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1973年至2001年间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区的建筑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世界貿易中心(英語:World Trade Center,簡稱世貿中心、紐約世貿、WTC)是美國紐約市曼哈頓下城的建築群,由7座大樓組成,業主為紐約與新澤西港務局。自1973年4月4日啟用後,世貿中心當中兩棟最高的塔即成為紐約著名地標之一,這兩座分別稱作「世貿中心一號大樓」(北塔)和「世貿中心二號大樓」(南塔)的高樓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超過了同在曼哈頓的帝國大廈。2001年的九一一襲擊事件導致大部分建築受到全毀到結構受損不等的重創。該建築群進行了後續重建,計劃新建5座摩天大樓、以及一座受害者紀念館。其中一號大樓為新的主建築,而六號大樓不重建。
世界貿易中心 | |
---|---|
記錄高度 | |
全球最高建築 1972年-1973年 | |
上個記錄 | 帝國大廈 |
下個記錄 | 威利斯大廈 |
概要 | |
類型 | 建築群[*]、已棄用建築物[*] |
地點 | 美國紐約州紐約市 |
座標 | 40°42′42″N 74°00′45″W |
動土 | 1966年8月25日 |
興建期 | 一號大樓:1966年-1972年 二號大樓:1966年-1973年 三號大樓:1980年-1981年 四、五、六號大樓:1975年-1979年 七號大樓:1985年-1987年 |
開放 | 1973年4月4日 |
翻新 | 2006年4月27日(新一號樓動工) |
毀壞日 | 2001年9月11日(九一一襲擊事件) |
造價 | 900,980,759 美元 |
擁有者 | 紐約與新澤西港務局 |
高度 | |
高度 | 417 米 |
屋頂 | |
頂樓 | |
技術細節 | |
材料 | 不鏽鋼、混凝土、大理岩 |
建築面積 | 800,000 平方米 |
層數 | 110 |
電梯數 | 198 |
設計與建造 | |
建築師 |
|
建築商 | 鐵獅門地產建設公司[*] |
工程師 | Leslie E. Robertson Associates |
主承包商 | Tishman Realty & Construction Company |
網站 | |
https://wtc.com | |
地圖 | |
舊建築群兩座110層、樓高417和415公尺大樓使用的是管狀結構設計。為了獲得項目的批准,紐新港務局接管了哈德遜與曼哈頓鐵路成為紐新港務局過哈德遜河捷運(PATH)。1966年8月5日項目開工。在一號大樓(北塔)於1972年完工,二號大樓(南塔)於1973年7月完工。建造地基挖掘出來的大量泥土後來用來填海建造了曼哈頓下城西側的砲台公園城。建築的總投資為四億美元。世界貿易中心作為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樓的頭銜並沒有維持很久,很快就被芝加哥的威利斯大廈取而代之,但仍然是紐約最高的建築。
整個建築群位於紐約內市金融區的中心,含有124萬平方米的辦公面積[1][2]。在一號大樓(北塔)第106和107層上有世界之窗餐廳,在二號大樓(南塔)的第107層則有觀景台,這兩座最高樓合稱為「雙子星大樓」(英語:Twin Towers)。建築群的其它建築包括世貿中心萬豪大酒店、四號、五號和六號。其中六號樓是美國海關總署的辦公樓。所有這些建築都是在1975年至1981年間建造的。最後建成的7號樓是1985年完工的。1976年拍攝的《金剛》中有些場景含有世界貿易中心。1974年8月7日上午,法國鋼索人菲利普·珀蒂(Philippe Petit)在此表演高空走鋼索一舉成名。1975年2月13日世界貿易中心發生火災。1993年2月26日世界貿易中心被炸。1998年港務局決定將世界貿易中心私有化,把它租給私有企業管理。2001年7月拉里·希爾弗斯坦成為世界貿易中心的承租者。
9/11委員會官方報告稱2001年9月11日晨,在一次有組織的恐怖襲擊事件中,蓋達組織成員劫持美國航空11號班機及聯合航空175號班機分別撞入世界貿易中心的南北兩棟大樓。二號大樓(南塔)在燃燒56分鐘後倒塌。半小時後一號大樓(北塔)也倒塌。這次襲擊共造成2996人死亡。(部分人並不認同9/11委員會的報告,見911陰謀論)
當日後來7號樓也倒塌。其它樓雖然沒有倒塌但是由於創傷嚴重,無法修理而拆除。世界貿易中心原址的清拆工作持續了八個月。原址上重建的第一座樓是7號樓,於2006年5月啟用。具有公益性質的曼哈頓下城發展公司於2001年11月成立,監督重建過程,組織投標選擇建築和紀念館的設計。丹尼爾·里伯斯金設計的「紀念之基」(Memory Foundations)當選為基本方案,其中包括一座541米高的新一號樓、三座沿教堂街的辦公樓、以及麥可·艾拉德設計的紀念館。
在紐約市建造世界貿易中心的想法最早是在1943年就已經有人提出了。紐約州議會在當年通過了一部法案授命州長托馬斯·杜威開始設計方案[3]。但是這個計劃一直到1949年才開始運行[4]。在1940年代後期和1950年代裡紐約的經濟發展集中在曼哈頓中城,下城則被忽略。為了刺激市區更新大衛·洛克菲勒建議港務局在下城建造世界貿易中心[5]。
1961年發表的最早的計劃打算把世界貿易中心建造在東河邊[6]。由於港務局是一個律屬於兩個州的機構,它的新項目決定需要紐約州和新澤西州兩個州的州長批准。新澤西州州長羅伯特·B·梅奈爾反對紐約獲得這個3.35億美元的項目[7]。至1961年末,雙方的協商陷入僵局[8]。
就在同一時期,由於在哈德遜河上新的汽車隧道和橋梁開通,哈德遜河捷運的乘客從1927年的1.13億人驟降到1958年的2600萬人[9]。1961年12月當時的港務局局長與新當選的新澤西州州長理查·約瑟夫·休斯會晤,並建議接納哈德遜河捷運。管理局還決定把世界貿易中心移動到曼哈頓下城西側的哈得遜終站,這樣對從新澤西使用捷運上下班的人比較方便[8]。通過這兩個措施新澤西州統一支持世界貿易中心項目[10]。當時的紐約市長約翰·林德塞和紐約市議會也需要批准。與市政府之間的分歧主要在於稅務問題。1966年8月3日港務局與市政府達成協議管理局將為世界貿易中心租給私有企業的部分的收入向市政府提交年度的稅務費用[11]。隨物業稅的增長這個費用也將提高[12]。
1962年9月20日港務局宣布山崎實為主建築師[13]。山崎實的設計包括雙子塔,他的原設計中兩座塔分別80層高[14]。港務局要求建築的總辦公面積為一千萬平方米,為了滿足這個要求塔高必須達110層[15]。
最主要的限制建築高度的因素是升降機的數量。樓越高,升降機的數量也越需要多,來為樓里的人提供服務,那麼升降機占用的面積也就越大[15]。山崎實和他的工程師決定使用一個新的兩級電梯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有兩個專門用來換電梯的空中大廳。在這兩個層樓里人們可以從大面積的高速電梯裡換到區間電梯裡去。這些區間電梯僅服務局部層樓數。這樣多個區間電梯可以放在同一個電梯管道里。這兩組空中大廳分別位於兩座高樓的第44和78層。它們保障樓內的電梯可以高效率使用,通過減少電梯管道的數量它們使得每層的可用面積從62%提高到75%[16][17]。世界貿易中心總共有95座快速和局部電梯[18]。這個系統是受到紐約地鐵的啟發建立的。在紐約地鐵系統中有快車站,在這些站上快車和慢車都停,而在慢車站上只有慢車停[19]。
1964年1月18日山崎實向公眾展示了他的設計。兩座正方形高樓的每邊長為64米[14][20]。辦公樓的窗很窄,只有46厘米,這反映了山崎實本人的懼高症和他希望樓內的人有足夠的安全感的願望[21]。建築的表面覆蓋有鋁合金[22]。世界貿易中心是美國建築中反映出勒·柯布西耶的建築道德觀最典型的建築物,它也反映出山崎實現代主義的趨勢[23]。
除雙子塔外世界貿易中心的設計還包括其它四座低層建築,這些建築在1970年代初建成。1980年代裡47層高的7號樓增設在整個建築群的北面。整個世界貿易中心建築群占地6.5萬平方米[24]。
在結構上人們使用了管狀結構來實現山崎實的建築設計。作為一個跨州機構,港務局不受紐約市管理和當地法律的限制,其中包括建築標準。但是實際上世界貿易中心的建築工程師是按照1968年新起草的建築標準行事的[25]。法茨拉·卡恩發明的管狀結構比把支柱分布在建築物內的傳統設計允許更開放的層樓設計。世界貿易中心的外圍使用高強度,密集分布的鋼柱形成一個強固的外牆結構,它實際上抵住了所有的橫向力,如風力等。它與中央支柱一起承受所有的重力。塔的每邊有59個這樣的鋼柱。在建造的時候事先建造了由三個鋼柱組成的,三層樓高的外牆。這些外牆結構由拱肩連接在一起[26]。拱肩在生產外牆結構的工廠里就已經焊在結構上了[27]。相鄰的結構鉚在一起。每層都有拱間,它們相互之間傳遞剪應力,這樣它們可以一起承受橫向力。另外相鄰的結構互相之間是縱向錯開的,因此相鄰的結構不是在同一層與縱向的結構相連[26]。
塔的核心裡有電梯管道、設備管道、休息室、三座樓梯和其它輔助空間。這個核心是一個大約27米寬、41米長的長方形。它們含有從地基一直通到塔頂的47座鋼柱。從塔邊到核心的空間由事先在工廠里建造好的層樓地面連結。這些層樓地板可以承受它們自己的重量以及其結構荷重,它們還為外牆提供橫向穩定性,並在外牆與外牆之間分配風荷載。[28]。它們由鋪在鋼板上的10厘米厚的輕水泥板組成。網狀的輕桁架和主桁架支持地板[29]。桁架相錯互相連結。它們與外牆的拱間以及與核心的鋼柱焊在一起。地板與外牆的拱間通過粘彈阻尼器連在一起,這樣來使得建築內的人不會感覺到震動[30]。
從107層到樓頂的桁架是用來支撐每幢樓上高大的通訊天線的[29]。但是實際上只有北塔於1978年裝了天線[31]。這個桁架系統由六個沿核心長軸和四個沿核心短軸的桁架組成。它可以把重量分散給中心支柱和周邊支柱,並可以支撐天線[29]。
這個使用核心和周邊塗有防火材料的鋼柱的管狀結構形成了一個比較輕的結構,與傳統結構(比如帝國大廈厚重的石牆和防火鋼結構)相比它可以在風裡搖擺[32]。在設計時進行的風洞試驗幫助設計計算世界貿易中心可以抵擋的風力,後來建築也的確抵擋了這樣的風力[33]。樓里的人可以舒適地承受多麼大的搖擺也是通過實驗確定的,但是在實際上許多人有暈船感[34]。粘彈阻尼器吸收了部分搖擺[35]。
1965年3月港務局開始收購世界貿易中心工地地區的地產[36]。1966年3月21日開始拆除。為了建造世界貿易中心共拆除了13個建築低矮的街區[37]。1966年8月5日開始破土動工[38]。
世界貿易中心所在的位置上是淤泥,石床位於20米深的位置[39]。在建造世界貿易中心的時候首先要挖一個坑,尤其沿著西邊街道的坑牆必須是泥漿護壁,以防哈德遜河的水進入坑內[40]。港務局總工程師選擇的方法是挖一道溝,隨著溝的挖掘在裡面填入膨潤土和水的混合來把地下水排擠出去。溝挖好後向內插入一個鋼筋籠,然後向內填水泥,把膨潤土和水排擠出去。建造這道泥漿護壁一共用了14個月的時間。在此之前地基的坑無法挖掘[41]。地基的坑共挖掘出來91.7萬立方米的泥土,它們被用來填在西邊的河岸上,形成了今天的砲台公園城[42][43]。
1967年1月港務局與多個鋼鐵公司簽署了總共7400萬美元的合同[44]。1967年2月鐵獅門建築開發公司被委託總監工程[45]。1968年8月北塔的建築開始,1969年1月南塔的建築開始[46]。至1971年為止原來的地鐵和鐵路哈德遜管道以及哈德遜終點站繼續使用,此後新車站啟用[47]。
1號樓(北塔)的蓋頂儀式於1970年12月23日舉行,2號樓(南塔)的蓋頂儀式於1971年7月19日舉行[46]。1970年12月北塔的第一批租戶移入,南塔的第一批租戶是1972年1月搬進的[48]。雙樓完成時港務局的總支出為九億美元[49]。剪彩儀式於1973年4月4日舉行[50]。
建造世界貿易中心的計劃有爭議。在這裡本來有上百商店和工業企業以及地產商和小企業以及約100名居民,他們大多數強烈反對被強制移居[51]。一群小企業要求法院發布禁制令禁止港務局徵收[52]。他們一直上訴到了美國最高法院,但是最高法院拒絕接受這起訴訟[53]。
私有房產商以及紐約房產商委員會對這麼多「受資助」的辦公面積上市表示擔憂,尤其是因為在市場上已經有許多空的辦公室了[54][55]。其他人懷疑港務局是否應該承擔一個有「錯誤的社會優先」之稱的項目[56]。
美國建築師學會批評世界貿易中心設計的美觀[22][57]。劉易斯·芒福德批評這個項目和其他新摩天大樓「僅僅是玻璃和鋼筋組成的格子」[58]。許多人不喜歡雙樓只有46厘米寬的狹窄窗戶,因為它們阻礙視線[21]。
世界貿易中心的「超級方塊」取代了當地原來傳統、密集的街巷,一些批評家認為這造成了一個很不好客的環境,破壞了曼哈頓典型的複雜交通網絡。比如芒福德稱世界貿易中心是一個「無意義的巨人症和把所有大城市的組織剔骨的技術表現主義的榜樣。」[59]
許多年裡一樓巨大的大廳里常常冷風嗖嗖[60]。1999年經過1200萬美元的修新它重新開放,原來的大理石地板改為灰色和粉色的花崗岩地板,另外裡面增添了新的座椅、花木、飯店、小食店等等[61]。
1980年代7號樓建成後世界貿易中心共有七座建築物,占地6.5萬平方米,其中最顯眼的是那兩座110層、410米高的主樓,主樓占整個建築群面積的十六分之一。1973年在一次記者招待會會上有人問山崎實:「為什麼兩座110層的建築,為什麼不是一座220層的建築?」山崎實的回答是:「我不想太狂妄。」[62]
1972年建成後世界貿易中心1號樓(北塔)在此後兩年裡超過了此前40年為世界最高樓的帝國大廈成為世界最高樓。它的樓體高417米,1978年裝上的通訊天線高110米。加上這個天線它的最高點達527米。1973年完工時2號樓(南塔)成為世界上第二高樓。南塔樓頂的觀望台高415米,樓內的觀望台高400米[63]。世界貿易中心僅僅很短期地占有世界最高樓的稱號:1973年5月芝加哥的威利斯大廈完工,它的樓頂達440米[64]。不過在它存在的時間裡世界貿易中心的雙塔始終是世界上樓層最多的建築物(110層)。這個數目一直到2010年才被哈里發塔超過。
在這110層樓中有八層樓作為機房層使用。它們分別位於第7、第8、第41、第42、第75、第76和第108、第109層。它們分別為兩層樓高,等距分布在建築物內。其它層樓則是辦公室。每層樓有3700平方米的使用面積[18]。兩幢樓總共有實用面積35萬平方米。
一開始世界貿易中心計劃是專門租給直接參加「世界貿易」的公司和組織的,但是它未能吸引足夠的顧客。在早年裡許多政府組織成為世界貿易中心的關鍵房客,包括紐約州州政府。直到1980年代紐約市的經濟狀況改善,許多公司成為其房客,它們大多數是與華爾街有關的金融公司。在1990年代裡約500家公司在這兩幢大樓里有辦公室,其中包括許多金融公司如摩根史坦利、怡安集團、所羅門兄弟和港務局。建達公司的總部位於北塔內[65]。紐約與新澤西港務局的總部也在這裡[66]。
世界貿易中心的電是聯合愛迪生公司通過13800伏高壓線送入的,它首先經過世界貿易中心的初級分配中心送入建築的核心,從那裡傳到各技術服務層的次級變電站。這些變電站把13800伏的電降低到480/277伏的二級電壓,然後再降到120/280伏作為電力和照明使用。在地窖里以及在5號樓的頂層還有應急發電機[67][68]。
在1號樓(北塔)的第110層里有電台和電視發送裝置,在它的頂部有一個巨大的發送天線陣,其中包括一根110米高的中心天線杆。1999年這個電台新修來使得它可以發送數位電視。中心天線杆發送幾乎所有紐約市的電視台信號以及四個電台的信號。控制去屋頂的路的是位於2號樓B1層的世界貿易中心操縱控制中心。
在世界貿易中心大多數不供公眾參觀的樓層中,南塔第107層和110層分別向公眾開放其室內觀景台室外觀景台[69]。1993年世界貿易中心受炸彈襲擊後,來訪者需要通過安全檢查才能上去[70]。他們首先達到的是位於400米高處、107層的室內觀光台。1995年港務局修新了這座觀光台並把它租給了一家私有公司營業。該觀景台開放時間,在每年6月至8月間的每日上午9時30分開放至晚間23時30分,9月至翌年5月間的開放時間不變,收班時間則縮短為晚間21時30分[71],遊客在這裡還可以坐在模擬劇院的虛擬直升機裡觀看紐約市,並提供遊客閱覽曼哈頓750棟建築的模型[72]。另外這層樓上還有兩座餐廳[73][74][75]、日落雞尾酒[73],以及禮品店[76]。假如天氣好的話遊客可以乘坐兩座電梯到420米高處、110層上的一座室外觀光台上去[77]。在空氣清朗的情況下一個人可以看到80公里外[74]。樓頂上有一道防自殺網,觀光台本身在這道網的後面和上面。觀光台本身只有一道普通的欄杆,所以沒有任何遮擋視線的東西[75]。
在北塔的第106層和107層有一座名為「世界之窗」的餐廳[78],1976年開業。該店的投資為1700萬美元[79]。除主餐廳外它在北塔的樓頂還有兩個小分店[80]。1993年炸彈襲擊後飯店暫時歇業[79]。1996年重開[80]。2000年是它最後一年全年營業,其報告稱共周轉3700萬美元,使它成為美國周轉量最高的餐館[81]。
在世界貿易中心占地6.5萬平方米的園區上還有五座較小的建築,圍繞著紀念前紐約港務局執行董事奧斯丁·托賓為名的托賓廣場(Austin J. Tobin Plaza)分布[82],該廣場於春季至秋季間可提供大樓用戶觀看免費公演活動[83]。世貿中心3號大樓是一座22層的旅店。1981年開放時為維斯塔旅店,1995年變成萬豪旅店。該樓位於園區的西南角。4號、5號和6號大樓都比較低,而且也是正方形的。6號大樓位於西北角,美國海關總署(現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衛局)和美國商品交易所位於這幢樓內。5號大樓位於東北角,過哈德遜河捷運站位於其下方,4號大樓位於東南角[82]。1987年47層高的7號大樓沿園區的北邊建成。在世界貿易中心的地下有一購物中心,它與地鐵和過哈德遜河捷運相連。
在世界貿易中心有世界上最大的金儲藏之一。這些儲藏是一組商業銀行的。1993年的炸彈襲擊就在金庫附近爆炸。911襲擊七個星期後價值共2.3億美元的貴金屬從4號樓下的金庫中移出,其中包括3800錠100特洛伊盎司金磚和三萬錠1000盎司銀磚[84]。
在平常工作日,約5萬人在世貿中心裡工作[85],並有超過20萬名遊客出入雙塔[86]。約有來自全世界25個國家的400間企業在紐約世貿中心設有代表處[87]。由於人流數目巨大,世貿中心甚至有自己的郵政編碼:10048[88]。從南塔的觀景台及北塔的餐館可以飽覽整個紐約的景色。作為紐約的地標,雙塔因而大量展現於電影電視、明信片、商品、雜誌,全球聞名,與帝國大廈、克萊斯勒大廈和自由女神像齊名[89]。
除了1974年在雙塔頂樓完成走鋼索表演的菲利普·珀蒂外,另有兩人在世貿中心進行了高空特技活動。1977年5月26日,喬治·威利格運用吸盤沿著南塔東北面的外牆爬至頂樓的觀景台[90]。1983年亡兵紀念日,丹‧古德溫成功沿外牆爬上北塔。他的這次行動的目的在於指出要營救高樓上層的受困人員是不可能的[91][92]。
1995年世界西洋棋冠軍賽在南塔的第107層舉行[93]。1998年一名黑社會成員獲得了世界貿易中心的維護權限,他雇用了三個同夥把傳遞給世界貿易中心第11層樓的200萬美元盜走[94]。
1975年2月13日北塔第11層發生三級失火。通過樓的核心火點燃了一道縱向工具管道裡的電話線絕緣,蔓延到第九層和第14層。在這些層裡火幾乎立刻被撲滅。火源在數小時內被撲滅。損失最嚴重的是第11層,因為裡面的小格里盛有紙、辦公室及其維護用的含酒精的液體和其它辦公室用具。防火層保護了鋼沒有受損,樓沒有蒙受結構破壞。此外,還有一些下方的樓層因滅火所用的水而受到損害。當時世界貿易中心還沒有自動噴水滅火系統[95][96]。
1993年2月26日12:17分一輛由拉姆齊·優素福停在北塔地下停車場上的小卡車爆炸,車內共有680千克炸藥[97]。爆炸造成了一個串通地下五個層樓的30米寬的洞,其中B1和B2層的破壞最大,B3層也蒙受了重大結構破壞[98]。六人喪生,在上面110層中五萬人受驚。北塔裡許多人被迫走沒有緊急照明的樓梯下樓。有些人用了兩個多小時的時間才到達安全地帶[99][100]。
炸彈爆炸後優素福逃往巴基斯坦,但是於1995年2月在伊斯蘭瑪巴德被捕,並被引渡回美國受審[101]。1996年奧馬爾·阿布達爾·拉曼被判參與這起爆炸事件以及其它陰謀而有罪[102]。1997年11月優素福和伊雅德·艾莫爾被判有罪[103]。這些恐怖份子都被判處240年的徒刑(由於人類史上沒有人能活逾200歲,故無疑是等同終身監禁)。1994年5月另外四人被判參與爆炸案有罪[104]。根據法官判斷他們的目的在於炸倒北塔,讓它傾倒撞在南塔里,把兩幢樓都摧毀[105]。
炸彈爆炸後受災樓層必須修復,來保障它們給支柱提供的結構支持[106]。由於沒有層樓地板提供的橫向支持泥漿護壁,而有被哈德遜河水壓破壞的危險。此外地下B5層里為整座建築群提供冷氣的冷凍裝置被嚴重破壞[107]。港務局在炸彈襲擊事後於樓梯里安裝了光致發光標記[108]。由於原來的重要電線受損,整個建築群的火警裝置必須更新[109]。為了紀念襲擊的犧牲者,建築前修制了一座噴水池,裡面刻有所有受難者的名字[110],但是911襲擊中連帶摧毀了該座紀念處。罹難者名字將容納在新紀念館裡。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美國航空11號班機於上午8時46分(美國東岸時間)把它撞入北塔的北面。17分鐘後,於上午9時03分(美國東岸時間),另一組恐怖分子劫持了聯合航空175號班機把它撞入南塔[111]。北塔撞擊區以上樓層的1344人沒有任何逃離的辦法[112]。175號班機的撞擊比11號班機偏離中心,因此還有一座樓梯可以使用,但是在南塔倒塌之前只有數人得以從那裡逃脫。雖然南塔被撞的層樓比北塔低,受影響的層樓數比北塔多,但是受困或者被撞擊死亡的人數比北塔少,共少於700人。南塔在燃燒約56分鐘後,於上午9時59分(美國東岸時間)倒塌。大火導致已經被飛機撞擊削弱的鋼鐵結構崩壞。北塔在燃燒了約102分鐘後於上午10時28分(美國東岸時間)倒塌[113]。
下午5時20分(美國東岸時間)[114]7號樓東部的頂樓開始崩塌,於下午5時21分(美國東岸時間)完全倒塌[114]。倒塌的原因是火勢失控導致結構崩潰[115]。3號樓的萬豪酒店在雙塔倒塌時被摧毀。剩下的三幢樓受倒塌碎片的打擊破壞嚴重,最後被拆毀[116]。自由街對面的德意志銀行大廈因為內部毒氣無法使用而被拆除,拆樓工程到2011年初才結束[117][118]。百老匯西街30號的曼哈頓區學院禮堂也因遭破壞而不得不拆除[119]。
襲擊後媒體報告懷疑上萬人喪生,因為一般樓內有五萬多人。最後證實襲擊中共有2753人喪生(不包括劫機者)。2007年5月一名由於世界貿易中心倒塌而患肺病,五個月後死亡的病人也列入遇擊的犧牲者名單[120]。此外還有三人是後來列入蒙難者名單的,其中兩人是因為樓倒塌時造成的灰塵的後遺症,分別於2008年和2010年12月死亡[121][122]。位於北塔第101至105層的建達公司在襲擊中喪失了658名職員,是所有樓內公司行號喪失職員人數最多者[123]。美世集團的辦公室在建達公司以下的第93至101層,喪失了295名志願者,怡安集團喪失了175名志願者[124]。紐約市消防局喪失了343人,紐約與新澤西港務局喪失了84人,其中37人是港務局警員。紐約市警察喪失了23人[125][126][127]。襲擊發生十年後只有1629名蒙難者身分獲得證實[128]。大樓倒塌時還在樓內的人當中只有20名倖存者獲救。
1998年港務局通過了把世界貿易中心私有化的計劃[129]。2001年港務局開始尋找願意租世界貿易中心的私有公司。維那多信託公司、布魯克菲爾德物業管理公司和波士頓物產聯合[130]以及希爾弗斯坦和西田集團聯合分別投標[131]。世界貿易中心私有化後其盈利可以納入市的稅收[131],為管理局的其它項目提供金費[132]。2001年2月15日港務局宣布維納多信託公司得標,為未來99年的租用出32.5億美元租金[133]。儘管希爾弗斯坦在他原本的價格上加了六億美元到32.2億美元維納多信託公司還是比他高。但是維納多堅持在最後一瞬更改合同,包括把租期縮短到39年。港務局覺得這個條件無法同意[134]。維納多因此退出招標,希爾弗斯坦於2001年4月26日得標[135]。整個招標過程於2001年7月24日結束[136]。
經過多年的延遲和爭論世界貿易中心原址的重建已經開始。1號樓和4號樓於2013年建成使用[137][138],紀念館於2012年開放[139],地鐵站於2016年開放[140],3號樓於2018年完工,2號樓預計2022年開放。
清理和修復工作首先進行了八個月,每天24小時。殘骸從世界貿易中心原址運送到史泰登島上並在那裡進行清理。2002年5月30日舉行了一個儀式,正式標誌著清理工作結束[141]。2002年一座新的7號樓在主世界貿易中心原址的北面動工。因為它不是原址總工程的一部分,因此拉里·希爾弗斯坦可以立刻開工,這幢樓於2006年5月完工和正式使用。它的下層里有重建的分電站,是保障曼哈頓下城電力的必要裝置,因此它的重建有優先必要[142][143][144]。雖然7號樓不是總工程計劃的一部分,希爾弗斯坦同意它的建築必須與總工程保持一致性。按照總工程計劃原來被世界貿易中心擋住的街道應該重新開通。因此新的7號樓允許原7號樓所遮擋的街道的重新開通[145]。2003年11月在原捷運站的地方開設了一座臨時捷運站。它將由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所設計的正式捷運站取代[146]。
除希爾弗斯坦和港務局外還有許多方在世界貿易中心原址的部署上有參與權,其中包括紐約州州長喬治·保陶基。此外蒙難者家庭、附近的住戶、市長麥可·布隆伯格和其他許多人也發言。2001年11月保陶基設立了曼哈頓下城開發公司作為監視重建過程的官方代表[147]。曼哈頓下城開發公司發動比賽來收集可能的設計。丹尼爾·里伯斯金設計的回憶之基獲選為基本方案[148]。這個計劃包括一座541米高的世界貿易中心一號大樓、一座紀念館以及其它辦公建築。2004年1月麥可·阿拉德設計的紀念館雀屏中選。
2006年3月13日最後的殘餘完成清除,勘探工作開始。這標誌著紀念館的開建,雖然一些蒙難者家庭依然有意見[149]。2006年4月港務局和拉里·希爾弗斯坦達成協議,希爾弗斯坦放棄建造1號和5號樓,換取使用自由公債建造2號、3號和4號樓的權利[150][151]。2006年4月27日1號樓舉行動工儀式[152]。
2006年5月理察·羅傑斯和槙文彥分別被任命為3號樓和4號樓的建築師[153]。2號樓、3號樓和4號樓的最終設計於2006年9月7日公布。2號樓的樓頂高度為382米,上面還有一個三角的頂,其總高度為410米。3號樓的樓頂高度為352米,其天線的高度達到383米。4號樓的總高度為288米[154]。2007年6月22日港務局宣布摩根大通將在目前德意志銀行大廈處建造5號樓[155][156]。這些建築在2013年初至2014年中完工[157]。
2011年8月樓已經建到了80層,玻璃已經鋪到了54層。4號樓建到了38層,玻璃覆蓋到15層。原德意志銀行大廈表面全部清拆完成。港務局在進行其車輛安全中心的工程[158]。2011年9月11日紀念館向蒙難人親屬開放,9月12日向公眾開放。3號樓和4號樓的地基可見。交通中心的捷運站於2016年完工,3號樓在2018年中建成。[159]據建築公司2號樓也將按期完工。許多中國和美國公司已經表示想要在世界貿易中心租辦公室了[160]。康泰納仕已經決定將其總部移到1號樓[161]。
以下是世貿中心重建後的建築:
世界貿易中心被毀後就其原址的未來問題有許多爭議。關於誰擁有這片地以及在這裡建造什麼的問題使得原址的重建被耽擱了多年。[來源請求]許多人,如後美國前總統唐納川普想重建更強大更高的雙塔。其他人[誰?]覺得這塊地是神聖的,不想在那裡建造任何東西,而希望它完全成為一座紀念地。最後的主規劃決定在原來雙塔在的地方建造紀念館,在它們的周圍建造六座新的摩天大樓。[來源請求]
世界貿易中心1號樓本身也受到一些批評[162]。原來的設計是不對稱的,比現在的設計矮得多,尖也不在中心,這個設計受到了極大的批評,因此重新作了一個新設計。新設計中的一個元素是一個如同堡壘一樣的沒有窗的底層,它被批評為看上去很難看和很不友好。為了補救這個問題,設計者給它覆蓋上多棱的玻璃板。但是這個計劃也有毛病,因此目前還不清楚底層的表面會是什麼樣的。1號樓原來的名字是「自由塔」,後來改成1號樓,這個更改也受到了一些批評[163]。2003年紐約州州長喬治·保陶基說:「自由塔不會變成世界貿易中心1號樓,它將成為自由塔。」[164]
一些飄揚在世界貿易中心或附近建築上的美國國旗後來在清理過程中尋獲。2001年9月12日兩名警察在協助營救人員的時候發現掛在世界貿易中心入口處的國旗在建築倒塌時從旗杆上刮落,纏在數尺外的街燈上。他們找了一些軍人和消防隊員使用梯子把這面旗幟取下。後來這面旗幟轉捐給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2001年12月5日至17日奮進號太空梭在去往國際太空站的時候把它帶著。2002年6月14日則返還給紐約市市民,暫時收納在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現在它為紐約檔案館館藏,且為每年911紀念儀式的一部分。
樓頂懸掛的國旗在襲擊三天後被發現,它已經殘破不全,因此轉交美國國民警衛隊莊嚴消滅。警衛隊通過旗上的標誌發現它是港務局的財產,因此把它還給管理局[165]。它後來在各種儀式上使用[166][167]。在鹽湖城的200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上也使用了該旗幟。這個事件有所爭議。一開始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拒絕讓它在儀式上使用,怕這樣會被看作是偏向美國、過度愛國主義以及在為此後的開幕式造成先例和麻煩[168]。最後委員會與組織者達成協議,允許攜帶該旗入場,但是升上的是另一面旗[169]。
一些其它國家的國旗也在世界貿易中心原址尋獲。一面紐西蘭國旗由紐約消防局遞交給紐西蘭總理海倫·克拉克。在911襲擊中有兩名紐西蘭人遇難。這面旗經修復後,掛在紐西蘭議會建築主樓前的主樓梯上。另亦尋獲一面英國國旗,它今天收藏在英國曼徹斯特帝國戰爭博物館北館中[170]。英國是九一一事件中第一大外籍遇難者來源國,共60至70名英國公民喪生[171]。
作為全美代表性的建築,世界貿易中心出現在許多電影、電視、動畫片、漫畫、電腦遊戲和音樂中[172]。
在蜘蛛人前導海報和預告片中,世貿中心雙塔皆在其中。九一一事件後,索尼影業將所有有關雙子星大樓的宣傳內容召回[173],但預告片仍可以在Youtube找到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