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植物園(英語:China 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1])是北京的一處植物園,總規劃面積近600公頃,位於海淀區香山街道,香山公園和玉泉山之間,壽安山南麓。該園由原北京植物園(北園)與原中科院植物所植物園(南園)整合而來,2022年4月18日正式掛牌。[2]計劃重點收集三北地區鄉土植物、北溫帶代表性植物、全球不同地理分區的代表植物及珍稀瀕危植物3萬種以上,收藏五大洲代表性植物標本500萬份,建成20個特色專類園、7個植物進化展示區和1個原生植物保育區。[3]
中國最早的國家植物園的設想是由中國植物學奠基人胡先驌提出的。1944年3月,胡先驌在中央研究院第二屆評議會上《設立經濟植物研究所及中央植物園案》。
北園
1906年,清政府將樂善園(今北京動物園)闢為「農事試驗場」,內設動物園、植物園。植物園內設有花園及溫室,以花卉種植、展示為主,但無科學研究功能。1929年,北平研究院設立植物研究所,依託該園開展植物學研究。中日戰爭期間,園內植物幾乎破壞殆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靜生生物調查所與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合併重組為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植物所接收了舊園留存的百餘種植物,並將植物園功能遷移至北京西北郊新建的植物園。1956年,中科院與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將《籌建北京植物園建議書》上報至國務院,隨後獲批於香山山麓設立北京植物園。栽培了萬余種(含品種)150餘萬株各類植物。
植物展覽區分為觀賞植物區、樹木園和溫室區三部分。觀賞植物區由專類園組成,主要有月季園、桃花園、牡丹園、芍藥園、丁香園、海棠栒子園、木蘭園、集秀園(竹園)、宿根花卉園和梅園。月季園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的月季專類園,栽培了近1000個月季品種。桃花園是世界上收集桃花品種最多的專類園。樹木園由銀杏松柏區、槭樹薔薇區、椴樹楊柳區、木蘭小檗區、懸鈴木麻櫟區和泡桐白蠟區組成。熱帶植物展覽溫室是植物園的亮點,有四個展區,熱帶雨林展區,四季花園展區,沙漠植物展區,專類植物展區,分別展示了不同氣候條件下典型的植物景觀。
北園栽培的植物包括許多稀有物種。比如水杉1943年在湖北、四川第一次被中國科學家發現,並於1948年被胡先驌與鄭萬鈞正式命名。由於水杉當時被認為已經在新生代第三紀(6,500百萬年前)就滅絕了, 其活標本在中國的發現震動了世界植物學界。
北園中的其他植物包括能捕食昆蟲的豬籠草,美國前總統尼克森贈送的美洲紅杉,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贈送的櫻花,菲律賓前總統馬科斯及夫人贈送的金蝶蘭,斯里蘭卡前總理西麗瑪沃·班達拉奈克贈送的菩提樹,佛祖曾在菩提樹下成道;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晚年在此植物園工作。
北園內還有臥佛寺、櫻桃溝、水杉亭、胡先驌《水杉歌》碑、曹雪芹紀念館、一二九運動紀念亭、北緯40度地理標誌雕塑、梁啓超墓、孫傳芳墓、王錫彤墓等景觀。
南園
南園原稱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園,位於北京市海淀區香山街道,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1955年在香山南麓建立,當時稱為北京植物園(簡稱南植),當時的全稱為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園。後來,北京市園林局與在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園對面建立了新的植物園,位於臥佛寺前兩側,也叫北京植物園(簡稱北植),占地107萬平方米。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園於1956年建立,以植物研究所為依託,規劃面積119公頃,現有土地面積74公頃。它以收集保存中國北方溫帶及其生態環境相似地區、橫斷山脈與東喜馬拉雅地區野生植物資源為主,重點進行珍稀瀕危植物、特有植物、經濟植物、觀賞植物和環境修復植物等重點類群的分類收集與保存,併兼顧國外重要植物資源的引種馴化和資源植物發掘利用研究,同時也是國家科普教育基地[4]。
國家植物園
21世紀以來,多方呼籲合併南、北植,共建國家植物園[6][7]。2021年12月,國務院批准設置國家植物園[8]。2022年4月,國家植物園正式掛牌[2]。
參見
- 華南國家植物園——中國第二個國家級植物園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