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幅員遼闊、地域多樣,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數量極其豐富。作為超級生物多樣性國家同盟的成員之一, [1]中國擁有脊椎動物7,516種,其中魚類4,936種、鳥類1,269種、哺乳動物562種、爬行類403種和兩棲類346種。 [2]從物種數量來看,中國的哺乳動物居世界第三位,[3]鳥類居世界第八位[4],爬行類居世界第七位,兩棲類居世界第七位。[5] [6]
此條目翻譯自其他語言維基百科,需要相關領域的編者協助校對翻譯。 (2024年2月7日) |
其中,許多物種都是中國特有的,包括中國最著名的野生動物——大熊貓、揚子鱷、金絲猴等。總括而言,中國約有六分之一的哺乳動物物種和三分之二的兩棲動物物種是中國特有的。 [4] [6]
中國的許多野生動物與人口稠密地區的人類共享棲息地,並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根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至少有840個物種受到威脅、脆弱或面臨局部滅絕的危險。這些動物面臨危險的原因主要是由於人類活動,如棲息地破壞、污染以及為獲取食物、毛皮和中藥藥材而進行的偷獵活動。 [7]瀕危野生動物受法律保護,截至2005年,全中國有自然保護區2349個,約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 15%。 [8]
中國是長臂猿、獼猴、金絲猴、懶猴等21種靈長類動物的家園。不過,中國的大部分靈長類動物都瀕臨滅絕。猿和猴在中國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特別是長臂猿和獼猴,在中國的民間宗教、藝術和文學中占有突出地位,並且猴子是十二生肖之一。
中國唯一的本土猿類是長臂猿。長臂猿是樹上居民,它們用長臂在樹枝上盪來盪去。長臂猿可以通過它們響亮的叫聲來識別,交配的長臂猿經常一起合唱。
海南長臂猿是數量最稀有、滅絕危險最高的猿類之一。海南長臂猿是海南島特有的物種,在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僅存不到30隻。[9] 它們和許多其他長臂猿一樣,雄性海南黑冠長臂猿呈黑色,雌性呈金棕色。東部黑冠長臂猿也同樣罕見,廣西壯族自治區僅有20隻左右,鄰國越南也有30隻。[9]海南長臂猿在中國大約99%的棲息地已經消失。 [9]
黑冠長臂猿分布在中國西南部的大片地區。雲南白掌長臂猿是白掌長臂猿的一個亞種,並且有很大可能在中國滅絕。動物學家最後一次觀察到這種動物是在1988年,當地人最後一次聽到它的叫聲是在2002年。 2007年11月在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調查中沒有發現這種長臂猿的蹤跡。
白頰長臂猿主要分布在中國雲南南部的熱帶雨林里,不過同時也分布在越南和寮國境內。一些研究報告對於白頰長臂猿是否仍分布在中國境內感到存疑,因為最後一次有關於白頰長臂猿在中國境內的研究發表已經將近18年之久。白頰長臂猿面臨滅絕的原因是因為當地人為了求吉利以及將其骨頭製成編織樂器和筷子而獵殺它們。 [9]截至2008年,勐養自然保護區圈養了8隻白頰長臂猿。 [10]其中,有兩隻被放到野外,但仍然依賴遊客和當地居民獲取食物。 [11]東白眉長臂猿的特徵是眉毛上方有一簇白色毛髮,分布在雲南西部與緬甸接壤的地區。西白眉長臂猿可能發現於西藏東南部。中國所有的長臂猿均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中國最常見的靈長類動物是獼猴,它們的臉頰很大,可以儲存食物,並且成群結隊地生活。恆河猴和普通獼猴在中國的分布範圍北起山西太行山,南至海南。 [12]峨眉山、黃山等旅遊勝地經常能看到藏獼猴。短尾獼猴有著明顯的紅色面孔,主要生活在中國南方各地。台灣獼猴是台灣特有的。熊猴分布在西藏南部和西南部海拔較高的地區,北方豬尾獼猴主要分布在雲南。獼猴是中國一級保護動物,但數量急劇下降,主要原因是棲息地破壞以及偷獵。 [13]從1998年到2004年,中國恆河猴的數量從25.4萬隻下降到約7.7萬隻。 [13]同期,藏獼猴數量減少了83%,從約10萬隻減少到僅約1.7萬隻。 [13]
金絲猴,又稱仰鼻猴。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它們的鼻孔與面部幾乎平行。世界上五種金絲猴中,有四種生活在中國,其中三種是特有種。它們全部生活在海拔1,500-3,400米的山地森林中。其中以川金絲猴最著名、分布最廣,分布在四川、湖北、陝西等地。黔金絲猴是最為瀕危的物種,約有700隻,僅分布於貴州。滇金絲猴約有1700隻,生活在雲南和西藏東部。 2011年,在雲南西部發現了一小群緬甸金絲猴。
中國的猴科包括黑葉猴、白頭葉猴、菲氏葉猴、戴帽葉猴和肖氏烏葉猴,都屬於烏葉猴屬,以及喜山長尾葉猴,屬於長尾葉猴屬。這些物種都瀕臨滅絕。
黑葉猴僅分布於中國西南部和越南北部。白頭葉猴的分布範圍要小得多,僅分布在廣西南部和越南北部的吉婆島。菲氏葉猴原產於雲南和中南半島的大片地區。戴帽葉猴和肖氏烏葉猴生活在雲南和緬甸邊境沿線。喜山長尾葉猴比烏葉猴更大,他們大部分生活在西藏南部。
猿和猴子大多被歸為簡鼻亞目,而懶猴則被歸為原猴亞目或。懶猴有大眼睛、小耳朵,生活在樹上,在夜間活動。小懶猴和孟加拉懶猴均產於雲南南部和廣西,為一級保護動物。
中國的大型貓科動物包括虎、豹、雪豹和雲豹。老虎是中國十二生肖之一,在中國文化和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傳統中醫學中,虎骨是重要的中藥藥材。此外,虎皮常用於製作裝飾。這種動物很容易受到偷獵和棲息地喪失的影響。歷史上,有四種老虎生活在中國,但是有一種老虎已經滅絕。中國的所有老虎都極度瀕臨滅絕,受到保護並生活在自然保護區中。
東北虎分布在中國東北部,與俄羅斯和朝鮮接壤的邊境地區。 [14]裏海虎最後一次被發現是在20世紀60年代,出現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瑪納斯河流域,目前該種群已經滅絕。 [15]華南虎是中國特有種群,其棲息地目前僅限於江西、湖南、廣東和福建的山區,最後一隻野生華南虎在1994年被射殺,之後再無確鑿證據證明野生個體存在,現在被懷疑已經野外滅絕。除此以外,還有一些印度支那虎生活在雲南,為了保護它們,雲南建立了六個自然保護區。 [16]
據認為中國存在三種豹子:
雪豹的分布範圍橫跨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喀喇崑崙山脈和中國西部的天山。 [24]
雲豹生活在長江以南的森林地區。 1972年在台灣局部滅絕。 [25]
荒漠貓是中國特有的動物,生活在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它們僅在青海東部和四川西北部有過發現。 [26] 2007年,它首次被相機拍攝到[27] 2015年5月,在若爾蓋草原對一隻個體進行了觀察和拍攝。 [28]
歐亞猞猁的活動範圍包括中國東北的大興安嶺。 [29]兔猻生活在青藏高原和中國西部的高海拔地區。 [30]
亞洲野貓分布於新疆、青海、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 [31]在新疆境內,僅限於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蘇市、和田市三個南部地區。它在中國新疆沙漠地區的自然棲息地正在迅速減少,主要原因是為了毛皮貿易而過度狩獵,隨後由於耕種、石油和天然氣勘探以及農藥的過度使用而導致其棲息地縮小。 [32]
金貓和豹貓在秦嶺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岷山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均有發現。豹貓也生活在臥龍自然保護區以及邛崍山、大涼山等保護區。 [19]
犬科在中國有很多成員,包括狗、狼、豺、赤狐、沙狐、藏狐和貉等。中國生活著兩種狼亞種:歐亞狼和藏狼。[33]
一些最早的狗可能是在東亞馴化的,就與灰狼的DNA相似性而言,包括沙皮狗和松獅犬在內的幾個中國犬種屬於最古老的犬種之一。
由於棲息地破壞和過度捕獵,豺的棲息地逐漸減少,目前僅在甘肅、雲南、西藏、四川和新疆六個省發現了豺。 [34]
貉是少數能爬樹的犬科動物之一,它們主要生活在中國東部和東北部。
大熊貓可能是中國最著名的野生動物,生活在長江上游流域岷山、邛崍山、涼山、大相嶺、小相嶺和秦嶺的六片高原谷地,分布在四川、甘肅和陝西等地。大熊貓只有約1,600隻生活在野外,其中有80%生活在四川,還有約 300 只生活在大熊貓繁育中心和動物園。大熊貓十分稀有且難以捉摸。雖然大熊貓屬於雜食動物,但其飲食中 90% 以上是竹子。它的黑白顏色在茂密的森林中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偽裝,儘管成年大熊貓幾乎天敵。大熊貓的繁殖難度是出了名的大。它們的交配期很短,每年只產一到兩隻幼崽。與父母的比例相比,大熊貓幼崽是胎盤哺乳動物中最小的幼崽。 [35]大熊貓被認為是中國的國寶 ,是受國家法律保護的瀕危物種。[36]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大熊貓被贈送或借給外國動物園,以表達外交善意。
中國其他更常見的熊包括亞洲黑熊和棕熊,它們分布在中國大部分地區。棕熊的亞種包括生活在西藏的喜馬拉雅棕熊和西藏棕熊,以及中國東北的東北棕熊。馬來熊發現於雲南。熊,尤其是黑熊,也被圈養以收集其膽汁用於中藥。
小型食肉動物靈貓科和獴科科的代表成員眾多,分布於中國南方,包括熊狸、大靈貓、小靈貓、果子狸、椰子狸、小齒狸、食蟹獴和小印度貓鼬。 [37]
最大的肉食哺乳動物家族是鼬科動物,也就是水獺、獾、鼬、貂和狼獾,所有這些物種都在中國有分布。這些鼬科動物都是短而毛茸茸的動物,耳朵短而圓,皮毛厚,但它們在體型、習性和棲息地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紫貂是貂的一種,因其皮毛細膩而珍貴,與人參、鹿茸並稱為「滿洲三寶」。紫貂主要生活在東北和新疆北部的阿爾泰地區。中國西部的石貂和中國南方的黃喉貂與紫貂有密切的親緣關係。
黃鼬, 不過有一個更著名的名字,也就是黃鼠狼,是中國最常見的黃鼠狼。它遍布中原和東北,以從農民那裡偷家禽而聞名,但也會幫助控制齧齒動物的數量。黃鼠狼尾巴上的毛被用來製作毛筆。其他黃鼠狼種類包括北方的伶鼬和白鼬,南方的黃腹鼬和紋鼬,以及西部的香鼬。艾鼬比黃鼬更大,分布在中國北部。
狼獾,又名為貂熊,因為它比黑貂大,比熊小,而且與這兩種動物很相似。狼獾生活在洞穴和巢穴中,它們並不挖掘這些洞穴和巢穴,而是從熊、狐狸和旱獺等其他動物那裡獲取巢穴。狼獾是一種兇猛的生物,它們會與熊和狼爭奪食物。分布於黑龍江、內蒙古大興安嶺和新疆北部阿爾泰山地區,數量僅200隻左右。
與紫貂一樣,水獺毛皮也用於製作服裝。紫貂和狼獾是一級保護動物。貂和水獺為國家二級保護物種。
獾的臉上有獨特的白色條紋,其中一條長條紋從鼻子延伸到尾巴。亞洲狗獾遍布中國本土和喜馬拉雅山脈東部。豬獾有一個像豬一樣的鼻子,活動範圍比亞洲獾稍小。雪貂獾是最小的獾,有兩種生活在中國。中國雪貂獾分布在長江以南的中國南部大部分地區,而緬甸雪貂獾分布在雲南與寮國和越南邊境沿線。
鰭足類動物也屬於食肉動物,分為海豹科和海獅科。真正的海豹沒有外耳廓,也無法將後鰭放在身體下方爬行。相比之下,包括海獅的耳朵突出,可以用四肢在陸地上「行走」。
中國的海豹包括分布在東海和南海的浙江、福建和廣東沿海的髯海豹、黃海的環斑海豹和主要分布在渤海灣和南海的斑海豹,北至黃海,南至廣東也可見到。 所有海豹均為二級保護動物。 海獅具有一級保護。[38]
斑海豹是唯一在中國繁殖的海豹物種。 其繁殖地分布在渤海灣遼東灣沿岸,包括盤錦附近的遼河口、大連附近的長興島以及韓國的的白翎島保護區。[39][40] 很多海豹因其毛皮和生殖器而被獵殺,它們的毛皮和生殖器被用來製造衣服以及春藥。[40] 與此同時,它們的棲息地也因土地開墾、漁業和石油採集而受到嚴重破壞。[40] 韓國的一個非政府組織一直在努力提高公眾對生活在中國、朝鮮和韓國的海豹保護的認識和支持。[40]目前,他們已經設立了保護站來監視和保護繁殖地,野生動物保護當局對上交被網捕獲的活海豹的漁民給予補償。 2011年4月,遼寧盤錦段濱海高速公路因對海豹繁殖地造成不利影響而停建。[41] 衛星追蹤顯示,不僅在黃海範圍內,海豹甚至可以在俄羅斯的濱海邊疆區與黃海之間遷徙,總距離超過3300公里。[42][43] 實施這些保護措施之後,動物學家觀察到斑海豹恢復和重新定殖。[44]
北海狗是一種屬於海獅科的北海狗亞科,它們偶爾會出現在中國東部、南部以及台灣南部沿海地區。 [45]最大的耳海豹是北海獅,它主要生活在北極,但在江蘇黃海沿岸和遼寧渤海灣也可見到。[46]
中國有很多生活在淡水和海洋中的鯨豚類動物。除了瀕臨滅絕的白暨豚和中華白海豚為一級保護動物,中國的其他鯨目動物均為二級保護動物。
總共有22種小型鯨豚類動物棲息在中國大陸、台灣、香港和澳門的水域。 [47]儘管沒有得到官方承認,伊河海豚也有可能生活在中國的水域,不過受到了很對質疑。
在中國古代,關於記載鯨豚類動物的文章有很多。到了清代,隨著廣東、廣西、海南等地捕鯨業的興起,人們對鯨魚的認識有所加深,但海洋和淡水海豚均與鯨魚屬於不同的動物。據說,清代氣候變化導致黃渤海小魚繁盛,吸引了大量鯨魚進入流域。 [48]
中華民國是《國際捕鯨管制公約》的早期簽署國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80年9月簽署了該公約,並於1981年禁止國內捕鯨,並簽署了《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 。
直到最近,在渤海和黃海中,小鬚鯨、小型海豚和鼠海豚在內的活體鯨豚類動物仍然非常罕見,不過它們的數量均有所增加,[49]由於漁業法規的改善和獐子島海洋養殖場的建立,黃海流域特別是長海縣周邊地區的水質和生產力得到了改善,當地產業已經將觀鯨旅遊作為未來的發展前景。[50][51]不過,由於鬚鯨數量嚴重減少,大陸和包括台灣在內的大洋島嶼上的鯨類現代分布主要偏向齒鯨。 [52] [53] [54] [55]
白暨豚的棲息地歷史上覆蓋了從宜昌到上海的長江流域及其支流和湖泊的大部分地區。白鱀豚最早被人們記載於秦漢時期的辭書《爾雅》中,把這種動物定名為「鱀」,又稱「鱁」。就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的白暨豚數量多達6000隻,但到了80年代,數量已降至數百隻,1990年代不足100隻,自2000年以來,數量不足十幾隻。
長江流域是中國乃至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這條河是中國最長的河流,也是船舶的主要高速公路。水和噪音污染、商業捕魚和船舶的大型螺旋槳都是白鱀豚的主要威脅。 20世紀70年代葛洲壩和20世紀90年代三峽大壩的修建,阻斷了海豚上游的通道,改變了河流的季節流量,使大型遠洋船舶能夠在河流上航行。
到1997年,對該河的調查只發現了13條白鱀豚。 2006年,中瑞聯合對宜昌至上海的河流進行了調查,卻沒有發現白鰭豚,最終宣布該物種功能性滅絕,即使有少數個體繼續生存,其數量也太少而無法繁殖。動物學家確認的最後一次目擊事件是在2004年,當時一隻死去的白暨豚被衝上南京附近的海岸。
湖南、湖北、安徽等省沿長江建立了白暨豚自然保護區,並設立了觀察和圈養中心。圈養中壽命最長的白暨豚「琪琪」於1980年至2002年間生活在武漢的一個海豚館里。天鵝洲自然保護區建於長江牛軛灣,旨在作為白鱀豚的圈養繁殖區。 1995年,一隻白鱀豚被送往那裡,但於1996年死亡。該保護區現在是江豚的繁殖地。
已知至少有兩個江豚亞種棲息在大連和南京近海、 [56]南麂列島海洋保護區、 [57]九山群島[58]潿洲島和馬祖列島等沿海水域。 [59] [60]淡水亞種生活在長江、贛江和湘江。與海豚不同,它們沒有背鰭。淡水江豚面臨著與白暨豚同樣的威脅,環境污染、過度捕撈以及螺旋槳是他們最大的威脅,2012年4月,洞庭湖在44天內發現了12具江豚的屍體。 [61]鄱陽湖大壩的建設可能會對剩餘的江豚造成嚴重損害。 [62]
截至2012年,天鵝洲自然保護區有江豚約40隻,其中洞庭湖有85隻,鄱陽湖有300-400隻。 [61]淡水江豚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們要比大熊貓還稀有。 [61]它們也經常出現在北部灣。 [63]
近年來,在利津縣的黃河入海口也發現了江豚的蹤跡。在2017年,崇明島也發現了數量穩定的江豚(涉及兩個亞種),由於水質改善,當地水域出現了大幅恢復 。[64][65][66]
中華白海豚,主要生活在中國南部海域,包括萬山群島、 南麂列島、 珠江三角洲、香港、北部灣、 雷州半島、 西沙群島、澎湖列島至台灣西海岸、大陸沿岸,如廈門、霞浦和南澳縣的南蓬群島海洋保護區和青州的三娘灣海豚保護區。[57][67][68][69][70][71][72][73][74][75]中華白海豚是香港的象徵,儘管當地的中華白海豚面臨嚴重危險,但政府已宣布設立特別保護區,以與可持續觀賞海豚共存的方式保護該物種。
其他海洋海豚種類包括太平洋斑紋海豚、長吻飛旋海豚、條紋原海豚、短喙海豚、真海豚、砂拉越海豚、熱帶班海豚、糙齒海豚、寬吻海豚、印太瓶鼻海豚和里氏海豚。 [76] [77]里索海豚是台灣東海岸最常見的鯨目動物之一。 [78]
歷史上,中國大陸和台灣海域的鯨魚數量豐富,尤其是在冬季和春季,它們來到沿海地區繁殖和產仔,尤其是從外太平洋和日本海遷徙過來的鬚鯨,在溫暖的季節,它們向北游到黃海和渤海覓食。[50]台灣的大型鯨魚大多是在1952年以前記錄的。[75]在辛亥革命之前,廣東雷州半島沿岸的村莊會捕殺鯨魚,並向皇帝進奉鯨油。[79][80]然而,另一方面,與韓國、中國、日本、印度尼西亞、印度支那等其他國家一樣,鯨魚曾經備受推崇。[81]沿海地區的天神被視為「海王」、「海洋中的龍皇帝」或「龍兵」,幾乎整個沿海地區(除了海南和雷州以外),當漁民看到鯨魚時,所有船隻不得不為它們讓路,等待鯨魚通過。[82]例如,在中國神話中,海洋統治者餘江據說是一頭有胳膊和腿的鯨魚。[83]台灣的土著部落也認識到大型鯨魚的存在,並在當地神話和民間傳說中當作神明。[84]
中國近海發現的鬚鯨包括世界上最大的動物藍鯨,以及角島鯨、布氏鯨、小鬚鯨、長鬚鯨、塞鯨和座頭鯨。歷史上,從黃海、渤海到東海,曾有長鬚鯨特有的常住種群。 [85]小鬚鯨也居住在同一地區。歷史上,布氏鯨居住在台灣和南部海岸附近。
在中國專屬經濟區,直到20世紀70年代之前,才在東海和黃海發現極度瀕危的北太平洋露脊鯨和灰鯨,尤其是露脊鯨。灰鯨曾有記錄,21世紀唯一的記錄是2007年平潭附近,當地漁場意外殺死一頭成年雌性灰鯨[86]
露脊鯨和灰鯨面臨很大的威脅,由於他們高度依賴淺水區,因此它們經常進入河口,以及它們對人類的好奇心,使獵人更容易殺死它們。鬚鯨的情況類似,但它們的功能性局部滅絕是由20世紀後期的現代日本捕鯨造成的。
日本捕鯨業對當地的遷徙鯨魚種群進行了集中捕獵,導致其幾乎功能性滅絕。例如,露脊鯨受到合法、非法和研究捕鯨的威脅, 不過其中最具破壞性的是蘇聯於20世紀60年代和1970年代的大規模捕鯨。[87] [88]
在日本海岸遷徙的灰鯨比韓國灰鯨更早被消滅。隨後,朝鮮半島的其他鯨魚也成為攻擊目標。 [89] 20世紀,日本捕鯨業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密集的捕鯨活動;這些覆蓋了東亞廣大海域,包括幾乎整個中國和朝鮮半島的沿海。日本沿著中國和朝鮮半島海岸線建立大量捕鯨站,例如大亞灣的捕鯨,這些大規模的捕鯨行動導致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幾乎所有大型鬚鯨物種的功能性滅絕。[90][91]不過,一些較大鯨類動物的是否在中國存在還沒有得到證實。 [92]
生活在中國海域的齒鯨類有很多,包括抹香鯨、侏儒香鯨、小抹香鯨、 [93]貝氏喙鯨、朗氏印太喙鯨、 [94]柯氏喙鯨、 [95]柏氏喙鯨、 [96]銀杏齒中喙鯨、 [97]虎鯨和領航鯨(偽虎鯨、小虎鯨、瓜頭鯨、短鰭領航鯨)。 [77]
如今,在中國沿海,大型鯨魚已經變得非常罕見,只有少量的小鬚鯨或更多的鯨魚倖存下來。然而,賞鯨業成為台灣東海岸的熱門景點,提供了觀察鯨魚的絕佳機會,尤其是在夏季。 [99]最近,根據鯨魚數量的恢復情況,考慮在黃海開展觀鯨活動。 [51]偶爾會在遠洋水域中看到更大的鶺鴒。不過,很多通過對馬海峽到達中國海域的鯨魚正面臨著被高速船隻撞擊的威脅。 [100]
古老和現代的捕鯨記錄表明,在中國沿海曾有鬚鯨的夏季和越冬/產仔場。下面的列表顯示了一些與鬚鯨和一些較大的齒鯨相對應的區域,但不包括未被發現或未被研究的區域和物種。
儒艮是海洋哺乳動物,完全以海草等植被為食。它們與西半球的海牛有親緣關係,是亞洲水域中唯一發現的海牛物種。在中國, [101]儒艮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沿海地區,為了保護儒艮,北海附近的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於 1992 年建立,而在海南則較少見。 [102]目前的分布範圍可能比歷史上的分布範圍要小很多。 [103]
儒艮在台灣被認為是區域性滅絕。儒艮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20世紀 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初,很多儒艮被獵殺以獲取肉。儒艮受到沿海開發造成的海草床喪失的威脅。如今,東沙環礁、海南西海岸和雷州半島等一些地區仍然擁有儒艮可行的棲息地,中國政府出資建立了一個保護區,旨在保護從合浦縣到廣西山口的儒艮和紅樹林,[104] 同時,也是為了保護當地的中華白海豚。 [105]
亞洲象曾經在中國大片地區活動,但現在僅限於雲南南部的西雙版納和普洱地區。近年來,由於對象牙的需求導致全球大象偷獵活動急劇增加,很多非洲象和亞洲象慘遭毒手,中國也不例外。[106]不過,由於嚴格執行大象保護法、對偷獵者處以極刑以及政府資助的飼養計劃,1994年至2014年間,中國境內的大象數量大約翻了一番,達到近300頭[106]
在中國古代,印度犀、爪哇犀和蘇門答臘犀這三種亞洲犀牛,特別是北蘇門答臘犀牛曾生活在中國。[107][108]大約3000年前的商朝時期,犀牛的分布範圍最北可達內蒙古。[108]到2200年前的漢代初期,他們就已經從中國北方中原地區消失了。 [108]
到了唐朝,中國南方各地都發現了犀牛,唐朝皇室還曾實施了圈養繁殖計劃,將一些動物放歸野外。 [108]不過,中國北方較冷的氣候可能導致犀牛水土不服以及棲息地縮小,但在宋代就有記載,正是對用於中藥的犀牛角的需求導致了犀牛在中國的滅絕。 [108]
明朝時期,犀牛的棲息地大幅度縮減,僅限於雲南和貴州,到了清朝,犀牛隻限於雲南。[108]清政府只允許官員狩獵犀牛,1900年至1910年間共收穫了約300個犀牛角。[108] 1911年清朝滅亡後,新成立的中華民國允許個人捕獵這種動物。 [108]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於1916年被殺,最後一頭印度犀牛於1920年被殺,最後一頭爪哇犀牛於 1922 年[108]
2010年,中國從南非進口了9頭南方白犀牛,運往雲南並在野生動物園裡進行野外馴化。 2013年3月,其中7頭犀牛被運往萊陽河國家森林公園,這裡曾經是已經在中國滅絕的犀牛的棲息地。 [109] 2014 年 5 月 13 日,兩隻非洲犀牛開始放歸野外[110]
普氏野馬是唯一一種從未被馴化的野馬,曾分布在中國西北大部分地區,但於1957年在當地滅絕。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中國陸續從歐洲引回普氏野馬,在新疆卡拉麥里和甘肅武威半散放養殖。普氏野馬在新疆種群數量至2018年已突破400匹,其中野放種群突破200匹,甘肅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野外種群也達到40匹。普氏野馬是野外滅絕動物在動物園及保護區中繁殖最為成功的例子,其保護狀態的成功變更成為動物保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里程碑。
中國有種類繁多的鹿科動物及其近親麝。 [111]最大的鹿種——駝鹿,分布在東北部的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麋鹿身高 2 m,體重 700公斤。相比之下,生活在雲南的小鼷鹿只有45厘米,只有體重1.3-2.0kg比兔子大不了多少。
中國還擁有密切相關的加拿大馬鹿和歐洲馬鹿,它們是第二大和第四大鹿種,直到 2004 年才被認為是同一物種。馬鹿在中國有四個亞種——阿爾泰馬鹿、天山馬鹿、滿洲馬鹿和阿拉善馬鹿——所有這些亞種都存在於中國。馬鹿雖然在歐洲很常見,但在中國有瀕臨滅絕的亞種 [112]
莎車鹿生活在新疆天山以南的塔里木河沿岸。雙峰鹿生活在新疆北部和中亞共和國的天山以北。西藏馬鹿、甘肅馬鹿、白臀鹿分別被歸類為麋鹿或中亞馬鹿的亞種。
水鹿是中國第三大鹿種,遍布中國南部以及海南島和台灣島。它們生活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因此被稱為「水鹿」。水鹿是唯一沒有鹿角的鹿科動物。
獐子、毛冠鹿和麂也是在中國有分布,它們的上犬齒很長,像獠牙一樣突出。麂以其皮軟肉嫩而聞名。赤麂遍布中國南方地區。小麂的分布範圍向北延伸至甘肅,向南則可到達台灣。菲氏麂產於西藏東部,貢山麂產於鄰近的雲南。黑麂是皖、浙、贛、閩交界山區的特有種,屬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毛冠鹿是麂的近親,分布在中國中部地區。
鹿在中國因其鹿角而受到重視。鹿茸富含生長激素,用於中藥。 [113]最有價值的鹿茸來自農場飼養的梅花鹿。梅花鹿的幾個亞種,包括山西梅花鹿和華北梅花鹿,不過二者可能已經在野外滅絕,只能在圈養條件下生存。四川梅花鹿是另一個亞種,於1978年被發現,生活在四川北部和甘肅南部的山區。台灣梅花鹿是台灣特有的動物,不過其野外族群原可能已在1969年左右滅絕,現存的野外種群是來自動物園及民間養鹿場。
馴鹿分布於內蒙古北部大興安嶺的森林中,由鄂溫克族族和鄂倫春族族馴養。 [114]鄂倫春人自稱「有馴鹿的人」。鄂溫克族的一個分支依靠馴鹿在森林中運輸貨物。他們用馴鹿奶和肉來獲取營養,用獸皮來製作衣服和帳篷,用鹿角來與漢族交易。現在居住在中亞和新疆西部的吉爾吉斯族,過去生活在東北亞,視梅花鹿為聖獸。根據吉爾吉斯斯坦的傳說,吉爾吉斯斯坦布古部落是母鹿的後裔。 [115]
梅花鹿被國家列為一級瀕危物種,但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無危物種。另一種一級保護鹿是白唇鹿。這種大型鹿的數量約為 15,000 頭,是青海、甘肅、四川、西藏和雲南的特有種,被IUCN視為易危物種。坡鹿是中國一級保護動物,也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僅分布在海南島。幾十年來,豚鹿一直被認為在中國已經滅絕,直到2007年在永德大雪山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發現了一隻,它們也受到國家保護。
也許中國最引人注目的瀕危鹿種是麋鹿。這種鹿俗稱「四不像」,相傳有牛蹄、鹿角、駱駝頸、驢尾,但樣子並不像。任何一種動物。傳說中,這種動物在四千年前幫助姜子牙推翻了商朝,成為姜子牙的坐騎。清朝時,清朝皇室在自己的狩獵場中飼養麋鹿 ,以供皇帝捕獵,儘管這種動物可能早在2000年前就在野外滅絕了。到 1866 年,譚衛道神父發現了這種動物,而此時的北京南海子麋鹿苑裡只剩下 200 到 300 只。 1894年之前,一些動物被賣給歐洲的動物園。不過,當時公園被永定河的洪水淹沒,沖毀南苑圍牆,許多麋鹿因逃跑,結果被饑民獵殺。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期間,殘存的麋鹿全部被外國軍隊捕殺,麋鹿從中國本土徹底滅絕。1898 年,十一世貝德福德公爵赫布蘭德·羅素從歐洲動物園聚集了18隻麋鹿,並在他位於英格蘭沃本修道院中飼養它們。 1985年,這群鹿中的22隻鹿被重新引入北京南海子公園,1986年又有39隻被送往黃海沿岸的蘇北大豐。1998年,後一群中的8頭動物被引入大豐麋鹿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的荒野。到 2013 年,保護區擁有 196 頭麋鹿鹿。 [116]目前在中國的麋鹿總數已經繁殖達一萬多頭,在全世界則有大約5000頭,仍然是一個瀕危物種。
曾經廣泛分布在中國東北的東方狍,因為捕獵和棲息地破壞而成為保護動物,2000年禁止狩獵狍子[117]
麝和鼷鹿類似小鹿,但不是真正的鹿。它們沒有鹿角或面部氣味腺。雄性麝有香腺,可分泌鹿麝香,用於香水、薰香和醫藥。世界七種麝中,有六種在中國發現,五種瀕臨滅絕:中國中部的安徽麝和林麝、中國西部的高山麝、喜馬拉雅麝和黑麝的、東北部的原麝。較小的鼷鹿分布在雲南南部。
中國北部和西部的草原、高原和沙漠是多種羚羊的家園。黃羊曾經是中國數量最多的羚羊,它們曾經分布在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現在主要局限於內蒙古。藏原羚要比黃羊稍小,生活在青藏高原。普氏原羚曾廣泛分布於中亞地區,但現僅發現於中國青海湖周邊,普氏原羚雄性有獨特的角,角向外捲曲,頂部向內捲曲,這種角是極其罕見的。鵝喉羚體型與黃羊差不多,分布在整個戈壁沙漠中。
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種。藏羚羊因其細羊毛而被偷獵,因為其羊毛可以製作成極其昂貴的沙圖什。藏羚羊的分布南至拉薩以北,北至崑崙山,東至西藏昌都地區北部和青海西南部,西至中印邊界,偶爾有少數由此流入印控克什米爾的拉達克地區。尼泊爾直到19世紀上半葉仍有藏羚羊分布,後滅絕。藏羚羊1975年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I物種,1979年更被列入嚴禁貿易的附錄I物種,1988年發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確立其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高鼻羚羊的角在中藥中用於治療包括感冒在內的多種疾病。 [118]儘管高鼻羚羊屬於一級保護物種,但它在新疆北部準噶爾盆地已被偷獵至滅絕,在中亞和俄羅斯也處於極度瀕危狀態,中國警方經常攔截大批走私羊角進入新疆。 [119]1987年,中國從美國聖地牙哥動物園和德國柏林泰爾動物園重新引入了高鼻羚羊,在甘肅武威瀕危動物繁育中心建立了繁育種群。[120]
這些羊亞科中最大的是羚牛,它是麝牛的親戚。它生活在喜馬拉雅山東麓至秦嶺的高原地區,與四川、陝西的大熊貓共享棲息地。羚牛為一級保護動物。
鬣羚比羚牛小,但比斑羚大得多。鬣羚和斑羚都生活在多雨的山區,也都是優秀的登山者。鬣羚的毛比斑羚短且粗。大陸鬣羚分布於中國南方各地。華南山羚的分布範圍更為廣泛,延伸至東北部的朝鮮。長尾斑羚生活在東北部,與俄羅斯和朝鮮接壤。喜馬拉雅鬣羚、喜馬拉雅斑羚和紅斑羚分布在西藏南部。台灣鬣羚是台灣特有的動物。
盤羊和山羊是北美大角羊的亞洲近親,有九個亞種,其中七個亞種分布在中國北部和西部。
岩羊的角比盤羊小得多,不過它們是喜馬拉雅懸崖上敏捷的攀爬者。倭岩羊產於四川西部。喜馬拉雅塔爾羊於1974年在中國發現,屬於一級保護動物,在西藏南部可能僅有500隻。
中國馴養的野牛、氂牛、雙峰駝數量較多,但在野外,它們均為一級保護動物。印度野牛是最高的牛種,分布於西藏南部和雲南。家養野牛,稱為蓋亞爾,主要是由雲南農民飼養。氂牛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動物。野氂牛體型比家氂牛大,比野牛稍小。它們能忍受極冷的氣候,攀爬陡坡,涉過激烈的急流。氂牛是藏族牧民最重要的動物,他們以氂牛肉和奶為食,以氂牛糞為燃料,將氂牛毛紡成織物,製作氂牛皮,用氂牛運輸和耕地。雙峰駝有兩個駝峰,可以一個月或更長時間不喝水。一頭口渴的雙峰駝只需 13 分鐘即可喝掉 135 升。 [121]它們能夠承受極熱和極冷的天氣,並且擁有寬闊的蹄子,不會在沙漠中下沉。雙峰駝被稱為「沙漠之舟」——幾千年來,它們一直被用來沿著絲綢之路運送貨物。野駱駝極度瀕危,分布於戈壁和塔克拉瑪干沙漠。
野豬是大約八千年前中國馴化的農場飼養的豬,在中國的荒野中仍然很常見。有時,野豬會與農場飼養的豬雜交。東北野豬是野豬中體型最大的。台灣野豬是台灣特有的亞種。
穿山甲是一種有鱗食蟻獸,以螞蟻和白蟻為食,在受到威脅時會捲曲成球,在中國因其肉被認為是野味以及鱗片在中藥中用於治療泌乳不足等疾病而被大規模偷獵。 [122]中華穿山甲遍布中國南部、海南和台灣,馬來穿山甲則分布在雲南西部。 [123]作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野生穿山甲被禁止交易,但偷獵和非法貿易依然猖獗。穿山甲可以養殖,但穿山甲養殖場一般還必須飼養白蟻來餵養牲畜。 [124]所有穿山甲均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內,表示任何從野外捕獵的商業用途均被禁止,當中為商業目的之貿易而自野外取得之印度穿山甲、菲律賓穿山甲、馬來穿山甲及中華穿山甲之標本,其年輸出配額均為零。個別物種在多個不同國家及地區均禁止出口及貿易,包括孟加拉、中國大陸、印度、寮國、緬甸、尼泊爾、台灣、泰國、馬來西亞及越南等地都有保護穿山甲的法例。
中國發現了三種舊大陸豪豬:帚尾豪豬、印度冠豪豬和馬來亞豪豬。豪豬的許多部位,包括大腦、器官、脂肪、刺,甚至糞便都可以用來製作中藥。 [125]
20 世紀初期,歐亞海狸因其毛皮和河狸香而遭到獵殺,幾近滅絕。儘管全球數量有所回升,但這種動物仍然是一級保護物種。位於新疆北部青吉爾縣的布爾干河狸自然保護區位於與蒙古國接壤的額爾齊斯河和烏倫古河的源頭,於1980年建立,旨在保護河狸。 2007 年,保護區內有 145 個海狸群落,估計數量為 500-600 只海狸。 [126]
儘管在印象中松鼠應該是棲息於樹上,但並非所有物種都生活在樹上。松鼠科包括樹松鼠、鼯鼠、地松鼠、岩松鼠、土撥鼠和花栗鼠,這些動物都在中國發現,而且種類繁多。
歐洲常見的紅松鼠和東南亞的巨松鼠分別發現於中國的北部和南部地區。其他樹松鼠種類包括赤腹松鼠、中南松鼠、黃足松鼠、藍腹松鼠、珀氏長吻松鼠、五紋松鼠、橙腹長吻松鼠、紅臀長吻松鼠、紅頰長吻松鼠、明紋花松鼠、海洋條紋松鼠和隱紋花松鼠。
從西藏喜馬拉雅山到海南的熱帶島嶼,再到北京郊區的農村,中國幾乎每個地方都可以找到鼯鼠。飛鼠種類包括溝牙鼯鼠、復齒鼯鼠、毛足飛鼠、黑白飛鼠、海南小飛鼠、棕鼯鼠、紅白鼯鼠、小鼯鼠、灰背大鼯鼠、灰鼯鼠、白頰鼯鼠、不丹鼯鼠、小鼯鼠、雲南鼯鼠和栗褐鼯鼠。有幾種是中國特有的。
鼯鼠是一種膽小的生物,它們在夜間活躍,利用皮膜從樹上滑翔。它們不築巢,生活在洞穴或岩石縫隙中。 [127]它們還會在特定位置排便,這有利於收集糞便顆粒。 [127]這些顆粒被製成五靈脂,一種用於活血止痛的中藥。 [127]飛鼠的顆粒可以在洞穴的地板上積聚數年而不會腐爛。 [128]很多中國的農場飼養了幾種鼯鼠來生產五靈脂。 [127]
溝牙鼯鼠又名華北鼯鼠,是華北河北省東部、北京郊區和四川北部的特有種。復齒鼯鼠是中國南方特有的動物。
在中國,地松鼠分布在北部和西部的乾旱地區,這些動物居住在洞穴中。地松鼠種類包括阿拉善黃鼠、達斡爾黃鼠、紅頰地松鼠、長尾地松鼠和黃地松鼠。
有兩種岩松鼠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是岩松鼠,分布在從北京周圍的山區到甘肅和四川的全國大片地區;另一種是側紋岩松鼠,只分布在長江流域的山區,及雲南西北部瀾滄江流域。
花鼠,又名西伯利亞花栗鼠,是北美以外唯一發現的花栗鼠物種,在中國有六個亞種,全部分布在中國北部地區。人們將其作為寵物飼養,因其肉質細嫩,皮毛細膩,可作為中藥原料。
旱獺,又稱土撥鼠,與地松鼠有親緣關係,但體型更大,尾巴更短,是群居動物。它們可以長到貓那麼大,並生活在大群中。在中國發現了四種物種,分布在該國的北部和西部邊緣:灰旱獺、長尾旱獺、喜馬拉雅旱獺和蒙古旱獺。其中,蒙古旱獺是瀕臨滅絕的三級保護物種。土撥鼠也是農場飼養的食物和毛皮。
中國生活著多種跳鼠總科的動物。其中包括跳鼠科、林跳鼠科和蹶鼠科。跳鼠科、林跳鼠科和蹶鼠科都有長長的後腿,可以用來從雙足姿勢跳躍。
鼢鼠和竹鼠是體型矮胖,但善於挖掘的小型齧齒動物。
鼢鼠有強壯的前肢,可以挖掘。鼢鼠骨用於中藥,可替代虎骨。中華鼢鼠、羅氏鼢鼠和斯鼢氏鼠是中國特有的。中華鼢鼠的分布範圍從青海一直延伸到北京,而羅氏鼢鼠和斯氏鼢鼠的分布範圍僅限於甘肅、陝西、湖北和青海。草原鼢鼠和東北鼢鼠生活在中國與俄羅斯和蒙古的邊境地區。
世界上四種竹鼠均在中國發現:生活在江南地區的中華竹鼠、西南地區的銀星竹鼠、西雙版納的大竹鼠、滇西的小竹鼠。大竹鼠重達5公斤。竹鼠肉富含蛋白質,脂肪含量低。竹鼠油可用於治療燒傷傷口。
鼢鼠和竹鼠均因毛皮、肉和藥用而被農場飼養。
世界上有25種倉鼠,其中大約有一半在中國發現。大多數生活在新疆、甘肅和內蒙古的沙漠中。有的以它們發現的特定地區命名,如中國倉鼠、無斑短尾倉鼠、甘肅倉鼠、黑線倉鼠、高山倉鼠、藏倉鼠、短尾侏儒倉鼠、坎貝爾侏儒倉鼠、小毛倉鼠和索氏倉鼠。還有一些並不是中國特有的倉鼠,但是也有在中國分布的,包括灰倉鼠、長尾矮倉鼠、大倉鼠和歐洲倉鼠。很多倉鼠被當作寵物飼養,遍布世界各地的家庭。
蝙蝠是唯一能夠持續飛行的哺乳動物,是僅次於齧齒動物的第二大哺乳動物目。它們大致分為小蝙蝠和狐蝠,前者利用回聲定位來導航和捕獵昆蟲,後者依靠大眼睛和敏銳的嗅覺以水果和花蜜為食。蝙蝠在中國各地數量眾多,種類繁多,被認為是吉祥動物,象徵著吉祥。從洞穴中收集的蝙蝠糞便可用於中藥。
狐蝠,它們是最大的蝙蝠物種。中國發現了四種狐蝠,全部處於孤立種群中:陝西的大狐蝠、青海的印度狐蝠、台灣的琉球狐蝠和雲南的泰國狐蝠。 [129]大狐蝠重0.65-1.1公斤,翼展高達1.5米 。
抱尾果蝠和棕果蝠都是果蝠屬,是中國唯一具有回聲定位能力的巨型蝙蝠。 [129]與用喉部產生超音波的小蝙蝠不同,它們通過舌頭的咔噠聲產生聲納聲波。
生活在中國的犬蝠屬和果蝠屬包括短耳犬蝠、布氏球果蝠和長舌果蝠。果蝠有時被果農視為害蟲,在廣東、廣西和海南的部分地區被獵殺和食用。 [130]它們還有助於為某些熱帶果樹授粉。 [131]
晚霞蝙蝠是中國最大的蝙蝠科,至少有 45 種。成員包括鼠耳蝠屬、長耳蝠屬、伏翼屬、山蝠屬和寬耳蝠屬。
鼠耳蝠是一種精緻、毛茸茸、耳朵尖的蝙蝠。世界上約有90種,其中約五分之一是在中國發現的。
狹耳鼠耳蝠、池塘耳蝠、水鼠耳蝠、納氏鼠耳蝠和須鼠耳蝠遍布歐亞大陸。在氣候溫暖的中國南部和東南亞,生活著中華鼠耳蝠、西南鼠耳蝠雲南鼠耳蝠和爪哇鼠耳蝠。在中國北部和東北亞的溫帶地區,棲息著遠東鼠耳蝠、長耳鼠耳蝠和伊氏鼠耳蝠。緋鼠耳蝠以其獨特的金色毛皮而聞名,在阿富汗、印度、中國中部、中國東南部、東北、台灣、韓國和印度尼西亞都有不相關的種群。北京鼠耳蝠是中國東部的特有種,毛腿鼠耳蝠是中國南部和香港的特有種。
大多數鼠耳蝙蝠是食蟲動物。立克特大腳蝠分布於中國各地直至寮國,生活在水邊,以魚為食。台灣的大腳蝠在水面捕食昆蟲。
扶翼屬,在中國也有分布。在中國常見的扶翼很小體長約3.5-4.5公分,翅膀19-25公分寬。體毛維不同深度的棕色。一般生活在樹林或田野,但也可以生存在城市房屋頂樓或房檐。。在中國發現的其它扶翼包括侏扶翼、 錫蘭扶翼 、 棒莖扶翼 、 薩氏扶翼 、茶褐扶翼、大黑扶翼和灰扶翼。中醫中,扶翼的肉、血、腦和糞便均可用來製作中藥。將大腦塗在皮膚上可以治療痤瘡,攝入後可以提高記憶力。 [132]
山蝠與扶翼的關係很近,但它們的尺寸可能大得多。中華山蝠是中國南部和台灣的特有種,其重量是扶翼的三到四倍。它們一般生活在洞穴、岩石以及房屋的屋檐下。收集夜蛾糞便用於藥用。中國的其他夜蛾包括褐山蝠、小山蝠和日本山蝠。
東方寬耳蝠的分布範圍從埃及經中國一直延伸到日本。 2001年,一位中國動物學家在北京農村的山區發現了一種新的寬耳福。 [133]這種蝙蝠是在房山區的一個山洞裡發現的,那裡還生活著其他四種蝙蝠——立克特大腳蝠、大鼠耳蝠、馬鐵菊頭蝠和白腹管鼻蝠。 [134]北京寬耳福( Barbastella beijingensis ) 因其 DNA 的獨特性而聞名,由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張樹義與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博士生張頸碩、韓乃堅等人通過分子生物學、形態學與聲學的綜合比較,確定此為一獨立新種。這也是第一種由中國人命名的蝙蝠物種。 [133]截至2012年,北京以外地區尚未發現該物種的其他種群。
長耳蝠有巨大的耳朵,幾乎可以與身體一樣長,在中國生活著柯氏長耳蝠和奧氏長耳蝠 )。褐扁顱蝠和扁顱蝠世界上最小的哺乳動物之一,和蜜蜂差不多大。成年蝠約4厘米長,翅寬15厘米左右,體重2克。幼蝠生在竹節中,一般一胎兩個,由母親撫養長大。竹子上開口是被甲蟲或竹蜂咬破,又或是因為冷縮熱漲而形成的窄窄裂縫,使蛇之類的獵捕者無法進入,其主要食物是蒼蠅、甲蟲等昆蟲。
包括戈壁棕蝠、北棕蝠、肥耳棕蝠、大棕蝠在內的棕蝠屬也與其它蝙蝠有密切的親緣關係。除此以外,還有蒂克爾蝙蝠、南蝠、斑蝠、大黃蝠、普通蝙蝠和東方蝙蝠。
管鼻蝙蝠比其他蝙蝠有更長的鼻孔和漏斗形的耳朵。中國物種包括白腹管鼻蝠、小管鼻蝠、圓耳管鼻蝠、中管鼻蝠和東北管鼻蝠。東北管鼻蝠是中國東北黑龍江和吉林的特有種。[134]
中國的長翼蝠屬包括長翼福和幾內亞長翼蝠。長翼蝠分布於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江西、廣西、陝西、貴州、安徽、香港、雲南、北京、河北、海南、四川、江蘇、廣東、福建、浙江、湖南等地,一般生活於岩洞以及家舍。幾內亞長翼蝠分布於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馬來西亞,緬甸,巴布亞紐幾內亞,泰國,東帝汶,越南和中國東南部等地。
菊頭蝠為中小型的小蝙蝠,毛色為紅棕色、橘紅色或黑色,俗名「蹄鼻蝠」或「馬蹄蝠」,得名自其馬蹄鐵狀的鼻葉,這種鼻子有助於回聲定位,它們產生聲納的占空比長,聽覺也相當發達。在中國發現的種類包括馬鐵菊頭蝠、小菊頭蝠、貴州菊頭蝠、大耳菊頭蝠、魯氏菊頭蝠、中華菊頭蝠、角菊頭蝠、短翼菊頭蝠、奧氏菊頭蝠、皮氏菊頭蝠、托馬斯托氏菊頭蝠和多布森菊頭蝠。貴州菊頭蝠和奧氏菊頭蝠是中國西南部的特有種。科學家認為, SARS冠狀病毒可能起源於中國的馬蹄蝠。 [135] [136] [13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