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九七式中型坦克是日本帝国陆军在1930年代中叶所开发的中型战车,与九五式轻战车一同作为日本帝国陆军在二战时期的主力装甲武器。九七式有两种主要生产型号,分别是装载57毫米口径九七式战车炮的基本型和47毫米口径一式炮的九七式改。两种车型合计生产了2,123辆。

事实速览 九七式中型坦克, 类型 ...
九七式中型坦克
Thumb
保存于靖国神社游就馆的九七式战车
类型中型战车
原产地 大日本帝国
生产历史
单位成本165,400日圆
(1942年,不含武器)[1]
基本规格
重量15.8吨
长度5.50米
宽度2.34米
高度2.38米
操作人数4

装甲正面25毫米表面硬化,侧面20-25毫米,后部20,顶部10,底部8毫米,炮盾50毫米[2]
主武器57毫米九七式战车炮
副武器两挺九七式车载重机枪
发动机V-12 21.7 l
170 hp (130 kW)
功率/重量11 hp/公吨
悬挂双臂曲柄
作战范围210公里
速度38 km/h(24 mph)
关闭

开发背景

1936年,日本帝国陆军再度开发以支援步兵作战为主要任务的战车,被视作八九式中型坦克的继任装备,但严格来说,下一代战车的规格除却日本国内技术问题以外,让战车需能完整发挥能力必须要有相当高标准的后勤支援,但日本本国的基础建设相较欧陆国家还有很多待改进的不健全处,重量超过一定程度的战车光要运输都有难度。在当时的日本基础建设支援中,包括港埠转运、桥梁承载限制等,参谋本部得出的结论认为战车重量不能超过12公吨以上。

因此,在最初设计执著点只着重在控制重量后其他性能(机动力、防御力)要被降低标准到什么程度才可以满足要求,唯一可接受的公约数是火炮效果不得弱于现役的八九式。

陆军技术本部以两个争执方案演绎出原型车:

甲案:强化防御设计、改善车体工艺,车速标准放低,预定重量13.5公吨;使用双人炮塔,副武器2挺机枪,战斗室容积维持八九式标准;由三菱重工试制
乙案:控制车体重量,防御等标准放低,预定重量10公吨;使用单人炮塔,副武器1挺机枪;由大阪兵工厂试制

实际上,两个方案原型审查时已经争执到毫无妥协的困境。甲案的重量过重这点一直被参谋本部挑毛病,参谋本部希望甲案原型战车能减肥到12吨,但是陆军技术本部直白的回答办不到;乙案的单人炮塔则被陆军战车学校挑毛病,认为如果量产一定得改成对战斗效率大幅改善的双人炮塔。两个方案都有人不满意,新战车却又需求紧急,最后仍决定两案同时研制。

原型车在1937年6月陆续完工,但甲案原型车因战车学校陆续追加要求,导致最终重量超过15吨;乙案的重量控制仍维持在预定重量以内(9.8吨);单就审查规格来讲,乙案比较合乎行政履约标准;但是1937年7月爆发的日中战争经验显示,防御力过差的战车存活能力堪虑,加上战争爆发后军事预算较于宽裕,最后帝国陆军选择较贵也较重的甲案原型车作为下一代战车。但参谋本部一直不满意战车超重对后勤带来额外负担的问题,后来参谋本部再度开发性能近似的试制九八式中型坦克日语試製九八式中戦車

Remove ads

性能

早期安装九七式57毫米口径炮,炮身只有18.4倍径,主要是用于支援步兵,反战车弱。1939年它首次在诺门罕战役中亮相,在当时对比德军的一号坦克二号坦克、苏军的BT-7、T-70等时并不落后,而且甚至还是诺门罕战场上双方最大的坦克。[3]但随坦克技术的发展后来为对抗盟军新型坦克换了新型的炮塔,炮塔安装一式口径47毫米长炮管,此谓九七式改,后来的一式中型坦克也是采用同样的武装。但是由于47毫米口径炮弹的重量太轻,导致动能流失的快,随着距离一远,炮弹的穿透力就大幅降低。

97式生产量:

  • 1938年:110
  • 1939年:202
  • 1940年:315
  • 1941年:507
  • 1942年:28
  • 总计:1,162

97改(47毫米炮)生产量:

  • 1942年:503
  • 1943年:427
  • 总计:930

操作战斗纪录

九七式首先用于1939年的苏日诺门罕战役。之后大规模用于中国战场和南太平洋战场,九七式中型坦克的装甲在英国、美国的反战车武器面前太过薄弱,最厚处不过30毫米厚,美制37毫米反战车炮能轻易贯穿。当九七式中型坦克在面对美军M4中型坦克时显得相当脆弱,M4中型坦克能在1000米处击破九七式中型坦克,而九七式中型坦克要在200米处才能贯穿M4中型坦克的正面装甲,因此处于一面倒的惨况。1945年7月美军设计了一次对97式的射击试验,结果发现M3式37MM反坦克炮在一百码距离上从正面对车到夹角45度都能击穿任何部位,在350码上正面对车也能击穿。[4] 在1944年末到1945年的菲律宾战役期间,日军装甲兵甚至只能以在车前装置炸药冲撞对方的方式攻击美军坦克;1945年1月17日在菲律宾乌达内塔,第7战车联队第3中队的和田小十郎小队长用三辆97改埋伏,全部损失后击毁三辆M4坦克,是该型坦克最成功的对坦克战例。[5]

战后

日本在1945年8月投降,盟军清点日军残余的九七式中型坦克时,日本本土还有74辆57毫米战车炮版、418辆47毫米战车炮版、南方军有31辆型号不明的九七式、关东军与中国派遣军因战乱因素残余战车不明,但还可使用的战车大量出现在国共内战各地战场。

日本国内的九七式,在解除武装、销毁炮塔后,底盘装设推土铲作为推土机,或是装设起重机在战后复建使用,称为更正战车,更正战车可知的操作纪录直到1960年代的横滨港仍在使用。还有少部分九七式在解除武装后以维持治安的名义拨交给日本警察,并在东宝争议日语東宝争議时出动镇压工运者。

Remove ads

现存实物

日本国内现存的实车有靖国神社游就馆和静冈县富士宫市的若狮子神社各保存的塞班发现的战车第9联队的一辆。[6]05年,神奈川县三浦市的雨崎海岸发掘出一辆车体部分。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有解放军的第一辆坦克——命名为功臣号的一辆97改。

使用国家

Thumb
存放于若狮子神社日语若獅子神社的Chi-Ha
Thumb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功臣号
Thumb
东北人民解放军的九七式中型坦克,摄于1948年的沈阳市
  •  日本:原产国
  •  中华民国:二战后,国军在各战区接收日军留在中国的九七式或九七式改,后被应用于国共内战战场上。
  •  中华人民共和国:接收自日本关东军,其中有一辆九七式改是解放军第一辆坦克,并由于在辽沈与平津战役中的突出表现,被称为功臣号坦克
  •  印度尼西亚:接收自日军遗留在印尼的车辆。
  •  大韩民国:接收自日军遗留在朝鲜半岛的车辆。

脚注

参考文献

外部连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