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汀九橋(英語:Ting Kau Bridge)位於香港新界青衣西北角,是世界首條三塔式斜拉索橋。大橋由德國舒拉茲波格曼結構工程師設計[1]。大橋之兩個主跨分別長448公尺及475公尺,連引道全長為1,875公尺。大橋屬於3號幹線,連接汀九和青衣。橋面為三線雙程分隔快速公路。車速限制每小時80公里。汀九橋屬青馬管制區範圍,管制區人員獲授權執行《青馬管制區條例》。
汀九橋於1990年落實興建[2],使來自新界西部其他地區的車輛,能方便和快速地到達青嶼幹線的青馬大橋及汲水門大橋,通往大嶼山和香港國際機場,同時也分流新界荃灣鄉郊、屯門和元朗來往荃灣、葵青、九龍及港島中上環商業區的車流。值得一提,香港的的士司機和電台交通情況報告節目大多都叫該橋為「新汀九橋」,以免跟屯門公路一條同樣稱為汀九橋的高架橋混淆。此橋亦是新界的士可通行的跨海大橋之一。此外香港政府規劃署所制定的都會區以汀九橋以東為界線屬維多利亞港範圍,故此荃灣海岸線一帶亦成為維港之內,航行船速亦與港外有所不同。
政府於1993年3月,就青朗公路的30年專營權進行招標,而投標公司可以選擇只競投大欖隧道、汀九橋其中一項,或整條公路的專營權[3]。最後,政府僅批出大欖隧道的BOT專營權,而此橋則改由政府直接興建,並改為免費通行橋梁。
汀九橋於1995年3月動工,當時工程名為「汀九大橋」,經過38個月的施工,於1998年5月6日下午2時正式啟用。汀九橋並不屬於「香港機場核心計劃」的十大項目之中,但因為它和大欖隧道落成通車的日子與新建的香港國際機場啟用日期相近,而該大橋的興建,除舒緩新界西的交通負荷外,更方便通勤來往機場、九龍西、香港島與新界西其他地區,因而被稱為「第11項機場核心工程」。
支撐著汀九橋的三支單柱橋塔,分別座落於藍巴勒海峽中的人工島、汀九岬及青衣島西北岸,分別高194公尺、167公尺及162公尺。重量方面,結構鋼重量8,900公噸,混凝土重量則為29,000立方公尺。大橋的設計,可承受每秒達95公尺(時速342公里)的風速,但在實施強風管制措施、交通意外和渣打香港國際馬拉松比賽期間,會全線封閉、或只封閉中線、或者只開放予車身高度1.6公尺以下的車輛使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