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二式内火艇[注 1],是配备给日本帝国海军的两栖坦克,也是日军使用的第一款两栖装甲战斗车辆[2]。它是以九五式轻型坦克为基础,经过一些大的修改后而成。
历史
1928年,日本开始由日本陆军牵头研制水陆两用坦克。在1933年,三菱重工完成了两辆原型车。其中一辆安装螺旋桨作为水上动力,另一辆则使用喷水式的水上推进装置。不过,它们都仅仅停留在原型车阶段。在二战爆发后,因为日本海军认为水陆两用坦克可以进行奇袭,但海军自己没有坦克开发的经验,所以海军向日本帝国陆军技术本部请求相关研制支援。
虽然基础设计是九五式轻型坦克,但是炮塔使用了二式轻型坦克的装备强化火力,且为确保车辆水密效果,海军全面采用焊接工法打造车体;车体的浮力需求则由前部装设的可拆式浮筒提供,车体后部则装有2部螺旋桨推进器提供浮渡时的动力,相较于西方国家开发的两栖车辆,帝国海军的两栖装甲车使用了较复杂的外挂设备达成技术需求;最终在1942年研制出了特二式内火艇。
性能
特二式内火艇采用三段式的结构,也就是指前浮箱、车体、后浮箱三部分,前浮箱外型近似船体使特二式内火艇在完全组装下如同小炮艇。在陆上行驶时要将前浮箱和后浮箱拆除。另外,特二式内火艇于炮塔上安装了瞭望塔,在车体上安装换气筒,不过,这些装备在特二式内火艇在陆上行驶时都需要拆下来。其主要武器是一门37mm坦克炮。这种火炮比起以前的版本加长了身管,并扩大了药室。在1000米距离外可以击穿25mm装甲。备弹量为132发。辅助武器为一挺同轴安放的九七式7.7mm机枪以及一挺安装在车体上的九七式机枪。机枪一共备弹4080发。特二式内火艇由一台动力为115匹的三菱A6120VDe风冷直列6缸柴油机驱动,在陆上速度可达37公里/时,在水上则可达8.5公里/时。在陆上的最大行程为200公里,在水上的最大行程为140公里。在水上航行时使用螺旋桨驱动。炮塔的装甲厚度除顶部为6毫米外,其余均为12毫米。车体正面装甲为12毫米,侧后部为10毫米,车体顶部装甲为6毫米,采用铆接方式连接。
最初,为了能使用潜艇运输特二式内火艇,所以将发动机和发电机设计成可以放在车体内,要登陆时再进行组装。这样可以使得挂于潜艇外的特二式内火艇不必担心因为进水而导致登陆时动力出现故障。[3]
生产与服役
特二式内火艇一共生产了183辆,是日本二战期间唯一投入量产的两栖坦克。它曾经参加了硫磺岛战役和塞班岛战役,以及菲律宾战役。另外,在日本本土还有20辆特二式内火艇用于横须贺军港的守备。[3]
因为特二式内火艇服役时,日军已逐渐失去优势,所以特二式内火艇只能和日军的轻型坦克一样担任战术性防御的任务。这样做不仅没能发挥出其水陆两用的特色,反而暴露了其火力及装甲不足的问题。另外,因为当初为了提高浮力,所以把车体的体积做得较大,影响了其灵活性。[3]
轶闻
脚注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