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斯的歷史(威爾斯語:Hanes Cymru)距今二十三萬年的舊石器時代中晚期,就有尼安德塔人在威爾斯聚居. 就現有資料來看,公元前1000年時,有凱爾特人從歐洲大陸中部來到威爾斯。此外,威爾斯有許多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遺蹟。在鐵器時代該地區與福斯灣以南的整個不列顛一樣,由凱爾特不列顛人和不列顛語言主導。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18年9月25日) |
5世紀羅馬人離開不列顛,為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入侵打開了大門。此後,不列顛語言和文化開始分裂,形成了幾個不同的群體。在威爾斯人是最大的這些群體。在後羅馬時期,今天的威爾斯形成了許多王國。雖然最強大的統治者被公認為不列顛之王[註 1],並且一些統治者將他們的控制權擴展到其他威爾斯領土和英格蘭西部,但沒有人能夠長期統一威爾斯。[註 2]
英格蘭於1707年成正式將威爾斯吞併為大不列顛王國的一部分,隨後1801年成立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儘管英語占主導地位,威爾斯人仍保留了他們的語言和文化。[註 3]
18世紀見證了兩個對威爾斯產生重大影響的變化的開始,即威爾斯衛理公會的復興,這導致該國在宗教上變得越來越不墨守成規,以及完成工業革命。在大英帝國崛起期間,尤其是19世紀東南威爾斯經歷了快速的工業化和由於煤和鐵工業的爆炸式增長而導致的人口急劇增加,為威爾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貢獻了充分的作用。
20世紀,隨著大英帝國衰落和殖民時代過去,威爾斯的工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衰落,而民族主義對自決的情緒和興趣上升。在英國工黨取代英國自由黨在20世紀20年代的主導了政治力量。威爾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與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和盟國的其他地區一起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城市在德軍閃電戰期間遭到廣泛轟炸。
民族主義政黨威爾斯黨1960年代開始獲得支持。在1997年全民公投中,威爾斯選民批准將政府職責下放給威爾斯國民議會,該議會於1999年首次舉行第一屆會議。 2020年5月,威爾斯國民議會正式更名為 Senedd Cymru(簡稱Senedd),以反映顯著增加的權力下放和行政權力。
羅馬時代
威爾斯的西北部地區最早出現稱霸勢力,其祖先是西留爾人;西南方被愛爾蘭人建立布萊切尼奧格王國占領;中部地區的主要勢力則是科諾偉部族。這些勢力,後來都被羅馬帝國消滅。
公元43年-410年,威爾斯是羅馬帝國不列顛尼亞行省的一部分。後因日耳曼蠻族侵犯歐洲,羅馬帝國被迫抽調不列顛尼亞的軍隊前去迎戰,致當地防守空虛,東南沿岸屢屢遭受蘇格蘭地區皮克特人的侵擾。當地的羅馬貴族僱傭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幫忙防守,誰知這些外籍兵突然譁變,反而開始攻打羅馬貴族的統治區;而歐洲大陸的羅馬帝國則對這一情況視而不見,不肯派兵救援。如此混戰到6世紀初,不列顛人陸續退往島西威爾斯地區的群山之中,其中的布立吞人開始自稱威爾斯人,同時建立格溫內斯王國(Kingdom of Gwynedd)這一羅馬帝國繼承國,其國王享有「布立吞人之王」(King of the Britons)的尊稱。威爾斯人不斷抗擊盎格魯-撒克遜人一事,孕育了亞瑟王傳說。
後羅馬時代
此後,英格蘭地區由盎格魯-撒克遜人主導,開始所謂「七國割據」的歷史階段。威爾斯則同樣群雄林立,格溫內斯王國和先後出現的德赫巴斯王國、格溫特王國、布雷切尼奧格王國互有勝負。784年,英格蘭七國之一的麥西亞國王奧發(Offa)在英格蘭和威爾斯之間的海域築堤,這個奧發堤壩是兩地間第一個永久性邊界。
大概從865年開始,維京人渡海攻打不列顛島,稱霸東南地帶,直到878年方被英格蘭南部威塞克斯王國的阿爾弗雷德大王揮師擊破,訂立和約。阿爾弗雷德不斷進取,將勢力範圍推至英格蘭的東部和北部,後更以英格蘭國王自稱。其子愛德華(長者愛德華)繼承父業,幾乎將維京人徹底趕出英格蘭地區,只留下諾森布里亞南部的約克地區尚存一息,史稱斯堪地那維亞約克王國。威爾斯的小國王紛紛向他稱臣。
924年,長者愛德華去世,其繼承者埃塞爾斯坦滅亡約克的維京人王國。927年7月12日,蘇格蘭國王和格溫內斯國王等出席會議,都表示追隨艾塞斯坦。會後,艾塞斯坦陳兵赫德福德地區的威河沿岸,迫使威爾斯其餘割據勢力向他稱臣納貢,同時首次規定以威河作為威爾斯和英格蘭的邊境。威爾斯由此得到一段和平安穩的時光,諸侯基本服從格溫內斯國王指揮。
盎格魯和諾曼的征服者
1066年,諾曼第公爵威廉一世征服英格蘭,建立諾曼第王朝。他援引埃塞爾斯坦的史事降伏威爾斯諸王國。從此,威爾斯諸王國長期臣服於英格蘭國王。
1216年,格溫內斯親王盧埃林·阿頗·約沃斯基本統一威爾斯諸王國,威爾斯公國初步形成。1240年,盧埃林·阿頗·約沃斯的兒子達菲德·阿頗·盧埃林成為第一個威爾斯親王。
1277年,亨利三世的後繼者愛德華一世動兵攻打威爾斯,至1284年征服全境,同年頒行「威爾斯法」。愛德華一世接受威爾斯人的要求,同意由一位在威爾斯出生、不會講英語、生下來第一句話說威爾斯語的親王來管理威爾斯人。他把即將分娩的王后接到威爾斯,生下的王子便是第一位「威爾斯親王」愛德華二世。由此以降,英格蘭國王和後來的大不列顛國王總是把「威爾斯親王」的頭銜賜給長子。久而久之,這個頭銜就成了「英國王儲」的同義詞。
叛亂和復興
1400年9月16日,波伊斯法多格世襲親王歐文·格林杜爾不滿英格蘭國王亨利四世的統治,公開叛亂,並於1404年自封威爾斯親王。這是歷史上最後一位持有威爾斯親王頭銜的威爾斯人。1412年,他被英格蘭軍隊打敗,下落不明。此事直接加強了英格蘭對威爾斯的管理。
1536年,《1535年威爾斯法律法》(Laws in Wales Act 1535)通過。威爾斯從此受到英格蘭法律管束,政治上則徹底聯合。英語成為威爾斯的官方語言之一。
近代早期的威爾斯
參見
注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