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器 (英語:Aircraft )是飛行器 中的一個大類,是指通過機身與空氣的相對運動(不是由空氣對地面發生的反作用)而獲得空氣動力升空飛行的任何機器。[ 1] [ 2] [ 3]
單純利用空氣浮力(浮升器 ) Quick Facts 航空器, 空氣浮力和空氣動力混合 ...
航空器
一批大型航空器
Close
任何一種航空器都必須產生出與自身重力相同的升力 來,才能進入空中。根據升力的產生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兩類:輕於空氣的航空器和重於空氣的航空器,前者依靠空氣 之靜浮力 升空;後者依靠空氣動力克服自身重力 升空。[ 4] :9,269 [ 5] :1,237
由構造特點不同,輕於空氣的航空器和重於空氣的航空器有著不同的特點。輕於空氣的航空器主體為一個氣囊 ,內部一般充入密度 比空氣較小的氣體,如氫氣 和氦氣 ,借著大氣中的靜浮力使航空器能夠滯留於空中。在重於空氣的航空器中使用範圍最廣泛的是飛機 ,它由裝有提供拉力 或推力 的動力設備 、產生升力 的機翼 和控制飛行姿態的操縱設備 等構成。[ 5] :1,237 [ 6] :1,142 [ 4] :9,269
孔明燈
人類很早就有像鳥類 一樣在空中飛行的夢想,甚至包括古人用的石頭和矛、到古希臘 人阿爾希塔斯所製造的機械鴿[ 8] 、遠至澳大利亞 的飛去來器等。雖然在美洲 土著千多年前的文物,和埃及 文物及神廟浮雕中,分別發現飛機及直升機形像,而印度 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 》及《羅摩衍那 》亦有大量的飛行記載,但這一切仍是未解之謎。中國古代也有人在文學著作中描述了飛天夢試圖實現這種脫離大地束縛的夢想,中國發明的風箏 和孔明燈 [ 11] [ 12] 。在西方,達文西 也曾設計過航空器[ 5] :1,124-127 。[ 14]
在18世紀開始的工業革命 後,1783年法國的孟格菲兄弟 使用熱氣球 ,以及傑克斯·查理 (Jacques Charles)的氫氣球 成功升空後,標誌著人類巨大的科技進步。[ 15] [ 4] :9,271 重於空氣的航空器飛行原理基本是由19世紀初的英國人凱萊爵士 發現的。[ 16] [ 17] [ 18] 而19世紀的90年代,德國人奧托·李林塔爾 是第一位研製和成功飛行滑翔機的人[ 6] :2,87 。[ 5] :1,124-127
1908年的航空器
1903年12月17日,美國萊特兄弟 利用自行建造的飛機 ,實現人類第一次持續性的、有動力可操控的飛行,誕生了現代航空器。[ 19]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戰爭不斷激勵著航空的發展,軍用飛機 的能力快速提升,使得戰爭 徹底轉變為立體縱深化的,而民用航空事業 也伴隨著發展起來。[ 20] 二戰 之後,隨著噴射式飛機 的誕生,使得飛機衝破音障 ,成為重大突破。而高性能的超音速軍用飛機又進一步對現代軍事產生重大影響。經濟、安全和舒適的噴射式客機也成為航空運輸的主力,也改變著現代交通運輸行業 。新型的材料技術和電子科技發展也使得航空器有了重大的革新。[ 21] [ 5] :1,124-127 [ 4] :9,271 [ 6] :2,87
其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4] :9,271 [ 6] :2,87
飛機探索時期,20世紀以前:氣球飛行成功;飛船 的興盛與衰退;飛機的探索。
活塞引擎飛機,20世紀40年代前:有飛機首次試飛成功,最初的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 中飛機的使用;民用航空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軍用飛機。
噴射飛機時代,20世紀40年代至今:有首架噴射式飛機 誕生,突破音障;噴射軍用飛機的成熟;噴射民航機的出現;其他航空器的發展;航空科技 的革新。
飛行物的層流模型
當空氣和物體迎面相對時,該物體四周的氣流形態取決於物體本身的形態和流動速度,一道穩定的氣流可匯成一組連續的、流暢的、幾乎平行的線條,這種線條稱為流線。[ 22] 因此,世人稱某些物體呈現流線型 即表明它的形狀可以使周圍的空氣很平滑地流過。[ 23] 在流線上流動非常有規則,不會出現四處亂流,則稱為層流[ 24] 。[ 5] :1,120 [ 4] :13,104 [ 6] :1,93
擾流,或稱為湍流
當空氣流經表面呈現弧形的物體時,流速就會異常加快,而流線之間的距離也緊密起來,直到流過該物體為止。如該物體的表面不夠平滑,則空氣 不會一次流動,而是出現擾流。[ 25] 在物體的後線也有可能出現渦流 ,這是空氣的脈動現象 ,研究表明,物體在層流中比在擾流中受到更小的阻力 [ 26] 。[ 5] :1,120 [ 4] :13,104 [ 6] :1,93
空氣動力學 在飛行器 設計上有實際應用,其主要受到空氣動力的兩個分力影響,升力和阻力。[ 5] :1,120 [ 4] :13,104 [ 6] :1,93 [ 17]
物體在空氣中運動的線路稱作相對風。氣體動力在相對風的方向垂直產生的分力就是升力 。而與相對風平行但反方向運動的分力就是阻力 ,即試圖將物體向後拉,阻礙前進的力。阻力部分來自於升力,部分源於物體形狀和表面摩擦力 。[ 5] :1,120 [ 4] :13,104 [ 6] :1,93
形狀對稱的物體如按照對稱軸對準相對風而運動時,就不會有升力,僅會有部分阻力。如對稱軸與相對風呈現一定的角度[ 註 1] [ 註 2] ,就會同時產生升力和阻力,共同構成合力 。[ 27] [ 5] :1,120 [ 4] :13,104 [ 6] :1,93
受力情況
在設計航空的飛行器時,須以高升阻比[ 註 3] 為最佳方案。翼剖面 ,這是指設計成能夠產生最大升力的表面,飛機的基本翼剖面就是機翼 。早期的翼剖面在較快的速度中容易出現擾流,而由於各種科學和實驗的進展,逐漸發現弧形表面 才是翼剖面的最佳方案。[ 5] :1,120 [ 4] :13,104 [ 6] :1,93 [ 28] [ 29] [ 30] [ 31]
三個軸向旋轉運動
一個穩定飛行的航空器,其身上會有各種力的相互抵銷,主要由四個,升力、阻力、重力 和推力 。當飛機飛行時,其動力系統需能產生足夠抵消氣流阻力的推力,飛機的升力總是也必須與其自身重量相抗衡,否則飛機就會掉下去。按照簡單的來看,機身 與機尾所產生的升力與機翼的相差甚大,尤其是低音速飛行時更是如此。[ 5] :1,121 [ 4] :13,104 [ 6] :1,93 [ 18]
F/A-18E/F黃蜂式戰鬥攻擊機 進行穿音速飛行
航空器在飛行時,除了要維持平衡 [ 註 4] 以外,還要保持穩定性 ,即飛行時受到外部干擾後,能夠恢復到原來的姿態[ 註 5] ;如非這樣,航空器就需要以新的姿態飛行,稱其穩定性為「中性」。如航空器遇到干擾後,不僅無法還原至先前的狀態,而是持續地產生姿態的改變,這樣就是「不穩定」。[ 5] :1,121 [ 4] :13,104 [ 6] :1,93 [ 28] [ 30]
一個飛行器按照三根軸 [ 註 6] 可以有三種自由運動,側向、縱向及垂直,而運動也分為移動和轉動,所以飛行器運動會有6個自由度 。[ 5] :1,121 [ 4] :13,104 [ 6] :1,93
飛行器在側向軸上轉動就稱為俯仰。飛行器沿著垂直軸的轉動稱作偏航,右轉偏航就是正向偏航。飛行器於縱向軸的轉動既是側滾。[ 5] :1,121 [ 4] :13,104 [ 6] :1,93
如飛行速度達到音速 [ 註 7] 時,飛行器的基本狀態除了要保持平衡和穩定以外,其他條件就重要起來,如與空氣的摩擦力 ,及維持飛行器自身周圍層流的困難性等。另外,高速飛行也讓飛行器機翼的表面積相對減少,這更使得翼載[ 註 8] 增加了,飛行器失速 [ 註 9] 的風險也就增大了。另外,飛行器在到達跨聲速[ 註 10] 和超音速[ 註 11] ,飛行時,形成的震波 [ 註 12] ,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27] [ 5] :1,121 [ 4] :13,104 [ 6] :1,93
航空器通常可分為兩大類:輕於空氣的航空器和重於空氣的航空器。根據航空器具體的結構特點還可以進一步被細分:[ 4] :9,269
飛行中的熱氣球
輕於空氣的航空器(英語:lighter-than-air aircraft )是指整體密度比空氣低的航空器,靠充入密度小於空氣的氣體產生靜浮力 升空,因此又稱浮空器[ 32] ,它們多為在歷史上較早出現的航空器,包括:[ 33] [ 34]
自由氣球 (Balloon):是指無引擎驅動的輕於空氣航空器,靠氣體浮力或由機載加熱器產生的熱空氣浮力維持飛行[ 32] 。
飛艇 :是指一種動力驅動能夠操縱的輕於空氣航空器[ 32] 。
NASA 的航空器
重於空氣的航空器(英語:heavier-than-air aircraft )是整體密度比空氣高的航空器,以自身部件與空氣相對運動時產生的空氣動力升空飛行。目前民用航空領域常見的此類航空器主要包括:[ 33] [ 34]
固定翼飛機 :擁有固定在機體 上的翼型 部位(機翼 )的航空器,飛行升力主要來自於由空氣流過翼面時產生的上下壓力差[ 32] 。
旋翼機 :依賴圓周旋轉的翼型部位(旋翼)產生升力的航空器[ 32] 。
直升機 :一種重於空氣的航空器,其飛行升力主要由在垂直軸上一個或多個動力驅動的旋翼上的空氣反作用取得[ 32] 。
自轉旋翼機 :一種部分利用旋翼機原理的航空器,其旋翼僅在起動時有動力驅動,在該旋翼機運動時旋翼不是靠引擎驅動的,而是靠空氣的作用力推動旋轉。這種旋翼機的推進方式通常是使用獨立於旋翼系統的常規螺旋槳[ 32] 。
撲翼機 :又稱振翼機,通過像鳥類和昆蟲一樣上下撲動自身翅膀而升空飛行的航空器。
Dg800滑翔機
這是一種不依靠動力系統的飛機,它能滑翔前進主要靠自身的重力(如圖Dg800滑翔機)。[ 35] 滑翔機的發展和試飛成功,都要比1903年的萊特兄弟 第一次成功飛行來得早。萊特兄弟從早期滑翔機 飛行中得到很多的珍貴經驗。[ 5] :1,237
早期滑翔機是很簡單的無動力飛行器。它由機翼、機尾和一個簡單的機身構成,僅僅能低速飛行,沒有儀器 ,機師 也是懸空坐在機身龍骨 前端的座位上,只用操縱杆 操作方向舵 來控制滑翔機。其自由飛行前現需要一輛汽車 或者飛機拖拽,又或者經過彈射器彈射進入空中。[ 5] :1,237 [ 36] [ 37] 20世紀後期出現了太空梭 ,其依靠火箭垂直發射並飛出大氣層 ,而後在預定的近地軌道航行。但是在返回時需要藉助無動力滑翔 才能安全著陸,其是否屬於航空器還有爭議。[ 4] :9,269
翱翔機 是另一種緩慢降落的滑翔機,由很輕的重量和優良的設計獲取最大的航程。[ 38] 它雙翼狹窄而翼展較長,且流線型的機身裝著有用的儀器,如航速表和高度表 等等。而機師也坐在機身內。翱翔機可憑藉一股上升氣流向上提升,到達高空之後有緩緩地翱翔降落,如遇見有一股上升氣流才能夠在此繼續翱翔,理想情況下,翱翔機是可以爬升很高的,也能飛行很長的一段時間。[ 5] :1,237 [ 6] :1,142
Zenair CH 701 STOL輕型飛機
這類飛機又稱為STOL (如圖Zenair CH 701),除了能在較短距離內起降外,與傳統的固定翼飛機 別無他樣。一架普通的輕型飛機,如有了較高提升力的翼型 及增大一定的推力,便可以達到短距起降的標準。[ 51] [ 52] [ 53] 但是在重型飛機上,必須利用短而寬的機翼,再配上多節式襟翼 ,起降的時候還需要平常升力的三倍左右,才能作到短距起降。[ 54] 另外的方法是在襟翼和翼前緣鼓風,而如此一來便要消耗一部分的動能,除非這股氣流是獨立的引擎提供。[ 5] :1,237 [ 6] :1,142
蘇俄ka-50 雙旋翼直昇機
對於短距離起降飛機的定義並不明確,有著諸多的標準,[ 55] 以下為主流定義:一、必須要在300餘米(1000英尺 )以內的距離實現起落,同時還需要在起落過程中能夠越過跑道上15米(50英尺)高的障礙物。[ 註 13] [ 55] 二、短距起落飛機必須要在約450米(1500英尺)以內,越過15米(50英尺)高的障礙物。[ 56] [ 57] 以及其他一些不依據具體起降跑道長度 的標準。[ 58] [ 59] [ 60] 此外,一些宣稱符合STOL的機型,但廠家並不能提供滿足任何一項主流定義的證據。[ 61]
這種技術的航空器又稱為V/STOL,在正常的重量下可以垂直起落,但在負載較重 時又可以轉為短距起落。現在使用該技術的機型包括直昇機 和其他類似的飛機。[ 5] :1,237 [ 62]
直昇機 (如圖KA-50)與其他的垂直起落飛機 有著設計和觀念上極大的不同。直昇機的構思來源於古中國的一種兒童玩具——竹蜻蜓 ,[ 註 14] [ 63] [ 64] 達文西 也發現過,可當其真正發展為飛機時,卻因為飛行穩定性不足而被迫中斷了。[ 65] [ 66] 之後,1923年希耶瓦 (Juan de la Cierva)所製造的旋翼式直昇機首次解決了很多技術上的難關。直昇機飛行前進依靠的是傳統的螺旋槳推進,而迴轉軸能讓空氣轉動,便能帶動其旋轉。[ 5] :1,237 [ 6] :1,142
貝爾波音v-22魚鷹 就有機翼可調整的特點
1936年德國製造了第一架穩定的直昇機,是利用迴旋軸的葉片轉動而升空,[ 67] 但一直到了韓戰 時,直昇機才正式地被使用起來。目前,直昇機已經廣泛地用在軍事上,以便增加作戰時的機動性,[ 68] 同樣也大量地使用在商業航空上,提供簡單方便的穿梭飛行業務。[ 5] :1,237
傾斜翼飛機 是可以將機翼在水平和垂直間調整的渦輪螺旋槳 飛機(如圖V-22魚鷹)。當它的機翼垂直地面時,便能像直昇機一樣的起飛,當機翼轉為水平狀態時,又能像傳統飛機那樣航行。雖然傾斜翼飛機的盤旋能力不如直昇機 好,但是卻具備了高速飛行的能力。[ 69] [ 70] [ 71] [ 72] 而另一種是概念式傾斜翼飛機,它只需將螺旋槳從水平方向變為垂直方向就可以。在實踐中,傾斜翼飛機的性能都不錯[ 73] [ 74]
。[ 5] :1,237 [ 75]
興登堡號 失火後的瞬間,1937年5月6日
向量噴嘴飛機又是一種新的突破,它裝有特殊的渦輪扇葉引擎 ,具備著可以旋轉的排氣噴嘴(如圖F-35B)。當其正常飛行時,噴嘴朝向水平;而在盤旋飛行時,噴嘴又能垂直狀,使飛機能夠垂直起降。實驗也證明,這類飛機的確可以在接近靜止的和全速之間的所有速度運行。[ 76] [ 75] [ 77] [ 78] 還有另外的概念,稱為翼上扇葉,是在噴射機的機翼上加上一些大型渦輪扇葉引擎。當飛機需要盤旋時,機翼的氣門便打開,將引擎 噴射導向機翼上的扇葉,讓其轉動。[ 5] :1,237
飛船 與熱氣球都是比空氣輕的動力航空器,升力由空氣 提供,而不需要像飛機那樣。儘管飛船來源於氣球,但是氣球的軸同前進方向是垂直的,而飛船的軸卻是與航行方向平行。飛船因為自身擁有動力而與氣球相區別,所以其不用依靠風力 就能操縱,亦稱為可駕駛飛船。[ 5] :1,250 [ 79] [ 80] [ 註 15]
1902年實驗的撲翼機
飛船分為三種:非硬式(或稱軟式 ),半硬式和硬式的。非硬式飛船有個大氣囊,內部充滿著氫氣 或氦氣 ,另外還有多個充滿空氣的獨立氣室,形狀由於氣囊內的氣體壓力比外部大氣壓力高而能維持,操作莢艙附著於氣囊的繩索上。半硬式飛船 與軟式飛船在外形上類似,但有著堅硬的龍骨 懸掛在氣囊上,操控莢艙和引擎 一般都在龍骨上。而硬式飛船 (如圖興登堡號)的形狀則是一系列繃緊的、覆蓋在骨架上的蒙布而形成的,骨架內部擁有很多的氣室。[ 81]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非硬式和半硬式 的飛船時至今日依舊使用,而大型硬式飛船 自從20世紀30年代末就沒有出現了。[ 5] :1,250
撲翼機 (如圖實驗的撲翼機)是人類早期設計並製造的航空器,其試圖模仿鳥類 飛行,用像飛鳥翅膀那樣撲動的翼面而產生的升力及拉力 來。但其依舊還處於試驗階段,沒有可靠的載人成功事例。[ 89] [ 4] :9,270 [ 90]
ICAO標誌
管理天空和在天空中發生事情的法律。天空可以理解為從地表到外太空 的區域。因無線電波 、發射體和其他物體也很會飛越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領空 ,但航空法一般僅涉及民航 以及飛機、飛船、氣球和其他這類航空器的法律。[ 6] :1,139
1919年在巴黎 通過的航空管理公約 ,其所承認的基本原則是國家對天空擁有主權。這公約在芝加哥 於1944年的國際民用航空公約所取代的。[ 91] 其承認「每個國家對其領土上空的區域擁有完全的及排他的主權 」。芝加哥公約還有規定是飛行在一國領空的航空器以內的人也屬於該國法律管轄。航空器還須遵守當地的航空規則和空中交通管制,涵蓋出入境、移民、關稅、護照、健康以及關於機組人員、乘客和貨物的事項等規定。[ 92] [ 93] 各國都有依據芝加哥公約授予的權利管理外國飛機在其領空內的航空行為。[ 6] :1,139 [ 2]
中國戰鬥機
此外,1925年的巴黎會議設立一個國際航空法專業技術委員會(CITEJA ),其工作持續到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有國際民航組織 (ICAO)接管國際航空法律的執行。主要的國際條約還有1928年哈瓦那的泛美公約,還有1929年華沙 公約,主要規定賠償責任,包含1933年羅馬公約和1955年海牙 協定書,及1961年瓜達拉哈拉公約對航空器本身制定了法律的規範。1946年百慕達 航空會議也制訂了與航線 相關的法律條文。[ 5] :2,540
蘇27戰鬥機
軍事上,主要是用於航空偵察、轟炸 、反潛、空戰 以及運送人員、裝備和其他物資等。民事上,可用於貨運、客運 、農業、漁業、林業、氣象、探礦以及空中測量和攝影等。科學研究,航空器也是這方面的重要裝置,在人造衛星 和載人飛船 等出現前,在高空氣象 、大氣物理 、地球物理、地質學、地理學等,都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即使太空載具產生後,由於價格便宜、使用方便,依舊用在高空的科研上。[ 4] :9,270
內燃動力模型飛機
飛機出現僅百餘年,性能已經顯著提升,人們研發出最大飛行速度大於三馬赫 [ 註 16] 、高度超過30公里的偵察機 ,飛行距離超越4000公里、載彈量超過20噸的超音速轟炸機 ,以及能夠轉載五百多人的,航行在洲際的民航 客機。直昇機雖然歷史短,但其發展迅速,已經日益完善且有著特殊作用。[ 4] :9,270
這是用作運動或收藏的不載人小型航空器。航空模型運動 是國際性的體育航空項目 。按照國際航空聯合會的規定,競賽和創紀錄的模型,除了一些項目以外,總升力面積要小於1.5平方米,起飛總重量少於5千克,活塞引擎 汽缸 總工作容積不超過十毫升。[ 95] [ 96] 按照類型分為航空模型飛機和直昇機以及仿真模型飛機[ 97] [ 98] 。按照控制方式分為,自由飛行[ 99] ,線操縱圓周飛行,無線電遙控飛行。[ 4] :9,266
—. First Flights . Saudi Aramco World. January–February 1964, 15 (1): 8–9 [2008-07-08 ] . (原始內容 存檔於2008-05-03).
Sarak, Sim; Yarin, Cheang. Khmer Kites .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Fine Arts, Cambodia. 2002 [2015-02-07 ]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15-05-03).
Crouch, Tom. Wings: A History of Aviation from Kites to the Space Age. New York: New York: W.W. Norton & Co. 2004. ISBN 0-393-32620-9 .
Sir George Cayley . Flyingmachines.org. [26 July 2009]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18-10-18). Sir George Cayle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eople in the history of aeronautics. Many consider him the first true scientific aerial investigator and the first person to understand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s and forces of flight.
Batchelor, G. Introduction to Fluid Mechanics. 2000.
Noakes, Cath & Sleigh, Andrew. Real Fluids . An Introduction to Fluid Mechanics. University of Leeds. January 2009 [23 November 2010] . (原始內容 存檔於2010年10月21日).
Carreck, Rosalind (編). The Family Encyclopedia of Natural History. The Hamlyn Publishing Group. 1982: 246. ISBN 0711202257 .
Halliday, David; Resnick, Robert, Fundamentals of Physics 3rd Edition, John Wiley & Sons: 378
《民用航空器駕駛員、飛行教員和地面教員合格審定規則》(CCAR-61)
Thermodynamics: An Engineering Approach by Yunus A. Cengal and Michael A. Boles
Antoniu, Dan; Cicoș, George; Buiu, Ioan-Vasile; Bartoc, Alexandru; Șutic, Robert. Henri Coandă and his technical work during 1906–1918. Bucharest: Editura Anima. ISBN 978-973-7729-61-3 (羅馬尼亞語) .
Cengel YA and Boles MA,Thermodynamics - an engineering approach , McGraw Hill, 2006
Crane, Dale: Dictionary of Aeronautical Terms, third edition , page 492. Aviation Supplies & Academics, 1997. ISBN 978-1-56027-287-8
Maiersperger, Walter P., Lieutenant Colonel, USAF (Ret). What is STOL? . March–April 1968 [2009-12-25 ] . (原始內容 存檔於2011-07-22).
McGraw-Hill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 Technical Terms. STOL aircraft . 2003 [2009-12-25 ]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0-05-13).
Fisher Flying Products. Horizon 1 . n.d. [2009-10-27 ]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14-07-28).
Laskowitz, I.B.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VTOL) Aircraft."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Vol. 107, Art.1, 25 March 1963.
Joseph Needham and Ling Wang (1965),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Physics and physical technology, mechanical engineering Volume 4, Part 2, page 583.
Rocket Propulsion Elements, 7th Edition George P. Sutton, Oscar Biblarz
Norton 2004, pp. 6–9, 95–96.
Mowthorpe, C. E. S. Battlebags, British Airship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 Phoenix Mill, United Kingdom. Alan Sutton Publishing, 1995, p. xx. ISBN 978-0-7509-0989-1
Cooley Airship of 1910, also called the Cooley monoplane.[1]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存档副本 . [2011-09-07 ] . (原始內容 存檔於2012-04-02). - a heavier-than-air monoplane.
Frater, A.; The Balloon Factory , Picador (2009), Page 163. - Wright brothers' "airship."
White, Lynn. "Eilmer of Malmesbury, an Eleventh Century Aviator: A Case Stud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ts Context and Tradit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e, Volume 2, Issue 2, 1961, pp. 97–111 (97–99 resp. 100–101).
Kelly, Maurice. 2006. Steam in the Air. Ben & Sword Books. Pages 49–55 are about Frost.
Testing Commercial Rubber – R.J. North, Model Aircraft magazine, Feb, 1961
存档副本 . [2007-10-23 ] . (原始內容 存檔於2008-06-29).
Koster Aero Enterprises, Welsh Models, DynaVector, and AirModel manufacture vacuum formed models.
Revell 's Wright Flyer was reissued in the original and unusual scale of 1:39.
書籍 Deng, Yinke; Wang, Pingxing. Ancient Chinese Inventions . 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 2005. ISBN 7-5085-0837-8 .
Ege, L. Balloons and airships. Blandford. 1973.
Fairlie, Gerard; Cayley, Elizabeth. The life of a genius . Hodder and Stoughton. 1965.
Needham, Joseph.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IV (part 1). 1965.
White, Lynn Townsend, Jr. Eilmer of Malmesbury, an Eleventh Century Aviator: A Case Stud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ts Context and Tradition . Technology and Culture. 1961, 2 (2): 97–111. doi:10.2307/3101411 .
Wragg, D.W. Flight before flying. Osprey. 1974. ISBN 0850451655 .
Bentley, Matthew A. Spaceplanes: From Airport to Spaceport. New York: Astronomers' Universe. 2008. ISBN 978-0-38776-509-9 .
Ambers,Henry J. The Dirigible and the Future, Revised edition. Long Island: Edelweiss Press. 1981: 70. ISBN 978-0960087419 . Robin Higham. The British Rigid Airship,1908 - 1931: a Study in Weapons Policy. London: G.T. Foulis. 1961: 426. Carroll ,Robert L. The Aerodynamics of Powered Flight. John Wiley & Son. 1966: 275. Theodore von Karman. Aerodynamics. McGraw-Hill. 1963. Celebrating a History of Flight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NASA Office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HQ,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Harry Bruno (1944) Wings over America: The Story of American Aviation , Halcyon House, Garden City, New York.
Jourdain, Pierre-Roger, Aviation In Frances In 1908 , Annual Report of the Board of Regents of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1908: 145–159 [2009-08-07 ]
Post, Augustus, How To Learn To Fly: The Different Machines And What They Cost , The World's Work: A History of Our Time, September 1910, XX : 13389–13402 [2009-07-10 ]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14-06-30) Includes photos, diagrams and specifications of many c. 1910 aircraft.
Squier, George Owen, The Present Status of Military Aeronautics , Annual Report of the Board of Regents of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1908: 117–144 [2009-08-07 ] Includes photos and specifics of many c. 1908 dirigibles and airplanes.
Ancient Flying Machines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Prehistory of Powered Flight
The Channel Crossing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Aircraft (NASA)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Virtual Museum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Smithsonian Air and Space Museum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Online collection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history of aircraft and spacecraft
New Scientist's History of Aviation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Amazing Early Flying Machines slideshow by Life magazine
Airliners.net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Aviation Dictionary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Free aviation terms, phrases and jargons
New Scientist's Aviation page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中國民用航空局,Civi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CAAC
國際民航組織,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ICAO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FAA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歐洲飛航安全局,European Aviation Safety Agency,EASA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台灣),Civil Aeronautics Administration, MOTC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民航處(香港),Civil Aviation Department,CAD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民航局 (澳門),Civil Aviation Authority,CAAM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新加坡民航局,Civil Aviation Authority of Singapore,CAAS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馬來西亞民航局,Department of Civil Aviation Malaysia,DCA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美國),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