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房山石经》,全称《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经》,位于北京房山县云居寺石经山,是佛教大藏经的石刻洞藏,刻石事业历经唐、辽、金,至于明朝末年。
由于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先后两次灭佛,为了保存佛经,幽州(今北京地区)沙门静琬(智苑)继承其师慧思遗愿,从隋朝开始在石碑上刻经[1][2],并得到隋炀帝皇后萧氏及其弟萧瑀的赞助[3]。
贞观五年(631年)《涅槃经》刻成[4],贞观十三年(639年)静琬圆寂,其弟子玄导(导公)、仪公、惠暹(暹公)和法公等人接续其志、继续刻石[5],玄导续刻了《大品般若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思益梵天所问经》、《佛地经》四部。开元年间静琬第四代弟子惠暹得唐玄宗八妹金仙公主之助[6],在雷音洞(石经堂)下新开了两个洞口(今第一、二洞),至晚唐已刻出经石4000多块,分藏于九个石洞,分上下二层。
五代战乱,石刻陷于停顿。辽朝时,涿州刺史韩绍芳曾清点藏于石洞中的石经数量,计碑360块,但并没有盘查所有的洞口[7]。金代天会十年(1132年)涿州知州张玄徴刻《佛印三味经》,天会十四年,燕京圆福寺僧见嵩续刻《大都王经》。
元代无镌刻石经。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高丽僧慧月等自五台山来游石经山,见华严堂(雷音洞)石扉毁废,遂募化修理洞门[8]。
明太祖曾派姚广孝前往石经山视察。天启、崇祯年间,有吴兴真程建议葛一龙、冯铨、李腾芳、董其昌、黄汝亨、王思任、赵琦美等续刻石经,在雷音洞左面新开一小洞,称宝藏洞,并在北京石灯庵刻佛经,再送往石经山贮藏。
第五洞雷音洞(又称石经堂或华严堂)刻有《法华经》、《盛鬘经》等,公认是静琬的作品[9]。
《房山石经》收录有《释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罗尼集》,共收录724首咒语,是一部失传的密教经典。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