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狸藻[1][2][3][4][注 1](学名:Utricularia australis),又称鱼刺草[2][3],狗尾巴草[2],为狸藻科狸藻属中型多年生浮水食虫植物。[5]南方狸藻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亚洲热带及温带,包括东亚的中国和日本,非洲中南部及澳大利亚[6]和新西兰北岛[7]。其种加词“australis”来源于拉丁文,意为“南方”,指其分布于南部地区。并也反映出该种是1810年在澳大利亚发现的事实。[5]南方狸藻花期为6月至11月,果期7月至12月[2],花冠黄色,果实球形,[8]植株在夏季强光下也会转为红色。[1][注 2]叶羽片生于同一平面,冬季具有冬芽,花序轴具有鳞片。[9]
南方狸藻 | |
---|---|
原生地内的南方狸藻 | |
科学分类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菊类植物 Asterids |
目: | 唇形目 Lamiales |
科: | 狸藻科 Lentibulariaceae |
属: | 狸藻属 Utricularia |
种: | 南方狸藻 U. australis
|
二名法 | |
Utricularia australis R.Br., 1810
| |
种下分类群 | |
| |
异名 | |
|
彼得·泰勒仅在中国大陆观察过南方狸藻结实,而世界其他地区多只开花不结果。[10]台湾地区的原生植株存在开花与不开花的2种情形,部分种群会结实,这可能与该种群的染色体是否为非整数倍有关。[11]
形态特征
南方狸藻为浮水草本植物。[3]茎圆柱形,无毛被[2],并分为两种形态:第一型茎直立,直径0.5至2毫米,节间距为2至11毫米。第二型茎直立或炜纸字形,直径约0.6毫米,节间距为2至5毫米[11]。
南方狸藻的叶片为2裂至基部[2][3],轮生[3],裂片先为羽状深裂,后为二至四回二岐状深裂,末回为毛发状[2]或二回羽状全裂[11],羽片位于同一平面上,叶末端及叶缘具小刚毛[2],亦分为两种形态:第一型叶长1至2厘米。叶轴与小叶轴直或曲折。小羽片为线形,略扁,末端及齿状物上具1偶2至4成束短小刚毛[2]。[11]第二型叶长约1.5厘米。叶轴与小叶轴曲折。小羽片为扁线形,末端及齿状物上具2至4成束短小刚毛。无捕虫囊。[11]
南方狸藻以第一型茎叶为主,当处于新生茎叶、侧芽及环境压力时则渐转变为第二型茎叶。[11]
秋季[2][4]或冬季[3],茎顶端及侧枝顶端产生冬芽。冬芽为球形或卵球形[2][3],淡紫红色[4],长0.5至1.5厘米,密生小刚毛。[2]冬芽具体分为两型:第一型裂片为羽状中裂型。叶少,疏,厚,肉质,表面常具红棕色斑点。羽片宽,短,2至3枚,2至3浅裂,末端及齿状物上具1短小刚毛。第二型裂片为羽状深裂型。叶多,密,非肉质,红棕色斑点少见。叶片窄,长,3至4枚,末端及齿状物上具3至4短小刚毛。亦存在两型过渡态冬芽。[11]冬芽先前低密度小于水,浮于水面,并与母体连接牢固。待母体凋萎后,其密度会大于水而沉入水底。待到春季,冬芽重新展开浮回水面。[12][13]
南方狸藻的捕虫囊侧生于叶裂片上。[2][4]捕虫囊具柄,斜卵球形,侧扁,长1至3毫米[2]。[4]囊口侧生,边缘疏生小刚毛,上唇具2条[3]不分叉或分叉的刚毛状附属物。[2]
南方狸藻的花序直立[3],无毛被,长2至30厘米,具3至8朵花[2][4]。[2]花朵位于花序轴上部。花序轴圆柱形[4],直径1至2毫米,具1至3个与苞片同形的鳞片[4]。[2]苞片基部着生,长2至5毫米,基部为耳状,末端为圆形或3浅裂。[2][4]花梗丝状,长10至25毫米,花后展开或下弯。[2][4]花萼2裂至基部[3],无毛被。[2][4]裂片等大,卵形[3]或卵状长圆形[4],长约3毫米,上唇末端圆形[4],下唇末端微凹[4]。[2]花冠长12至15毫米[4],无毛被,黄色[4];上唇为卵形至圆形[4],为上萼片的2至3倍,下唇远大于上唇[4],横椭圆形[4],末端为圆形[4]或微凹,喉凸隆起呈浅囊状;距细圆锥状,末端钝形,略弯,与下唇平行或锐角开叉,远轴及近轴内表面均三生纤毛。[2]雄蕊2枚[3],生于花冠筒基部[2][3],无毛被。[2]花丝线形,弯曲,药室汇合。[4]子房球形,无毛被。[2][4]花柱与子房近等长[4],果期宿存[3][4],无毛被。[2]柱头下唇为半圆形,边缘呈流苏状,上唇为正三角形。[2][4]
南方狸藻的假根为丝状,长1至2厘米。[2]生于花序轴基部上方,2至4根,总状分枝[4]。[2][4]
南方狸藻的蒴果为球形[4]或圆锥形[3],直径3至4毫米[4],顶端具长约0.5毫米的宿存花柱[4]。[2]种子扁,直径0.6至0.7毫米[2],褐色,无毛被,边缘具6角及细小网状突起[3]。[2][4]
生态关系
南方狸藻生长于海拔30至2500米的湖泊及稻田中。在西澳大利亚,其生长于芦苇及白千层属植物间,并与缠绕狸藻(U. volubilis)、柔嫩狸藻(U. tenella)、美丽茅膏菜(Drosera pulchella)及南方西方茅膏菜(D. occidentalis ssp. australis)同域分布。[6]其分布于欧洲、非洲中南部、大洋洲及亚洲的印度、伊朗[14]、斯里兰卡、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及中国南部各省。[2][3][4]
相关物种
南方狸藻与黄花狸藻(U. aurea)及普通狸藻(U. vulgaris)都较为相似。南方狸藻羽片均位于同一平面,是与后两者最大的区别。南方狸藻的小羽片为齿状缘,后两者则无。此外,南方狸藻的体型也比后来者小型。[11]
-
水中漂浮的南方狸藻
-
摄于德国的南方狸藻
-
摄于德国的南方狸藻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