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 (佛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纏(梵語:paryavasthāna,巴利語:Pariyutthana),又譯為纏縛、纏煩惱,佛教術語,與結、漏、縛有類似意義,為煩惱之一。佛教中有八纏與十纏的說法。
概論
纏,有繫縛的意思,佛教用來比喻讓眾生被拘限在惡趣的煩惱,釋迦牟尼認為,經由修行戒定慧三學,可解脫纏[1]。在說一切有部中,《品類足論》立八纏,《大毘婆沙論》則立十纏[2]。
南傳上座部認為,深層的潛藏煩惱為隨眠,當隨眠受到外界刺激,而升起至意門時,稱為纏。由纏煩惱,而做出實際行為,稱為違犯。
分類
一無慚、二無愧、三嫉妒、四慳吝、五悔恨、六睡眠、七掉舉、八昏沉、九瞋忿、十掩過(覆)。
註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