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行政法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簡稱:中山科學研究院中科院,英文簡稱:NCSIST),為中華民國國防科技研發機構,屬於中華民國國防部監督之行政法人。主要目標為提升國防科技能力、建立自主國防工業、拓展國防及軍民通用技術[3]

快速預覽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National Chung-Shan Institute of Science & Technology(英語), 基礎資訊 ...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National Chung-Shan Institute of Science & Technology(英語)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政府機構
基礎資訊
機關類型行政法人機構
員額9,000人
年度預算額新台幣293億元[1]
授權法源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設置條例
主要官員
董事長顧立雄國防部部長兼任)
院長李世強
首席副院長徐炎廷
副院長冷金緒
羅意中
林高洲
任命者行政院院長、國防部部長、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董事會
組織編制
內部單位6室、2中心、1會、1所、1園
附屬機關6研究所、5中心
成立沿革
成立日期1965年
前身機關國防部軍備局中山科學研究院
聯絡資訊
地址新新院區(院本部):桃園市龍潭區中正路佳安段481號
龍園院區:桃園市龍潭區龍源路134巷566號
青山院區:桃園市龍潭區十股路210號
龍門院區:桃園市大溪區石園路615號
三峽院區:新北市三峽區中正路3段1號
台中院區:臺中市西屯區西安街277巷300-5號
民雄院區:嘉義縣民雄鄉(預計[2]
萬象院區:高雄市左營區介壽路16號
大樹院區:高雄市大樹區興山路1號
九鵬院區屏東縣滿州鄉港仔村大溪路16號
網站www.ncsist.org.tw
關閉

歷史

  • 1939年7月,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成立航空研究院於成都市泡桐樹街2號;後遷至南昌青雲譜機場
  • 1946年9月,空軍航空工業局在南京市成立。
  • 1949年3月17日,航空工業局與航空研究院一起遷至臺灣省臺中市中區公園路2號[4]。11月1日,航空研究院縮編併入航空工業局,改為航空研究室。
  • 1952年5月1日,航空工業局改組,原各製造廠改隸空軍供應司令部。7月1日,航空研究室擴編為航空研究院,院址遷到台中公園附近(今文英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區域)[5]
  • 1954年7月1日,航空工業局改為空軍技術局[6]
  • 1965年4月9日:中華民國國防部成立「石門科學研究院籌備處」。11月12日,改為「中山科學研究院籌備處[7]
  • 1969年3月,空軍技術局改制為空軍航空工業發展中心(簡稱航發中心),隸屬空軍總司令部,並遷至臺中市西屯區。7月1日,正式成立「中山科學研究院」。10月14日,航空研究院遷回公園路2號營區(空軍技術局舊址)。
  • 1974年8月,航空研究院遷入航發中心廠區。
  • 1983年1月,航發中心改隸中山科學研究院,更名為「中山科學研究院航空工業發展中心」。
  • 1984年4月1日,聯勤第二〇六廠與系統工程研發中心併編為飛彈火箭製造中心,改隸中山科學研究院。
  • 1992年1月1日,聯勤飛彈製造中心改隸中山科學研究院。
  • 1996年7月1日,中山科學研究院航空工業發展中心改為國有民營事業「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隸屬於經濟部國營事業委員會;但航空研究所繼續留至中科院。
  • 2004年3月1日,中科院改隸國防部軍備局,更名為「國防部軍備局中山科學研究院」。
  • 2014年4月16日,中科院改制為行政法人,更名為「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歷任首長

國防部、國防部軍備局下轄時期(1969年7月1日-2014年4月15日)
更多資訊 任別, 姓名 ...
任別 姓名 就職時間 卸任時間 備註
中山科學研究院院長
1 閻振興 1969年7月1日 1975年1月31日 唯一一位文人
2 唐君鉑 1975年2月1日 1982年11月4日 陸軍中將
3 郝柏村 1982年11月5日 1988年4月1日 陸軍一級上將;
參謀總長兼任
4 葉昌桐 1988年4月1日 1988年9月11日 海軍二級上將;
副參謀總長兼任
5 蔣仲苓 1988年9月11日 1989年10月20日 陸軍二級上將;
副參謀總長兼任
6 劉曙晞 1989年10月20日 1995年6月30日 海軍二級上將;改制為專任職
7 周敢 1995年7月1日 1996年5月31日 海軍中將;降編為中將缺
8 沈方枰 1996年6月1日 1998年7月31日 海軍中將
9 陳友武 1998年8月1日 2001年7月15日 空軍中將
10 劉金陵 2001年7月16日 2003年12月31日 海軍中將
11 張元彬 2004年1月1日 2004年5月31日 空軍少將
12 龔家政 2004年6月1日 2007年11月30日 海軍中將
13 金壽豐 2007年12月1日 2014年1月15日 陸軍中將
14 張冠群 2014年1月16日 2014年4月15日 陸軍中將
關閉
行政法人時期(2014年4月16日-迄今)
更多資訊 任別, 姓名 ...
任別 姓名 圖像 就職時間 卸任時間 備註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董事長(國防部部長兼任)
1 嚴明 Thumb 2014年4月16日 2015年1月29日 空軍退役上將
2 高廣圻 Thumb 2015年1月30日 2016年5月19日 海軍退役上將
3 馮世寬
Thumb
2016年5月20日 2018年2月25日 空軍退役上將
4 嚴德發 Thumb 2018年2月26日 2021年2月22日 陸軍退役上將
5 邱國正 Thumb 2021年2月23日 2024年5月19日 陸軍退役上將
6 顧立雄 Thumb 2024年5月20日 現任 現任國防部文人部長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院長
1 張冠群 Thumb 2014年4月16日 2017年4月30日 陸軍中將
2 杲中興 Thumb 2017年5月1日 2020年4月15日 空軍退役少將
3 張忠誠
Thumb
2020年4月16日 2024年6月30日 陸軍退役少將
4 李世強
Thumb
2024年7月1日 現任 海軍中將
關閉

組織[8]

董事會組織

董事會
  • 董事:11-15人(任期3年得連任一次,國防部部長、經濟部次長與國科會副主委為當然董事)
  • 監事:3-5人(常務監事1人)
  • 董事長(國防部長兼任)
更多資訊 現任董監事名單, 董事 ...
現任董監事名單
董事

顧立雄國防部部長)
林全能經濟部常務次長)
陳炳宇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政務副主任委員)
鍾樹明(陸軍二級上將、國防部軍備副部長)
楊基榮(陸軍中將、國防部常務次長)
黃佑民(海軍中將、國防部常務次長)
林文祥(陸軍中將、國防部軍備局局長)
苗蕙芬(國防部整合評估司司長)
劉復龍(陸軍中將退役、前國防部軍備局局長)
林盈達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
張培仁工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教授)
鄭桓圭工業技術研究院稽核室主任退休、前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總辦事處副處長、圖書館主任)
劉人仰國家太空中心資深研究員)
童子賢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監事

蔡鴻坤行政院主計總處副主計長)
謝其賢(國防部主計局局長)
沈世偉(國防部法律事務司司長)
劉代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

關閉
幕僚單位
  • 秘書室、稽核室、諮詢委員會、研究發展推動會

院組織

  • 院長
    • 副院長:首席副院長(行政總監業務)、副院長1(業管項目,對外行銷業務)、副院長2(潛艦國造、國艦國造業務)、副院長3(國機國造業務)
院本部
  • 策略研析暨發展委員會、公共關係室、法律事務室、工安衛生室、督察室、安全室、財務室、醫務所、逸光幼兒園
  • 營運中心(督考品保處、企劃處)、管理中心(設施工程處、物料運籌處、人力資源處、總務處)
研發單位

航空研究所、飛彈火箭研究所、資訊通信研究所、化學研究所、材料暨光電研究所、電子系統研究所、系統發展中心、系統製造中心、系統維護中心、資訊安全中心、軍民通用中心、推進劑研製中心

研發產品

Thumb
F-CK-1經國號戰鬥機
Thumb
AT-3自強號高級教練/輕攻擊機
Thumb
CM-32雲豹八輪裝甲車
Thumb
雷霆2000多管火箭系統
Thumb
天劍二型空對空飛彈
Thumb
雄風二型反艦飛彈機動發射車

知名軍品[9]

計畫

  • 月球資源探測計畫(Resource Prospector Mission)[10]

已(半)公開計畫

更多資訊 計畫代號, 研發內容 ...
計畫代號 研發內容 預算(新台幣)[11]
擎昇計畫 研製遠程彈道飛彈/遠程攻陸衝壓飛彈。 59億元
擎天計畫[12] 研製遠程彈道飛彈。
雄昇計畫[13] 雄風二E巡弋飛彈
戟隼計畫[14] 雄風二E巡弋飛彈 340億元
星隼計畫 砲兵短程戰術彈道飛彈 238億元
雄評計畫[15] 雄風三型反艦飛彈
追風計畫[16] 雄風三型反艦飛彈
層系計畫[17][18] 研發天弓三型防空飛彈 39億元
青雲計畫 研發可安裝於雷霆2000多管火箭系統MK45火箭彈內的燃料空氣炸彈[19][20] 機密
玄天計畫[21] 研製高能電磁脈衝武器。
玄宇計畫[22] 研製石墨纖維炸彈。
玄機計畫[23] C-130HE電戰機(執行旁立式干擾的電子反制機),及搭載中空軍自動化電子偵測系統。
劍翔計畫[24] 反輻射無人攻擊載具(可攜帶空對地武器戰術型攻擊無人機)
劍評計畫 天劍二A反輻射飛彈
萬劍計畫[23] 空射遠攻武器,機場壓制武器。 22億元
萬昇計畫 萬劍飛彈昇級計畫。
百捷計畫 57億元
捷羚計畫 天劍一型飛彈陸射型短程防空系統。
捷二計畫 陸軍夜視鏡案。
迅隼計畫[25] 升級拉法葉級巡防艦防空系統,搭載海劍二防空飛彈系統
迅海計畫 量產沱江級巡邏艦
迅聯計畫[26] 新式水面艦戰鬥系統。以武進三型作戰系統H-930 MCS全分散式模組化戰鬥系統為基礎的升級版,結合多目標接戰與飛彈垂直發射系統,並聯結電戰反制系統與聲納系統。 67億[27]
翔昇計畫[28] IDF改良計畫。
翔鷹計畫 中翔二型研發。量產代號「銳鳶專案」,由中華民國陸軍操作,以維繫中科院UAV研發產能。 37億元[29]
安翔計畫[30] IDF研發計畫。
安宇計畫[31] 戰管自動化系統(分為多項案子)。
天頻計畫[32] 衛星通訊車案。
長征計畫[33] 長距離航程無人飛行器研發案。 30億[註 1]
麒麟專案[34] 火箭載具研發 124億7400萬餘元
奔劍專案[35] 天劍二C飛彈研發案
劍影專案[36] 艦載飛彈型近迫武器系統研發案 24億4058萬5千元[37]
迅馳專案[38] 研發Mk 44巨蝮二式鏈炮炮塔
織女星計畫[39] 下一代戰機推進系統 17億1千餘萬元
亢龍計畫 潛艦用長程重型魚雷研發案
華陽計畫[40] 艦載垂直發射系統研發案
雄鷙專案[41] 空射型雄風三型反艦飛彈[42][43] 88億439萬5千元[44]
獵豹專案[45] 研製雲豹105公釐輪型戰砲甲車。 7億餘元[註 2]
雷昇專案[48] 雷霆2000多管火箭系統昇級計畫。
雷護專案[49] 高能雷射武器(車載雷射砲) 9億3660萬餘元
慧龍專案 多用途無人水下載具 36.6億元[50]
快奇專案[51] 攻擊型無人快艇 8億1200萬元[52]
勇武計畫 研發雲豹輪型戰車砲塔 2.9億[53]
玄甲專案[54] 研發主動防護系統
神龍計畫 劍龍級潛艦戰鬥系統提升 74億1254萬元[55]
關閉
更多資訊 計畫的命名規則 ...
計畫的命名規則
擎:高速飛彈載具、雄:巡弋飛彈、風:反艦飛彈、玄:電磁武器、劍:戰機武器/無人機系統、萬:數量型武器、迅:艦船系統、評/昇:研改計劃、捷:陸地系統、翔:戰機系統、安:空防系統、隼:飛彈系統、影:近迫武器系統、陽:武器發射系統、龍:水下武器系統、獵:輪型戰車、雷:雷射武器、快:無人快艇
關閉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