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中國民間宗教與其他東亞宗教中供奉孔子及儒家先賢的廟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孔廟,又稱夫子廟[註 1]、至聖廟、先師廟、先聖廟、文宣王廟,通常稱為文廟,本是中國紀念孔子、供後人祭祀孔子的廟宇式建築,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成為藉以宣傳儒家思想的廟宇。
隨著中國文化在中國周邊地區的影響加深,越南、朝鮮、日本等地都興建了許多孔廟。18世紀以後,在歐洲、美洲等地也相繼出現了孔廟。全世界的孔廟曾發展到三千多處,目前尚存一千三百多處。[1]
孔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即周敬王四十二年(魯哀公十七年,西元前478年)。當時孔子的弟子將其「故所居堂」立廟祭祀,廟屋三間,內藏衣、冠、琴、車、書等孔子遺物,並按歲時祭祀。[2][3]此即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孔廟,現在的曲阜孔廟。
北魏太和十三年(489年),在當時的京城建立了第一座位於京城的孔廟。唐朝貞觀四年(630年),太宗下詔:「天下學皆各立周、孔廟。」自此孔廟遍及各地。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衍聖公孔端友奉孔子及夫人亓官氏畫像南下,宋高宗賜其安居於浙江衢州,1253年建立孔氏家廟,即所謂「南宗孔廟」。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頒發「大成樂」專祀孔子。成化十三年(1477年),增祭孔樂舞為八佾,加籩、豆為十二,擴大規格祭祀孔子。
所有列入國家祭典的孔廟都是禮制廟宇。此外,還有孔子後代的家廟、孔子活動過的地方所建的紀念性廟宇、以及書院內的祭祀廟宇等非禮制廟宇。
作為禮制廟宇的孔廟多與地方官學結合,亦即所謂「廟學制」,布局主要可以分為前廟後學、左廟右學、右廟左學等形式。其中崇聖祠、明倫堂、大成殿、大成門是中國、朝鮮、越南、琉球皆有的主要建築,中國孔廟一般都有萬仞宮牆、泮池、禮門、義路、櫺星門、東西兩廡幾部分,有些孔廟並設有鄉賢祠、名宦祠、節孝祠、孝子祠等。中國的孔廟一般都是三進院落(曲阜孔廟是九進),也有許多只有兩進。
在越南,地方孔廟稱文址(Văn chỉ),村社孔廟稱祠址(Từ chỉ)。
南宋末年學者熊禾說:「尊道有祠,為道統設也。」[7]王世貞亦稱:「太廟之有從祀者,謂能佐其主,衍斯世之治統也,以報功也。文廟之有從祀者,謂能佐其師,衍斯世之道統也。」[8]中國孔廟主祀孔子,唐代以後以孔門弟子和一些歷代儒學大家附祀配享。這些配享的人不斷新增,漢明帝以孔子72弟子配祀,到民國時期,達到162人,有四配、十二哲、先賢、先儒等名號。每年固定於春、秋二季舉行釋奠禮。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開始,中國的皇帝每年均會祭孔。自漢代以後,祭孔活動延續不斷。規模也逐步提升,明清時期達到頂峰,被稱為「國之大典」。清代,順治皇帝定都北京,他在京師國子監立文廟,內有大成殿,專門舉行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並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祀禮規格又進化為上祀、奠帛、讀祝文、三獻、行三拜九叩大禮。[3]
中國民間也有祭孔,直至1949年中共建政,中國共產黨決定取消祭孔活動,被有些人認為是去中國化。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共產黨大搞批林批孔的運動,祭孔視為封建迷信而被痛批,很多孔廟的文物古蹟都被破壞。因此,很多祭孔的儀式,舞蹈很少有人知道。直到1984年,曲阜孔廟才恢復了民間祭孔。以後中國其他地區陸續開始祭孔的活動。從2004年開始,曲阜孔廟開始由政府主持祭孔儀式。
比較有名的有:
臺灣以臺南孔子廟最早,乃明鄭軍政人物陳永華所立,建於明永曆年間(西元1666年),入口題有「全臺首學」。此額題字者不明,但已成為臺南市、甚至臺灣象徵之一。每年9月28日舉行釋奠禮,歷來都由台灣省政府主席擔任正獻官,今則改由台南市市長。台南孔廟大成殿中懸掛有清代自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慶帝、道光帝、咸豐帝、同治帝乃至光緒帝等清帝御匾。除日治時期有中斷外,戰後中華民國總統如蔣中正、嚴家淦、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亦相繼贈匾,見證臺灣歷史與政權轉移,頗負盛名。
台北市孔廟位於臺北市大同區大龍峒,與大龍峒保安宮為鄰,由於臺灣日治時期後,廢棄了台北城內原有的文廟,後由台北士紳辜顯榮、陳培根等人捐獻建立孔廟。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台北市孔廟乃成為中央政府舉行祭孔大典之處,以往都由內政部部長代表中華民國總統主祭,近年改由台北市市長擔任,孔子奉祀官及孟子、曾子後人等亦在此參與祭祀。
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親自主持中央政府的祭孔大典,成為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以來首位親自主持祭孔大典的總統,創下首例。
孔廟設有鄉賢祠與官宦祠。
朝鮮是除中國外孔廟最多的地方。高麗時,開始設立孔廟。1268年孔廟開始推向地方。李成桂時期,命令地方各級都要建立孔廟,從此孔廟遍及朝鮮全境。
朝鮮孔廟的布局也是仿照中國孔廟的,但是也有很多不一樣的,為前學後廟。除嗣奉中國的儒家聖賢外,還有本國的東國十八賢。
朝鮮歷史上共有362座禮制孔廟。二戰後,南北分治,北部的孔廟改作他用,南部的232座孔廟很多仍然進行祭祀活動。此外,在大韓民國現存非禮制孔廟有12座祠堂、2座書院、3座書齋。
中國的儒家文化對越南影響非常深。越南的孔廟始建於何時已不可考。最早記載的孔廟是越南李朝神武二年(1070年)在首都興建的。越南陳朝光泰十四年(1397年)明各府設立學校,孔廟開始遍及各地。
形制和中國相似,不同的是,大成殿之前有拜殿,大成門前有建築。比較著名的有河內文廟、順化國子監、會安文廟、海陽文廟等,還有一些新建的文廟如鎮邊文廟、鵝貢文聖廟[15]等。
祭祀對象也仿照中國的制度,但是還增加了越南的學者。
孔廟在歷史上,除了祭祀孔子外,也是國家建立的廟學,用以培育中、低階級的官員。當時已下南洋之後輩,想要進入仕途,只能回中國考取科舉,左秉隆、黃遵憲、邱菽園曾致力推動在南洋興建孔廟,惟當時清政府與英國殖民政府微妙關係等原因,導致南洋地區的孔廟一直無法成功設立,在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度後,更沒有建立孔廟的必要,但孔廟失去廟學意義後,興建孔廟的動機變得更為簡單,在20世紀起,馬來西亞各處也開始陸續建設小型且非正式的孔廟,發揚孔子思想[16]。馬來西亞最早的孔廟是建在檳城孔聖廟中華小學裡,是由清朝駐檳城大使張弼士所創。昔日兒童第一天上學之前家長必帶兒女到此廟祭孔,以求前程光明。除此之外,在馬六甲也建有孔子大廈,毎年都有舉行祭孔活動。在霹靂怡保,也有善學院孔子廟[1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