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哈佛
法国滨海塞纳省市镇与副省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法国滨海塞纳省市镇与副省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利哈佛(法語:Le Havre,發音:[lə ɑvʁ] (ⓘ)),法國西北部城市,諾曼第大區濱海塞納省的一個市鎮,同時也是該省的一個副省會,下轄利哈佛區[1],其市鎮面積為46.95平方公里,2021年1月1日時人口數量為166,058人,是諾曼第大區人口最多的市鎮,在所有法國城市中排名第15位。
利哈佛 Le Havre | |
---|---|
法國城市 | |
上:遠眺利哈佛;左中:利哈佛聖母教堂;右中:主城;左下:利哈佛內港;右下:海灘上的板房及遠處一艘貨櫃輪渡 | |
坐標:49°29′24″N 0°06′00″E | |
國家 | 法國 |
大區 | 諾曼第大區 |
省 | 濱海塞納省 |
區 | 利哈佛區(區府) |
EPCI | 利哈佛塞納河城市公共社區(駐地) |
政府 | |
• 市長 | 愛德華·菲利普 (地平線) |
面積 | |
• 市鎮 | 46.95 平方公里(18.13 平方英里) |
最高海拔 | 105 公尺(344 英尺) |
最低海拔 | 0 公尺(0 英尺) |
人口(2021年1月1日) | |
• 市鎮 | 166,058人 |
• 排名 | 法國市鎮第15位 |
• 密度 | 3,537人/平方公里(9,160人/平方英里) |
• 輻射區 | 337,086 |
• EPCI | 273,568 |
居民稱謂 | Havrais(男性) havraises(女性) |
時區 | UTC+01:00、UTC+02:00(UTC+1) |
郵遞區號 | 76600 |
電話區號 | +33 232 |
市鎮編碼 | 76351 |
網站 | http://lehavre.fr |
資料最後更新:2020-07-16 |
利哈佛位於濱海塞納省西部,塞納河口北岸,始建於1517年,距離法國首都巴黎約200公里,通常被認作「巴黎外港」,在航空普及和英法海底隧道建成以前,利哈佛是西歐大陸連接英國及美洲的重要通商口岸。現代則為一個區域性的工業城市和交通樞紐,亦是法國大西洋沿岸最大的港口城市,其港口吞吐量在法國排名第二,僅次於馬賽[2]。利哈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嚴重破壞,戰後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建和復原,其中心城區於200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利哈佛地區最早的人類活動痕跡可追溯至新石器時期,分布於市區東北部的蒙容森林內[史 1]。在高盧時期,塞納河右岸逐漸形成一處沖積平原,並出現了一處小漁村。公元911年,根據《埃普特河畔聖克萊爾條約》,利哈佛地區成為了諾曼第公國的一部分[史 2]。13世紀初,法蘭西國王腓力二世收復諾曼第,利哈佛地區成為諾曼第行省的一部分[史 3]。在中世紀後期,塞納河口左岸的翁弗勒爾和右岸阿夫勒爾成為這一地區的主要港口[史 4]。
16世紀初,在海軍上將紀堯姆·古菲耶·德·博尼韋的建議下,1517年10月8日,法蘭索瓦一世簽署建設條例,在塞納河河口右岸的平原上建設軍港及城市,使其成為鎮守整個塞納河流域出海口的要塞,並將其命名為「利哈佛」[史 5][史 6]。1525年,利哈佛遭受了嚴重的風暴,港口及教堂被毀。1540年,法蘭索瓦一世邀請義大利建築師吉羅拉莫·貝拉爾馬托參與利哈佛都市計畫及建設;同時,為了抵禦英格蘭軍隊的入侵,利哈佛還建立的多處軍事防禦設施,至16世紀末,利哈佛已頗具規模,成為一座重要的港口邊防城市[史 7]。
17世紀後,隨著新航路開闢及法國大西洋沿岸多個軍港的建成,利哈佛軍事地位逐漸下降,轉型成為一個商業港口。巧克力、咖啡及羊毛成為當地的主要貿易商品[史 8]。1627年2月22日,聖克里斯托夫公司的四艘船隻由利哈佛出海,前往北美大陸,17世紀中後期,又有多家航海公司將利哈佛設為港口基地,利哈佛逐漸成為新航路開闢的重要歐洲口岸[史 9]。1707年,利哈佛航海家米歇爾·迪博卡熱在航行途中發現克利珀頓島。1728年,首批來自加勒比海地區的咖啡和穀物抵達利哈佛[史 10]。伴隨著貿易的發展,利哈佛的人口數量快速上升,城市由塞納河口的平原地區向北側的高地擴張[史 11]。至18世紀末,利哈佛成為法國第二大港口,僅次於南特,其市區人口數量已達1.8萬[史 12]。法國大革命後,利哈佛成為了內塞納省(Seine-Inférieure,1955年更名為「濱海塞納省」)的一個副省會[史 13]。
利哈佛在工業革命期間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在1815年已超過南特,成為法國大西洋沿岸第一大港口;同時,隨著1847年鐵路的建成,利哈佛通過水陸聯運確立了其「巴黎外港」的地位[史 14]。1855年,法國大西洋海運公司開行了往返于勒阿弗爾與紐約之間的遊輪,並很快成為彼時最繁忙的橫跨大西洋的航線之一[史 15]。
工業及經濟的發展也帶來了貧富差距,19世紀初,為了與英國航運公司競爭,利哈佛的航海資本家不斷降低下屬船員及工人的待遇,使其生活水平不斷下降;此外,1830年至1850年間,利哈佛受到不明疫情的襲擊,當地數百名貧困民眾遇難[史 16]。19世紀末,為了鞏固海上地位,法國政府斥資對利哈佛城市及港口進行了翻新及擴張,以吸引更多的外來人口[史 17]。
20世紀初期,利哈佛已成為西歐最大的港口城市之一,僅咖啡的年吞吐量就已超過10萬噸,占了整個法國咖啡進口量的80%,此外超過70%的可可也通過利哈佛進入法國[史 18]。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普魯士軍隊驅趕的比利時政府曾駐紮于勒阿弗爾西部小鎮聖阿德雷斯,使得後者成為比利時的「臨時首都」[史 19]。其間,利哈佛聚集了大量來自法國各殖民地的民眾,當地民眾自發請願前往戰爭前線,超過2.5萬名民兵陸續征戰,其中約6,500名在戰爭中身亡[史 20]。1924年,利哈佛政府修建了大型殉難者紀念碑[史 21]。
20世紀30年代,受到經濟大蕭條及國際競爭的影響,利哈佛的工商業受到衝擊,造成當地居民大規模失業,引發較為嚴重的社會危機[史 22]。
利哈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被納粹德軍占領,其間屢次受到破壞,其中1944年盟軍在打擊納粹海軍時對利哈佛進行了毀滅性的轟炸,在剿滅敵軍的同時也使得市區內大部分建築及設施被破壞。二戰後,利哈佛重建計劃被列入重點工程項目,法國政府最終採用了奧古斯特·佩雷的設計方案,至20世紀60年代初,利哈佛已基本完成恢復重建[史 23]。2005年7月15日,利哈佛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史 24]。
利哈佛位於法國西北部,諾曼第大區北部和濱海塞納省西部,距離省會盧昂大約70公里。與利哈佛接壤的市鎮包括:阿夫勒爾、方丹拉馬萊、貢夫勒維爾洛謝、蒙蒂維利耶、濱海奧克特維爾、聖阿德雷斯。[2]
利哈佛境內根據地貌特徵可分為上城和下城兩部分,其中下城地形平坦,上城則略有起伏,兩個區域之間有較為明顯的高差,全境海拔在0到105公尺之間[2]。
利哈佛市區範圍內的地質結構可分為兩類:南側的下城部分為沖積平原,布滿了由塞納河帶來的現代沉積物(Alluvions modernes);北側的上城部分地表則多為常年風化侵蝕而形成黃色古高原淤泥(Limons des plateaux)[地 1]。
利哈佛位於塞納河口北岸,塞納河是法國五大河流之一[2]。利哈佛沿河口部分為工業及港口區域,而對公眾開放的海灘則集中於市區西部[2]。
利哈佛屬於溫帶落葉林區,市區北部的蒙容森林(Forêt de Montgeon)以及東北部的魯埃勒公園(Parc de Rouelles)是當地的主要綠地[2]。
利哈佛在柯本氣候分類法中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差較小,降水冬季多於夏季,總體分布均勻[3][地 2]。
利哈佛境內設有氣象站,該氣象站的最高氣溫記錄為38.1攝氏度,出現於2019年7月25日;最低氣溫記錄為-13.8攝氏度,出現於1985年1月17日[3]。以下為該氣象站的具體數據:
利哈佛1981年-2019年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 °C(°F) | 14.9 (58.8) |
20 (68) |
22 (72) |
26.5 (79.7) |
30 (86) |
34.7 (94.5) |
38.1 (100.6) |
36.3 (97.3) |
33.6 (92.5) |
28.5 (83.3) |
20 (68) |
16.4 (61.5) |
38.1 (100.6) |
平均高溫 °C(°F) | 7.2 (45.0) |
7.7 (45.9) |
10.1 (50.2) |
12.5 (54.5) |
16 (61) |
18.5 (65.3) |
20.7 (69.3) |
21 (70) |
18.9 (66.0) |
15.4 (59.7) |
11 (52) |
7.9 (46.2) |
13.9 (57.0) |
日均氣溫 °C(°F) | 5.3 (41.5) |
5.5 (41.9) |
7.7 (45.9) |
9.7 (49.5) |
13 (55) |
15.6 (60.1) |
17.8 (64.0) |
18.1 (64.6) |
16.2 (61.2) |
12.9 (55.2) |
8.9 (48.0) |
6 (43) |
11.4 (52.5) |
平均低溫 °C(°F) | 3.4 (38.1) |
3.3 (37.9) |
5.3 (41.5) |
6.9 (44.4) |
10 (50) |
12.7 (54.9) |
14.9 (58.8) |
15.3 (59.5) |
13.4 (56.1) |
10.5 (50.9) |
6.9 (44.4) |
4 (39) |
8.9 (48.0) |
歷史最低溫 °C(°F) | −13.8 (7.2) |
−12.5 (9.5) |
−7.8 (18.0) |
−1 (30) |
1.2 (34.2) |
4.4 (39.9) |
8 (46) |
8.4 (47.1) |
3.3 (37.9) |
−0.2 (31.6) |
−8.5 (16.7) |
−8.6 (16.5) |
−13.8 (7.2)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70 (2.8) |
51.8 (2.04) |
57.2 (2.25) |
54.4 (2.14) |
59.4 (2.34) |
61 (2.4) |
52.3 (2.06) |
56.9 (2.24) |
67.2 (2.65) |
86.4 (3.40) |
85.5 (3.37) |
88.2 (3.47) |
790.3 (31.11) |
月均日照時數 | 59 | 74 | 117 | 158 | 183 | 202 | 199 | 192 | 156 | 108 | 60 | 49 | 1,557 |
資料來源:infoclimat.fr[3] |
利哈佛是法國諾曼第大區濱海塞納省的一個市鎮,編號為76351,它也是濱海塞納省的一個副省會[1]。利哈佛下轄利哈佛區,管理利哈佛第一縣、第二縣、第三縣、第四縣、第五縣和第六縣,同時也是利哈佛塞納河城市公共社區(簡稱「CODAH」)的辦公駐地[1]。
法國國家統計與經濟研究所(簡稱「INSEE」)在進行數據統計時,將利哈佛及相鄰的另外17個市鎮設為利哈佛城市核心區,並將包括核心區在內的周邊共72個市鎮劃為利哈佛城市區[地 3]。同時,INSEE還將利哈佛市鎮分為了87個「塊區」(IRIS)[2][地 4],以便於統計人口分布情況。
利哈佛市鎮被劃為25個街區,其中23個常住居民區實行街區自治制度[地 5]。
利哈佛行政區劃 | |||||
---|---|---|---|---|---|
中心城區
聖樊尚
布萊維爾
阿納托爾·法朗士
-丹東 桑維克
多勒馬爾
圖爾訥維爾
聖瑪麗-
聖萊昂 西海岸-奧爾莫
潘卡迪諾
厄爾河
紅沼地
布萊維爾
樹林 勒克萊爾
沼地 聖塞西爾
阿爾科勒-
布蘭多 雪域
港口
阿普勒蒙
格拉維爾
貝勒谷
蒙容森林
東海岸-索康斯
蒙加亞爾
科克里歐維爾
魯埃勒
| |||||
地理分區 | 街區名稱* | 街區原名 | 人口數量* | ||
下城 | 中心城區 | Centre-Ville | 18,498 | ||
聖樊尚 | Saint-Vincent | 3,571 | |||
西海岸-奧爾莫 | Côte Ouest – Ormeaux | 10,206 | |||
阿納托爾·法朗士-丹東 | Anatole France – Danton | 12,587 | |||
東海岸-索康斯 | Côte Est – Soquence | 7,890 | |||
聖瑪麗-聖萊昂 | Sainte-Marie / Saint-Léon | 8,667 | |||
格拉維爾 | Graville | 7,130 | |||
上城 | 桑維克 | Sanvic | 14,176 | ||
圖爾訥維爾 | Tourneville | 3,769 | |||
聖塞西爾 | Sainte-Cécile | 6,020 | |||
港區 | 厄爾河 | Eure | 4,211 | ||
阿爾科勒·布蘭多 | Arcole Brindeau | 5,119 | |||
貝勒谷 | Vallée Béreult | 4,663 | |||
雪域 | Les Neiges | 1,749 | |||
港口 | Le Port | - | |||
西北組團 | 克萊爾沼地 | Mare au Clerc | 6,866 | ||
紅沼地 | Mare Rouge | 3,444 | |||
布萊維爾 | Bléville | 8,150 | |||
布萊維爾樹林 | Bois de Bléville | 3,283 | |||
潘卡迪諾 | Points Cardinaux | 4,564 | |||
蒙加亞爾 | Mont-Gaillard | 9,447 | |||
多勒馬爾 | Dollemard | 2,801 | |||
東北組團 | 阿普勒蒙 | Aplemont | 7,665 | ||
科克里歐維爾 | Caucriauville | 15,083 | |||
魯埃勒 | Rouelles | 3,193 | |||
蒙容森林 | Forêt de Montgeon | - | |||
*註:中文名稱非官方正式翻譯,僅供參考。人口數量為2013年數據[地 6]。 |
法國國家A131高速公路直通利哈佛市區,另有多條濱海塞納省省道在利哈佛境內交匯[2]。諾曼第大區公共運輸開行由利哈佛前往康城、費康、多維爾等地的城際班車,另有校車線路可前往周邊部分市鎮[地 7]。自2017年起,一些跨國客運公司亦開行由利哈佛出發前往巴黎及一些東部城市的長途客運巴士[社 1]。
2016年,61.4%的利哈佛家庭擁有至少一輛的私人汽車[4]。同年,利哈佛境內共發生各類交通事故146起,造成4人遇難,183人受傷[4]。利哈佛市區內設有多處停車場,自2018年1月1日起,所有符合法國國家標準的電動汽車均可在利哈佛市區內免費停放[社 2]。
利哈佛是巴黎-利哈佛鐵路的終點站[2],利哈佛站位於市區中部,是一個盡頭式鐵路車站,該站每天開行一班直達馬賽的高速列車,途徑凡爾賽、里昂等地,此外利哈佛站還開行數十班前往巴黎、盧昂及蒙蒂維利耶三個方向的區域列車[地 8]。除利哈佛站外,利哈佛境內還有利哈佛格拉維爾站,後者是一個鐵路乘降所,因地處格拉維爾街區而得名,供當地居民通勤使用[地 9]。
利哈佛-奧克特維爾機場是當地的一個民用機場,在2009年以前,該機場曾開行多條固定航班,現僅開行前往里昂的季節性航線。除此之外,距離利哈佛最近的民用航空站為多維爾諾曼第機場,距離利哈佛市中心車程約20公里[2]。
利哈佛因港口而興,在航空普及及英法海底隧道建成以前,利哈佛是歐洲大陸前往英國及北美的重要通商口岸。2013年,利哈佛大海港吞吐量達6757.4萬噸,是法國吞吐量第二大的港口,僅次於馬賽,在全球排名第68位;其中貨櫃吞吐量於2017年達到了288萬噸,在法國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56位[地 10]。
利哈佛城市公共運輸由法國交通發展集團負責運營,截至2020年7月,該系統共包括2條有軌電車線路和27條公交線路,路網覆蓋了城市公共社區內的所有市鎮[地 11]。
老式利哈佛有軌電車始建於1874年,是當地最早出現的公共運輸工具,後因設施老化及私家車的興起而於1951年廢棄[史 25]。現代利哈佛有軌電車由兩條線路構成,自2012年12月12日起投入商業運行[地 12]。
1890年建成的利哈佛纜車全長343公尺,高差78公尺,連接了利哈佛上下兩個城區,是利哈佛城市公共運輸的組成部分[地 13]。
利哈佛的現任市長為愛德華·菲利普先生,他是地平線的一名成員,在2020年的市政選舉中獲得了58.83%的支持率[5]。
在2017年的法國總統大選中,法國第25任總統艾曼紐·馬克宏在利哈佛獲得了67.33%的支持率[5]。
利哈佛歷屆市長 | ||
任期 | 市長 | 黨派 |
---|---|---|
1945年-1947年 | Pierre Voisin 皮埃爾·瓦贊 |
不詳 |
1947年-1954年 | Pierre Courant 皮埃爾·庫朗 |
不詳 |
1954年-1956年 | Léopold Abadie 利奧波德·阿巴迪 |
不詳 |
1956年-1965年 | Robert Monguillon 羅貝爾·蒙吉永 |
PCF法國共產黨 →SFIO工人國際法國支部 |
1965年-1971年 | René Cance 勒內·康斯 |
PCF法國共產黨 |
1971年-1994年 | André Duroméa 安德烈·迪羅梅亞 |
PCF法國共產黨 |
1994年-1995年 | Daniel Colliard 達尼埃爾·科利亞爾 |
PCF法國共產黨 |
1995年-2010年 | Antoine Rufenacht 安托萬·呂弗納克 |
RPR保衛共和聯盟 →UMP人民運動聯盟 |
2010年-2017年 | Édouard Philippe 愛德華·菲利普 |
UMP人民運動聯盟 →LR共和黨 |
2017年-2019年 | Luc Lemonnier 呂克·勒莫尼耶 |
UMP人民運動聯盟 →LR共和黨 |
2019年-2020年 | Jean-Baptiste Gastinne 讓-巴蒂斯德·加斯蒂納 |
LR共和黨 |
2020年- | Édouard Philippe 愛德華·菲利普 |
地平線 |
2017年,利哈佛市鎮人口數量為170,147,在法國排名第15位。其中男性80,152人,女性90,200人,75歲及以上人口占8.5%,外籍人口數量為10,456人,人口密度為3,624人/平方公里,當地居民被稱為Havrais(男性)或havraises(女性)。2018年,利哈佛境內出生2,159人,死亡人口1,871人。[6]
利哈佛是一個區域性的中心城市,當地共有各類用人單位16,223家,平均歷史為16年,行政、醫療及社會服務是當地的主要就業崗位類型[社 4]。
在第一產業方面,利哈佛市區北部和東部的科地區(Pays de Caux)是法國北部重要的農業及畜牧業區,這一區域地形相對平坦,水源充足,土壤以沉積淤泥為主,適合大部分溫帶農作物生長,小麥、玉米、柑橘、土豆、油菜等為當地主要的經濟農作物[地 14]。
在第二產業方面,利哈佛因港口而興,大量化工及能源企業依靠其港口優勢而在此建廠,其中能源化工是當地主要的工業類型,道達爾、雪佛龍、朗盛、固特異、歐安諾等相關跨國企業均在此設有分工廠。隸屬於法國國家電力公司的利哈佛熱電站位於市區南部,建成於1968年,共有四台機組,2017年的總發電量達2,040吉瓦·時,但由於其屬於高污染企業,法國政府計劃於2021年4月1日關閉該電站[社 5]。除此之外,利哈佛城市公共社區內還有多個工業部門,其中位於桑杜維爾境內的雷諾工廠為當地提供了近兩千個就業崗位[社 6]。
在第三產業方面,利哈佛自二戰後逐漸發展成為一座科教城市,當地設有數十所不同級別的教育機構,而利哈佛醫療集團及法國國鐵等部門亦為利哈佛帶來了數千個就業崗位[社 7]。此外,作為距離法國首都巴黎最近的海濱城市之一,利哈佛每年接待了大量遊客,旅遊業方興未艾[社 8]。
利哈佛的財政事務由其城市公共社區負責[社 9]。2018年,利哈佛的財政收入總額為262,128,000歐元,財政支出總額為238,096,000歐元,當年的債務總額為281,145,000歐元[社 10]。
2014年,利哈佛的人均收入總額為2,645歐元,其中高職人員為4,258歐元,普通職員為1,860歐元[社 11]。
2016年,利哈佛境內的青壯年(15至64歲)失業率為21.8%,當地39.7%的家庭擁有納稅資格[社 12]。
利哈佛屬於盧昂學區[社 13]。截止2018年1月1日,利哈佛境內共有51所幼兒園、56所小學、19所初級中學、7所普通高中和8所職業高中[文 2]。2018至2019學年度,利哈佛境內共有在校中小學生14,845名[文 3]。
截止2018年1月1日,利哈佛境內共有全科醫生162名、保健師135名、牙醫88名、護士237名、耳科醫生9名、眼科醫生17名、皮膚科醫生12名、助產士18名、兒科醫生12名和婦科醫生14名。境內共有藥房60家,養老院18家,殘疾人幫扶中心28家[社 14]。
利哈佛醫療集團是當地的公立醫療系統,隸屬於盧昂大學醫學院,其在利哈佛市區及附近共設有三個醫院:
利哈佛境內的住房事務由多個機構負責[社 18],其中利哈佛城市公共社區為當地民眾提供住房建設及改造諮詢業務,旨在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並減少因房屋破損而帶來的不必要能耗[社 19]。
2016年,利哈佛境內共有各類住房92,152套,其中87.4%為常住房屋[社 20]。集中式居民區主要分布在蒙加亞爾(Mont-Gaillard)和科克里歐維爾(Caucriauville)兩個街區[2]。
2017年,利哈佛境內共有各類商鋪7,082家,其中餐飲服務類2,819家[社 21]。市區東部的蒙蒂維利耶境內建有拉萊扎爾德商業街區(Centre Commercial La Lézarde)[2]。
2018年,利哈佛境內共有7家游泳池、39間健身房、6座綜合體育場、38處網球場、2處馬術場、35處足球或橄欖球場以及18處籃球或排球場[7]。
利哈佛競技俱樂部,簡稱「HAC」,是當地的一支足球隊,成立於1872年,2020至2021賽季參加法國乙級足球聯賽[文 6],其主場奧西恩體育場又稱「大洋球場」,建成於2012年,可同時容納觀眾數量超過2.5萬名,是當地規模最大的體育設施[2]。
利哈佛也因手球而聞名,利哈佛手球俱樂部成立於1990年,其女子隊曾兩次獲得法國盃冠軍[文 7]。
利哈佛的環境事務由其所屬的公共社區負責[8]。2017年,利哈佛境內共有25家污染企業[8]。在大氣環境測量結果中,當地的一氧化碳濃度平均值為272µg/m³、二氧化氮濃度平均值為22.3µg/m³、臭氧濃度平均值為59.5µg/m³[8],二氧化硫濃度平均值為3µg/m³、懸浮微粒平均值為19.6µg/m³[社 22];在水環境監測結果中,距離利哈佛4公里外監測點的水體坤化物濃度為2µg/L、汞含量為0.02µg/L、硝酸鹽含量為58.6mg/L、磷酸三正丁酯含量為1µg/L[社 23]。
利哈佛境內共有五個派出所[社 24]、兩個國家憲兵隊[社 25]和一個消防救援中心[社 26]。
2014年,利哈佛及附近地區共發生各類案件15,812起,其中盜竊類案件9,442起,經濟類案件1,238起,毒品交易類案件941起[社 27]。
2018年,利哈佛境內共有4個劇場、3個電影院、5個博物館和1個音樂廳[7]。利哈佛市政府提供多媒體中心,向公眾全年開放。
根據地貌形態,利哈佛分為上城和下城兩部分:其中下城位於南側,靠近塞納河及港口,始建於16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嚴重破壞,1945至1964年間由奧古斯特·佩雷主持規劃恢復,重建時大部分建築保持了戰前的特徵,後於200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2];上城則位於市區北側,因其海濱明顯高於下城而得名,是利哈佛主要的居民區,其中西側主要為獨立民居,而東側的阿普勒蒙(Aplemont)、科克里歐維爾(Caucriauville)和西北側的蒙加亞爾(Mont-Gaillard)等街區則是主要的集中式居民區[2]。
利哈佛都市計畫區域方案(PLU du Havre)由利哈佛塞納河城市公共社區負責起草,並於2019年12月19日獲得批准[社 28]。
利哈佛的旅遊事務由其所屬的城市公共社區負責,其市區內設有遊客接待中心(Office de Tourisme),全年向公眾開放[文 8]。2017年,該中心共接待遊客95,809人[文 9]。2020年,利哈佛境內共有26個賓館共計1,428間房間[7]。
利哈佛是天主教勒阿弗爾教區的首府,該教區下轄21個堂區[文 10],其主教座堂的全稱為「利哈佛聖母主教座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u Havre),最初建於1638年,二戰中被毀,1974年恢復重建,是法國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文 11]。
利哈佛亦為重要的穆斯林聚集區,當地共有5處清真寺,其中埃薩蘭大清真寺(مسجد مركز السلام)建於20世紀70年代,是當地規模最大的伊斯蘭活動中心[文 12]。
利哈佛的飲食與法國大部分地區相似,海產品、啤酒和咖啡是當地的常見食物[文 13]。2020年,利哈佛境內共有4家餐廳被列入《米其林星級餐廳名單》[文 14]。
法國主要的媒體均可在利哈佛接收,法國電視三台下屬的諾曼第大區頻道在部分時段播出利哈佛所屬區域的地方新聞[社 29],總部位於盧昂的《巴黎-諾曼第報》亦開設有利哈佛分區板塊[社 30]。
利哈佛因現代音樂而聞名,被稱為「法國搖滾樂城堡」,在20世紀70年代,當地出現了多個搖滾歌手及樂隊,具有代表性的包括Little Bob Story、City Kids、Ness & Cité等[文 15]。利哈佛亦是法國說唱歌手麥地那的出生地,後者因較為激進的伊斯蘭融合思想而聞名,其多個作品創作于勒阿弗爾[文 16]。
利哈佛因其特殊的經濟文化地位而成為多個影視作品的取景地,法國導演讓·維果的代表作《亞特蘭大號》、2011年路易·德呂克獎獲獎作品《溫馨港灣》等均曾在利哈佛拍攝[社 31]。
利哈佛也常出現在各類文學作品中,較為典型的包括法國作家奧諾雷·德·巴爾扎克在《人間喜劇》的「莫黛斯特·米尼翁」章節;埃米爾·左拉的小說《人面獸心》則描寫了在利哈佛的鐵路工人生活狀況;此外美國作家亨利·米勒的自傳作品《北回歸線》亦提及利哈佛[文 17]。
法國作家雷蒙·格諾、雅克-昂利·貝爾納丹·德·聖皮耶和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總統勒內·科蒂均出生於勒阿弗爾[文 18][文 1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