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外族中心主義(英語:xenocentrism)是一種對其他民族文化和社會的文化習俗的偏好,例如某人更偏好其他民族文化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而非本民族的。 [1]一個典型的例子是18世紀歐洲藝術、哲學和人種學的原始主義運動中對所謂高貴野蠻人的浪漫化。 [2]外族中心主義與民族中心主義完全相反,民族中心主義認為自己的社會比其他社會優越,而外族中心主義反之。 [3] [4]
「外族中心主義」一詞是由美國社會學家唐納德·P·肯特和羅伯特·G·伯奈特在1952年發表於《美國社會學雜誌》的論文《複雜社會中的群體中心主義》中所提出的。[4][5]
肯特和伯奈特指出,外族中心主義是由三個可能的因素造成的:
這個術語在學術上仍然是晦澀難懂的,但被認為是有用的,偶爾也被其他社會學家使用。 [5]佛羅里達大學將其視為社會學的一個關鍵術語。 [6]
該術語與19世紀美國社會學家威廉·格雷厄姆·薩姆納創造的民族中心主義一詞相反,民族中心主義描述了個體將自己民族文化的價值觀和信仰置於他者的價值觀和信仰之上的自然傾向。[4]
雷內·鄧蒂斯·穆勒(Rene Dentiste Mueller)和阿曼達·布羅德里克(Amanda Broderick)率先應用消費者外族中心主義 (consumer xenocentrism, CX) 概念來描述一些消費者對外國商品的偏好,即使國內商品在質量或功能性上相似或更好。研究人員通過對大量文獻進行分析,表明在前殖民地往往有更多的消費者外族中心主義傾向,因為當地人已經被「調教」成傾向於認為「外國」的產品更好。消費者外族中心主義的一個後果是,它將對當地工業和生活水平的下降產生負效應,因為貧窮的消費者會購買(通常)更昂貴的外國產品。消費者的尤其是在當地精英中產生的外族中心主義,會降低對本地製造業的信心和自豪感,這可能導致本地工業的損失和購買選擇的減少(特別是傳統類型的商品),同時也有可能會助長對外國產品的依賴。[7] Mueller、Wang、Liu 和 Cui等學者將這一概念應用於中國,並表明消費者外族中心主義並不是一個新現象。研究還表明,當消費者外族中心主義增長過快時,「保護主義」的心態將會導致消費鐘擺將向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民族主義)擺回。[8]
史蒂文·詹姆斯·勞倫斯 (Steven James Lawrence) 在他的博士論文中指出,外族中心主義可能會對消費者做出購買決定產生影響,因為他們可能「對來自其群體之外的產品有好感」。 [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