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号,是后宫女性所使用的尊号皇后除了极少数例子以外,一般不上徽号。

中国

后妃的徽号使用,随着中国历代后宫典制的演变,都有不同的变化。

明朝以前

两朝以前,嫔妃的称号是将她的姓氏加上她的位号而成的,如唐朝唐玄宗宠妃—杨贵妃,她本姓杨,贵妃则是她在宫中的位号,她的姓氏后面加上她在宫中的位号即成为她的称号。

两朝以前,徽号的使用没有很严密的规制,常常出现许多模棱两可的称号和徽号,如;

明清两朝

皇后

就理论上而言,后宫皇后只能有一位,因为已经地位极尊,所以皇后生前一般是不用上徽号区分的(皇后崩逝后,才需加上谥号)。

基本上,当皇后会被恭上徽号,有两种状况:

  1. 皇后和继任皇帝之间为平辈关系(大多是关系),就因为是平辈,因而继任皇帝的皇后嫂嫂,无法被尊为皇太后,而是由继任皇帝上徽号,称○○皇后,如;
More information 朝代, 皇后 ...
朝代 皇后 徽号 谥号 丈夫
汉朝 张嫣 孝惠皇后 孝惠皇后 孝惠皇帝刘盈
西晋 羊献容 惠皇后 献文皇后 孝惠皇帝司马衷光文皇帝刘渊
北齐 李祖娥 昭信皇后 文宣皇帝高洋
北宋 宋氏 开宝皇后 孝章皇后 太祖皇帝赵匡胤
孟氏 元祐皇后 昭慈圣献皇后 哲宗皇帝赵煦
刘清菁 元符皇后 昭怀皇后
Close

上述是明清两朝的情况,而在明清两朝以前,为了使先朝皇后和当朝皇后之间有所区别和,多会以大行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来称呼该皇后。

  • 还有一种情形皇后会拥有徽号,那就是亡国皇后、皇太后,或是被废位的皇帝之皇后、皇太后,她们因为原本的国家亡覆(或是未改朝,但皇帝被废位),在新执政者登基为帝时,如果她们未在战乱中失踪或被杀害,几乎都会被新的君王加上徽号,有些甚至会被降级,皇后多被降为夫人、王太妃、或更低阶的品级。而皇太后则多降为皇后,如;

此外,在元朝时期,皇后可以有十数位之多,众皇后之间的等级和身份贵贱是以斡儿朵(宫帐)来区别,一座斡儿朵里面会同时居住好几位皇后和妃子,在众多斡儿朵之中,是以第一斡儿朵中的第一皇后为所有皇后之尊。

嫔妃

皇后以下的妃嫔众多,皆以徽号区分辨别。(除了清朝皇贵妃以外,因为只有一名以示尊贵,则不用加徽号区分,皇贵妃崩逝以后才加谥号)

  • 明朝妃的号不再有严密的限制,妃嫔也会被赐予专属的徽号,是将寓意美好,吉祥等的徽号加在姓氏之后位号之前。如明世宗妃子杜氏,杜氏的位号是,杜是她的娘家姓氏,而她的徽号则是字,因此她在宫中的全称为杜康妃
  • 明朝不同皇帝的妃嫔可以在同一时期使用完全相同的徽号,如明穆宗和其子明神宗都有姬妾王荣妃。明朝妃嫔若在皇帝之前去世,同一皇帝新封的妃嫔也可重复使用她用过的徽号,如明神宗的常顺妃去世后,又有李氏成为李顺妃。同一时期不同等级的妃嫔也可使用相同徽号,如嘉靖帝的文敬妃李敬嫔
  • 清朝时,因后宫嫔妃等多为满族或蒙古族人,这两个民族所使用的姓氏即使音译成汉字,仍然字数较多,因此无法像明朝一样在姓氏后面在加上徽号和位号,所以清朝的嫔妃称号,省去了嫔妃的姓氏,只在位号前加上徽号,如:光绪帝嫔妃珍妃瑾妃,两人姓他他拉氏,为同父异母的姊妹,入宫后皆受册封为,而个别以字和字为徽号。
  • 一般来说,清朝时期的后宫妃嫔徽号皆为一字,而在她升级或降级后,虽然位号改变,但徽号多不变。但也有不少人在低阶嫔妃晋升为中高阶嫔妃时更改徽号,或是在晋升后才有徽号,尤其答应与常在有许多在史书上只以姓氏称呼。
  • 但也有部分姓氏字数较少的嫔妃,虽然有正式的徽号,但一般人们还是以她的姓氏加上位号做为她的称呼,如清世祖宠妃—董鄂妃,在清史稿—后妃列传中,她的徽号为字,位号为,所以如果依惯例,她应该被称为贤妃而不是董鄂妃,但当她在宫中的同时,宫中还有一位她的亲族董鄂氏,同样的这另一位董鄂妃的位号也是妃,但她的徽号是字,因此后世为了将两位董鄂妃有所区别,将这两位董鄂氏个别依徽号称之为董鄂贤妃董鄂贞妃

太妃

当继任皇帝登基之后,有部分前任皇帝的遗孀,能有幸的被尊封为太妃

清朝一般在尊封前朝妃嫔为太妃的时候,多会一同加上徽号,而太妃的徽号一般多为两字,如清朝光绪帝妃子瑾妃,她在宣统朝被尊封为太妃,同时她的徽号是端康二字,因此她的全称为端康皇贵太妃(可简称为端康太妃)。

而未被尊封为太妃的先朝嫔御,在新皇帝登基后,依然保有和使用她们原本的旧称号,如清朝康熙帝妃子定妃,她在康熙帝生前所册封到最高阶的位号只有妃,而她长寿地一直活到乾隆年间,这期间她除了被雍正帝尊封为皇考定妃之外,没有更高阶的尊封。

皇太后

当女子成为皇太后时,大多是因她们的皇帝丈夫驾崩,因而被继任的皇帝依之间的辈分关系及当时的局势而被尊为皇太后,当被尊为皇太后时,继任皇帝都会恭上徽号。

太皇太后

一般而言,能够成为太皇太后并非易事,因此中国历朝所出现的太皇太后之人数并不多,而能够成为太皇太后,在这之必先经过皇太后这一阶级,因此待成为太皇太后时,并未再恭上新的徽号,而是在原本的皇太后徽号加上新字,如清朝开国皇帝清太宗之妃(同时也是清朝首位皇太后及太皇太后[a])—孝庄文皇后,她在顺治朝被尊为皇太后,而一直到顺治帝驾崩前,她所受尊封的徽号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皇太后,之后在康熙朝,她被尊为太皇太后,并加新徽号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太皇太后,此后一直到她死前,她所受尊封的徽号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嫡庶之分

皇位的继承,有时会因为皇帝非前任皇帝之皇后所生、乃为前朝嫔御所生,因而出现一朝两太后并尊(或称两宫并尊)的情形,及一位是先朝皇后(继任皇帝需认这位先朝皇后为嫡母),另一位为自己的生母(即大行皇帝的遗孀之一),这时,先朝皇后为、皇帝生母为,因此在徽号和谥号的使用也有区别。

在清朝,两宫并尊时的两宫太后,会将;

先朝皇后母后皇太后;庶出的继位皇帝,需认先朝皇后为嫡母,因此称母后

皇帝生母圣母皇太后;皇帝为天之子、是圣人,因此皇帝生母当然也是圣母

  • 徽号

明朝宫制,继位皇帝需尊先朝皇后为皇太后,但若是以庶出身份继位的话(及先朝皇后非继任皇帝生母,继位皇帝生母乃先朝的普通嫔御),则将皇帝生母及先朝皇后并尊为皇太后,再为先朝皇后恭上徽号(皇帝生母无徽号),以区嫡庶。

不过在明神宗朝,因明神宗生母—明穆宗朝李贵妃并非皇后,而先朝皇后—陈皇后仍在,所以出现两宫并尊的情形,原本神宗生母是无徽号的,但当时的太监冯保欲讨神宗生母之欢心,因此和张居正连同,由张居正上奏章,请神宗为生母恭上徽号,之后神宗生母为慈圣皇太后、陈皇后为仁圣皇太后,从此皇太后徽号再也无嫡庶之分。

清朝时,两宫并尊的皇太后,并没有以徽号来区别两宫太后之间的嫡庶。

朝鲜半岛

朝鲜王朝

古代朝鲜为中国附属国,君主正妻只称王妃而不称后,过世后被追谥为王后,高宗宣布独立之后,追封先代王后为皇后。

王妃

朝鲜王朝的王妃过世后被追谥为○○王后之外,也会上徽号、陵号,而且,每个字都有它的含意。例如定顺王后,谥号是定顺(纯行不爽曰定, 和比于理曰顺。),徽号是端良齐敬(守礼执义曰端, 中心敬事曰良, 执心克庄曰齐, 夙夜儆戒曰敬。)。

嫔御

朝鲜王朝时期嫔御的正式称号是位号再加上姓氏某氏,例如中宗的熙嫔洪氏淑媛李氏,但有时在非正式文书中会先称姓氏再加位号,如张禧嫔

此外,除去以外的其余位号之女子没有徽号,如李淑媛,李是她的姓氏,淑媛是位号。而嫔的徽号是由王妃所拟定的。

王大妃

日本

日本后宫并没有像朝鲜王朝或中国后宫一般,有完整的宫制在使用徽号,相反的,日本后宫众后妃的称号有着相当大的弹性。

  1. 依照该后妃的出生地或籍贯以称之,如高仓女御、堀河中宫
  2. 冠之以该后妃所居之殿舍名(但居住在内里五舍的后妃则冠之以该舍的别称),如弘徽殿女御、藤壶更衣。
  3. 斋王后妃;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及该后妃在入宫前曾担任过伊势斋宫贺茂斋院,因此在入宫之后,该后妃会被冠上斋王的名号,如斋院女御,斋王更衣。
  4. 女院;在平安朝一条天皇时期创立了女院制之后,虽然这些女院已不再身在宫中,但当被人们提起时,都会以院号来称呼。

在比较不正式的情况之下,为了将众多的后妃有所区别,后人还是会直接称呼该后妃的本名,或是先称本名、再于名字后面加上位号(也有反过来的情形),如白河天皇中宫藤原贤子,就可被称为贤子中宫或中宫贤子。

越南

越南阮朝国王的妻子在国王生前不能封后,只能封为妃嫔,由最高级的一阶妃(越南文nhất giai phi)至第九级的才人(越南文:cửu giai tài nhân,汉字:九阶才人)[1],有些亦有徽号。保大帝的正妻南芳皇后是第一位君主在位就封后的君主配偶。“南芳”就是她的徽号。

注释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