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兵法著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一部兵法书,记载了三十六条兵法。
“三十六计”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南齐书·王敬则传》提到的“三十六策”:“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檀公,指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走为上计”指檀道济伐魏不利,粮草被焚,宋军乏食,主动退兵之事。他把计谋全用在“走”上面,包括“唱筹量沙”和“空城计”(都是装腔作势而得以撤退),而有“走为上计”的说法。但此处的“三十六计”不像是书名,《南齐书》和《南史》亦均无记载这一书名。[1]
宋代惠洪《冷斋夜话》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一语;元朝以后,此语多见于小说戏曲之中,例如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常言道的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喜得我是孤身,又无家小连累,不若收拾了细软行李,打个包儿,悄悄的躲到别处,另做营生,岂不干净。”明《水浒传》第二回:“娘道:我儿,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只恐没处走。”清李玉《牛头山》第七出:“皇爷不要着急,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根据《易经》,六和八是阴的成数,而六更是阴数之极;三十六本为虚数,是阴数之极的平方,因此三十六应该只是虚数,表示计谋极多[1]。今天的《三十六计》确实有三十六条计策,可能只是附会这一典故。
散文家秦牧在1947年2月11日、12日的《华商报》上发表文章《流氓经》,称“三十六计”一词在“线装书中极难稽考,但普通人有这么一说”。[2]可见“三十六计”一词由来已远古,但作为书名是20世纪的事情。
《三十六计》已知最早的版本是1941年成都瑞琴楼发行、兴华印刷厂印制的,使用土纸,旁标小字“秘本兵法”,不署作者和年代,注明是根据在“邠州”(这是古称,当时应为陕西省邠县;今为县级彬州市,由陕西省咸阳市代管)发现的手抄本翻印。[2]
1943年,叔和在成都一个摊档上偶然得到了这个土纸翻印本;他于1961年9月16日在《光明日报》的《东风副刊》上介绍此书;1962年8月,叔和将翻印本赠给北京的解放军政治学院;[2]同年10月,解放军政治学院图书资料馆据该翻印本油印了《三十六计》[3]。这个油印本由无谷(姚炜)译注,内部发行。无谷在《前言》中说:“目前手头尚未找到第二种本子。”;1973年,武汉军区编印了《三十六计今译》;1979年,无谷译注的《三十六计》终于公开出版,广为流传。[2]
今日华人世界出版的有关《三十六计》之书籍一般源于以上版本。[4]
《三十六计》全书以《易经》为依据,引用《易经》27处[5],涉及“六十四卦”中的22个卦。其中许多内容都是常用成语:比如元曲,借尸还魂在《碧桃花》、暗度陈仓在《气英布》、金蝉脱壳在《朱砂担》中出现过;比如小说,调虎离山在《西游记》、借刀杀人在《红楼梦》、瞒天过海在《说唐》[6]。
|
|
|
|
|
|
为便于人们熟记三十六计,有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计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
- 金玉檀公策,
- 借以擒劫贼,
- 鱼蛇海间笑,
- 羊虎桃桑隔,
- 树暗走痴故,
- 釜空苦远客,
- 屋梁有美尸,
- 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檀公策”三字和“伐虢”二字为一计外,每字中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次为:
- 金蝉脱壳,抛砖引玉,
- 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
- 混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
- 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
- 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计,假痴不癫,欲擒故纵,
- 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
- 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
- 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