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令是中國古代官職名。
尚書原為秦官,為少府屬官,[1]負責管理少府檔案和文書,漢沿置,職權不大。
但到漢武帝以內廷分外廷權,以少府宦者典事尚書,謂之中書謁者,實乃傳達帝命於丞相,自元帝、成帝以後,遂涉及國家政治中樞[2]。漢光武帝為防止臣下專權,避王莽之禍,乃親總吏職,將政務中樞由三公府移入宮中,而由尚書協助處理,此種制度,人稱「事歸臺閣,政由上出」。[3]從此三公雖有其職,而無其權,遂使尚書成為樞機之任。之後,尚書且侵奪九卿之職掌,[4]自漢明帝以後,行錄尚書事之制度,雖位為三公,亦必帶錄尚書事,然後方得知國政,後逐漸尚書權力日益龐大,分曹治事,以尚書令為首,權力很大,但由於是內廷職務,尚未完全脫離少府序列,品級不高[5]。朝廷重臣秉其它職權者,可以「錄尚書事」為名掌實權。
隋唐時代,尚書令為尚書省長官,宰相職。傳統說法認為由於唐太宗在武德年間曾任尚書令,因此唐朝此後不設尚書令[6]。郭子儀曾以設置尚書令違背了開元令式兩次上表辭尚書令[7]。
武漢大學歷史系主任唐長孺教授指出不設置尚書令早在隋朝就已成為慣例,隋文帝一朝不設置尚書令,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二月以左僕射楊素為尚書令,那是為了隋煬帝為了酬答楊素擁立自己為皇帝的大功,是個特例。次年六月楊素即進位司徒,名為尊崇,實是將他擠出尚書省外。隋代不設置尚書令,當然不是避諱,只是由於尚書省位高權重,隋文帝和隋煬帝都不願有這樣一個上逼皇權的宰相。自從大業三年蘇威罷尚書左僕射後,整個隋煬帝時期不僅不設置尚書令,而且《隋書》傳記也不見左右僕射的除授,尚書省都已無長官。唐長孺指出,蘇威在隋煬帝時期以太常卿身份參預朝政,以後雖受隋煬帝委任,卻沒有復任僕射。蘇威與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黃門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蘊、內史侍郎虞世基參掌朝政,稱為「五貴」,五貴包括了門下省、內史省(即中書省)兩省長官,而宇文述、裴蘊以他官參預朝政,即此可知尚書省不設置尚書令和尚書僕射,也別無尚書省當權任事,實際上處於「尚書受成而已」。唐長孺又指出以他官參預朝政的制度其實隋朝初年已然,開皇初年就存在高熲、虞慶則、蘇威、楊雄的「四貴」,高熲為尚書左僕射,虞慶則為內史監,蘇威為納言,乃三省長官合議,而楊雄以右衛大將軍參預朝政,右僕射趙煚及門下省、內史省兩省侍郎不在其列,這種三省或兩省長官合議而以他官參政,隋朝雖不必是常規,但仍然是唐代以他官位參知機務、參知政事的先聲[8]。
五代後,尚書令為虛職,成為名義上的最高尚的官職。元代,尚書令時置時廢,為相職。
- 西漢
- 東漢
- 魏
- 蜀漢
- 吳
- 晉
- 裴秀(265-268)
- 賈充(268-276)
- 李胤(276-278)
- 衛瓘(279-287)
- 荀勖(287-289)
- 楊珧(289-290)
- 華廙(290-291)
- 司馬晃(291-296)
- 司馬泰(296-299)
- 王衍(299-300,305-306)
- 司馬肜(300)
- 滿奮(300-301)
- 王戎(301-302)
- 樂廣(302-304)
- 司馬越(304)
- 王湛(305)
- 高光(306-308)
- 荀藩(308-312)
- 王導(317-323,325-339)
- 司馬羕(318-326,328-329)
- 荀組(318-322)
- 刁協(318-322)
- 王敦(322-324)
- 郗鑒(323-325)
- 陸曄(325-329)
- 荀崧(325-329)
- 卞壺(325-328)
- 祖約(328-329)
- 蘇峻(328)
- 陸玩(331-341)
- 庾冰(339-343)
- 諸葛恢(340-345)
- 何充(343-346)
- 司馬昱(345-371)
- 蔡謨(346-350)
- 顧和(347-351)
- 桓溫(363-373)
- 王述(364-368)
- 王彪之(373-377)
- 謝安(376-385)
- 司馬道子(383-399)
- 謝石(383-388)
- 陸納(389-395)
- 王珣(397-400)
- 司馬元顯(399-402)
- 桓玄(402-403)
- 桓謙(402-404)
- 王謐(404-407)
- 劉裕(408-420)
- 劉柳(415-416)
- 宋
- 齊
- 梁
- 王亮(502-503)
- 謝胐(503-505)
- 沈約(507-510)
- 王瑩(510-516)
- 袁昂(519-539)
- 何敬容(539-544)
- 謝舉(548)
- 蕭會理(549-550)
- 蕭恪(550-551)
- 王僧辯(552-555)
- 陳霸先(555-557)
- 陳
- 前趙
- 後趙
- 成漢
- 前燕
- 後燕
- 南燕
- 北燕
- 前秦
- 後秦
- 西秦
- 夏
- 後涼
- 南涼
- 北魏
- 西魏
- 東魏
- 北齊
- 隋
- 唐
- 南唐
- 後梁
- 後唐
- 後晉
- 後漢
- 後周
- 宋
- 遼
- 金
- 元
《漢書百官公卿表》:少府有六丞,屬官有尚書、符節、太醫、太官、湯官、導官、樂府等等。
《漢書·石顯傳》:「初元中,蕭望之領尚書事,…建白以為百官之本,國家樞機。」
馬端臨《文獻通考》:「自後漢時雖置三公,而事歸臺閣,尚書始為機衡之任。」又《後漢書卷七十六陳忠傳》:「漢典舊事,丞相所請,靡有不聽,今之三公,雖當其名,而無其實,選舉、誅賞,一由尚書,尚書見任,重於三公,陵遲以來,其漸久已。」又《後漢書李固傳》:「今陛下之有尚書,猶天之有北斗也,斗為天喉舌,尚書亦為陛下喉舌,尚書出納王命,賦政四海,權尊勢重,責之所歸。」又《仲長統傳》:「光武慍數世之失權,忿彊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自此以後,三公之職,備員而已。」
《後漢書百官志》:「尚書令秩千石,掌選署,及章下尚書曹文眾事。」
《唐六典·卷一·三師三公尚書都省》:及光武親總吏職,天下事皆上尚書,與人主參決,乃下三府,尚書令為端揆之官。魏、晉已來,其任尤重。皇朝武德中,太宗初為秦王,嘗親其職,自是闕不復置,其國政樞密皆委中書,八座之官但受其成事而已。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七十》:十一月,以子儀為尚書令,上表懇辭曰:「臣以薄劣,素乏行能,逢時擾攘,猥蒙驅策,內參朝政,外總兵權。上不能翼戴三光,下不能糾逖群慝,功微賞厚,任重恩深,覆餗之憂,實盈寤寐。臣昨所以固辭太尉,乞保餘年,殊私曲臨,遂見矜許。竊謂陛下已知其願,深察其心,豈意未歷旬時,復延寵命。以臣褊淺,又寡智謀,安可謬職南宮,當茲大任。況太宗昔居藩邸,嘗踐此官,累聖相承,曠而不置。皇太子為雍王之日,陛下以其總兵薄伐,平定關東,飲至策勳,再有斯授。豈臣末職,敢亂大倫。德薄位尊,難逃天子之責;負乘致寇,復速神明之誅。伏乞天慈,俯停新命。」答詔不允。翌日,勑所司令子儀於尚書省視事。詔宰相百僚送上,遣射生五百騎執戟翼從,自朝堂至省,賜教坊樂。子儀不受,復上表曰:臣伏以尚書令,武德之際,太宗為之,昨瀝懇上陳,請罷斯職;而陛下未垂亮察,務欲襃崇,區區微誠,益用惶懼。何則?太宗立極之主,聖德在人,自後因廢此官,永代作則。陛下守文繼體,固當奉而行之,豈可猥私老臣,隳厥成式,上掩陛下之德,下貽萬方之非。臣雖至愚,安敢輕受。況久經兵亂,僭賞者多,一人之身,兼官數四,朱紫同色,清濁不分,「爛羊」之謠,復聞聖代。臣頃觀其弊,思革其源,以逆寇猶存,未敢輕議。今元兇沮敗,計日成擒,中外無虞,妖氛漸息。此陛下作法之際,審官之時,固合始於老臣,化及班列。豈可輕為此舉,以亂國章。國章亂於上,則庶政隳於下,海內之政皆亂,則國家又安得永代而無患哉!陛下苟能從臣之言,俯察誠請,彼貪榮冒進者,亦將各讓其所兼之官,自然天下文明,百工式敘,太平之業,可得而復也。臣誠蒙鄙,識昧古今,志之所切,實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