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東南亞國家協會

東南亞國家於1961年建立的國際組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东南亚国家联盟
Remove ads

東南亞國家協會(英語: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新加坡稱作亞細安組織,中國大陸、香港、澳門、馬來西亞稱作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南亞國協東協(英文縮寫ASEAN,新加坡簡稱亞細安,中國大陸、香港、澳門、馬來西亞簡稱東盟),是集合東南亞區域國家的一個政府性國際組織[8]

快速預覽 英文:, 馬來文: ...
Remove ads
快速預覽 「東南亞國家協會」的各地常用名稱, 中國大陸 ...
Thumb
雅加達東協秘書處的各成員國國旗

東協成立初期,基於冷戰背景立場反共,主要任務之一為防止區域內共產主義勢力擴張,合作側重在軍事安全與政治中立。冷戰結束後東南亞各國政經情勢趨穩,並接納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寮人民民主共和國加入。

Remove ads

成員國

東協目前共有10個正式的成員國,合稱東協十國(ASEAN 10),另外還有一個候選國和一個觀察國:

更多資訊 成員國, 首都 ...
Remove ads

觀察員國

歷史

成立

1961年7月31日,泰國馬來亞[註 1]菲律賓成立東南亞聯盟(英語: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簡稱:ASA)。1963年,馬來西亞菲律賓因為領土問題斷交。1965年8月,馬來西亞新加坡分治,聯盟由此陷於癱瘓。

1967年8月6日,立場反共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尼五國外長在曼谷舉行會議;8月8日,印尼外長亞當·馬利克英語Adam Malik、菲律賓外長納西索·拉莫斯英語Narciso Ramos、馬來西亞外長敦阿都·拉薩、新加坡外長拉惹勒南和泰國外長他納·科曼聯合簽署《東協宣言》,正式宣告東協恢復運作並更名為「東南亞國家協會」,五位外長後來被稱為「東協創始人」(Founding Fathers of the ASEAN)。1976年,在峇里島舉行的東南亞國家協會第一次首腦會議簽署《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和《東協協調一致宣言》,也就是《峇里第一協約》,確定東協的宗旨和原則,成為發展的重要里程碑。1977年8月,第二次東協首腦會議在吉隆坡舉行。[10]

Remove ads

擴張

1984年1月8日,同年元旦獨立的汶萊加入東協,至此,東協有6個成員國。由於後來其他東南亞4個國家加入東協,這6個成員稱為原東協成員或東協老成員。1995年7月28日,越南加入。1997年7月23日,寮國緬甸加入。1999年4月30日,柬埔寨加入。2006年7月,東帝汶提出申請加入東協。另巴布亞新幾內亞因領土在東南亞之外被列為東協觀察員。

2007年8月8日,為慶祝東協成立40週年,特定當天為東協日。11月20日,東協十國元首在新加坡簽署《東協憲章》。2009年4月11日,芭堤雅東協會議成員所下榻兩間酒店遭親塔克辛艾比希紅衫軍群眾嚴重干擾而腰斬。2010年,與中國建立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形成「東協加一」規模為全球人囗數最多,開發中國家最大的自由貿易區。2012年11月18日,東協十國簽署了象徵人權領域合作成果的《東協人權宣言》。《宣言》旨在保障本區域人民的人權,以作為未來人權合作的基本框架。[11]2015年11月22日,東協十國於馬來西亞召開的第二十七屆高峰會簽署共同聲明,成立東南亞經濟共同體(AEC)。共同體將於同年12月31日正式上路。[12]

2022年11月11日,在柬埔寨金邊舉行的第41屆東協峰會上,與會領導人發表共同聲明,原則上同意接納東帝汶成為第11個正式成員國,授予其更高的觀察員地位以允許其參與各種東協會議,並將於2023年東協峰會期間制定東帝汶加入東協的具體路線圖。[13]

2023年6月22日,東協首次聯合軍演在印尼所屬水域南納土納海舉行。[14]

Remove ads

東協會議

正式會議

更多資訊 主權國家, 人類發展指數 (2022) ...
更多資訊 語言, 母語 ...
更多資訊 屆, 日期 ...
Remove ads

區域論壇

東協區域論壇(英文:ASEAN Regional Forum,簡稱ARF)是亞太地區正式的,官方的,多邊的對話。截至2007年7月,它包括二十七名參加者。 ARF的目標是促進對話和磋商,並促進該地區的建立信任和預防性外交。[16] ARF第一次在1994年舉行會議。ARF目前的參與者是:所有東協成員國,澳大利亞,孟加拉國,加拿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歐盟,印度,日本,朝鮮,韓國,蒙古,紐西蘭,巴基斯坦,巴布亞紐幾內亞,俄羅斯,東帝汶,美國和斯里蘭卡。[17]

周邊貿易關係

東協十加三

東協成立之初,視正處於「文革」浪潮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共產主義擴展的嚴重威脅,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則視東協為反共集團[18][19][20],但在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正式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中美關係正常化後,東協各成員國亦開始陸續追隨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並解除對華貿易禁令。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96年成為東協全面對話夥伴,與日本韓國和一樣透過「東協十加三會議」與東協成員國進行共同協商。

東亞自由貿易區

2004年11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協在寮國首都永珍簽署「中國-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貨物貿易協議」,朝推動成立自由貿易協議區(東協十加一)的方向推進。為達到2010年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物流零關稅的目標,雙方決定自2005年開始,針對部分貨品開始協商免稅,再逐漸擴大到2010年時達到全面免稅的目標。另一方面,日本韓國也宣布將自2005年開始,與東協十國協商自由貿易區談判,以作為成立東協自由貿易區(十加三)的起步。[21]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英語: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縮寫為RCEP)是由東南亞國家協會十國發起,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等與東協有自由貿易協定的五國共同參加,共計15個締約方所構成的高級自由貿易協定。此協議也向其他外部經濟體開放,比如中亞國家、南亞及大洋洲其他國家[22]。RCEP旨在通過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經批准生效後,「各成員之間關稅減讓以立即降至零關稅、10年內降至零關稅的承諾為主」[23]

2019年11月4日,談判完成,但印度中途退出。2020年11月15日,已15個RCEP締約方正式簽署協定[24]。由此,該協定超越歐盟自由貿易區成為世界上最大自由貿易經濟體系。

截至2021年11月2日,已有6個東協成員國締約方和4個非東協成員國締約方向東協秘書長正式提交核准書,標誌協定滿足生效條件(6個東協成員國締約方和3個非東協成員國締約方核准),根據協定規定,RCEP將在達到協定生效門檻六十天後的2022年1月1日開始生效。因韓國在2021年12月2日才批准該協定,該協定在韓國的生效日期為2022年2月1日[25][26];因馬來西亞在2022年1月17日交存核准書,該協定在馬來西亞的生效日期為2022年3月18日[27]

2022年1月1日,協議正式生效[28],由此該協定超越歐洲聯盟,成為目前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協議[29]

體育

東南亞運動會

東南亞運動會是一項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大型綜合性地區體育賽事,參賽的國家包括了東南亞地區的11個國家,賽事由國際奧委會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監督的東南亞運動會聯盟管理。東南亞運動會目前已具有相當規模,對整個東南亞地區體育運動的開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東南亞足球錦標賽

東南亞足球錦標賽是每兩年舉辦一次的東南亞地區足球錦標賽,由東協足球協會主辦,參賽國來自東南亞地區,首屆賽事於1996年舉行,當時獲得啤酒品牌虎牌啤酒的贊助,因此賽事被冠名為虎牌杯,直至2006年起賽事更名為東南亞足球錦標賽。

東南亞職業籃球聯賽成立於2009年,是東南亞國家首個職業籃球聯賽。

成效與局限

至20世紀末,東協在地區經濟合作方面成效不算明顯,因為各成員國主要關心對自己國家有利的經濟計劃,對本國無利益的計畫都不大關心,事實上,東協部份成員國財富差距甚大(例如新加坡汶萊寮國緬甸柬埔寨的經濟狀況各走極端),因而難以制訂一個能顧全全部成員國的經濟合作計畫。

此外,東協規條規定不干涉成員國內政,1990年緬甸軍政府不承認選舉落敗的結果,更軟禁了翁山蘇姬,但是緬甸仍可於1997年加入東協。

東協在維護東南亞地區和平方面取得較大成效,早在1978年越南入侵柬埔寨時,東協五個始創成員國(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尼)已不定時舉行聯合軍事演習,最終更成功使越南於1989年從柬埔寨撤兵。

1984年1月1日,汶萊獨立,1月7日加入東協,成為東協第六個成員國,六國於1986年合作,舉辦東協旅遊年,推廣東南亞旅遊業,其後合作增大,容納過往關係疏離的成員國(寮國緬甸柬埔寨)甚至是曾經敵對的越南,至今除東帝汶外,所有東南亞國家已經加入東協,東協也不再滿足於區域合作,找尋新的合作夥伴,例如印度中國日本韓國美國歐盟等,東南亞國家的國際地位也大幅提高,此為東協的成效。

注釋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