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飞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奮進號太空梭(STS Endeavour OV-105,又譯努力號)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甘迺迪太空中心(KSC)旗下第五架實際執行太空飛行任務的太空梭,也是最新的一架。由於第三架(發現號)和第四架(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的製造過程中同時生產了一批備用零件,稍後NASA決定利用這些多餘的零件組裝成奮進號。首次飛行是1992年5月7日的STS-49號任務,奮進號負責的任務中有不小比例是用來支援國際太空站計畫。
2011年5月16日,奮進號從佛羅里達州的甘迺迪太空中心發射升空,前往國際太空站。這是它最後一次任務,在此次任務結束後,奮進號除役。
正式編號軌道器105號(Orbitor Vehicle - 105)的奮進號,是美國一系列太空梭之中首架以公開徵名競賽的方式來決定命名的先例,由美國的中小學生決定太空梭的命名之後,再由美國總統喬治·H·W·布什在1989年時正式宣佈。如同美國歷架太空梭的命名原則,奮進號的名字也是源自一艘早年的研究調查船—著名英國探險家詹姆斯·庫克船長在1768年第一次遠征時所搭乘的一艘368噸等級的三桅帆船奮進號(HMS Endeavour,當時是它建造完成、下水後首次的出航)。
從某種角度來說,奮進號是一艘「拼裝太空梭」,它是以發現號和亞特蘭提斯號建造合約中一批同時生產的備用結構零件為基礎,額外組裝出來的,以填補挑戰者號意外墜毀後留下來的任務空缺。但是這並不表示奮進號的性能就遜色一截,恰恰相反,事實上因為是最新的一艘太空梭,奮進號在建造過程中吸取了許多前輩們的教訓,擁有了更多新開發的硬體裝備。而大部分新一代的太空梭儀器設備都是在奮進號上率先採用之後,才在稍後趁著停飛維修的機會,改裝追加到了其他幾架太空梭上。這些改良的重點包括有:
奮進號曾在1996年時,於加州棕櫚谷進行過一8個月長的軌道器維修停飛期(Orbiter Maintenance Down Period,OMDP),在這段期間太空梭上改裝了要能與國際太空站進行接駁用的外部氣閘(External Air Lock),以便在太空站於1997年開始建造後,與太空站連結負責其所需的補給運輸任務。
到2011年5月為止奮進號太空梭有25次飛行紀錄,在太空渡過280.40日,繞行地球4,429圈,總飛行距離高達103,149,636英里。
# | 日期 | 任務代號 | 降落地點 | 附註 |
---|---|---|---|---|
1 | 1992年5月7日 | STS-49 | 愛德華茲空軍基地 | 捕捉與重新部屬Intelsat(國際遙距通訊衛星組織)六號衛星 |
2 | 1992年9月12日 | STS-47 | 甘迺迪太空中心 | 太空實驗室(Spacelab)J號任務 |
3 | 1993年1月13日 | STS-54 | 甘迺迪太空中心 | 部屬TDRS-F(追蹤與資料中繼衛星) |
4 | 1993年7月21日 | STS-57 | 甘迺迪太空中心 | 進行太空實驗室實驗,回收歐洲可回收載具(European Retrievable Carrier) |
5 | 1993年12月2日 | STS-61 | 甘迺迪太空中心 | 首次哈勃太空望遠鏡維修任務 |
5 | 1994年4月9日 | STS-59 | 愛德華茲空軍基地 | 進行太空雷達實驗室(Space Radar Laboratory)實驗 |
7 | 1994年9月30日 | STS-68 | 愛德華茲空軍基地 | 進行太空雷達實驗室實驗 |
8 | 1995年3月30日 | STS-67 | 愛德華茲空軍基地 | 執行太空實驗室Astro-2號實驗 |
9 | 1995年9月7日 | STS-69 | 甘迺迪太空中心 | 籌載真空尾跡屏罩設備(Wake Shield Facility,WSF)與進行其他實驗 |
10 | 1996年1月11日 | STS-72 | 甘迺迪太空中心 | 回收日本的太空飛行器單元(Space Flyer Unit) |
11 | 1996年5月19日 | STS-77 | 甘迺迪太空中心 | 進行太空實驗室實驗 |
12 | 1998年1月22日 | STS-89 | 甘迺迪太空中心 | 與和平號太空站會合,進行人員交換 |
13 | 1998年12月4日 | STS-88 | 甘迺迪太空中心 | 國際太空站組裝任務 |
14 | 2000年2月11日 | STS-99 | 甘迺迪太空中心 | 執行太空梭地貌雷達任務(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實驗 |
15 | 2000年11月30日 | STS-97 | 甘迺迪太空中心 | 國際太空站組裝任務 |
16 | 2001年4月19日 | STS-100 | 愛德華茲空軍基地 | 國際太空站組裝任務 |
17 | 2001年12月5日 | STS-108 | 甘迺迪太空中心 | 國際太空站對接與人員交換任務 |
18 | 2002年6月5日 | STS-111 | 愛德華茲空軍基地 | 國際太空站對接與人員交換任務 |
19 | 2002年11月23日 | STS-113 | 甘迺迪太空中心 | 國際太空站組裝與人員交換任務 |
20 | 2007年8月8日 | STS-118 | 甘迺迪太空中心 | 執行4次太空行走[1];安裝 國際太空站上整合結構支架的S5號支架;攜帶SPACEHAB公司5000磅重的貨艙,其中是給國際太空站送去的給養和設備,第二位「太空教師」(現稱為教師太空人計劃)也隨本次任務進入太空(其前任為在挑戰者號爆炸失事意外中身亡的克莉絲塔·麥考利夫(Christa McAuliffe))。雖然推進器下方的隔熱瓦在發射升空時損壞,且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就是因機身另一處隔熱瓦脫落而失事,但NASA仍判斷損壞的部分不足以導致事故,而決定在飛行期間不修復這個損壞的部分。由於擔心5級颶風迪恩(Dean)的影響會迫使任務控制中心撤離,因此奮進號比計劃提前一天返回。 |
21 | 2008年3月11日 | STS-123 | 甘迺迪太空中心 | 運送日本希望號實驗艙的保管室組件和加拿大的遙控機器人至國際太空站。 |
22 | 2008年11月14日 | STS-126 | 愛德華茲空軍基地 | |
23 | 2009年7月15日 | STS-127 | 甘迺迪太空中心 | |
24 | 2010年2月8日 | STS-130 | 甘迺迪太空中心 | |
25 | 2011年5月16日 | STS-134 | 甘迺迪太空中心 | 將造價20億美元的粒子探測器「阿爾法磁譜儀」(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送到國際太空站(ISS),這是該機的最後一次任務。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