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列表列舉了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舉辦的會議。
年份 | 城市 | 主題 | |
---|---|---|---|
第1屆 | 1894年 | 法國巴黎 | 再建立奧運會 |
第2屆 | 1897年 | 法國勒阿弗爾 | 運動衛生學和教育學 |
第3屆 | 1905年 | 比利時布魯塞爾 | 運動和體育 |
第4屆 | 1906年 | 法國巴黎 | 藝術,文學和運動 |
第5屆 | 1913年 | 瑞士洛桑 | 體育心理學和生理學 |
第6屆 | 1914年 | 法國巴黎 | 奧林匹克規章 |
第7屆 | 1921年 | 瑞士洛桑 | 奧林匹克規章 |
第8屆 | 1925年 | 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 | 運動教育學-奧林匹克規章 |
第9屆 | 1930年 | 德國柏林 | 奧林匹克規章 |
第10屆 | 1973年 | 保加利亞瓦爾納 | 奧林匹克運動和它的將來 |
第11屆 | 1981年 | 西德巴登巴登 | 以運動來結合、為運動而結合 奧運會國際合作的將來未來的奧林匹克運動 |
第12屆 | 1994年 | 法國巴黎 | 一百週年奧林匹克大會, 聯合大會 奧林匹克運動捐款給現代社會當代運動員運動在它社會環境運動和大眾宣傳媒介內 |
第13屆 | 2009年 | 丹麥哥本哈根 | 社會角色的那些奧林匹克運動的, 運動員-奧運會-奧林匹克運動組織-奧林匹克精神和年青人-數字化革命 |
以藍底襯托的會議於奧林匹克大會期間召開,以粉底襯托的會議於奧林匹克運動會期間召開。
# | 舉辦地 | 年份 | 活動 |
---|---|---|---|
第1屆 | 法國 巴黎 | 1894 | 雅典獲選為189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巴黎獲選為190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2屆 | 希臘 雅典 | 1896 | 法國人皮埃爾·德·顧拜旦當選為首任國際奧委會主席。 |
第3屆 | 法國 勒阿弗爾 | 1897 | |
第4屆 | 法國 巴黎 | 1901 | 芝加哥獲選為190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而後美國政府宣布遷至聖路易斯舉辦。[1] |
第5屆 | 法國 巴黎 | 1903 | |
第6屆 | 英國 倫敦 | 1904 | 羅馬獲選為19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7屆 | 比利時 布魯塞爾 | 1905 | |
第8屆 | 希臘 雅典 | 1906 | |
第9屆 | 荷蘭 海牙 | 1907 | 顧拜旦連任國際奧委會主席。 |
第10屆 | 德國 柏林[2] | 1909 | 斯德哥爾摩獲選為191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11屆 | 盧森堡 盧森堡城 | 1910 | |
第12屆 | 匈牙利 布達佩斯 | 1911 | |
第13屆 | 瑞士 巴塞爾 | 1912 | |
第14屆 | 瑞典 斯德哥爾摩 | 1912 | 柏林獲選為191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後因一戰取消)。[1] |
第15屆 | 瑞士 洛桑 | 1913 | |
第16屆 | 法國 巴黎 | 1914 | |
1915~1918年:所有國際性奧林匹克事務均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暫停。 | |||
第17屆 | 瑞士 洛桑 | 1919 | 安特衛普獲選為19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18屆 | 比利時 安特衛普 | 1920 | |
第19屆 | 瑞士 洛桑 | 1921 | 霞慕尼獲選為1924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巴黎獲選為192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阿姆斯特丹獲選為192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20屆 | 法國 巴黎 | 1922 | |
第21屆 | 義大利 羅馬 | 1923 | 洛杉磯獲選為193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22屆 | 法國 巴黎 | 1924 | |
第23屆 | 捷克斯洛伐克 布拉格 | 1925 | 比利時人亨利·德·巴耶-拉圖爾當選第三任國際奧委會主席。 |
第24屆 | 葡萄牙 里斯本 | 1926 | 聖莫里茨獲選為1928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25屆 | 摩納哥 | 1927 | |
第26屆 | 荷蘭 阿姆斯特丹 | 1928 | |
第27屆 | 瑞士 洛桑 | 1929 | 普萊西德湖被選為193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28屆 | 德國 柏林 | 1930 | |
第29屆 | 西班牙 巴塞隆納 | 1931 | 柏林被選為193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30屆 | 美國 洛杉磯 | 1932 | |
第31屆 | 奧地利 維也納 | 1933 | 加米施-帕滕基興被選為1936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拉圖爾連任國際奧委會主席。[1] |
第32屆 | 希臘 雅典 | 1934 | |
第33屆 | 挪威 奧斯陸 | 1935 | |
第34屆 | 德國 加米施-帕滕基興 | 1936 | |
第35屆 | 德國 柏林 | 1936 | 東京被選為194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36屆 | 波蘭 華沙 | 1937 | 札幌被選為1940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37屆 | 埃及 開羅 | 1938 | |
第38屆 | 英國 倫敦 | 1939 | 加米施-帕滕基興被選為1940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科爾蒂納丹佩佐被選為1944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倫敦被選為194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後因二戰取消)。[1] |
1940~1945年:所有國際性奧林匹克事務均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暫停。 | |||
第39屆 | 瑞士 洛桑 | 1946 | 聖莫里茨被選為1948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倫敦被選為194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瑞典人西格弗里德·埃德斯特隆當選第四任國際奧委會主席。[1] |
第40屆 | 瑞典 斯德哥爾摩 | 1947 | 奧斯陸被選為195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赫爾辛基被選為195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41屆 | 瑞士 聖莫里茨 | 1948 | |
第42屆 | 英國 倫敦 | 1948 | |
第43屆 | 義大利 羅馬 | 1949 | 科爾蒂納丹佩佐被選為1956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墨爾本被選為195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44屆 | 丹麥 哥本哈根 | 1950 | |
第45屆 | 奧地利 維也納 | 1951 | |
第46屆 | 挪威 奧斯陸 | 1952 | |
第47屆 | 芬蘭 赫爾辛基 | 1952 | 美國人艾弗里·布倫戴奇當選第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3] |
第48屆 | 墨西哥 墨西哥城 | 1953 | |
第49屆 | 希臘 雅典 | 1954 | |
第50屆 | 法國 巴黎 | 1955 | 斯闊谷被選為1960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羅馬被選為196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51屆 | 義大利 科爾蒂納丹佩佐 | 1956 | |
第52屆 | 澳洲 墨爾本 | 1956 | |
第53屆 | 保加利亞 索非亞 | 1957 | |
第54屆 | 日本 東京 | 1958 | 本屆會議敲定斯皮羅·薩馬拉斯所著之奧林匹克聖歌作為奧運會及國際奧委會官方會歌。 |
第55屆 | 西德 慕尼黑 | 1959 | 因斯布魯克被選為1964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東京被選為196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宣布雪橇於1964加入冬季奧運會項目。[1] |
第56屆 | 美國 聖弗朗西斯科 | 1960 | |
第57屆 | 義大利 羅馬 | 1960 | 布倫戴奇連任國際奧委會主席。 |
第58屆 | 希臘 雅典 | 1961 | |
第59屆 | 蘇聯 莫斯科 | 1962 | |
第60屆 | 西德 巴登巴登 | 1963 | 墨西哥城獲選為196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61屆 | 奧地利 因斯布魯克 | 1964 | 格勒諾布爾獲選為1968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62屆 | 日本 東京 | 1964 | 布倫戴奇連任國際奧委會主席。 |
第63屆 | 西班牙 馬德里 | 1965 | |
第64屆 | 義大利 羅馬 | 1966 | 札幌獲選為197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慕尼黑獲選為197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65屆 | 伊朗 德黑蘭 | 1967 | |
第66屆 | 法國 格勒諾布爾 | 1968 | |
第67屆 | 墨西哥 墨西哥城 | 1968 | 布倫戴奇連任國際奧委會主席。 |
第68屆 | 波蘭 華沙 | 1969 | |
第69屆 | 荷蘭 阿姆斯特丹 | 1970 | 丹佛獲選為1976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而後美國政府宣布放棄舉辦,將舉辦權讓渡給因斯布魯克),蒙特婁獲選為197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70屆 | 荷蘭 阿姆斯特丹 | 1970 | |
第71屆 | 盧森堡 盧森堡城 | 1971 | |
第72屆 | 日本 札幌 | 1972 | |
第73屆 | 西德 慕尼黑 | 1972 | 愛爾蘭人麥可·莫里斯·基拉寧當選第六任國際奧委會主席。[4] |
第74屆 | 保加利亞 索菲亞 | 1973 | |
第75屆 | 奧地利 維也納 | 1974 | 普萊西德湖獲選為1980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莫斯科獲選為198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76屆 | 瑞士 洛桑 | 1975 | |
第77屆 | 奧地利 因斯布魯克 | 1976 | |
第78屆 | 加拿大 蒙特婁 | 1976 | |
第79屆 | 捷克斯洛伐克 布拉格 | 1977 | |
第80屆 | 希臘 雅典 | 1978 | 塞拉耶佛獲選為1984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洛杉磯獲選為198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 |
第81屆 | 烏拉圭 蒙得維的亞 | 1979 | |
第82屆 | 美國 普萊西德湖 | 1980 | |
第83屆 | 蘇聯 莫斯科 | 1980 | 西班牙人胡安·安東尼奧·薩馬蘭奇當選第七任國際奧委會主席。[5] |
第84屆 | 西德 巴登巴登 | 1981 | 卡爾加里獲選為1988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首爾獲選為198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宣布網球於1988年重新加入夏季奧運會。[1] |
第85屆 | 義大利 羅馬 | 1982 | |
第86屆 | 印度 新德里 | 1983 | |
第87屆 | 南斯拉夫 塞拉耶佛 | 1984 | |
第88屆 | 美國 洛杉磯 | 1984 | |
第89屆 | 瑞士 洛桑 | 1984 | |
第90屆 | 西德 西柏林 | 1985 | |
第91屆 | 瑞士 洛桑 | 1986 | 阿爾貝維爾獲選為199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1]巴塞隆納獲選為199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宣布1994年起夏季和冬季奧運會隔2年舉辦。[6] |
第92屆 | 土耳其 伊斯坦堡 | 1987 | |
第93屆 | 加拿大 卡爾加里 | 1988 | |
第94屆 | 南韓 首爾 | 1988 | 利勒哈默爾獲選為1994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6] |
第95屆 | 波多黎各 聖胡安 | 1989 | 薩馬蘭奇連任國際奧委會主席,宣布1994年起取消表演項目。 |
第96屆 | 日本 東京 | 1990 | 亞特蘭大獲選為199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6] |
第97屆 | 英國 伯明罕 | 1991 | 長野獲選為1998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宣布冰壺和單板滑雪於1998年起加入冬季奧運會項目。[6] |
第98屆 | 法國 阿爾貝維爾 | 1992 | |
第99屆 | 西班牙 巴塞隆納 | 1992 | |
第100屆 | 瑞士 洛桑 | 1993 | |
第101屆 | 摩納哥 蒙特卡洛 | 1993 | 雪梨獲選為200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薩馬蘭奇連任國際奧委會主席,宣布沙灘排球於1996年起加入夏季奧運會項目。[6] |
第102屆 | 挪威 利勒哈默爾 | 1994 | |
第103屆 | 法國 巴黎 | 1994 | |
第104屆 | 匈牙利 布達佩斯 | 1995 | 鹽湖城獲選為200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6] |
第105屆 | 美國 亞特蘭大 | 1996 | |
第106屆 | 瑞士 洛桑 | 1997 | 雅典獲選為200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薩馬蘭奇連任國際奧委會主席。[6] |
第107屆 | 日本 長野 | 1998 | |
第108屆 | 瑞士 洛桑 | 1999 | |
第109屆 | 南韓 首爾 | 1999 | 都靈獲選為2006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6] |
第110屆 | 瑞士 洛桑 | 1999 | |
第111屆 | 澳洲 雪梨 | 2000 | |
第112屆 | 俄羅斯 莫斯科 | 2001 | 北京獲選為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6]比利時人雅克·羅格當選第八任國際奧委會主席。[7] |
第113屆 | 美國 鹽湖城 | 2002 | |
第114屆 | 墨西哥 墨西哥城 | 2002 | |
第115屆 | 捷克 布拉格 | 2003 | 溫哥華獲選為2010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6] |
第116屆 | 希臘 雅典 | 2004 | |
第117屆 | 新加坡 | 2005 | 倫敦獲選為201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宣布從2012年起取消棒球和壘球項目。 |
第118屆 | 義大利 都靈 | 2006 | |
第119屆 | 瓜地馬拉 瓜地馬拉城 | 2007 | 索契獲選為2014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宣布開創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新加坡獲選為2010年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 |
第120屆 | 中國 北京 | 2008 | |
第121屆 | 丹麥 哥本哈根 | 2009 | 里約熱內盧獲選為201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羅格連任國際奧委會主席,宣布2016年起高爾夫球和七人制橄欖球重新加入夏季奧運會項目。 |
第122屆 | 加拿大 溫哥華 | 2010 | 南京獲選為2014年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 |
第123屆 | 南非 德班 | 2011 | 平昌獲選為2018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 |
第124屆 | 英國 倫敦 | 2012 | |
延伸會議 | 瑞士 洛桑 | 2013 | 布宜諾斯艾利斯被選為2018年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 |
第125屆 | 阿根廷 布宜諾斯艾利斯 | 2013 | 東京被選為20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德國人托馬斯·巴赫當選為第9任國家奧委會主席,摔跤被加入2020年和2024年夏季奧運會項目。 |
第126屆 | 俄羅斯 索契 | 2014 | 討論由托馬斯·巴赫主席首先提出的2020奧運日程。 |
第127屆 | 摩納哥 蒙特卡洛 | 2014 | 由阿爾貝二世主持國際奧委會特別會議,討論並通過了托馬斯·巴赫主席的2020奧運日程。 |
第128屆 | 馬來西亞 吉隆坡 | 2015 | 北京獲選為202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洛桑獲選為2020年冬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8] |
第129屆 | 巴西 里約熱內盧 | 2016 | 5個項目(棒壘球、空手道、攀登、衝浪和滑板)入選2020年東京奧運會。 |
第130屆 | 瑞士 洛桑 | 2017 | 決定2024年和2028年夏季奧運會將一起宣布舉辦城市,批准2026年冬季奧運會申辦流程。 |
第131屆 | 秘魯 利馬[9] | 2017 | 巴黎獲選為202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洛杉磯獲選為202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 |
第132屆 | 南韓 平昌 | 2018 | 第4屆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年從2023年改回2022年,國際奧委會建議在非洲國家選定該屆青奧會舉辦城市。 |
第133屆 | 阿根廷 布宜諾斯艾利斯 | 2018 | 達喀爾獲選為第4屆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城市,原定2022年舉辦,後因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宣布延後至2026年舉辦。 |
第134屆 | 瑞士 洛桑 | 2019 | 米蘭-科爾蒂納丹佩佐獲選為2026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城市,4個項目(攀登、衝浪、滑板和霹靂舞)入選2024年巴黎奧運會。 |
第135屆 | 瑞士 洛桑 | 2020 | 江原道獲選為2024年冬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城市。 |
第136屆 | 瑞士 洛桑(線上會議,此為伺服器駐地) | 2020 | 宣布原定2020年舉辦的夏季奧運會推遲至2021年舉辦,名稱不變,原定2022年舉辦的夏季青奧會推遲至2026年舉辦,更名為「達喀爾2026」,本屆會議原本應在日本東京舉辦,受疫情影響改在洛桑國際奧委會大樓舉辦,僅保留必要的執行委員留守,其餘與會者在線參會。 |
第137屆 | 希臘 雅典(線上會議,此為伺服器駐地) | 2021 | 在帕那辛納克體育場舉辦直播會議,此次會議本就在此舉辦,受疫情影響大部分活動改為在線進行,巴赫連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討論了巴赫提出的2020+5年奧林匹克議程。 |
第138屆 | 日本 東京 | 2021 | 布里斯本獲選為203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城市,將滑雪登山作為2026年冬季奧運會備選體育項目。[10] |
第139屆 | 中國 北京 | 2022 | 審閱國際奧委會難民奧林匹克代表團(EOR)在2020年夏季奧運會上的巨大成功[11],發表對後奧運狀態的永久性和臨時性奧運會場館使用研究[12],並成立人權戰略框架[13]。[14] |
第140屆 | 瑞士 洛桑(部分以線上會議舉辦) | 2023 | 特別會議;國際奧委會執行委員會投票決定撤銷國際拳擊協會(IBA)作為拳擊運動的國際體育總會資格。[15] |
第141屆 | 印度 孟買 | 2023 | 批准棒壘球、袋棍球、腰旗橄欖球、板球和壁球作為2028年夏季奧運會體育項目。[16] |
第142屆 | 法國 巴黎 | 2024 | 法國阿爾卑斯地區獲選為2030年冬季奧運會舉辦地,鹽湖城獲選為2034年冬季奧運會舉辦城市,[17]開創奧林匹克電競運動會,穿插於夏季奧運會和冬季奧運會之間,每2年舉辦一屆,從2025年起在沙烏地阿拉伯舉辦。[18] |
第143屆 | 希臘 雅典 | 2025 | 選舉第10任國際奧委會主席。 |
第144屆 | 義大利 米蘭 | 2026 | |
第145屆 | 待定 | 2027 | |
第146屆 | 美國 洛杉磯 | 2028 | |
第147屆 | 待定 | 2029 | |
第148屆 | 法國 尼斯 | 2030 | |
第149屆 | 待定 | 2031 | |
第150屆 | 澳洲 布里斯班 | 2032 | |
第151屆 | 待定 | 2033 | |
第152屆 | 美國 鹽湖城 | 2034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