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亞歷山大·費奧多羅維奇·克倫斯基(俄語:Алекса́ндр Фёдорович Ке́ренский,羅馬化:Aleksandr Fyodorovich Kerenskiy,發音:[ɐlʲɪˈksandr ˈkʲerʲɪnskʲɪj];1881年5月4日—1970年6月11日),俄羅斯政治人物、革命家,在1917年俄國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他領導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統治,在新政府中他任政府總理,1917年11月,他的政府被布爾什維克發起的十月革命推翻。
克倫斯基1881年出生於伏爾加河畔的辛比爾斯克(今烏里揚諾夫斯克),他父親是當地一所中學的教師兼校長,而母親則是出身貴族。他父親也是列寧中學時期的學校老師和校長,克倫斯基與列寧一家人也成為朋友。1889年克倫斯基全家搬至塔什干,他父親則被任命為當地公立學校的督學。1899年克倫斯基以優異成績自當地中學畢業,並在同年進入聖彼得堡大學就讀,一開始他攻讀的是歷史與哲學,但在第二年轉至法學院研讀法律,1904年獲得法學士學位,同年他與一位俄羅斯將軍女兒結婚。
1905年,克倫斯基替政府鎮壓的遇難者進行法律顧問工作,並因此遭受牢獄之災。此事使其聲名大噪,他也替許多反對派政治人物的訴訟審判擔任辯護律師的工作。
1912年克倫斯基作為勞動團體成員當選國家杜馬成員,從事政治。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支持俄羅斯參戰。1917年,二月革命時期他參加了革命,推翻沙皇,加入社會革命黨,後被任命為俄羅斯總理,在國內實行資本主義政策,繼續參加一戰。
由於他的「溫和」政策,1917年7月1日,時任陸海軍部長的克倫斯基下令向奧匈帝國和德意志帝國的軍隊發動克倫斯基攻勢,試圖延續沙皇的外戰政策轉移國內矛盾,結果在短暫的得手後迅速失敗,使傾向於臨時政府的軍隊受到沉重打擊,俄羅斯經濟雪上加霜,引起國內反戰勢力,尤其是推翻了沙皇的起義軍隊強烈不滿;7月16日至7月20日彼得格勒發生七月事件,布爾什維克參與士兵和工人反對臨時政府示威遊行,臨時政府緊急調集忠於自己的軍隊武力鎮壓示威,導致400多人傷亡,臨時政府逮捕了一些布爾什維克領袖包括托洛斯基,弗拉基米爾·列寧被迫逃離彼得格勒,7月21日克倫斯基升任俄羅斯總理兼陸海軍部長,遭到列寧、托洛茨基的反對,致使十月革命爆發。他的俄國臨時政府繼續挑戰德國及奧匈帝國,並於1918年2月被德奧聯軍攻下基輔,後被列寧領導的蘇維埃軍(紅軍,創建於1918年1月28日)推翻。之後變裝逃出紅軍控制下的俄國,先流亡到巴黎,1940年時因為納粹德國入侵法國移民到美國,1941年蘇德交戰以後給予史達林支持,後來在史丹佛大學任教,並且從事反對蘇聯政府的活動,1970年逝世於紐約,享壽89歲。
他是1917年俄國革命主要人物中最後一位逝世者。
官銜 | ||
---|---|---|
前任者: 格奧爾基·李沃夫 |
俄羅斯臨時政府部長主席 1917年7月21日-1917年11月7日 |
繼任者: 弗拉基米爾·列寧 (蘇俄人民委員會主席) 列夫·加米涅夫 (全俄羅斯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