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軍事、政治衝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以巴衝突是自1948年持續至今的衝突,與阿以衝突及以阿戰爭密切相關。自約兩千年前猶太人被羅馬帝國逐出故土後,許多流亡的猶太人一直試圖返回耶路撒冷及以色列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從鄂圖曼帝國手上奪得巴勒斯坦地區,建立巴勒斯坦託管地。英國在1917年的《貝爾福宣言》中承諾在阿拉伯人口佔90%的巴勒斯坦地區幫助猶太人建立民族家園,這導致該地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衝突加劇,後演變成公開的民族衝突。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發動的大屠殺又加速了猶太人移居此地區,猶太人在該地區人口佔比增加至30%。1947年11月,57個聯合國成員國投票通過聯合國大會第181號決議,將巴勒斯坦託管地分割為兩個國家。議案以33票贊成、13票反對通過;美國、蘇聯及西歐國家投下贊成票,印度、阿拉伯國家反對議案,英國棄權。該決議通過後的次年,阿拉伯國家便聯合起來入侵剛建國的以色列,於是第一次以阿戰爭爆發。
此條目可參照阿拉伯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此條目在對應語言版為高品質條目。 (2024年1月1日) |
1990年代的《奧斯陸協議》試圖促成兩國方案。這份協議大致劃定了耶路撒冷的地位、以色列定居點、邊界、安全、水權、巴勒斯坦人的自由行動權和回歸權。在爭端雙方的族群里,有些個人和團體呼籲完全消滅對方,雙方皆有主張對方並非真正的民族,故無權建國的論述。現時大多數國家均支持以兩國方案解決以巴衝突[1];亦有人支持一國方案,即建立一個包括現在的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及加薩走廊在內、種族及宗教地位平等的世俗國家;此外有三國方案,即將約旦河西岸和加薩走廊分別併入約旦和埃及。
以巴衝突始於1880年代巴勒斯坦地區阿拉伯人與猶太人之間的衝突。自公元135年被羅馬帝國驅逐出以色列地以來,許許多多流亡海外的猶太人一直試圖返回故土,18世紀以後有數波小型的回歸潮,從數百到上千人不等。第一次大規模的回歸浪潮則始於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區的猶太人為了逃避迫害,開始回流到以色列地,即古迦南之地或古猶太國之地,今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從鄂圖曼帝國和阿拉伯人手中購買土地並定居。
1896年,維也納記者和劇作家西奧多·赫茨爾發起錫安主義(又稱「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號召全世界猶太人回歸故土,恢復本民族的生活方式。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爾,他召集了第一屆「世界錫安主義大會」,大會決議建立「一個得到公眾承認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園(或國家)」[2]。「猶太國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開發公司」等相應機構成立,幫助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鄂圖曼帝國加入了同盟國,與包括英國在內的協約國為敵。1915至1916年間,時任英國駐埃及高級官員亨利·麥克馬洪與漢志阿拉伯教長胡笙進行了五次通信,達成了巴勒斯坦、敘利亞和伊拉克等地的阿拉伯領袖與協約國共同對鄂圖曼作戰的協議,而英國同意戰後建立獨立的阿拉伯國家以交換。1916年9月,英國與法國達成了戰後分割鄂圖曼中東各省的《賽克斯-皮科協定》[3]。
錫安主義運動的發展推動了第二次回歸的浪潮(1904-1914年),約有四萬名猶太人返回定居。1917年,英國外交大臣阿瑟·貝爾福發表《貝爾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家園,並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當時,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除老依舒夫外只擁有少量土地。
1919年1月,哈伊姆·魏茨曼與伊拉克國王費薩爾一世簽署了《費薩爾-魏茨曼協定》,費薩爾在協定中接受《貝爾福宣言》,但條件是英國必須遵守此前關於阿拉伯國家獨立的承諾[4]。
一戰中,1915年,在邱吉爾的主導下,英法軍隊對鄂圖曼帝國發動了加里波利之戰,遭遇慘敗。隨後英國軍官阿拉伯的羅倫斯組織當地以貝都因人部落為主的軍事力量與鄂圖曼帝國作戰,有效削弱了鄂圖曼帝國的勢力。1918年一戰結束後,鄂圖曼帝國完全退出此地區並於1923年瓦解,而阿拉伯部落之間紛爭不斷,最後默認由英國占領。1920年,國際聯盟委託英國管轄巴勒斯坦地區,包含外約旦、以巴地區。1922年英國將託管地劃分為兩部分:約旦河東部(現約旦)由哈希姆家族實際管理,約旦河西部由英國控制,此時這些地區猶太人佔總人口的11%,與阿拉伯人混居。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猶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歸浪潮。1931年,猶太人佔當地總人口的17%。接著在1933年,納粹黨在德國執政,掀起第五次猶太人回歸浪潮。1936年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大起義後,英國的皮爾委員會在1937年首次提議將巴勒斯坦地區劃分為猶太國和阿拉伯國。1940年,猶太人已佔當地居民總數的30%。隨著猶太居民比例從1922年的11%增漲至1940年的30%,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關係也日趨緊張。對此英國在1939年頒布了一份白皮書,規定1939年後的5年內猶太人可再移民75,000人,此後不再接受猶太移民。許多猶太人和錫安主義者視這份白皮書為對猶太人的背叛,認為此舉違背了《貝爾福宣言》,亦有猶太人持不同意見。阿拉伯人的抗議活動並沒有就此平息,他們希望託管地政府完全停止准許猶太人移居當地。
二戰中的猶太人大屠殺進一步推動了猶太人的回歸,猶太人復國的理念也越來越強烈。1944至1948年之間,約20萬猶太人通過各種途徑輾轉來到巴勒斯坦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勒斯坦地區已經有60萬猶太居民[5],佔當地總人口約1/3。1947年,猶太人已擁有該地區7.4%的土地。此時,該地區的土地11.6%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所有,6.9%為外籍人士所有,70.6%仍為託管地政府所有。[6]
1947年,鑑於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暴力衝突不斷升級,和平努力受到挫敗,英國政府決定從巴勒斯坦託管地脫身[7]。聯合國成立了「巴勒斯坦專門委員會」。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表決了第181號決議,33國贊成(包括美國和蘇聯),13國反對,10國棄權(包括英國),通過決議:將巴勒斯坦地區分劃為兩個國家,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別獲得大約55%和45%的領土,聯合國計劃將耶路撒冷置於國際管理之下,以期避免衝突。分治方案在已開發領土上大致採取照顧傳統聚居點、按人口比例均分的原則,結果劃出多塊相互交錯的領土;考慮到未來大量猶太難民的遷入,以及猶太國將有的阿拉伯裔公民,將南部人煙稀少的沙漠地區內蓋夫劃入猶太國,故猶太人以1/3的人口獲得了55%的領土。聯大決議使當時擁有巴勒斯坦地區7.4%的土地、佔該地區人口1/3的猶太人得到該地區56%的土地(約1.52萬平方公里),而擁有該地區11.6%的土地、佔該地區人口2/3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則得到43%的土地(約1.15萬平方公里)。[6]大衛·本-古里安在聯合國通過分劃方案的當日接受了該方案,但阿拉伯國家聯盟認為「聯合國無權插手當地事務」而不予接受,而托管國英國則在對決議表決時棄權。
1948年5月14日,即英國的託管期最後一日,以色列國正式宣布成立,同時宣布在1947年分治方案劃歸它的領土內建立以色列國。阿拉伯裔與猶太裔居民之間當即爆發劇烈的敵對行動[8]。
在以色列建國之後,由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黎巴嫩等國組成的阿拉伯聯軍向以色列發起攻擊,引發了以色列獨立戰爭,又稱第一次以阿戰爭。北邊的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軍隊都在接近邊界的地方被阻擋下來,來自東方的約旦軍隊則攻下耶路撒冷的東部,並且對城市的西部展開攻擊。不過,猶太人的民兵部隊成功的阻擋了約旦軍隊,而地下的國民軍組織部隊伊爾貢也阻止了來自南方的埃及軍隊。從6月開始,聯合國宣佈了一個月的停火令,在這段期間裡以色列國防軍正式成立。在數個月的戰鬥後,雙方在1949年達成一則停火協議並劃定暫時的邊界,這條邊界線稱為「綠線」。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獲得了額外的23.5%的管轄領域[9],而依據聯合國決議理應成立巴勒斯坦阿拉伯國的地區則分別被約旦與埃及佔領,約旦佔有以色列南部一塊山地區域和撒馬利亞,後來合稱為西岸地區。埃及在沿海地區佔有一小塊的土地,後則稱加薩走廊。巴勒斯坦地區因而呈現由以色列、埃及、約旦三國瓜分的局勢。
大量的阿拉伯人口為了躲避戰火而逃離新成立的猶太國家,阿拉伯人將此次流亡稱為「大災難」,估計有400,000至900,000名阿拉伯人流亡,後來稱為巴勒斯坦難民,不過也有部分阿拉伯人堅守原地,並選擇接受以色列國籍(即阿拉伯裔以色列人),聯合國估計有711,000名阿拉伯人成為難民[10],多數難民遷入以色列周遭的約旦、黎巴嫩、埃及等阿拉伯國家所控制的地區。戰爭結束後,由於周遭阿拉伯國家均與以色列為敵對關係的國安考量,並避免國內阿拉伯人口過多可能對猶太政權產生的威脅,以色列拒絕了多數讓巴勒斯坦難民回歸的請求(多數難民的回歸遭到否決,但少部分信奉基督教而非主流穆斯林群體的阿拉伯難民被允許回到家園)。隨著1948年的戰爭,西岸地區和加薩走廊的猶太人口開始遷入以色列,大量來自阿拉伯國家的猶太人移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了兩倍。在接下來幾年裡,由於與猶太國家的敵對關係,阿拉伯國家開始以沒收財產、取消公民權乃至屠殺與強制驅離等方式迫害自己國內的猶太人,[11]將近850,000~900000名米茲拉希猶太人從阿拉伯國家逃離或遭驅逐,其中約有600,000人遷移至以色列。該地區猶太人口在以色列建國一年多後翻倍,由此開始超過阿拉伯人口。
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在1956年再次緊繃。埃及在1956年將英法控制的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並封鎖為以色列戰略要地的蒂朗海峽,引發以色列、英國和法國不滿。以色列秘密地與英法兩國結盟,對埃及宣戰。在蘇伊士運河危機後,英法以三國的行動遭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指責。作為三國盟友的美國也不滿這次秘密行動,他們將英法的侵略看作是殖民主義的再次體現。英法以三國遭到聯合國的譴責,以色列後從西奈半島撤軍。
1967年5月,敘利亞、約旦及埃及透露了開戰的可能[12],埃及驅逐了在加薩走廊的聯合國維和部隊,並再次封鎖了蒂朗海峽,接著又在以色列邊界部署大量的戰車和戰機。以色列於是在6月5日對埃及展開攻勢,擊敗了所有阿拉伯的軍隊,並且在空軍戰場上獲得完全的勝利。此次戰爭被稱為第三次以阿戰爭,又稱六日戰爭。以色列一口氣奪下了整個西岸地區、加薩走廊、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1949年劃定的綠線則變成以色列管轄本國領土和佔領區域的行政分界線。
1973年10月6日,正值猶太教的贖罪日當天,埃及和敘利亞等阿拉伯聯軍對以色列發起突襲攻勢,分別攻擊六年前六日戰爭中被以色列佔領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巴勒斯坦也派出部隊支援阿拉伯聯軍,是為第四次以阿戰爭,又稱贖罪日戰爭。作為代理人戰爭,蘇聯支持阿拉伯國家,美國支持以色列;儘管阿拉伯聯軍在戰爭初期成功打擊準備不足的以色列軍隊,隨著美軍向以色列提供衛星偵察結果,主導制定戰略,並緊急調遣美國空軍F-4鬼怪式多用途戰機,在塗改軍徽後,由美國飛行員從美國本土起飛,經多次加油飛至以色列,作為以色列空軍直接參戰,埃及和敘利亞最終仍被以色列擊退。戰後的幾年局勢變得較為平靜,以色列和埃及終得簽署和平協議。
為了報復美國支援以色列,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OAPEC)、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裡的阿拉伯國家,由沙烏地阿拉伯領導,在10月17日決定每個月減低石油產量5%,並威脅徹底禁運。然而美國總統尼克森還是在10月18日向美國國會請求提供了以色列22億美元的軍火。利比亞立即宣布對美國實行石油禁運。由此又導致第一次石油危機,直至1978年,在美國斡旋下簽訂《戴維營協議》,以色列將西奈半島還給埃及,「石油危機」得以緩解。
在1982年,以色列在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槍手槍擊重傷後,出動陸海空軍100,000多名部隊,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和敘利亞軍隊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幾天時間就占領了黎巴嫩的南半部,並捲入自從1975年以來一直進行的黎巴嫩內戰。以色列的開戰理由為保護以色列在北方的定居點,當時這些定居點經常受到來自黎巴嫩的恐怖襲擊。在建立了四十公里的障礙區後,以色列國防軍繼續前進,甚至攻下了首都貝魯特。以色列軍隊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逐出了黎巴嫩,迫使巴解轉移基地至突尼西亞。是為黎巴嫩戰爭。以色列最後在1986年撤出了大部分在黎巴嫩的軍隊,邊界的緩衝地帶則一直被維持著,直到2000年以色列進行單方面的撤軍。
除以上大規模戰爭外,以阿間還爆發了多次非戰爭流血衝突。1968年至1972年這段期間稱為消耗戰爭,以色列和敘利亞、埃及間的邊界頻繁爆發許多小規模的衝突。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裝組織開始對以色列和各國的猶太人展開恐怖攻擊,在197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爆發了慕尼黑慘案,巴勒斯坦的武裝民兵挾持以色列的代表團運動員作為人質,最後所有人質皆遭殺害。以色列對此展開了報復性的「不老泉行動」乃至「天譴行動」,由一群以色列情報特務局(俗稱摩薩德)的特工在世界各地暗殺籌劃慕尼黑慘案的幕後兇手。
在1987年爆發的巴勒斯坦大起義引燃了佔領區域的一連串暴動。加薩的巴勒斯坦人怒火中燒,走上街頭,採用遊行、罷工、抵制美以貨物等和平方式,不與占領當局合作,展開與以色列當局持續數年的對抗。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總部當時設在突尼西亞,「哈瑪斯」組織被猜度為幕後指揮者。在那次起義中,巴勒斯坦人創造出以落後「冷兵器」向以色列示威的鬥爭方式,即以青少年在街頭投擲石塊、自製燃燒瓶與現代武裝的軍警對抗;這次起義到1993年《奧斯陸協議》簽署之後才告一結束。
在1979年3月,貝京和沙達特在美國首都華府達成《以色列-埃及和平條約》。隨著條約的簽訂,以色列從西奈半島撤軍,並且撤離了自從1970年代開始在那裡建立的移民區。以色列也同意以1949年劃定的綠線為基礎賦予巴勒斯坦人自治權,而非1947年聯大181決議提出的界限。以色列堅持以耶路撒冷為其首都,並正式定為法律。
在1992年選舉中,伊扎克·拉賓當選總理,相隔十五年後再度主政。在競選時,工黨曾承諾將會大力改善以色列的國內治安和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到了1993年底,以色列的工黨政府拋棄了1991年的馬德里協議框架,改與巴解直接簽訂《奧斯陸協議》。
最初以色列大眾廣泛支持奧斯陸協議,然而在協議簽訂之後以色列仍然持續遭到哈瑪斯武裝團體的頻繁攻擊,協議受到的支持也開始大量減少。在1995年11月4日,拉賓遭到極端的以色列民族主義者伊蓋爾·阿米爾刺殺。
由於拉賓的遇刺,大眾對於奧斯陸協議的觀感也稍有好轉,大為提升了接任人希蒙·佩雷斯的支持度。不過,新的一波自殺炸彈攻勢加上阿拉法特讚美炸彈客的聲明,使得公眾輿論再次扭轉,並且在1996年5月的首次總理直接選舉,佩雷斯敗給了右翼聯合黨的本雅明·納坦雅胡。
雖然納坦雅胡被視為是奧斯陸協議的堅定反對者,他仍然決定從希布倫撤軍,並且簽下了懷伊備忘錄(Wye River Memorandum),給予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更大的自治權力。在納坦雅胡任內巴勒斯坦團體對以色列平民的襲擊活動大為減少,然而他的聯合政府仍然在1999年垮台。在1999年選舉中工黨的埃胡德·巴拉克以大幅票數差距擊敗納坦雅胡而繼任總理。
巴拉克和亞西爾·阿拉法特曾在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的斡旋下於2000年在大衛營進行協商,然而協商最後失敗,阿拉法特提出的條件是一個由73%西岸地區和100%加薩走廊組成的巴勒斯坦國家,並且在10至25年時間內將西岸地區的巴勒斯坦領域擴展至90%(排除耶路撒冷郊區則是94%),但巴拉克認為方案否定了以色列在耶路撒冷的地位,而阿拉法特堅持以耶路撒冷作為巴勒斯坦國的首都,拒絕讓步。
在談判破裂後,巴勒斯坦開始了第二次暴動,被稱為阿克薩群眾起義,衝突開始的時間就發生在以色列反對派領袖艾里爾·夏隆訪問耶路撒冷聖殿山之後不久。協商的失敗以及暴力事件的爆發使得許多以色列人對巴拉克政府感到失望,並且也使和平協議的支持度大減。
在一場總理的特別選舉後,艾里爾·夏隆在2001年2月成為了新的總理,右翼聯合黨在不到兩年後重新主政,稍後又在2003年的選舉中成功連任。夏隆開始從加薩走廊單方面撤軍,並撤出數千名以色列定居者。 以色列因此聲稱已經結束佔領。 然而,這一說法受到了質疑,因為儘管加薩不是以色列的一部分,而且加薩人沒有以色列護照,但以色列繼續對加薩的領海和領空行使控制權。
以色列開始在西岸地區邊界建立了圍牆,目的是為了保護以色列免遭武裝巴勒斯坦團體的攻擊。為了建立長達681公里的圍牆,接近圍牆的緩衝地區也連帶的減少了9.5%的西岸地區面積,使得巴勒斯坦居民的經濟狀況遭遇困難[13]。圍牆的建立的確有效減少了對以色列平民的恐怖攻擊,不過,遭致了國際間的許多批評,也遭到一些以色列極左派的批評。[14]。
2006年6月25日凌晨,8名巴勒斯坦武裝人員通過地下通道潛入位於加薩地帶南部附近的以軍軍事哨所,向坦克和碉堡發射火箭彈,並炸毀一輛裝甲車。以軍發言人證實,2名士兵被炸身亡,4名士兵受傷。遭綁架的以軍士兵是19歲的吉拉德·沙利特。當晚,以色列內閣舉行特別會議,決定同意國防軍著手營救這名士兵[15]。以色列對此展開了夏雨行動,大量轟炸哈瑪斯目標以及其他橋梁、道路、以及發電站。以色列也派軍佔領此地區。
2007年6月,哈瑪斯通過加薩之戰從法塔赫手中奪得加薩走廊的控制權,自此法塔赫僅控制約旦河西岸地區,而加薩走廊由哈瑪斯控制。以色列從此開始嚴密封鎖加薩走廊,埃及亦關閉加薩走廊南部的邊界,居民只能依靠救濟和從與埃及間的地道掙扎求生。
以色列自2007年3月開始準備對加薩地帶進行軍事干預。6月,當雙方正在進行協商時,國防部長埃胡德·巴拉克下令以色列國防軍(IDF)制定針對加薩的作戰計劃。2008年6月19日,在埃及的調停下,以色列與哈瑪斯達成為期六個月的「休戰」協議,暫停敵對行動。然而,由於該協議沒有共同商定的文本或執行機制,最終失效。該協議的目的是為IDF的作戰準備贏得時間。
該協議規定,哈瑪斯必須停止對以色列的火箭和迫擊砲攻擊,而以色列則需停止對加薩的軍事行動並逐步在13天內減少對加薩的封鎖。
雙方未能達成共識的議題包括哈瑪斯在加薩的軍事建設以及釋放被俘的以色列士兵沙利特。
哈瑪斯呼籲加薩的所有武裝組織遵守停火,並對此充滿信心。以色列的談判代表、國防部官員阿莫斯·吉拉德強調,以色列要求全面停火,即便一枚火箭被發射都將被視為違反協議。他還補充說,埃及也承諾將阻止加薩的走私行為。此外,吉拉德表示,以色列將對來自加薩的所有襲擊事件追究哈瑪斯的責任。
在英國外交事務委員會的一次調查中,阿爾巴索斯博士表示:「不幸的是,在2008年11月4日,以色列軍隊殺死了六名巴勒斯坦人。當晚我正準備離開加薩前往英國。我記得當時以色列軍隊入侵了加薩中部地區,並殺死了六人。我認為這是以色列方面的嚴重違規,破壞了停火協議。我相信,包括哈瑪斯在內的巴勒斯坦派系當時已經遵守停火,並有意在近期內重啟協議。」然而,巴爾-亞科夫女士反駁道:「以色列方面對停火增加了一個條件,擔心哈瑪斯正在挖掘隧道穿越邊境以綁架更多士兵。條件規定,如果哈瑪斯靠近邊境500米內,以色列將會發動攻擊,而這正是2008年11月4日所發生的事情。」
英國律師兼教授傑弗里·奈斯(Geoffrey Nice)與將軍尼克·帕克(Nick Parker)在一次講座中表示:「挖掘隧道並不構成違反停火協議,但以色列武裝入侵加薩則明顯是違規行為。」
2008年12月15日,以色列在傑寧暗殺巴勒斯坦高級指揮官,引發以色列和哈瑪斯之間的一輪攻擊。
2008年12月17日,一名40歲的巴勒斯坦人在加薩北部被以色列國防軍炮火打死。第二天,12 月 18 日,哈瑪斯宣布停火結束,距離停火正式到期的前一天。當天有20多枚火箭從加薩發射到以色列南部。
2008年12月19日,哈瑪斯拒絕參加續簽六個月停火協議的談判,哈瑪斯發言人宣布不會延長停火協議。發言人艾曼·塔哈指出,哈瑪斯拒絕是因為敵人沒有遵守其義務,以放鬆對加薩地帶的嚴重封鎖,並且沒有停止所有襲擊。
2008年12月22日,以色列國防部長埃胡德·巴拉克表示,以色列不會接受加薩走廊巴勒斯坦武裝分子持續發射火箭彈,此前一直支持停戰的以色列外交部長齊皮·利夫尼建議對巴勒斯坦人採取軍事行動。
2008年12月23日,哈瑪斯高級領導人馬哈茂德·扎哈爾表示,哈瑪斯願意根據最初的條款延長停火,要求以色列承諾不在加薩地帶採取任何軍事行動,並保持邊境口岸開放。札哈爾在接受埃及報紙《金字塔報》採訪時表示,一旦哈瑪斯發誓停止發射火箭彈的 24 小時結束,運動將重新評估加薩局勢。儘管巴勒斯坦武裝派系宣布暫時停火,八枚卡薩姆火箭和八枚迫擊砲彈仍然擊中了內蓋夫。同一天,以色列國防軍擊斃了三名巴勒斯坦武裝份子,表示他們在邊境安放爆炸物。
2008年12月24日,以色列的空襲打擊了加薩地帶的一群武裝分子。以色列軍方發言人表示,這些武裝分子向以色列發射了迫擊砲。巴勒斯坦醫護人員表示,襲擊中一名哈瑪斯人員死亡,另外兩名巴勒斯坦人受傷,其中包括一名哈瑪斯電視台的攝影師。
同日,哈瑪斯的軍事部門發表聲明,宣佈啟動代號為「油漬行動」(Operation Oil Stain)的行動。87枚巴勒斯坦的迫擊砲、喀秋莎火箭和卡桑火箭擊中了內蓋夫地區。哈瑪斯聲稱將擴大「油漬行動」,讓數千名以色列人「置於火線下」。此外,哈瑪斯表示已為戰爭做好準備:「這遠比向以色列威脅屈服更重要,我們現在的準備程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充分,以應對以色列的侵略並自我防衛。」
2008年12月25日,以色列「完成了大規模攻勢的準備」後,以色列總理埃胡德·奧爾默特在接受阿拉伯語衛星頻道Al-Arabiya的採訪時發出最後警告。他表示:「我現在告訴他們,這可能是最後一刻,我在告訴他們停止。我們(以色列)更強大。」當天又有六枚卡桑火箭落入以色列南部。
2008年12月27日以色列和哈瑪斯之間的臨時休戰協議破裂後,以色列F-16戰鬥機對加薩目標發動了一系列空襲。
以色列在衝突開始前六個月就開始籌劃軍事行動,目標是蒐集情報以識別可能的攻擊目標。以色列國防軍(IDF)還進行了虛假信息行動,旨在讓哈瑪斯感到安全,從而出其不意地發動攻勢。國防部長埃胡德·巴拉克(Ehud Barak)表示,此次攻勢是由於以色列對火箭攻擊的「耐心已經耗盡」,而哈瑪斯在11月4日以色列摧毀一條隧道後重新開始發射火箭。
以色列官員稱,12月27日的軍事行動讓哈瑪斯措手不及,從而增加了其武裝分子的傷亡數量。
2014年5月15日,兩名巴勒斯坦青少年在貝圖尼亞大屠殺紀念活動中被以色列軍警槍殺。
2014年6月12日,三名以色列青少年在約旦河西岸被綁架。
2014年7月8日,以色列國防部隊發動了名為「保護邊緣行動」針對哈瑪斯,軍事入侵加薩,釀成巴勒斯坦平民死傷慘重[16]。
2014年8月27日,以色列和哈瑪斯達成停火協議,2014年以巴衝突結束[17]。
2015年10月11日,以色列國防軍在加薩走廊邊界和參與示威遊行的巴勒斯坦人爆發一連串衝突,造成6人死亡和50多人受傷。
2018年5月14日,美國駐以色列耶路撒冷大使館開幕,正值以色列的獨立日,亦是巴勒斯坦「災難節」的前一日。加薩走廊爆發新一輪示威反對美國和以色列,批評兩國認定耶路撒冷為以色列的首都,侵佔巴勒斯坦的主權。其後以色列警方開槍鎮壓示威,超過50人死亡、至少2,000人受傷。巴勒斯坦人稱之為「大屠殺」,外界相信此次示威為近年以巴衝突中最血腥的一日。多國批評以色列的行動,其中土耳其更加驅逐外交官,以色列則以對方不尊重外交禮儀為由,驅逐土耳其外交官[18]。而美國則支持以色列,指責哈瑪斯挑起衝突[19]。
2018年12月10日,以色列軍人進入拉姆安拉打傷27名巴勒斯坦人。[20]
2019年5月3日至6日,自加薩地帶兩名以色列士兵在加薩-以色列邊境的每周抗議活動中受到狙擊手射擊,加薩-以色列衝突於2019年5月3日開始升級,作為回應,以色列空軍進行了空襲,造成四名巴勒斯坦人死亡。此後,加薩向以色列發射了數百枚火箭彈,而以色列空軍襲擊了加薩走廊內的許多目標。此外,以色列增加了在加薩-以色列邊界附近的部隊人員。在埃及的調解下停火協議於5月6日生效。
2019年9月28日,馬來西亞首相馬哈地·穆罕默德在第74屆聯合國大會上發表演說時表明,馬來西亞無法接受以色列「公然占領巴勒斯坦領土作為定居點,同時侵占耶路撒冷」[21]。
2020年5月,巴勒斯坦總統馬哈茂德·阿巴斯宣布與美國和以色列的所有協議無效[22]。不過在當年11月17日,巴方決定與以色列恢復雙邊安保和民事合作[23]。
2021年5月7日,由於以色列最高法院準備審理驅逐東耶路撒冷謝赫傑拉區巴勒斯坦人出住處一案,加之以色列警方以防疫為理由,限制巴勒斯坦民衆齋月期間前往聖殿山祈禱,引爆大規模衝突,以色列部隊衝入阿克薩清真寺導致衝突升級。11日哈瑪斯向以色列中部城市特拉維夫發射火箭彈,以色列隨即在加薩轟炸展開還擊[24][25][26]。
2022年8月5日,以色列國防軍以「破曉行動」的名義向加薩走廊的武裝分子和基礎設施發動空襲[27]。
2023年1月26日,以色列軍方在傑寧市與巴勒斯坦武裝分子發生衝突,導致至少9名巴勒斯坦人死亡、20人受傷,9名死者中包括1名年長婦女和8名男性。這起衝突成為傑寧鎮20年來,死傷最嚴重的一次[28][29]。巴勒斯坦總統馬哈茂德·阿巴斯宣布為遇難者哀悼三天。同時巴方決定中斷與以方的安全協調。巴勒斯坦武裝人員同時從加薩走廊向以色列發射兩枚火箭彈。1月27日,以軍表示兩枚火箭彈已被防空系統攔截[30]。
2023年2月22日晚,以色列軍隊對納布盧斯發動突襲,造成11人死亡。[31]2月底,約旦河西岸北部城鎮胡瓦拉有兩名以色列人遭巴勒斯坦人槍殺,引發住在附近猶太定居點的以色列人不滿。大批以色列人襲擊巴勒斯坦人的房屋,有多間房屋和十多架汽車被人放火。襲擊中有一名巴勒斯坦男子中槍身亡,4人嚴重受傷,近一百人吸入催淚氣體接受治療。[32]同時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官員在約旦會談,承諾採取措施以緩解不斷升級的暴力衝突。同時以色列承諾在未來4個月停止討論建立任何新的定居點,並在未來6個月停止批准任何新的定居點。[33]
2023年3月7日,以軍進入約旦河西岸傑寧難民營搜捕,期間與巴勒斯坦人發生衝突,導致6名巴勒斯坦人被以軍擊斃,另有26名巴勒斯坦人受傷。[34]3月9日,有3名巴勒斯坦人在傑寧被以色列軍人打死。[35]4月6日,以色列軍隊對加薩走廊發動空襲。[36]
2023年5月9日凌晨起,以色列國防軍出動戰機空襲對加薩走廊發動多輪空襲,截至5月11日,襲擊已造成30人死亡,76人受傷。[37][37]死者中包括傑哈德的3名領導人。[38][39]以色列方面遭到火箭彈襲擊,造成至少1人死亡。[40]5月12日下午,以色列國防軍對加薩走廊中部一處公寓發動空襲,造成包括一名傑哈德高級成員在內的多人死亡。[41]5月13日,傑哈德同以色列達成停火協議[42]。5月22日,巴勒斯坦衛生部表示,以色列軍隊在納布盧斯打死3名巴勒斯坦人。[43]
2023年6月19日,以色列突襲傑寧難民營,打死了包括一名兒童在內的5名巴勒斯坦人,總共有691人受傷,其中包括7名以色列士兵。另外這也是以色列20年年來首次動用飛機轟炸約旦河西岸目標。[44]
2023年6月20日,兩名巴勒斯坦哈瑪斯武裝人員在約旦河西岸的一處猶太人定居點開槍,造成4名以色列人死亡,另有4人受傷。兩名襲擊者被以軍開槍打死。之後以色列國防軍宣布向約旦河西岸增派兵力。同時大批猶太定居者攻擊了位於約旦河西岸的多個巴勒斯坦城鎮,衝突導致至少有30多名巴勒斯坦人受傷。[45]
2023年6月21日,以色列軍方使用無人機對傑寧一輛汽車發動空襲,造成3名巴勒斯坦人死亡。這是以軍2005年以來,首次在西岸地區利用無人機實施暗殺行動。[46]
2023年7月3日,以色列軍隊對傑寧難民營發起突襲,導致至少12名巴勒斯坦人死亡,140人受傷。[47][48]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宣佈中斷與以方的聯繫和安全協調。[49]7月4日,特拉維夫北部一街區發生一起駕車襲擊事件,造成7人受傷。襲擊者被開槍打死。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發表聲明確認襲擊者為該組織成員,稱襲擊目的是為報復以色列正在傑寧進行的大規模軍事行動。[50]加薩走廊有人朝以色列發射火箭彈。以色列戰鬥機隨即朝加薩走廊北部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的一處地點以及加薩城以西的另一處地點發射導彈[51]。
2023年10月7日(第四次以阿戰爭五十周年紀念日),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瑪斯由加薩走廊發動代號「阿克薩洪水」的軍事行動,發射逾5,000枚火箭彈襲擊以色列並派員進入其南部領土。並俘虜了多名以色列國防軍將領,以色列國防軍隨後向對方空襲予以還擊,並發出「戰爭狀態警報」。[52][53][54][55],目前,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敦促以色列人離開加薩,10月9日,以色列國防部長加蘭特表示已下令全面包圍加薩走廊。
2023年10月18日,聯合國安理會就以巴衝突舉行了會議,對巴西提出的一份呼籲「實行人道主義暫時停火」的決議草案進行表決,12票贊成、1票反對和2票棄權。由於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美國,使用了一票否決權,草案最終未能通過。[56]
2023年11月13日,以色列拒絕國際社會的停火呼聲和示威浪潮,繼續在加薩北部難民營對哈瑪斯武裝分子發動進攻。加薩巴人政府稱,在空襲中喪生的居民人數已上升至11180人,受傷人數超過28000人。[57]
2023年11月14日,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主任專員稱,加薩南部一幢聯合國工作人員居住的大樓因空襲而遭受嚴重損壞,聯合國駐加薩的工作人員在另一棟建築物內避難,沒有收到任何工作人員傷亡的報告;另外,聯合國總部降半旗,為衝突中遇難的101名工作人員誌哀,聯合國官員和各地工作人員默哀一分鐘。[58]
2023年11月16日,聯合國安理會投票通過由馬爾他提出、呼籲在加薩實施人道主義暫時停火的決議案,這是安理會自以巴爆發衝突以來首次通過相關決議。[59]
2023年11月20日,由沙烏地阿拉伯、約旦、埃及和巴勒斯坦外長組成的阿拉伯國家外長代表團,於周一(20日)抵達北京,與外長王毅會晤,推動為以巴衝突降溫。[60]
2023年11月24日,以色列和哈瑪斯為期4天的交換人質和臨時停火協議,於當地時間11月24日 上午7時生效。[61][62]
2023年11月28日,馬斯克會晤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並表示他希望在以巴衝突結束後幫助重建加薩。[63]
2023年12月1日,以色列軍方表示,哈瑪斯違反停火協議,並向以色列領土開火,已在加薩恢復與哈瑪斯的戰鬥。[64]
2023年12月12日,聯合國大會以壓倒性多數投票通過決議,要求加薩停火。美國總統拜登稱,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必須作出改變」。[65]
2023年12月14日,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訪問以色列,尋求降低以軍在加薩的作戰強度。美國總統拜登則表示,希望納坦雅胡政府更加聚焦於「如何拯救平民的生命」。[66][67]
2023年12月18日,伊朗支持的葉門胡塞武裝對紅海的威脅有增無減,近日接連有貨船受襲下,4家航運巨頭相繼宣布停駛紅海航道。[68]
2023年12月19日,以巴衝突引發海運樞紐紅海局勢動盪,由於支持巴勒斯坦的葉門胡塞武裝組織襲擊途經商船,導致油價上升,美國及盟國已同意組建紅海海軍特遣部隊保障航道。[69]
2023年12月21日,美國準備組建多國海軍特遣隊,來保護紅海航運貿易,但葉門胡塞武裝組織不為所動,誓言打擊更多商船,警告美國若出手,將攻擊美軍艦隻。[70]
2023年12月29日,加薩衞生部門稱,以軍在周四(28日)再發動20次空襲,導致最少210人死亡、360人受傷,令戰爭爆發以來巴人累積死亡數字超過2.13萬。[71]
2024年1月2日,以色列將在未來幾天從加薩撤出5個旅,將戰爭性質轉變為更具針對性的行動。[72]
2024年1月3日,美國政府批評兩名以色列部長呼籲在加薩走廊以外地區重新安置巴勒斯坦人的言論。 [73]
2024年1月5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本周將展開以巴衝突以來第四次中東之行。他此行是試圖避免中東爆發更廣泛衝突。 [74]
2024年1月8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警告,以巴衝突可能很容易就會演變成一場全面的地區衝突。他正在中東穿梭外交,希望給緊張局勢降溫。 [75]
2024年1月9日,以色列繼續攻擊哈瑪斯。加薩衛生部門表示,自去年10月7號衝突爆發以來,加薩已有超過2.3萬人死於戰火。 [76]
2024年1月12日,美英兩國對葉門的胡塞武裝目標發動空襲,導致衝突升級。胡塞武裝之前多次發動襲擊,已嚴重干擾紅海的商業運輸。 [77] 針對當前紅海局勢和針對葉門的空襲行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對紅海局勢緊張升級感到憂慮,呼籲有關各方保持冷靜克制,避免衝突進一步擴大。[78][79]
2024年1月16日,胡塞武裝在亞丁灣向一艘美國貨船發射導彈,並擊中目標。英國海上貿易行動局發布聲明,表示根據船長報告,船的左舷被一枚導彈從上方擊中。 [80]
2024年1月17日,卡達政府表示,以色列和哈瑪斯已達成協議,向加薩的以色列人質提供緊急藥物,換取當地平民獲得藥物及人道援助。 [81][82]法國總統馬克龍表示,法國不會加入美英空襲胡塞武裝目標的行動,因為擔憂會令局勢升級。[83]美軍對葉門境內的胡塞武裝目標發動新一輪攻擊。胡塞武裝營運的傳媒報道,美英在當地1月17日凌晨時份,轟炸葉門北部及中部的多處地點。[84]
2024年1月18日,美國政府將葉門胡塞武裝重新列入恐怖組織名單。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發表聲明說,為應對葉門胡塞武裝持續的威脅和襲擊,美國將胡塞武裝列為「特別認定全球恐怖份子」實體,以阻止恐怖份子向他們提供資金,進一步限制胡塞武裝進入金融市場,並追究他們襲擊往來紅海和亞丁灣商船的責任。如果胡塞武裝停止襲擊,美國將立即重新評估有關決定。 [85]
2024年4月19日,以色列疑似對伊朗發動大規模空襲,伊朗消息稱繼今晨除伊朗中部城市伊斯法罕外,設有導彈基地的西北部城市塔普里茲(Tabriz)也傳出爆炸聲。 [86]
2024年5月26日,以軍隨即於5月26日晚間,空襲拉法一個難民營。哈瑪斯衛生部表示,至少40名巴人死亡。 [87]
2024年6月12日,哈瑪斯已就美國支持的停火提議,向埃及和卡達作出答覆,希望修改協議內容。哈瑪斯和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組織在一份聯合新聞聲明中稱,協議應「優先考慮我們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以及完全停止對加薩走廊的持續侵略。 [88]
2024年7月30日,哈瑪斯領導人哈尼亞(Ismail Haniyeh)訪問伊朗首都德黑蘭,參加伊朗新總統就職典禮期間,遇襲身亡。哈瑪斯發表聲明稱,哈尼亞死於以色列發動的空襲。 [89]
在1991年,就在波斯灣戰爭之後,當美國總統喬治·H·W·布什在西班牙的馬德里召開了一次被稱作1991年馬德里和平會議之後,突破性發展發生了。在主辦國挪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舉行了一系列的秘密會談。會後,巴解組織主席亞西爾·阿拉法特和以色列總理伊扎克·拉賓還有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在白宮草坪上簽署了奧斯陸協議。對於他們的努力,拉賓、阿拉法特和以色列外交部長西蒙·佩雷斯獲授1994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在1995年拉賓被暗殺之後,和平進程減慢到幾乎停止的地步。巴勒斯坦人在居住地上的生活程況沒有改善,以色列定居點也沒有拆除。並且,居住在西岸地區的巴勒斯坦人遭受到了來自巴勒斯坦軍事組織的自殺式炸彈襲擊,夾雜在以色列人的還擊下,他們感覺無法生活下去了。
2000年,美國總統柯林頓召集了一次巴勒斯坦總統亞西爾·阿拉法特和以色列總理埃胡德·巴拉克之間的和平高峰會。以色列總理巴拉克稱已經提供了巴勒斯坦人大約95%的有爭執的領土,連同在東耶路撒冷上的巴勒斯坦主權。
但很多人說,巴拉克提及的69處猶太人定居點(包括85%的西岸猶太人)被劃分給以色列,共計是10%的西岸區領土,巴拉克也提議「以色列臨時控制」的另外的10%的西岸區是有爭議的領土,這一個地區包括許多其他的猶太部落。剩餘80%被提議的巴勒斯坦所屬西岸地區被以色列公路旁的檢查站所瓦解,因為這讓巴勒斯坦人削弱他們自由地旅行在領土上旅行而且減少吸收巴勒斯坦難民的能力,儘管柯林頓總統努力,阿拉法特仍抵制了這個提議並且和談破裂。
在2001年一月在Taba的協議稍後,以色列談判者呈現了一個新的地圖。建議移走「臨時受以色列人管制的」地區,巴勒斯坦方面接受了這個提議。然而,巴拉克沒有一個有利的位置來把這呈現給以色列的民眾因為他的支持率很低還有西岸的公共暴行攻擊,他沒有作更多是要求。和談並沒有任何協議簽署。之後,右翼聯合黨候選人沙龍在2001年2月當選為以色列總理。
在2002年7月,在美國的四方斡旋下,向歐盟、聯合國和俄羅斯概略的說明了一個稱作「和平路線圖」的原理,它包括了一個中立的巴勒斯坦國。路線圖在2003年四月會見首任巴勒斯坦當局總理阿巴斯後發布。美國和以色列為這個首任新總理上台高興,他們兩者都拒絕與阿拉法特進行和談。
這個計劃要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當局各自獨立行動,暫時擱置爭議直到能建立親善關係為止。
在成功當選之後,阿巴斯說他無法不挑起內戰反對哈瑪斯。很清楚的是阿巴斯只控制了巴勒斯坦安全設施的一小部份,大部分依然由阿拉法特牢牢控制著。在2003年6月29日,哈瑪斯和回教討伐異教徒組織同意了3個月的「hudna」(臨時停火),附加條件是以色列停止暗殺巴勒斯坦領袖和停止處死被以色列管理拘留處釋放的巴勒斯坦人。以色列則答應撤回在巴勒斯坦地區的一些軍隊但是不答應撤銷它的暗殺行為。
大約6個星期之久,暴行行為真正的減少了:除了在邊界。在8月12日hudna在快速被闡明之後。以色列暗殺了二名哈瑪斯戰士和另外二個進入那布盧斯的人。隔天來自拿坡里的一架哈瑪斯自殺式炸彈襲擊者和一個回教討伐異教徒組織的自殺式炸彈襲擊者各殺了一個以色列人,並打傷數人。8月14日,以色列暗殺了穆罕默德播種者-回教討伐異教徒組織領袖軍事執行官希布倫。8月19日一個哈瑪斯自殺式炸彈襲擊者殺死了34個剛剛在哭牆祈禱後坐公共汽車回來的猶太人。二天之後,以色列直升飛機殺了一個第4級別的哈瑪斯領袖分子,伊斯邁·阿布·夏那布。哈瑪斯和回教討伐異教徒組織申明在現階段與hudna脫離關係,雖然它實際上早已停止。接下來的幾天,以色列直升飛機發射飛彈攻擊了哈瑪斯領導所在的加薩走廊。以色列突擊隊也在希布倫對尋找哈瑪斯頭目阿貝達拉·庫瓦薩馬、阿默德·巴德和拿坡里的穆罕莫德·哈那裡目標。雙方的行動都令其他民衆意外傷亡。
巴勒斯坦武裝法塔赫活躍份子公然地威脅要殺死阿巴斯。阿巴斯沒有從阿拉法特那得到權利去執行和平路線圖的任何一個方面。在他的下台[需要解釋]演講中,阿巴斯把他的失敗歸咎於同時缺乏來自巴勒斯坦的當局和民眾的政治支持。
藉由困難的路線圖計劃,壓力促使去找尋一個替代方案代替。在2003年12月7日,以色列的艾胡德·奧爾默特提議單方面的大規模從西岸地區和加薩走廊撤出,放棄一些猶太人的定居點和一些領土。這行為被解釋為沙龍的試驗行為,他在12月18日對巴勒斯坦當局的演講中給巴勒斯坦當局在以色列採取「單方面行動」之前「幾個月」時間去落實路線圖計劃。演講被美國政府強烈批評,美國警告說反對先發制人的奪取路線圖成果。為了以色列人的利益,這應是以以色列人民對安全的關心和達成互惠讓步的需要應當作為交換的。
另外的一組兩年半的談判是由前以色列前司法部長約希·貝林和前巴勒斯坦新聞局部長亞瑟·阿貝德·拉波秘密舉行的。12月1日,二個當事人在日內瓦(稱為日內瓦協定)為和平簽署發表了一個非正式的藍圖,它為解決衝突制定了基本的架構。它的最終目標與路線圖計劃沒有太大的不同,但是它解決問題採取了「大爆炸」的方法而不願採取一個按部就班的方法。它被以色列政府和許多巴勒斯坦人譴責發對,巴勒斯坦當局對其不置可否,但是它被許多歐洲政府和布什政府的重要成員包括美國國務卿科林·鮑威爾所歡迎。
另外一個以色列內外人士所提議的方案是「一國方案」。這個方案準備以色列先正式地併吞巴勒斯坦領土,然後建立一個不可分割的單一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自治州。紐約教授托尼·朱特支持該方案,對這個建議既有表示贊同的也有表示指責的。實際上它並不是一個新主意,它早在1920年代就存在,但是因為阿拉伯人口數量在以色列領土的突飛猛進而受到越來越多到重視。一些以色列定居者及許多阿拉伯裔以色列人亦支持這個方案,他們希望以色列可以永遠地合法擁有西岸地區和加薩走廊,而阿拉伯裔以色列人則寧願被歧視他們的以色列統治、也不要被腐敗暴力的哈瑪斯及法塔赫統治,況且阿拉伯裔以色列人可以藉由併吞巴勒斯坦來獲得大勢力。考慮到大量的人口和政治問題可能升級,而且猶太人會擔心這樣可以藉由公投、將以色列給改名成巴勒斯坦,無論如何,它似乎對問題未必會有真正的解決。
最近的方案是三國方案,這個方案是放棄建立巴勒斯坦國,而將約旦河西岸併入約旦,加薩走廊併入埃及。優點在於埃及及約旦對以色列來說是溫和的鄰居,而約旦河西岸及加薩走廊會有比較好的發展,而且嚴格來說這樣巴勒斯坦國只是改名成約旦;其缺點是約旦無法負擔對約旦河西岸的管治,以色列及埃及都害怕穆斯林兄弟會因而得勢,也會惹到巴勒斯坦民族主義。
2013年7月29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代表星期一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與美國國務卿克里共進晚餐,重啟以巴和談。這是以巴和談中斷三年以來雙方代表首次重歸談判桌,然最後談判破裂以色列和美國開始對巴勒斯坦地區施加軟性經濟制裁至今。[90]
2016年美國唐納·川普總統上台後開始主導推翻民主黨時期中東政策,並單方撕毀伊朗核協議,同時以猶太女婿賈里德·庫什納主導下開始一份名為「世紀協議」的以巴問題方案,[91]該方案主軸非常簡單也就是繼續加大對巴方經濟制裁提升其民眾痛苦,之後在極限施壓下承諾以大量經濟援助交換巴放棄一切政治要求,其策劃主體為提供巨量經濟投資讓10年內巴勒斯坦地區GDP上升一倍,失業率降至10,設立50間醫院等,但必須放棄建國立場、放棄一切武力裝備[92]、放棄耶路撒冷、放棄以色列佔領區等,而經濟投資資金由沙烏地一派國家出資大部分,美國私人公司視情況投資部分,這一部分交換條件為美國出兵消滅伊朗政權,或至少消滅其核武計畫設施。[93]
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在第一時間聲明不會參與此「世紀協議」任何討論,並認為計劃本身「荒謬可悲」,根本毫無約束力能強制美國守約做到其給予的油水,同時主權與意識形態不是可交易商品,不會看在錢的角度賣掉聖城耶路撒冷[93]。同時,美國本土的學者,曾擔任美駐埃及和以色列大使的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庫爾澤發推特文表示,看完這川普女婿籌畫兩年的世紀計畫,若是一張本科生考卷他只能給個「C」。有人[誰?]認為,從他的評論可看出「整群撰寫者都是對中東一無所知甚至從沒去過的人」,「中東問題若是如此簡易便不會成為超過半世紀以來多國外交菁英都無解的死題」。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