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地震帶是指地震集中發生及分布的地方。地球上主要有四處地震帶。地震帶皆位於板塊交界處或者板塊內部的斷裂帶上。
![]() |

全球分布
在地球上主要有四大地震帶
全世界約80%的淺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幾乎全部的深源地震都發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所釋放的地震能量約占全世界總能量的80%,但其面積僅占世界地震帶總面積的一半。
在太平洋西部大抵從阿留申群島,向西沿勘察加半島、千島群島,至日本諸島、琉球群島,至台灣島,過菲律賓群島、伊里安島(新幾內亞島),南至紐西蘭為止。
在太平洋東部,大致從阿拉斯加東岸,向南經加利福尼亞、墨西哥(在中美有一分支,稱為加勒比或安德列斯環)、秘魯,沿智利至南美的極南端。這一帶也是著名的火山帶,它與中、新生帶褶皺帶和新構造強烈活動帶是一致的。[1]。
歐亞地震帶也叫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這是一條橫跨歐亞大陸,並包括非洲北部,大致呈東西方向的地震帶,總長約15000公里,寬度各地不一,在大陸部分常有較大的寬度,並有分支現象。環太平洋地震帶外幾乎其餘的較大淺源地震和中源地震都發生在這一帶。
歐亞地震帶西起葡萄牙、西班牙和北非海岸,東去經義大利、希臘、土耳其、伊朗至帕米爾北邊,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北和西南地區;南邊沿喜馬拉雅山山麓和印度北部,又經蘇門答臘島、爪哇島至伊里安島(新幾內亞島),與環太平洋地震帶相接。這一帶也有許多火山分布,比地震帶與歐亞新生帶褶皺帶(也是最年輕的造山帶)是一致的。[2]
大西中洋脊(海嶺)地震帶自斯匹次卑爾根島經冰島向南沿亞速爾群島、聖保羅島等至南三明治群島、色維爾島,沿大中洋脊分布,向東與印度洋南部分叉的海嶺地震帶相連。
印度洋海嶺地震帶由亞丁灣開始,沿阿拉伯—印度海嶺,南延至中印度洋海嶺;向北在地中海與地中海—南亞地震帶相連;向南到南印度洋分為兩支,東支向東南經澳大利亞南部,在紐西蘭與環太平洋地震帶相接;西支向西南繞過非洲南部與大西中洋脊地震帶相接。
東太平洋中隆地震帶從中美加拉帕戈斯群島(科隆群島)起向南至復活節島一帶,分為東西兩支,東支向東南在智利南部與環太平洋地震帶相接;西支向西南在紐西蘭以南與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印度洋海嶺地震帶相連。
大陸斷裂谷地震帶分布於一些區域性斷裂帶或地塹構造帶,主要有東非大斷裂帶,紅海地塹,亞丁灣及死海,貝加爾湖以及太平洋夏威夷群島等。此地也主要為淺源地震。
中國大陸分布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徐錫偉表示,中國處於環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等幾個板塊相接的地方,至少有495個地震斷裂帶。[3]
中國大陸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
- 東南沿海帶(主要在福建及廣東潮汕地區)
- 銀川帶
- 六盤山帶
- 天水-蘭州帶
- 河西走廊帶
- 塔里木南緣帶
- 南天山帶
- 北天山帶
除去這23個,還有個東北深震帶(主要在吉林、黑龍江的東部) [4]
相關資料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