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坪林站
台北捷運的轉乘車站,位於大坪林的二十張及寶斗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Remove ads
大坪林站位於台灣新北市新店區,為台北捷運松山新店線與環狀線西環段之交會捷運車站。過去臺灣鐵路管理局新店線曾於本站南方永新街口附近設有大坪林車站。
Remove ads
車站概要
車站位於北新路與民權路口,大坪林的二十張及寶斗厝一帶,站體為地下四層,目前設有五個出口,車站上方為大坪林聯開大樓,松山新店線站體位於北新路下方,環狀線站體則位於民權路下方。車站編號的部分,松山新店線為G04,環狀線為Y07。
車站構造



設計為地下交會車站,目前使用中的出入口有原屬新店線車站的四個出入口及環狀線所新增的五號出口。
地面 | 出入口 | 出入口 |
地下 一樓 |
大廳層 | 車站大廳、 詢問處、自動售票機、驗票閘門 |
洗手間(站體北側付費區外(近出口3)/環狀線付費區內各一座) | ||
地下 二樓 |
一月台 | ←![]() |
島式月台,左側開門
| ||
二月台 | ![]() |
地下 四樓 |
一月台 | ←![]() |
島式月台,左側開門
| ||
二月台 | ![]() |
※環狀線在本站西側設置橫渡線供列車調頭[12]。
※環狀線月台位於地下四樓,電扶梯直達地下一樓大廳層,並可在此與新店線連通[13]。然而,新店線興建時未預留轉乘環狀線的空間,因此無法在兩月台間直接轉乘[14],不像忠孝新生站一樣[15]。
※未來待環狀線南環段通車後二月台將配合「擬定新店榮工廠地都市更新計畫暨都市計畫變更案」設置於公園用地下方之Y06站啟用。
出口1位於車站西側、出口2位於車站南側、出口3、4位於車站北側、出口5位於車站東側,無障礙電梯位於出口3;此外出口3、4與聯合開發大樓共構。環狀線通車後啟用出口5。
歷史
戰後,新店線鐵路由臺鐵接手經營。
- 1965年3月24日:隨著臺鐵新店線停駛而廢止。
目前的捷運大坪林站與臺灣鐵路管理局新店線大坪林車站的站點不同,原台鐵新店線大坪林車站位於目前北新路/永新街口與捷運七張站之間,而現今捷運大坪林站位置較接近日治時期新店線二十張站(現今順安街與北新路三段交接附近)。
Remove ads
- 1999年11月11日[2]:新店線大坪林站隨著新店線「古亭-新店」段正式通車而啟用[17](p. 328)。
- 2003年:配合台北市政府改採漢語拼音為主要譯名標準的新政策,站名的官方英譯由原本威妥瑪拼音的Ta Pinglin Station改為Dapinglin Station。[18]
- 2010年1月25日:環狀線大坪林站連續壁及車站結構體工程開始[19]
- 2016年8月22日:新店線半高式月台門正式啟用。
- 2019年10月25日:臺北市政府辦理環狀線第一階段(西環段)初勘作業。
- 2020年1月5日:交通部辦理環狀線第一階段(西環段)履勘作業。
- 2020年1月16日:交通部核准環狀線第西環段通車。
- 2020年1月19日起:環狀線「新北產業園區—大坪林」段開放試營運,試乘時間於上午10點至下午4點[3][4]。
- 2020年1月31日:環狀線「新北產業園區—大坪林」段正式營運[5][6][7]。
- 2023年1月31日:環狀線西環段自台北捷運公司更由新北捷運公司營運[20]。
- 2024年4月3日:因發生花蓮大地震,本站環狀線車站隨環狀線全線停駛[21]。
- 2024年4月7日:本站環狀線車站隨「中和-大坪林」段搶通恢復營運,班距約10分鐘一班[22]。
- 2024年12月12日:「板新-中原」段修復並測試完成,全線於當日12時恢復正常營運。
Remove ads
利用狀況
根據2024年12月資料,大坪林站每日旅運量約為53,198[8]人次,在台北捷運各站中排行第31名。
車站周邊
- 景美溪
- 鳴遠橋
- 景美橋
- 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
-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
- 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
-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 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
-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 內政部消防署
- 中央警察大學(台北聯絡處)
- 內政部戶政司第二辦公室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兒童及少年收養資訊中心)
-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
- 新北市立圖書館新店分館
- 新店郵局(位於本站與七張站間)
- 台北矽谷大樓
- 新店同仁醫院
- 新北市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
- 捷運大坪林站(1號出口)
- 捷運大坪林站(5號出口)
- 慈濟醫院台北院區
- 新北市私立莊敬高級工業家事職業學校
- 裕隆城(YES!LIFE裕隆城)
- 中興公園
- 耕莘醫院
- 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
公車資訊
站牌名為《捷運大坪林站》、《捷運大坪林站(民權路)》、《大坪林》、《民權路口》
公共藝術
車站通風井設有兩組公共藝術作品——「都會的自然風景:呼吸」與「都會的自然風景:流動」,作者為賴純純。
腳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