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博物館島(德語:Museumsinsel)位於德國柏林市中心施普雷河島北端,是由柏林舊博物館、柏林新博物館、舊國家美術館、博德博物館和佩加蒙博物館五座博物館組成的博物館群。它是德國最受歡迎的景點,也是歐洲最重要的博物館遺址之一。1999年,博物館島因見證19世紀和20世紀博物館的建築和文化發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1]
博物館島於1830年至1930年由普魯士國王下令按照五位建築師的計劃建造,自德國統一以來,博物館島按照總體規劃進行了重建和擴建。並增設多棟建築其附屬設施等單位。2019年建成的詹姆斯西蒙畫廊是整個博物館島的總入口。[2]
中世紀時的施普雷島北部由於地勢較低還是一片沼澤,地勢較高的南部則在13世紀時發展起來一座名為Cölln的城市。此後很久島的北部才被使用,作為柏林王宮的花園,17世紀時施普雷島上建造了一座休閒花園。
1797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採納了考古學家、藝術學教授阿洛伊斯·希爾特的建議,準備在島上建造一座博物館,以展出古代和新時代的藝術珍寶。1810年腓特烈·威廉三世正式頒布法令舉辦向公眾開放的藝術展覽,以回應柏林市民對於公眾教育和公開藝術展會越來越大的呼聲。普魯士的傑出建築師、都市計畫師與畫家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於1822年提出了在施普雷島北部新建博物館建築的規劃圖,在申克爾的草圖中,除了新建一座博物館外,還有排水渠和多座橋梁,博物館的工程由柏林洪堡大學的創始者、教育家威廉·馮·洪堡總負責。
博物館島上的第一座建築是1830年的博物館(現為柏林舊博物館),它同時也是普魯士的第一座公眾博物館。1859年普魯士皇家博物館(現為的柏林新博物館)開張,緊隨其後的是1876年的國家畫苑(現為老國家藝術畫廊)、1904年的位於島尖上的腓特烈國王博物館(1960年起改名為「博德博物館」,以紀念德國藝術史學家、現代博物館學的創始人之一威廉·馮·博德),和1930年的帕加馬博物館。1870年代末,這塊區域被正式命名為「博物館島」,就此宣告了普魯士王國仿效巴黎和倫敦規模建造博物館的決心,1880年進一步決定,今後在博物館島上將只展出「高貴的藝術品」,這在當時指的是歐洲和近東藝術。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博物館島的70%被炸毀,1950年起的戰後重建並沒有包括受損最嚴重的新博物館,人們本打算將其拆除,這一計劃因為沒有找到可以臨時存放藏品的地方而擱淺,直到1987年人們最終決定不將其拆除,轉而在原建築上採取安全和修復措施,完整的施工方案在1989年前已經制定完成,但是因為所需資金數額過大而沒能夠實施。德國統一後的1990年代末,博物館島開始了大規模的重建工程,1999年普魯士文化基金會確定了博物館島的重建總規劃圖,設計了一個地下連通方案將幾個博物館聯繫成一個博物館建築群,並對1989年前的藏品進行重新分配。
博物館島是一個柏林國際博物館的綜合體,也是柏林國立博物館的一部分,博物館建築共位於該島的北部,博物館島上共有6座博物館,屬於普魯士文化基金會的一部分,主要展出考古藏品和19世紀的藝術品。在博物館的總體規劃中,博物館島將成為一個整體,幾家博物館將相互合作重新分配藏品,併集中展出所有博物館的藏品,2019年建成整個博物館島的總入口,詹姆斯西蒙畫廊,它同時也將是諮詢中心、博物館紀念品商店、餐廳、咖啡館和特別展覽廳,其中博物館島島上的設施群包括: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