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動脈(希臘語:αρτηρία,英語:Artery)是指在生物體內、從心臟運送血液到全身各器官(包括心臟本身)的多條血管。[1]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4年2月28日) |
除了肺循環的動脈以及臍動脈,動脈運送的是含氧量高的血液(因此也有稱之為「動脈血」,「含氧血」)。但是在人體的動脈中,只流動著全身20%的血液,其他的血液主要貯存於有容量血管之稱的靜脈和毛細血管中。
人類最大的動脈要數主動脈,直徑有3厘米。
動脈的類型
總共有三種,分別為大動脈,中動脈及小動脈。
血管壁
相比靜脈,動脈的血管壁更厚,分層更明顯。

動脈血管壁可分為三層從內到外分別是:
歷史
在古希臘希波克拉底之前,所有血管都被稱為Φλέβες(phlebes)。當時「arteria」一詞指的是氣管。[2]希羅菲盧斯是第一個描述兩種血管解剖差異的人。雖然恩培多克勒認為血液在血管中來回流動,但當時還沒有微血管連接動脈和靜脈的概念,也沒有循環的概念。[3]阿波羅尼亞的第歐根尼發展了「氣」(pneuma)的理論,最初僅指空氣,但很快就被認同為靈魂本身,並被認為與血液在血管中共存。[4]動脈被認為負責將空氣輸送到組織,並與氣管相連。這是因為在屍體中發現動脈內沒有血液,於是認為是送氣用。
在中世紀時期,歐洲人認為動脈輸送著一種被稱為「精神之血」或「生命精神」的液體,認為它與靜脈中的內容物不同。這個理論可以追溯到蓋倫。在中世紀晚期,氣管[5]和韌帶也被稱為「動脈」(artery)。[6]
中醫認為人有氣有血,有些經絡血多氣少,有的血少氣多;方舟子認為也是源自基於類似的誤解,[7]其他「中醫打假」作者還做過更詳細的比較。[8]後來1830年《醫林改錯》也有類似的氣血管二分法。
威廉·哈維在17世紀描述並推廣了現代循環系統概念以及動脈和靜脈的作用。
20世紀初,亞歷克西·卡雷爾首次描述了血管縫合和吻合的技術,並成功在動物身上進行了多次器官移植;他因此開創了現代血管外科的道路,此前血管手術僅限於永久結紮。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