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英語:Information Technology,縮寫:IT)是主要用於管理和處理資訊所採用的各種技術總稱,主要是應用電腦科學通訊技術來設計、開發、安裝和部署資訊系統應用軟體。依照儲存和處理資訊的不同,可以將資訊科技的發展分為幾個不同的階段:前機械時期(公元前3000–公元1450)、機械時期(1450–1840)、機電時期(1840–1940)及電子時期(1940–現時)[1]

2005年世界各地用於資訊科技的投資
個人電腦

在商業領域中,美國資訊技術協會英語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sociation of America(ITAA)定義資訊科技為「對於以電腦為基礎之資訊系統的研究、設計、開發、應用、實現、維護或應用。」[2]。此領域相關的任務包括網路管理、軟體開發及安裝、針對組織內資訊科技生命週期的計劃及管理,包括軟硬體的維護、升級和更新。

資訊科技一詞最早是出現在1958年《哈佛商業評論》中,一篇由Harold J. Leavitt英語Harold LeavittThomas L. Whisler所著的文章,其中提到「這種新技術還沒有一個單一的名稱,我們應該將其稱為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IT)」[3]

範圍

Thumb
朝鮮紅星作業系統

資訊科技的研究包括科學科技工程管理學等學科,這些學科在資訊的管理、傳遞和處理中的應用,相關的軟體和裝置及其相互作用。

資訊科技的應用包括電腦硬體軟體網路通訊科技、應用軟體開發工具等。電腦網際網路普及以來,人們日益普遍地使用電腦來生產、處理、交換與傳播各種形式的資訊(如書籍、商業檔案、報刊、唱片、電影、電視節目、語音、圖形、影像等)。[4]

應用

Thumb
搭載Linux系統的wristwatch手錶電腦

在企業、學校和其它組織中,資訊科技體系結構是為了達成戰略目標,而採用和發展資訊科技的綜合結構。它包括管理和科技的成分。其管理成分包括使命、職能與資訊需求、系統組態、和資訊流程;科技成分包括用於實現管理體系結構的資訊科技標準、規則等。由於電腦是資訊管理的中心,電腦部門通常被稱為「資訊科技部門」。有些公司稱這個部門為「資訊服務」(IS)或「管理資訊服務」(MIS)。另一些企業選擇外包資訊科技部門,以獲得更好的效益。

資料儲存

Colossus電腦英語Colossus computer這樣的早期電子計算機是利用穿孔紙帶來儲存資料。這是一種長條形紙帶,上面一系列孔表現資料,這種技術早已過時[5]。現代計算機所使用的資料儲存介質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是使用水銀製成的延遲線儲存器,開發目的是為了移除雷達的背景雜波[6],但只能循序存取。第一個可隨機存取的數位儲存裝置是基於標準陰極射線管威廉士管[7],但儲存在其中的資訊是揮發性(volatile)的,必須定期重新整理(refresh);並且電力一旦中斷,資訊就會丟失。最早的非揮發性儲存器是在1932年發明的磁鼓[8],用在費蘭蒂1號英語Ferranti Mark 1,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台商業化的通用型電子計算機[9]

IBM在1956年推出了第一個硬碟驅動器,作為其IBM 305 RAMAC英語IBM 305 RAMAC計算機系統的一個組件[10]。現今大部份的資料儲存在硬碟中,或是CD-ROM等光學介質中[11]。直到2002年,大多數資訊仍以類比裝置英語Analog device為主要儲存裝置,但那一年數位裝置容量首次超過了類比裝置。截至2007年,全球儲存的資料中有近94%採用數位方式進行:[12]硬碟為52%,光學裝置為28%,數位磁帶為11%。據估計,全球電子裝置資訊儲存容量從1986年的不到3艾位元組(EB)增長到2007年的295艾位元組[13],約每3年翻一番[14]

資料庫

Thumb
超級計算機-走鵑

資料庫管理系統在上世紀60年代出現,以準確快速地存取和檢索大量數據。最早的此類系統之一為IBM資訊管理系統英語IBM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IMS)[15],50多年後仍廣泛部屬[16]。IMS以層次方式儲存資料[15],但七十年代埃德加·科德提出了另一種基於集合論謂詞邏輯以及類似表格、行、列概念的關係型儲存模型,首個商用關係型資料庫管理系統(RDBMS)由甲骨文公司於1980年開發[17]

資料庫管理系統包括眾多組件,在保持資料完整性的同時允許多個使用者同時存取。所有資料庫的特徵之一是其位於資料庫模式英語database schema中的資料結構與資料本身分開定義和儲存[15]

近年來XML已成為常見的資料格式。儘管XML可以儲存在普通的檔案系統中,但通常以關係型資料庫形式儲存,以利用其「在理論與實踐方面耗時多年最終被證實的強健性」[18]。隨著SGML的演進,XML基於文字結構的優點在機器和人類可讀性方面均得到了體現[19]

資料檢索

關連式資料庫的概念引入了與程式語言無關的結構化查詢語言(SQL),是以關係代數為其基礎[17]

「資料」(data)和「資訊」(information)有著不同的內涵。只要是儲存的內容都可以稱為資料,但這其中僅有以組織及有意義的方式呈現的才是資訊[20]。世界上大部份的資料沒有結構,儲存在不同的實體介質中[21]資料倉儲在1980年代起開始興起,目的是整合這些不同來源的資料。一般是包括來自不同來源的資料,包括外部資料庫(例如網際網路)再加以組織,可以供像決策支援系統類的系統[22]

數據傳輸

數據傳輸有三種不同的層面:傳送、傳播及接收[23]。可以大致區分為資訊單向傳遞的廣播,以及資訊雙向傳遞的電信[13]

自從2000年代初期,越來越多的應用利用XML為數據交換的媒介[24],特別是像網站導向通訊協定(像SOAP)中用到的機器互動[19],描述的是「在傳送中的數據……而不是靜止不動的數據。」[24]。這種用途的一個挑戰是將數據由關連式資料庫轉換為文件對象模型(DOM)的結構[25]

數據處理

Hilbert及Lopez發現了數據技術改變帶來的指數級成長(也就是摩爾定律),1986年至2007年間,每人平均的專用機器數據處理量每14個月會增加一倍,每人平均的泛用計算機數據處理量每18個月會增加一倍,每人平均的總電信量每34個月會增加一倍,每人平均的數據儲存量每40個月會增加一倍,每人平均的廣播數據量每12.3年會增加一倍[13]

全世界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數據,不過若沒有加以分析,並且用有效的方式呈現,數據本質上就像放在「數據墳墓」中一様。「很少用到的數據備存」[26]。為了此議題,數據挖掘在1980年代的後期興起,其概念就是從大量的數據中發現有趣的模式及知識[27]

不同觀點下的資訊科技

學術觀點

在學術上,電腦協會定義資訊科技為:「培養學生符合商業、政府、醫療、學校、及其他組織電腦技術需求的大學學程,資訊科技專員需選擇適合組織的硬體及軟體,將這些產品和組織的需求及基礎架構結合,為組織中的電腦使用者安裝應用程式,並客製化及進行維護。」[4]

商業觀點

在商業上,美國資訊科技協會英語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sociation of America定義資訊科技為:「研究、設計、開發、應用、實現、支援或管理以計算機為基礎的資訊系統。」[2]。此領域工作人員的職責有網路管理、軟體開發及安裝、規劃及管理組織的技術生命週期,也就是哪些硬體及軟體需要維護、安裝或是替換。

資訊科技的商業價值是在商業流程的自動化、提供決策需要的資訊、連接企業及其客戶、提供有生產力的工具以提昇效率

更多資訊 分類, 2014費用 ...
全界資訊科技費用預測[28](單位:十億美元)
分類 2014費用 2015費用
裝置 685 725
資料中心系統英語Data center services 140 144
企業級軟體 321 344
資訊科技服務 967 1,007
電信服務 1,635 1,668
共計 3,749 3,888
關閉

倫理觀點

資訊倫理英語information ethics的概念是由數學家諾伯特·維納在1940年代建立[29]。以下一些和資訊科技有關的內容[30]

  • 下載一些未經著作權所有人同意的檔案,造成著作權的侵犯。
  • 僱主監控員工的電子郵件及其他網路使用。
  • 廣告電子郵件
  • 駭客存取線上資料庫。
  • 網站在使用者的電腦中安裝Cookie間諜軟體,監控使用者的線上活動。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