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佛國土(梵語:Buddha-kṣetra,意爲「佛陀-什剎」[1]),又作佛國、佛國土、佛界、佛剎。為佛教術語。指佛所住的位處,或佛教化的國土[2][3]。面積無限大
詞義
梵語kṣetra本意是田、土、國土,音譯爲什剎(現北京有什剎海,即依此而來)、掣多羅、差多羅、紇差怛羅、剎摩、什剎多羅等。佛剎(應讀chà,但普通話音多爲shà)是「佛的國土」的意思[1],可以指三千大千世界,是一方佛教化之世界;因佛寺被視為佛的國土,故也可以指代佛寺或道場,如「海天佛國」普陀山。
另外,釋迦牟尼佛在古印度成道和弘法,中國僧人如玄奘,法顯等前往印度(時稱「天竺」)取經,亦將天竺稱呼爲佛土、佛國、淨土。
而在日語和韓語中,佛國[4]除有「佛的國土」之意外,也指法國,因「佛」作為「f-」的音譯,漢語和越南語裏則用「法」字音譯。[5]
概述
佛土包括淨土與穢土。淨土是依照佛的願力轉穢成淨,將世界變為彌滿法樂之國,猶如天堂,但比天堂莊嚴之甚多,一般而言沒有三惡道,沒有殺生、淫穢等惡業,光明與七寶樓宇充遍,佛、菩薩、阿羅漢聖人在其中專心修道。而穢土則是凡夫居住的世界,有造惡眾生,有三惡道,聖凡同居,如我們的娑婆世界就是穢土,既有吾等凡夫,也有釋迦牟尼佛等聖人。
上座部的說一切有部主張佛土只指釋迦牟尼佛誕生的娑婆世界。後來佛身演變成真如之理體為法身,歷史上存在的佛陀的「肉身」則為應身、化身等。故因應化身觀,而有「真佛土」、「應佛土」之說。佛土因佛身的解釋不同,遂有二種、三種、五種等說[6]。在大乘經典《法華經》中,記載了弟子曾問釋迦牟尼佛:「我們的佛土為什麼是穢土,而他方世界的佛國是淨土?」釋迦佛遂以神力變現,將四周化爲莊嚴淨土,以此開示真佛土之所在。在《悲華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的前世寶海梵志見諸行者發願在淨土成佛,而在佛前發願未來世要在穢土世界成佛,度化減劫之中的苦厄眾生,當即得到佛陀的授記將在娑婆世界穢土成為釋迦牟尼佛。
淨土
依照佛經的描述,在淨土,並沒有三惡道與諸惡業,處處在在莊嚴無染,都是修行的增上緣。佛國隨處都是象徵佛陀智慧慈悲的大光明,樓閣亭台,七寶所成,黃金、琉璃等寶物鋪地,寶樹中放出法樂,飲食一念即可化現,天上有神鳥隨時放出法樂、法語,這些都是佛陀的神力所變現的景象,處處爲修行服務,故淨土是修行的好去處。按佛陀的本願,發願往生淨土、滿足條件者皆能得到迎接往生,如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即是十分著名的淨土世界,漢傳佛教的淨土宗就是依照阿彌陀佛的淨土思想而得以建立。
大乘佛教中著名的淨土有:
穢土
穢土是凡夫所居的國土。因為凡夫惡業深重,由共業故形成污穢、煩惱的報土。其所以稱爲「穢」,按照《維摩詰經》的說法是「此土其地高下,丘陵、坑坎、毒刺、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大地,高低起伏,充滿荊棘、深坑、大山、高峰、洪溝、糞便和汙穢不淨。)但同時說「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9],說明穢土和淨土並非絕對分別的,依佛智慧可以轉穢成淨,這也是人間淨土的思想來源之一。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