤祀之;又配享白鹿書院之三賢祠,與李渤、周敦頤和朱熹共享三賢之譽。[10]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與理學追隨者持不同觀點的陸王心學人物之一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後,遊歷廬山、詠詩述懷並刻《記功碑》於秀峰。與朱熹在1175年鵝湖之會激辯的心學大家陸九淵,卻曾獲朱熹之邀到白鹿洞書院作主旨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講演,朱熹為此刻「白鹿洞書堂講義」石碑。[11]
2004年7月,星子縣文物研究人員在東牯山靈霄峰發現北宋年間「李氏山房」藏書館遺址。據考證,李氏山房藏書館屬中國最早、規模最大的私人藏書館。李常(1027年-1090年),字公鐸,建昌(即今永修縣)人,黃庭堅之舅父[12][13]。李氏山房原為北宋時楞枷院的白石庵,李常少時與第李布(字公南,一說其兄為李莘)就讀於此處的白石僧舍。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弱冠二年後即進士擢第,贈所藏9000餘卷書籍與白馬庵。李常至交蘇軾名篇《李氏山房藏書記》《過建昌李野夫公鐸故居》《李公鐸白石山房》使該事跡廣為流傳。蘇軾嚴厲諷刺當時社會「束書不觀,游談無根」之流弊,認為「自孔子聖人,其學必始於觀書」,讚揚李常贈所藏書是「以遺來者,供其無窮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當得」。豐富的藏書和蘇東坡寫的詩記,促使海內學子紛至沓來,尋書覓學,為廬山國學、白鹿洞書院的興盛打下了堅實基礎。[14]
Remove ads
「西河戲」,又稱「彈腔戲」。西河戲形成於清咸豐年間,源自農民慶祝春節時自演自樂的娛樂形式,近年來重新流行。2010年,廬山市西河戲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近人閔孝吉[16]在其所撰《閔孝吉文選》「蕉陰雜話」章中談及陶淵明故居所在及《南康志》的訛用問題,具有研究價值:近時有研究陶淵明者,印其所著行世,其中有云:「又有人引《南康志》說:『近城五里,地名上京,有淵明故居』,南康郡在今贛縣西南,他家住那裏作什麼。」細玩此醉意,是以《南康志》之所載為無稽,而引據《南康志》者為無識;不知江西之南康有二,一為府名,宋置南康軍,今之星子縣,是其舊治,廬山之陽屬星子,山之陰屬九江,地皆在贛北,志南康者,此南康也;一為作者所指在今贛縣西南之南康,清為南安府,今為縣;作者誤以昔人之志南康。認為今日之南康縣,贛北贛南,相去甚遠,宜其致惑淵明,「他家住那裏作什麼」。按江西通志,稱淵明故居凡三處,一在瑞州新昌縣東二十五里;《圖經》云:「陶公始家宜塵,後徙柴桑。」一在南康府城西七里,為玉京山,亦名上京;《名勝志》云:陶詩「鑄資家上京」即此。在九江府西南的九十里柴桑山;《名勝志》云:潛陶家於柴桑,即今之楚城鄉,去宅北三里許,有靖節墓,唐白居易有〈訪陶公舊宅詩〉;又《朱子語錄》:盧山有淵明古蹟曰上京,《淵明集》作京,今土人作荊,江中有一磐石,石上有痕,雲淵明醉臥其上,名淵明醉石。梅縣古先生居廬山日,親訪其跡,雲今玉京山前里許,有部婁,上為大磐石,夏月水盛時,正在江中;土人云,淵明嘗在此石,望開先瀑布,醉眠其上,是與《朱子語錄》之說相合也。至若栗里,不近上京;《江西通志》稱栗里在今楚城鄉,即故柴桑縣城。《陶集》中有〈酬丁柴桑〉詩,可見栗里附柴桑城,故得與縣令往還也。明正德七年,楚城鄉鹿子阪大水,衝出一碑,曰「陶靖節先生故里」;提學李夢陽,據之以復先生墳墓田廬,桑喬《廬山紀事》記之。古曰栗里,今曰鹿子,栗鹿雙聲,子裡疊韻,音雖稍變,猶不離其語柢。上京在今之星子縣境,栗星在今之九江縣境,作者謂「上京,栗星有百里之遙麼」可應之曰「有」。考索推證,本屬難事,在今日圖書不備,更為加難;然普通之常識,可自辭典之類以求,亦不致太過疏陋,貽誤初學。清時,章太炎謂其弟子黃季剛不輕著書為吝,而人輕著書者為妄;吝不仁,妄不智,有見哉!
又談及陶淵明、慧遠及陸修靜相會,象徵儒釋道三家相處融洽的傳說;又考據此地摩崖石刻的歷史:東林寺(上) 栗里後生 東林寺在廬山之陰,自蓮花洞左側入溪徑,約數里,過太平興國宮,黃冠之所居,建自宋代,有碑刻,多漫漶不可辨;宮舊稱太平觀,宋詩人陳與義傳,所謂提舉江州太平觀者,即此是也。宮前有鐘鼓樓,其形似雷峰塔,左右列峙,已半圮,不可修復。相傳宮系江州義門陳姓[17]宗祠所改建,故有百犬同飼之石槽,槽邊有牛欄,其地蓋久為田舍矣。再進,下嶺,平岡遠疇,樹多杉松,竹林特茂,村落稀疏,溪水清駛,不涸不溢;有小市,人家數十戶,稱雁門街,以慧遠雁門樓煩人,晚年甚思故里,其弟子遂招雁門人來居之,象其市井,存其語音習俗,以娛慧遠。遠師棄俗,尚有塵念,此傳言之不可盡信也。街後見山門,巍然聳立,榜石題曰晉東林寺,筆法亦可觀。入山門,為虎溪;遠師在日,送客不過此溪,陶淵明,簡寂觀道士陸修靜,兩人相偕來寺,遠師送之去,三人言談,遠公不覺過溪,聞虎嘯,三人乃撫掌而笑,故畫綠傳虎溪三笑圖。溪上有橋,青石數級而已。再前行,有白蓮池,已犁為田,惟田中心約方丈,不可耕,牛至輒腳陷,亦異事也。寺門對香爐峰,峰下有江州司馬白香山草堂故址,峰上有御碑亭,明太祖刻石紀周顛仙告太平事。羅漢雙劍諸峰,亦近在自前。自香山草堂北行,有石門澗,景幽邃,人罕游焉;謝靈運曾至其地,見諸詩篇。過白蓮池,為神運殿,殿旁有出木池,池西頭,有石砌圓洞,洞中有巨木,自水上視之,色黝,附以青苔,拔不可出,亦不腐朽;寺僧云:「殿名神運,其構造之材,皆自此池出,今池中之木,其遺材也。」越殿為禪堂,堂後有銅塔七級,高可八市尺,刻《金剛經》全部,字似文徵明楷書體;塔下座,浮雕四力士,面目衣飾,極工致,明萬曆年間所鑄造者,且可層層拆卸;日人來游者,曾以重金賄寺僧,將卜夜氈裹之去,為街中人所悉,告諸地方父老,立呼寺僧,卻日人金,逐日人去,古物得以保存;其可拆卸處,今已銅錮,防計竊者。
東林寺(下) 栗里後生 寺中石刻,有唐代大中六年崔黯撰《復東林寺碑銘》,柳公權書;以碑不知碎於何代,現存者僅一小方,約可拓者三十餘字,漫漶者十餘字。李邕撰書東林寺碑,全碑甚大,現存下段,約三百餘字,旁有蔣之奇翁方綱題名,或雲此碑是翻刻者,並非唐代之原刻。王陽明書《游東林寺》七言古詩一首,字作行草,此碑高近丈,已有裂痕,現嵌置壁間。又唐大中八年造經幢一柱,六面書經文,字多不可見,惟幢首所造佛象,以浮雕故,雖殘破,尚可墨拓耳。明碑有萬曆年間御史祁逢吉撰書《古龍泉記》,完好無損,字似趙子昂體。遠公塔,在東林西林兩寺之間,山勢微起,不甚峻,外觀方形磚屋,無門可入,僅遙對小大池之一方,嵌青石板於牆中,鐫空如古銅錢狀,有尺許大,自錢孔向內視,可見塔如荔支形,皆卵石疊成,石之巨細,無大差別;塔下石礎,雕刻精工,作雲水蓮花諸物象。言葬術者,多言廬山北面之地脈[18],遠公塔與周運溪墓,分占盡矣。民國十七八年間,有某居士捐建三笑堂,堂既成,有好事者譬歷代留題東林寺詩人姓名,斷自清亡,為長方木牌,密行細楷,有數百家之多,聞其搜羅考證,亦費經年之力。三笑堂中懸吳興孫墨千所繪三笑圖,說者謂其筆法近馬和之。詩人名牌,供祀兩側。遊客亦以此為寄宿之地。泉則有名卓錫者,雲是遠公初至,苦其水遠,以杖鑿地,且祝之曰:「若某得留此弘法,當有水出。」鑿不數寸,即見水。此泉味甚甘,盛於杯中,可略浮出杯麵不溢。有名古龍泉者,雲是遠公咒龍所致,此泉質甚寒,夏日飲之,如飲冰。有名聰明泉者,雲是殷仲堪訪遠公論易,問:「易以何為體 」遠公云:「以感為體」。殷云:「豈非銅山東崩,洛鍾西應邪 」遠公撫掌云:「君侯之聰明,如此水矣。」遂以聰明稱此泉。西林寺,遠公之法兄惠永所立,在東林之先。兩寺相距不半華里,其規模聲聞,皆不若東林之大。李義山詩:「崖花澗草西林路,未見高僧且見猿。」二十年前猶彷佛得之。兵戈塵劫,何代無有,名山古剎,恐遊人亦絕跡矣。
Remove ads
行政區劃
南康鎮、白鹿鎮、溫泉鎮、星子鎮、華林鎮、蛟塘鎮、橫塘鎮、牯嶺鎮、海會鎮、蓼南鄉、東牯山林場和沙湖山管理處。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廬山常住人口為231525人。
地理
境內西北多山峰、丘陵, 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8座。其中境內廬山主峰漢陽峰最高,海拔1473.4米。以漢陽峰為中心, 群峰環繞。
市東部環鄱陽湖一線,多沙山和沙丘。
市中部為低山丘陵, 以丫髻山為中心, 山丘密布。
市南部是沙湖山,濕地、湖汊和灘涂為主。
市域冰蝕地貌顯著,秀峰內黃岩瀑布即為冰斗地貌。U型谷、角峰、盤谷及羊背山地貌顯見,冰川堆蝕的搬運作用對地貌影響也較大。
1860年間,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來華考察時對廬山進行專門地質研究,在其巨著《中國——親身旅行和據此所作研究的成果》中,介紹了他命名的分布在廬山市境內的廬山片麻岩。
抗日戰爭前, 地質學家李四光對廬山(包括山南)地區進行詳細地質調查,得出廬山有大量第四季冰川遺蹟的結論,並著書《廬山地質志略》《冰期之廬山》闡釋。
廬山市湖泊、湖汊為鄱陽湖的一部分, 面積353.2平方公里。此外,內陸湖星羅棋布。
重要地址


始建於宋代的南康府譙樓俗稱周瑜點將台,元代至正年間重建,元末毀於戰亂,後經過明代重修,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譙樓樓座向南,呈方形,採用本地花崗石砌壘而成,基寬27.9米,縱深15米,高5.46米,中有拱門通道。門旁有清朝南康知府劉方溥所書的對聯,上聯是「曾是名賢過化,前茂叔後考亭,我亦佰姓長官,且試問催科撫字。」,下聯為「縱使絕險稱雄,背匡廬面彭蠡,誰作一方保障,敢徒憑形勢山川?」。[22]
紫陽堤,又稱南康星灣石堤,是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始建於北宋年間,長500餘米,堤內又疏浚兩個停泊之所,可容小船千艘,後因年久失修逐漸崩坍。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朱熹知南康軍,著手大力修復,後人們以他的別號「紫陽」命名之。現在,這一遺蹟仍然保存完好,內外兩堤堅固如防,層層壘疊的花崗石塊基礎依舊,古閘依稀可見,是我國古代水利史上的偉大傑作。
詩聖李白的詩「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中所指的瀑布,就是位於廬山市秀峰風景區內的開先雙瀑群中的西瀑[23]。
觀音橋位於白鹿鎮,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桃花源 ,位於廬山南麓隘口鎮境內,附近的溫泉鎮是田園詩派代表人物陶淵明故里。《桃花源記》所描述的地方被認為有可能在此地「康王谷」。[24]
其域內谷簾泉泉水被認為是沏茶用水之上品[25];縣域內的廬山雲霧茶在宋朝時被奉為貢茶,是中國著名綠茶之一。[26]
位於廬山南麓的東林大佛,宗教道場,建成於2013年。高48米,為世界最高阿彌陀佛銅像[27]。
縣誌
廬山市為古南康府縣治所在,存世縣誌有《南康府志》《星子縣誌》。[28]
名人





氣候
廬山市屬於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冬季常,盛行偏北風;夏季則盛行偏南風。境內廬山山南地區垂直氣候差異大。受廬山和鄱陽湖的雙重作用,產生狹管效應。春夏交替時,多雲霧;冬季受鄱陽湖風口影響,冷空氣南下時,風力強勁;夏季季風受廬山山南阻擋,氣候悶熱。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