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廷翰(1491年—1559年),字崧柏,又字嵩伯、崇伯,別號蘇原,別署蘇原居士、蘇原山人。中國明朝哲學家、政治人物。南直隸無為州(今安徽省無為縣)人。
吳廷翰 | |
---|---|
大明浙江布政使司右參議 | |
籍貫 | 南直隸廬州府無為州 |
字號 | 字崧伯 |
出生 | 弘治四年(1491年)九月初九日 |
逝世 |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
配偶 | 娶李氏 |
出身 | |
|
生平
濡須吳氏四世吳景昭之長子。吳廷翰十二歲時學習《易經》,補縣學生員。當時吳景昭督遣備至,吳廷翰婉為承順,名聲鵲起。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為府守向公、督學林公所知,都非常讚賞他,次年吳景昭命他改學《禮記》,長進明顯。正德十四年(1519年)中舉,正德十六年(1521年)中進士。歷任兵部主事、戶部主事、吏部文選司郎中。吏部銓選時因為推薦直言諫官,得罪上司,調任廣東僉事,轉任嶺南分巡道兼督學政。他以廉潔著稱。曾奉命採買端溪硯,而自己不留一硯。他彈劾權貴,權貴不敢以私事囑託,改任浙江右參議[1]、山西參議。山西荒年,他力請賑濟,出庫金,救活饑民。中年即辭官歸里。
著作
吳廷翰平生綜覽博洽,晚年也手不釋卷,勤於著述。早年曾寫信給王守仁,又與王守仁門徒歐陽德辯論。後來受王廷相影響,反對程朱理學。吳廷翰詩文著述,哲學文學都入較高境界。他的文章以敘事清晰為長,其詩則以七言詩著稱。他哲學上堅持氣一元論,在其著作《吉齋漫談》中指出:「一陰一陽之謂氣」,「天地之初,一氣而已矣」,氣是「天理萬物之祖」,批判宋朝理學家「太極即理」之說,認為「理即是氣之條理」,把理看成自然界的規律、秩序。提出了「德行之知必實以聞見乃為真知」的命題。主張性即氣即生,反對先天「氣稟」,但又認為氣有清濁美惡,決定人的仁義多寡厚薄,故有善和不善,把道德規範納入人性中。
吳廷翰的學說至遲在17世紀時已對日本學術界發生了廣泛影響,「日伊藤仁齋(1627~1705)讀吳廷翰書而開悟」[2],在日本成為堀河學派的理論淵源,其巨大影響不讓朱熹、王守仁。他的許多著作在日本發現。有《吉齋漫錄》、《從言》、《蘇原全集》等,主要哲學著作為《吉齋漫錄》;其著散佚,少見著錄,1984年中華書局出版《吳廷翰集》。包括《吉齋漫錄》、《瓮記》二卷,《櫝記》二卷,《湖山小稿》三卷,文集二卷,詩集二卷,《洞雲清響》(曲集)一卷。卷前有容肇祖《吳廷翰的哲學思想概述》等文章,卷末有其小傳。《全明散曲》輯錄其套數三篇,皆抒寫歸隱山林後的閒情逸緻,清麗自然,雅俗兼得,渾然成趣。
家族
曾祖吳順。祖父吳信,壽官。父吳景昭,義官。母張氏;繼母劉氏、張氏。具慶下[3]。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