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头角支线(英语:Sha Tau Kok Branch;1912年4月1日-1928年4月1日)是九广铁路于香港新界北区的一条已经废止的铁路线,由今日的粉岭站通往沙头角[1]。支线于1912年开通,但客量在沙头角公路于1927年开通后大幅下跌,终于在1928年废止,仅营运了16年。此线为宽610毫米的窄轨铁路,全线为单线,由始至终都以蒸汽机车行驶。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3年8月8日) |
历史
于1911年初,当时的北约理民府建议修筑铁路连接沙头角。政府采纳建议,并于1911年4月开始,使用九广铁路英段(今港铁东铁线)改用标准轨后从该线中拆出来的窄轨铁路物料修建这条支线。由于当时铁路所在没有道路可达,因此材料都是用牛车和人力运送,并搬迁多个坟墓。建筑工程于同年12月便完成,1911年12月21日,粉岭至石涌凹一段首先通车,到1912年4月1日全线通车。
支线设有五个车站,包括粉岭、洪岭、禾坑、石涌凹及位于边境车坪街的沙头角。全程以单轨铺设,另在1.5英里及4英里设侧线供让车用,并在禾坑站设掉头路轨。
通车初期每日只有四班列车,配合九广铁路主线的时间表行驶,列车上设有售票员。因为设备和线型比较低规格关系,走毕全程需要55分钟。除了客运,支线也兼办货运,主要是运送砖和煤。
通车时全程票价为2角(每人每站5仙),通车初期支线并不太受欢迎,故此年乘客只有42,940人次。路轨旁种了很多紫色花木,都会比这线火车,烟屎熏黑,一到佳节,会有很多人乘搭此线,到沙头角购物,而每当罗湖有跑马,西人会乘搭此线,到粉岭转车去罗湖,后来于1914年增设头等车卡,并于1915年有新的票务安排后,乘客才增至67,608多人次,支线并首次出现盈利。于全盛时期的1919年,乘客更有82,505人次。乘客上下车可以随叫随停。
香港政府在1924年落实兴建沙头角公路,并于1927年通车后,支线的营运大受影响,该年乘客量跌至只有27,699人次。当局认为支线已没有营运价值,最终决定于1928年4月1日停驶,而停驶当年在停驶只有5,933人次乘搭支线,停驶后沙头角支线全线,开始拆卸。部分铁路及车站包括洪岭站,得而保留到今天。
设备
支线的路轨和枕木等都是从九铁英段工程拆出来的窄轨物料,规格较低。而线型弯多路急,因此速度不高。支线于禾坑站和石涌凹站都设有侧线供掉头之用。此外亦有两条货运支线。
营运时使用两台窄轨W.G. Bagnall 0-4-4T蒸气机车拖行。而客车车身由红磡工场内的小型车卡改装而成,初时并没有顶盖,乘客都要受日晒雨淋之苦,后来才加上帆布顶盖。
遗迹
由于时代久远,因此沙头角支线的遗迹大都已经不可考。支线唯一尚存的建筑物是洪岭站(孔岭站),现在仍可沿沙头角公路近坪𪨶路的孔岭找到。该站曾经被塞满建筑废料,现在已经被翻新,在柱上了一层白色油漆及被围栏封着,有传闻不拆洪岭站,是因为同鬼怪作祟有关。
沿沙头角公路(禁区范围)不时会见到一些铁轨和铁轨路基,最长的一段可于塘肚村的农田和民居间找到。
支线清拆时,沙头角居民利用弃置的旧火车路轨边的电报杆改为电线杆,并一直使用至今,在中英街和车坪街仍能清楚地见到现存的旧火车轨电报杆改造成的电线杆。[2]
亦有一段路轨获存放在沙头角农庄(即旧石涌凹站所在)内做展览用,但大部分路轨在当年陆陆续续已被当成建筑废料卖往各地。
支线使用两辆英国W.G.Bagnall制造的0-4-4T蒸气机车行走,路线于1928年停驶后,两辆机车在1933年被卖给菲律宾西内格罗省的甘蔗园作为农业运输用途,直至1995年被九铁购回。九铁将其中一辆机车修复至1920年代的原貌后,于1997年陈列在香港铁路博物馆作静态展示。另一辆原本计划修复到可行驶状态,并配属到何东楼维修中心,后来则打算在大埔墟站翻新工程完成后在该处展出;但由于两铁合并的关系,九铁最后将之捐赠给位于英国威尔士的莱多尔谷铁路作为展品。
车站
粉沙支线沙头角总站现时位置在沙头角禁区里面的车坪街,总站已无痕迹但旧路牌"Car Park ST."仍在墙上
参见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