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英語:China Manned Space Program[註 1],縮寫:CMS)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載人太空飛行工程,於1992年9月21日啟動,又名「921工程」,初步工程的目標可用「三步走」 來描述:[2]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
組織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 |
目標 | 載人太空飛行及登陸月球 |
狀態 | 進行中 |
網站 | http://www.cmse.gov.cn |
航太計畫資訊 | |
持續時間 | 1992年9月21日至今 |
首次航太飛行 | 神舟一號 (1999年11月20日) |
首次載人太空飛行飛行 | 神舟五號 (2003年10月15日) |
最近一次航太飛行 | 天舟八號 (2024年11月15日) |
成功次數 | 32 |
失敗次數 | 0 |
發射地點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文昌太空發射場 |
太空載具資訊 | |
太空載具類型 | 載人飛船、貨運飛船、太空站 |
載人太空飛行器 | 神舟飛船 |
無人太空載具 | 天舟飛船 |
乘員數量 | 3 |
運載火箭 | 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參與規模最大、系統組成最複雜、技術難度最高、協調面最廣的國家重大工程[3][4],工程的成功實施使中國自2003年起成為繼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太空飛行能力的國家,並逐步進化至艙外活動、太空會合對接和太空站建造與營運。自1999年神舟一號發射至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完成32次重大飛行任務,全部取得成功,並保持著太空人零傷亡的記錄。
目前,中國現役的所有第一、二批共16名太空人皆已全部進入過太空,作為「三步走」收官之作的天宮空間站已於2022年底完成三艙基本構型在軌組裝,並於2023年轉入常態化營運模式,國際合作項目載荷也將陸續進入太空站開展實驗[5][6][7]。與此同時,處在訓練狀態中的第三批太空人從2023年開始執行太空站任務,第四批太空人也已經在包括港澳的全國範圍內啟動選拔[8]。
1961年4月12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載人飛船東方一號,加加林成為第一名進入太空的人類,消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航太事業產生了刺激。1963年,中國科學院成立了星際航行委員會,正式對載人太空飛行飛行開始理論研究[3]。
1964年7月19日,中國第一枚生物火箭T-7A從廣德火箭發射場成功發射,將八隻大白鼠送上80千米的高空。1966年7月15日,T-7A又將一隻名為「小豹」的小公狗作為首位大型動物乘客送入離地面近百千米的高空[3]。此系列活動為中國首批進行的高空生物學和醫學的科學試驗,為航太醫學積累了寶貴的經驗[9]。
1967年,中央專門委員會委託中國科學院、軍事醫學科學院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共同擬定了「載人宇宙航行規劃」中的醫學生物部分,目標是在1973至1975年間發射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這是中國第一次正式把載人太空飛行列入航太發射的規劃之中[3]。
根據錢學森的建議,1968年4月1日,代號「507研究所」的宇宙醫學及工程研究院宣告成立,此機構負責太空人的生命保障、醫學監督保障及太空人的選拔訓練,是後來的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的前身,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實質性起步[3][10]。
1970年7月14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圈閱了錢學森呈交的發展載人太空飛行的報告,同意進行中國首艘載人飛船「曙光一號」的研發,該項工程即被命名為「714工程」。曙光一號的設計外觀類似美國雙子座飛船,為兩艙式,產出了設計草圖和全尺寸模型。與此同時,19名空軍機師被秘密選拔出來成為待訓太空人的候選人[3]。但很快,由於九一三事件的發生以及國家綜合國力過於薄弱,714工程於1971年被下令暫停並最終取消。
714工程的下馬證明了載人太空飛行的複雜性與高難度,為了達成載人太空飛行的目標,中國必須先從返回式衛星開始積累相關的技術經驗。1975年11月26日,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衛星在軌運行3天,繞地球47圈後,於11月29日按預定計畫成功回收。中國成為第一個首次發射返回式衛星就在本國國土上成功回收衛星的國家,也成為了繼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意味著中國已攻克了衛星變軌、再入大氣層、放熱和回收等關鍵技術[11]。
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美國和其他已開發國家的「星球大戰」等一系列高科技發展計畫的提出,世界面臨著新的高科技競爭。為了順應這一潮流,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四位科學家向中央提出了全面追蹤世界高科技的發展和制定中國發展高科技計畫的建議和設想。經過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兼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批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綱要》,根據提出的時間將其命名為863計畫[12]。863計畫包含了七大領域,其中航太技術位列第二,獲國家撥款50億元,主題項目是:大型運載火箭及天地往返運輸系統、載人太空站系統及其應用[13]。1987年2月,863計畫航太專家委員會成立,圍繞載人太空飛行的發展方向展開了討論,爭論焦點在於應該發展載人飛船還是太空梭。由於當時中國經濟和技術實力不足以支持太空梭的研發,載人飛船方案得到了錢學森和王希季等專家的支持,並最終成為了未來載人太空飛行運輸工具的獲選方案[3][10]。
1990年12月,航空太空部成立了載人太空飛行工程領導小組,任新民擔任首席顧問。1991年3月15日,任新民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鵬匯報了中國載人航天為何要從載人飛船起步,並分析了中國研製飛船的技術基礎和現實條件。根據這次匯報,航空太空部隨即整理出了《航空太空重大情況(五)》報批件,上報中央領導。5天之後,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局給航空太空部轉來了批示後的報批件,上面留下了劉華清、李鵬的先後批示以及江澤民的圈閱,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甚至批示的到:「當前財政實在困難,動用國庫存的金子,每年出點也得幹!」。中央批示之後,中國載人飛船工程的論證和立項進入了快車道。[14]
1991年4月初,航空太空部的聯合論證組完成了《載人飛船工程實施方案》。11月,形成了《關於我國載人飛船工程立項的建議》。[14]
1992年1月8日,李鵬主持召開了中央專門委員會第5次會議,專門研究中國載人航天問題。同時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開始正式組織對載人太空飛行工程進行技術經濟可行性論證[3]。
1992年4月11日,國家科委在介紹《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綱要》時提到「8年以後,我國要把自己的太空人送到太空」。第二天《解放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此消息,主題是《8年後,我國太空人遨遊太空》,副題是《2020年前建成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及太空站》,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個新聞報道[15]。
1992年8月,中央專委審議了航太專家王永志為載人太空飛行項目支持起草的《技術經濟可行性論證報告》,聽取了工程各大系統的基本研製方案和後續的發展規劃,並原則上同意了工程的實施[3]。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主持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討論同意了專委會《關於開展我國載人飛船工程研製的請示》,正式批准了載人太空飛行工程的實施,代號「921工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4]。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按照行政、技術兩條指揮線組織開展研製、建設工作,設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總設計師(簡稱「兩總」)聯席會議制度,兩者的職責分別為:[16]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總設計師聯席會議研究決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過程中的重要問題,重大決策報國務院批准後實施。[17]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行專項管理機制,設「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代表中國政府行使管理職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隸屬中央軍事委員會裝備發展部,是統一管理載人太空飛行工程的專門機構和組織指揮部門,也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總設計師和重大專項領導小組的辦事機構。[2]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時由工程總體和七大系統組成,各大系統分別設有總指揮和總設計師[3],如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劉竹生、太空人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宿雙寧、著陸場系統總設計師趙軍、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發射場系統的總設計師周建平、測控通信系統總設計師於志堅、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總設計師顧逸東。
隨著工程的進行,新的系統不斷加入,當前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共由14個大系統組成:
1992年9月2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第195次會議正式批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根據規劃,工程將按「三步走」發展戰略實施:[2]
該階段為1992-2005年,中國通過先後發射無人和有人飛船實現了獨立載人太空飛行。
1992年9月,中國首枚載人火箭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開始方案論證[3]。
1994年4月,集中了九十年代科學技術精華的中國第二代遠洋航太測量船遠望三號下水[36]。
1994年5月,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進入研製階段[3]。
1994年7月3日,中國載人航天發射場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奠基,這是中國首個採用垂直總裝、垂直測試、垂直轉運的「三垂」模式的現代化太空發射場[28]。
1994年12月,載人太空飛行火箭引擎的第一次試車獲得成功[3]。
1995年6月,載人飛船從設計階段進入到工程實施的初樣研製階段[3]。
1995年12月,作為中國航天測控網核心的北京航太指揮控制中心掛牌成立,各分系統開始建設[3]。
1996年,有關部門從空軍機師中按照預備太空人的標準,挑選了兩人赴俄羅斯加加林太空中心進行培訓,兩人只用了一年時間就完成了原本需要四年時間完成的全部課程[37]。1997年4月,在載人太空飛行工程指揮部的直接領導下,來自全國各大醫院的著名專家們經過反覆研究和挑選,建議錄取20名候選者中的12人為預備太空人[37]。1998年1月5日,由之前錄取的12人連同兩名從俄羅斯培訓歸來的機師共14名預備太空人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太空人大隊在北京航太城成立[37]。
1998年,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載人太空飛行發射場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竣工[38][39]。
1998年10月19日,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聯合進行了首次零高度逃逸救生飛行試驗,逃逸飛行器在逃逸指令發出後帶著返回艙從發射陣地起飛,隨後返回艙與逃逸飛行器分離並安全著陸,整個過程中各部件工作正常,試驗獲得成功,載人太空飛行工程取得重要突破[40]。
1998年11月,中國首個現代化飛行控制中心——北京航太指揮控制中心開始試運行[41][42]。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之時,工程指揮部的目標是爭取在1998年、確保在1999年進行中國第一艘無人飛船的首飛,即「爭八保九」。由於到了1998年神舟飛船的許多產品還處在初樣地面試驗階段,未能研製出可以上天的正樣產品,為了兌現「爭八保九」的承諾,工程總指揮部決定用地面試驗的電性能船完成載人太空飛行工程的首次飛行試驗。[43]
北京時間1999年11月20日06時30分,搭載了神舟一號試驗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太空飛行發射場準時點火起飛。飛行約10分鐘後,飛船與運載火箭成功分離,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飛船按預定程序在軌運行14圈後,北京時間11月21日凌晨3時,地面指揮中心向飛船發出返回指令,隨後,飛船建立返回姿態,煞車引擎點火,飛船開始執行返回程序。返回艙於11月21日凌晨03時41分順利降落在內蒙古蘇尼特右旗賽漢塔拉主著陸場,神舟一號作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飛行在太空中共飛行21小時,任務取得圓滿成功。[44][45][46]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作為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的神舟二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10分鐘後成功進入預定軌道。飛船在軌道環繞地球108圈,在太空飛行近7天後於1月16日19時22分在內蒙古中部返回,但返回過程並未取得完全成功。[47][44][48]
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第二艘正樣無人飛船神舟三號發射成功,與第二次飛行試驗相比,主要是增加了逃逸和應急救生功能。神舟三號於4月1日16時51分在預定地點著陸,共飛行6天18小時,繞地球108圈。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一致,全過程正常。[49]
作為第三艘正樣無人飛船以及載人飛行任務前的最後一次試驗,神舟四號於2002年12月30日00時40分成功發射,於2003年1月5日19時16分著陸,共飛行6天18小時,繞地球108圈[50]。這是歷次無人飛行試驗中技術要求最高、參試系統最全、難度最大的一次,且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低溫發射的新紀錄(-30℃),任務的成功為按計畫實施首次載人太空飛行飛行任務奠定了基礎。[51][44]。
2003年10月10日,新華社宣布中國將於10月15至17日間進行首次載人太空飛行飛行[3]。
10月14日16時,工程指揮部在會議上決定楊利偉為首飛太空人,翟志剛、聶海勝為候補太空人[3]。
北京時間2003年10月15日09時00分,長征二號F遙五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太空飛行發射場將搭載著太空人楊利偉的神舟五號發射升空。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發射前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親自為楊利偉送行並在現場觀看了飛船的發射。9時10分左右,飛船進入預定軌道,楊利偉成為首位進入太空的中國人。在飛船飛行過程中,楊利偉展示了中國國旗和聯合國旗並用中英文兩種語言說:「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類。」[52]除此之外,楊利偉還與時任國防部部長曹剛川以及妻兒先後進行了天地通話。16日5時35分,北京航太指揮控制中心成功向正在太空運行的神舟五號發送返回指令,飛船開始返回。10月16日6時23分,神舟五號在內蒙古主著陸場成功著陸,太空人楊利偉在飛行21小時23分、繞地球14圈後安全出艙,中國首次載人太空飛行飛行獲得圓滿成功,中國成為繼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太空飛行能力的國家。[53] 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於2003年10月15日和16日先後兩次發表聲明,祝賀神舟五號飛行成功。[54]
2003年11月7日,中國首次載人太空飛行飛行圓滿成功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時任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向楊利偉授予「航太英雄」稱號並頒發了「航太功勳獎章」。[55]
儘管神舟五號完成了「單人單天」的載人飛行,但神舟飛船的性能尚需進一步的驗證。2005年10月12日9時整,神舟六號搭載太空人費俊龍、聶海勝發射升空,飛船在軌運行5天後於10月17日4時33分內蒙古蘇尼特右旗賽漢塔拉主著陸場安全著陸。此次任務是中國首次「多人多天」載人太空飛行飛行任務,標誌著中國完全掌握載人天地往返技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勝利完成。[56]
2005-2017年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通過多次任務取得了多項重大技術突破,為中國空間站的建造奠定了基礎。
隨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步」的順利完成,2005年2月,中央決策實施「第二步」的第一階段任務,以實現載人太空飛行三大關鍵技術中除天地往返外的另外兩項:出艙活動和太空會合對接[57]。
2008年9月25日至28日間,神舟七號任務成功執行,太空人翟志剛、劉伯明 和景海鵬進入太空並安全返回。其中在9月27日下午16時34分至17時00分間,翟志剛身著中國研製的「飛天」艙外太空衣,與身著俄羅斯「海鷹」艙外太空衣的劉伯明互相配合,成功實施了中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44][58] 2008年11月7日,慶祝神舟七號載人太空飛行飛行圓滿成功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授予翟志剛「航太英雄」,劉伯明、景海鵬「英雄太空人」稱號,並向三人頒發「航太功勳獎章」[59]。
繼第一批太空人之後,中國於2009年啟動了第二批太空人的選拔工作。第二批太空人於2010年5月7日正式產生,共7人,包括5名男性與2名女性[60]。
在完成首次出艙活動後,太空會合對接成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下一個待突破的目標關鍵技術。2011年9月29日,長征二號F/T1運載火箭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發射至預定軌道以驗證中國的太空會合對接技術。11月1日,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將神舟八號無人飛船送入預定軌道。11月3日凌晨,神舟八號與此前發射升空入軌的天宮一號以自動模式成功實現中國首次太空會合對接。[3]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號飛船搭載太空人景海鵬、劉旺和劉洋發射升空,劉洋成為首位進入太空的中國女性太空人與首位執行任務的第二批太空人成員。6月18日,太空人景海鵬、劉旺、劉洋在成功進行自動交會對接後進入天宮一號,中國航天員首次訪問在軌飛行器獲得圓滿成功[61]。6月24日,太空人劉旺操控分離後的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成功實施中國首次手控交會對接[62]。自動和手控交會對接的先後完成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完全掌握太空會合對接技術的國家[3]。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並與天宮一號對接,三名太空人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進入太空站。在15天的飛行任務中,三名太空人進行了首次太空授課、第二次手控交會對接和首次繞飛交會試驗。[3]
2013年6月26日,時任載人太空飛行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隨著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和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任務的順利完成,預定任務目標全部實現,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階段任務完美收官。[63]
隨著上一階段的完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開始進入太空站工程實施。在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於2010年9月25日主持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所批准的《載人太空站工程實施方案》中,載人太空站工程的任務目標是在2016年前後,研製並發射8噸級空間實驗室,突破和掌握太空人中期駐留、再生式生命保障以及貨運飛船補加等太空站關鍵技術,開展一定規模的空間應用;在2020年前後,研製並發射基本模組為20噸級艙段組合的太空站,突破和掌握近地太空站組合體的建造和營運技術、近地空間長期載人飛行技術,開展較大規模的空間應用,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先進的空間技術平台。[2]
2016年6月25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為發射貨運飛船而全新研製的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太空發射場首飛成功,拉開第二步第二階段序幕[64]。
9月15日,長征二號F/T2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65],這是中國首個正式的空間實驗室平台和面向中期駐留的大型太空載具,具備太空補加功能,可開展大規模科學實驗,配套設備數量和安裝複雜度均創造了歷次載人太空飛行器任務之最[3]。
10月17日至11月18日間,太空人景海鵬、陳冬執行神舟十一號任務並進駐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66]。兩人從進駐到撤離共在軌駐留30天,進行了30多項在軌實驗操作,刷新了中國載人航天的記錄[3]。
作為空間實驗室階段的收官之戰,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於2017年4月20日搭乘長征七號遙二運載火箭升空並與天宮二號完成自動交會對接[67][68]。4月27日,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成功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標誌著中國突破和掌握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為太空站的組裝建造和長期營運掃清了能源供給上的障礙,也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的完成[69]。
從2020年開始,中國實行了多次無人與載人飛行任務以完成天宮空間站的建造。
太空站建造任務分為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兩個階段實施,共規劃12次飛行任務,於2022年底完成。兩個階段任務的主要目的分別為:[70]
2020年5月5日18時00分,為中國載人太空站工程研製的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在中國文昌太空發射場首飛升空並將載荷組合體送入預定軌道。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突破了大推力直接入軌、20.5米整流罩分離、大直徑艙箭連接分離等關鍵技術,是當時中國唯一能將天宮空間站艙段發射入軌的運載工具。試驗發射任務的成功全面驗證了火箭設計方案的正確性,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隨之開啟。[71][70]
2021年4月29日11時23分,搭載太空站天和核心艙的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在文昌太空發射場點火升空,約494秒後,天和核心艙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12時36分,太陽能帆板兩翼順利展開且工作正常,發射任務取得成功,中國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全面展開[72]。天和核心艙全長16.6米,最大直徑4.2米,重22.5噸,是當時中國所製造和發射的最大最重的太空載具[73]。核心艙是太空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負責太空站組合體的統一管理和控制,為太空站提供指導、導航和方向控制,還為太空站提供動力、推進和生命支持系統[74][75]。生活方面,核心艙密封艙內部具有3倍於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太空人活動空間,配備3個獨立的臥室和1個衛生間,保證太空人日常生活起居,並配置了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統,可實現太空人在軌長期駐留[70]。
5月29日20時55分,天舟二號貨運飛船成功發射並與天和核心艙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76][77]。該任務是中國空間站貨物運輸系統的首次應用性飛行任務,其運送的物資包括160多件包裹,兩件分別重達100多公斤的太空人艙外服,還有3噸推進劑,為核心艙迎接首批太空人進駐提供了充分物資保障[78]。
6月17日9時22分,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後者於約6.5小時後與天和核心艙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79][80]。太空人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太空站[81]。
7月4日8時11分至14點57分之間,神舟十二號乘組中的劉伯明、湯洪波完成了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太空人的首次出艙活動,總時長6小時46分鐘,大幅刷新了2008年神舟七號約20分鐘的出艙活動記錄[82]。
2021年9月16日,神舟十二號乘組撤離太空站天和核心艙進入載人飛船。飛船於當日8時56分與核心艙分離,隨後與太空站組合體完成繞飛及徑向交會試驗,成功驗證了徑向交會技術[83]。9月17日13時34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安全降落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太空站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也是東風著陸場首次執行載人飛船搜索回收任務。[83]
2021年9月20日15時10分,中國成功發射天舟三號貨運飛船並與天和核心艙完成對接。[84][85]
2021年10月16日0時23分,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並順利將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送入預定軌道,開始太空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最後一次任務[86]。在飛船與核心艙進行徑向對接後,三名太空人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於同日9時58分進駐天和核心艙,開始中國的首次長期太空站駐留,時長約為六個月[87]。
11月7日18時51分至11月8日1時16分之間,神舟十三號乘組中的翟志剛和王亞平成功進行了該乘組的首次艙外活動,完成了機械臂懸掛裝置與轉接件安裝、艙外典型動作測試等任務,其中王亞平成為中國首位完成出艙活動的女太空人。[88]
2022年1月6日6時59分,天和核心艙機械臂捕獲天舟二號貨運飛船並成功完成太空站機械臂轉位貨運飛船試驗[89]。1月8日7時55分,神舟十三號太空人乘組手控遙操作天舟二號完成與太空站組合體交會對接試驗[90]。3月27日15時59分,天舟二號撤離太空站核心艙組合體[91]。2022年3月31日18時40分,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受控再入大氣層。飛船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過程中被燒毀,少量殘骸落入南太平洋預定安全海域[92]。
2022年4月16日09時56分,神舟十三號乘組安全返回地球,任務取得圓滿成功[93]。神舟十三號總任務時長達到182天9小時,創造了中國航天員連續在軌飛行時間的最長紀錄,也標誌著太空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順利結束[94]。
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公布的計畫,太空站建造階段規劃了6次任務,全部在2022年完成。其中5月發射天舟四號貨運飛船,6月發射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7月發射太空站問天實驗艙,10月發射夢天實驗艙,隨後發射天舟五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94]。
2022年5月10日01時56分,長征七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將天舟四號貨運飛船貨運飛船發射升空,飛船隨後與太空站完成自主交會對接,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階段正式開始。[95][96]
2022年6月5日10時44分,太空人陳冬、劉洋、蔡旭哲搭乘神舟十四號經由長征二號F遙十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展開太空站建造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97]。根據計畫,神舟十四號任務持續時長約為六個月,乘組在任務期間將迎接並進駐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共計畫實施5次交會對接、3次分離撤離、2次轉位、2至3次出艙[98]。
2022年7月24日14時22分,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在文昌太空發射場點火發射,成功將中國空間站的首個科學實驗艙、重23噸的問天實驗艙送入預定軌道[99]。次日3時13分,問天實驗艙在經歷了約13小時的交會對接過程後成功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前向埠,實現中國首次20噸級太空載具的在軌交會對接[100]。10時03分,神舟十四號乘組成功開啟問天實驗艙艙門,順利進入問天實驗艙[101]。9月2日,神舟十四號乘組成員陳冬、劉洋成功完成問天實驗艙氣閘艙的首次出艙活動[102]。9月30日12時44分,經過約1小時的天地協同,問天實驗艙利用轉位機構成功完成轉位並移動至天和核心艙的第四象限方位,這是中國首次完成在軌大體量艙段轉位操作,也是世界首次以平面式轉位方案完成太空載具的轉位動作。[103]
在問天實驗艙完成轉位的一個月後,中國空間站的第三個艙段及第二個科學實驗艙夢天實驗艙於2022年10月31日由長征五號B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104]。夢天實驗艙在發射的後約13小時與天和核心艙完成對接,之後於11月3日完成轉位並實現太空人進駐。至此,中國空間站三艙「T」字基本構型在軌組裝完成。[105][5][106]
2022年11月12日10時03分,天舟五號貨運飛船搭乘長征七號遙六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於12時10分完成與太空站組合體的對接。此次交會對接從發射到完成僅用時2小時07分,創造了太空載具與在軌運行太空站交會對接的最短時間世界記錄。[107]
太空站建造階段的最後一次任務神舟十五號於2022年11月29日23時08分執行,由費俊龍擔任指令長,帶領僅剩的兩名之前尚未執行過任務的現役太空人鄧清明與張陸前往中國空間站,其中鄧清明此時距離加入太空人隊伍已有24年[108][109]。11月30日7時33分,在完成了神舟十五號與中國空間站的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後,神舟十五號乘組進入中國空間站,與等待的神舟十四號乘組完成了中國的首次「太空會師」,中國空間站首次達到最大承載人數6人[110]。12月2日晚,神舟十四、神舟十五號太空人乘組進行交接儀式,這是中國航天員完成首次在軌交接,隨後神舟十四號乘組於12月4日安全返回地球,神舟十五號乘組繼續在軌工作,中國空間站正式開啟長期有人駐留模式[111]。
隨著2022年底的中國空間站的建成與「三步走」目標的完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全面進入為期10年以上的應用與發展階段[70][112] 。2023年5月30日9時31分,太空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隨著神舟十六號的成功發射順利開啟[113]。在這次任務中首次出現了航太飛航工程師與載荷專家的全新太空人類型,其中航太飛航工程師朱楊柱為首位非機師出身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太空人大隊成員,而來自北京航空太空大學的載荷專家桂海潮則成為了中國首位非軍人出身的平民太空人。[114][115]
任務序號 | 任務名稱 | 運載火箭 | 發射時間 (UTC+8) |
發射地點 | 著陸/再入時間 (UTC+8) |
著陸/再入地點 | 載人任務時長 | 太空人 | 結果 | 備註 |
---|---|---|---|---|---|---|---|---|---|---|
↓ 第一步 ↓ | ||||||||||
1 | 神舟一號 | 長征二號F遙一 | 1999年11月20日 06時30分03.500秒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 1999年11月21日 03時41分 |
四子王旗著陸場 | — | (無人) | 成功 | 神舟載人飛船的首次試驗飛行,由地面試驗的電性能船改裝而成,成功實現天地往返。此次任務同時也是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的首次試驗飛行,發射場、測控通信等在內的其它關鍵系統也接受了初步考核。 |
2 | 神舟二號 | 長征二號F遙二 | 2001年1月10日 01時00分03.561秒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 2001年1月16日 19時22分 |
四子王旗著陸場 | — | (無人) | 部分成功 | 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行試驗的主要目的是對工程各系統從發射到運行、返回、留軌的全過程進行考核。遙控降落成功,但沒有開傘。 |
3 | 神舟三號 | 長征二號F遙三 | 2002年3月25日 22時15分03.544秒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 2002年4月1日 16時51分 |
四子王旗著陸場 | — | (搭載模擬人) | 成功 | 第二艘正樣無人飛船,主要目的是考核火箭逃逸功能、控制系統冗餘、飛船應急救生、自主應急返回、人工控制等功能,這次任務載有模擬太空人。 |
4 | 神舟四號 | 長征二號F遙四 | 2002年12月30日 00時40分03.543秒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 2003年1月5日 19時16分 |
四子王旗著陸場 | — | (搭載模擬人) | 成功 | 第三艘正樣無人飛船,載人太空飛行的最後一次預演,主要目的是確保太空人絕對安全,進一步完善和考核火箭、飛船、測控系統的可靠性。 |
5 | 神舟五號 | 長征二號F遙五 | 2003年10月15日 09時00分03.497秒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 2003年10月16日 06時22分48秒 |
四子王旗著陸場 | 21小時22分 | 楊利偉 | 成功 | 首次載人飛行,成功圍繞地球十四圈,使中國成為繼蘇聯/俄羅斯、美國之後的第三個擁有獨立載人太空飛行技術的國家。 |
6 | 神舟六號 | 長征二號F遙六 | 2005年10月12日 09時00分03.583秒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 2005年10月17日 04時33分 |
四子王旗著陸場 | 4天19小時 | 費俊龍 聶海勝 |
成功 | 首次搭載二人,進行多人多天的航太飛行。 |
↓ 第二步(第一階段) ↓ | ||||||||||
7 | 神舟七號 | 長征二號F遙七 | 2008年9月25日 21時10分04.988秒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 2008年9月28日 17時38分 |
四子王旗著陸場 | 2天20小時 | 翟志剛 劉伯明 景海鵬 |
成功 | 首次搭載三人,成功完成出艙活動(又稱太空行走)。 |
8 | 天宮一號 | 長征二號F/T1 | 2011年9月29日 21時16分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 2018年4月2日 8時15分 |
南太平洋 | — | (無人) | 成功 | 作為目標飛行器驗證中國的太空會合對接技術。 |
9 | 神舟八號 | 長征二號F遙八 | 2011年11月1日 05時58分10.430秒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 2011年11月17日 19時32分30秒 |
四子王旗著陸場 | — | (無人) | 成功 | 第五艘無人飛船,完成中國首次太空會合對接(自動)。 |
10 | 神舟九號 | 長征二號F遙九 | 2012年6月16日 18時37分24.558秒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 2012年6月29日 10時03分 |
四子王旗著陸場 | 12天15小時 | 景海鵬 劉旺 劉洋 |
成功 | 搭載三人,首次搭載女太空人,手動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太空站,進駐進行空間實驗。 |
11 | 神舟十號 | 長征二號F遙十 | 2013年6月11日 17時38分02.666秒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 2013年6月26日 08時07分 |
四子王旗著陸場 | 14天14小時 | 聶海勝 張曉光 王亞平 |
成功 | 搭載三人,第二次搭載女太空人,第二次手動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進駐進行空間實驗,進行首次太空授課。 |
↓ 第二步(第二階段) ↓ | ||||||||||
12 | 長征七號首飛 | 長征七號遙一 | 2016年6月25日 20時00分 |
文昌太空發射場 | 2016年6月26日 15時41分 |
東風著陸場 | — | (無人) | 成功 |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試驗飛行,搭載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文昌太空發射場首次發射任務。 |
13 | 天宮二號 | 長征二號F/T2 | 2016年9月15日 22時04分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 2019年7月19日 21時06分 |
南太平洋 | — | (無人) | 成功 | 中國首個正式的空間實驗室平台和面向中期駐留的大型太空載具。 |
14 | 神舟十一號 | 長征二號F遙十一 | 2016年10月17日 07時30分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 2016年11月18日 13時59分 |
四子王旗著陸場 | 32天6小時 | 景海鵬 陳冬 |
成功 | 搭載兩人進入天宮二號,駐留約30天。 |
15 | 天舟一號 | 長征七號遙二 | 2017年4月20日 19時41分 |
文昌太空發射場 | 2017年9月22日 18時 |
南太平洋 | — | (無人) | 成功 | 天舟貨運飛船首飛,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 |
↓ 第三步(太空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 | ||||||||||
16 | 長征五號B首飛 | 長征五號B遙一 | 2020年5月5日 18時00分 |
文昌太空發射場 | 2020年5月8日 13時49分 |
東風著陸場 | — | (無人) | 成功 |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試驗飛行,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 |
17 | 天和核心艙 | 長征五號B遙二 | 2021年4月29日 11時23分 |
文昌太空發射場 | — | — | — | (無人) | 成功 | 中國空間站的首個艙段,在軌組裝建造全面展開。 |
18 | 天舟二號 | 長征七號遙三 | 2021年5月29日 20時55分 |
文昌太空發射場 | 2022年3月31日 18時40分 |
南太平洋 | — | (無人) | 成功 | 中國空間站的首次貨運補給任務,並參與機械臂轉位和遙操作交會對接試驗等技術驗證工作。 |
19 | 神舟十二號 | 長征二號F遙十二 | 2021年6月17日 9時22分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 2021年9月17日 13時34分 |
東風著陸場 | 92天4小時 | 聶海勝 劉伯明 湯洪波 |
成功 | 太空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共駐留三個月,期間進行兩次艙外活動。 |
20 | 天舟三號 | 長征七號遙四 | 2021年9月20日 15時10分 |
文昌太空發射場 | 2022年7月27日 11時31分 |
南太平洋 | — | (無人) | 成功 | 中國空間站的第二次貨運補給任務。 |
21 | 神舟十三號 | 長征二號F遙十三 | 2021年10月16日 0時23分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 2022年4月16日 9時56分 |
東風著陸場 | 182天9小時32分 | 翟志剛 王亞平 葉光富 |
成功 | 太空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最後一次任務,駐留長達六個月,實現首次長期駐留,完成中國首次女太空人出艙活動。 |
↓ 第三步(太空站建造階段)↓ | ||||||||||
22 | 天舟四號 | 長征七號遙五 | 2022年5月10日 1時56分37.376秒 |
文昌太空發射場 | 2022年11月15日 7時21分 |
南太平洋 | — | (無人) | 成功 | 中國空間站的第三次貨運補給任務。 |
23 | 神舟十四號 | 長征二號F遙十四 | 2022年6月5日 10時44分10.460秒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 2022年12月4日 20時09分 |
東風著陸場 | 182天9小時24分 | 陳冬 劉洋 蔡旭哲 |
成功 | 太空站建造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與神舟十五號乘組完成中國首次太空交接。 |
24 | 問天實驗艙 | 長征五號B遙三 | 2022年7月24日 14時22分32.057秒 |
文昌太空發射場 | — | — | — | (無人) | 成功 | 太空站實驗艙之一,先對接於核心艙前向對接口,後轉位至第四象限側向停泊口。 |
25 | 夢天實驗艙 | 長征五號B遙四 | 2022年10月31日 15時37分23.191秒 |
文昌太空發射場 | — | — | — | (無人) | 成功 | 太空站實驗艙之二,先對接於核心艙前向對接口,後轉位至第二象限側向停泊口。 |
26 | 天舟五號 | 長征七號遙六 | 2022年11月12日 10時03分12.374秒 |
文昌太空發射場 | 2023年9月12日 9時13分 |
南太平洋 | — | (無人) | 成功 | 中國空間站的第四次貨運補給任務,創造太空載具與在軌運行太空站交會對接的最短時間世界記錄(2小時07分)。 |
27 | 神舟十五號 | 長征二號F遙十五 | 2022年11月29日 23時08分17.457秒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 2023年6月4日 6時33分 |
東風著陸場 | 186天7小時24分 | 費俊龍 鄧清明 張陸 |
成功 | 太空站建造階段的第二次載人飛行任務,與神舟十四號乘組完成中國首次太空交接。 |
↓ (太空站應用與發展階段)↓ | ||||||||||
28 | 天舟六號 | 長征七號遙七 | 2023年5月10日 21時22分51.405秒 |
文昌太空發射場 | 2024年1月19日 20時37分 |
南太平洋 | — | (無人) | 成功 | 貨運飛船上行物資量增加並降低發射頻次,從一年兩艘減少至兩年三艘。 |
29 | 神舟十六號 | 長征二號F遙十六 | 2023年5月30日 09時31分13.480秒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 2023年10月31日 08時11分 |
東風著陸場 | 153天22小時40分 | 景海鵬 朱楊柱 桂海潮 |
成功 | 太空站應用與發展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首次有第三批太空人參與任務。 |
30 | 神舟十七號 | 長征二號F遙十七 | 2023年10月26日 11時14分02.491秒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 2024年4月30日 17時46分 |
東風著陸場 | 187天6小時32分 | 湯洪波 唐勝傑 江新林 |
成功 | |
31 | 天舟七號 | 長征七號遙八 | 2024年1月17日 22時27分30.728秒 |
文昌太空發射場 | 2024年11月17日 21時25分 |
南太平洋 | — | (無人) | 成功 | 此次採用的3小時標準對接流程,尚屬首次,此前還有設計過2小時,6.5小時對接方案,總結這些經驗平衡了速度與風險。 |
32 | 神舟十八號 | 長征二號F遙十八 | 2024年4月25日 20時59分00.479秒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 2024年11月4日 01時24分 |
東風著陸場 | 192天4小時25分 | 葉光富 李聰 李廣蘇 |
成功 | 目前單次任務時長最高記錄。 |
33 | 神舟十九號 | 長征二號F遙十九 | 2024年10月30日 04時27分34.469秒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 2025年5月 | 東風著陸場 | 計畫約180天 | 蔡旭哲 宋令東 王浩澤 |
進行中 | |
34 | 天舟八號 | 長征七號遙九 | 2024年11月15日 23時13分18.219秒 |
文昌太空發射場 | (待定) | (預計南太平洋) | — | (無人) | 進行中 |
2023年5月29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在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中國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登月階段任務已在近期啟動實施,總的目標是:[114]
為了完成上述目標,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在前期關鍵技術攻關及方案論證的基礎上,已全面啟動部署研製建設工作,包括研製長征十號、夢舟載人飛船、攬月著陸器、登月服等飛行產品,新建發射場相關測試發射設施設備等。
夢舟載人飛船的目標是成為同時滿足中國近地太空站營運、載人月球探測等任務的新一代天地往返運輸飛行器。和神舟飛船相比,夢舟載人飛船的主要提升有:[116][117]
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於2016年6月25日20時在海南文昌太空發射場由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發射,於6月26日15時41分在東風著陸場西南戈壁區安全著陸,在軌飛行時間約20小時。[64][118]
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高約2.3米,最大外徑2.6米,總質量約2600千克,主要用於獲取返回艙飛行氣動力和氣動熱數據,驗證可拆卸防熱結構設計、新型輕量化金屬材料製造等關鍵技術,並開展黑障通信技術試驗[118],表明新一代載人飛船前期研發工作已經啟動。[119]。
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於2020年5月5日18時00分在海南文昌太空發射場由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於5月8日13時49分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120]。
長征十號(又名「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為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而全新研製的一型高可靠、高安全的載人運載火箭,其近地軌道運力達70噸,奔月軌道運力達25噸。[121]
長征十號載人運載火箭未來將取代現有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以將中國航天員送入近地軌道,其額外的設計運力將用於完成中國未來的載人登月任務。
2016年3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聯合國外空司簽訂了圍繞中國空間站應用開展合作的《框架協議》和《出資協議》,通過向外空司提供資金和中國空間站設施資源,為各成員國的專家團隊提供利用中國空間站開展太空科學實驗與應用的機會。[122]
2018年5月28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聯合國外空司向聯合國各成員國正式發布了聯合起草的《邀請在中國空間站上開展太空科學實驗的第一輪合作機會公告》等合作文件,廣泛徵集合作項目,以進一步培育和促進載人太空飛行國際合作,為世界各國創造更多利用中國空間站開展應用實驗的機會並從中受益[122][123]。2019年6月12日,第一批項目入選結果公布,共有來自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項目成功入選。[124][125]
2014年12月10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歐洲太空總署簽署了《關於載人太空飛行飛行活動的合作協定》,合作範圍包括科學實驗與研究、太空人選拔、訓練、醫學保障、飛行以及空間基礎設施合作,中歐雙方在載人太空飛行領域的合作進入實質階段[126]。
2015年5月,中歐雙方簽署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歐洲太空總署關於在載人太空飛行領域開展合作的長遠目標和實施步驟》,明確了2015年至2017年為技術交流階段,中歐雙方參與對方的太空人訓練活動[127]。
2016年7月,中國航天員葉光富與來自另外四個國家的五名太空人一起參加了歐洲太空總署組織進行的長達六天六夜的洞穴訓練,這是中國航天員首次與他國太空人共同開展訓練[128]。
2017年4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和歐洲太空總署開始聯合徵集首批中歐載人太空飛行太空科學與應用合作項目[129]。
2017年8月,中國航天員中心在山東省煙臺市附近海域組織實施了為期17天的中歐太空人海上救生訓練,共有16名中國航天員和2名歐洲太空人參加,是首次有外國太空人參與中國組織的大型訓練任務[127][130]。
2017年2月22日,在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與義大利總統塞爾焦·馬塔雷拉見證下,時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與義大利太空總署局長羅伯特•巴蒂斯通簽署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義大利太空總署圍繞中國空間站開展載人太空飛行活動合作的協定》。根據協定內容,雙方後續將在太空科學實驗研究、空間在軌設施、太空站支持與營運、實驗載荷聯合研製等方面推動開展載人太空飛行交流與合作。[131][132]
2019年4月27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巴基斯坦空間與上層大氣研究委員會簽署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巴基斯坦空間與上層大氣研究委員會關於載人太空飛行飛行活動的合作協定》,作為中巴兩國在載人太空飛行領域開展合作的頂層框架基礎。根據《合作協定》,雙方的潛在合作領域包括太空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太空人選拔訓練及飛行、載人太空飛行科學應用與成果轉化等三個方面。[13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