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松庭(1924年—2002年),男,汉族,浙江东阳人,中国笛子演奏家。揉合了笛子南派笛子和北派笛子的吹奏技巧,并借鉴长笛的技巧而创出刚柔并济的浙派笛子。并将唢呐的循环换气法应用到笛子上。[1][2]
生平
赵松庭9岁开始学习笛子,14岁任业余剧团“正吹”。16岁中学毕业后,加入昆曲坐唱班跟随叶小苟学习。1947年应父命考入上海法学院攻读法律。
1949年放弃修读法律加入文工团。其后参与朝鲜战争,1954年于中国东北养伤其间创作《早晨》、《三五七》等笛子曲,并录制了《早晨》、《和平鸽》、《牧羊歌》等唱片。
1956年,加入浙江民间歌舞团及中国音乐家协会,并于第1届全国音乐周上演奏《早晨》取得成功。同年周恩来邀请赵松庭、傅聪、黄虹、周小燕等文艺界名人到家中作客,被周恩来提名参加中国青年艺术家代表团到西欧访问。
1956年,赵松庭出版《赵松庭的笛子》。1957年,从俄罗斯世界青年联欢节回国后被指控为“笛子指挥党”,并被强迫送往农村劳动。其间,赵松庭从不间断笛子练习,并在此时创作《欢乐的山谷》及《婺江风光》等曲。1962年,在周恩来及省委的干涉下,赵松庭得以回到浙江民间歌舞团。
在1964年的第5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赵松庭以自行研制的排笛吹奏《婺江风光》和《采茶忙》而获得好评。上海《文汇报》称赞《婺江风光》是一首“以乐器写心灵”的杰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赵松庭被剥夺表演权利。转而从事笛子研究,在其物理学家弟弟赵松龄的协助下,对计算笛子的音波频率及其应用、温度、音准等问题进行研究,为笛子制作提供严谨的数据。据估计,赵松庭在整个文革期间共制做了近2000支笛子。
1972年,根据笛子科研的成果,在《乐器科技》中发表《横笛频率计算与应用》一文。1973年,在被调回浙江民间歌舞团不久,赵松庭被打为右倾翻案份子,被分配看门、扫地、烧开水等工作。其后培训出蒋国基、杜如松、张维良、詹永明、戴亚等浙派笛子演奏家。1976年,赵松庭往浙江省艺术学校任教,其后任该校名誉校长。
1979年,赵松庭被获准表演,并演奏其新作《幽兰逢春》。1980年后,赵松庭分别于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先后于香港、台湾、南京、天津、武汉、济南、成都、重庆、内蒙古以及东南亚讲学。
1982年,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缴请举办《笛子演奏技巧》讲座。
家庭
弟弟赵松龄。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