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驱魔是一种从被附身的人或地方中把寄居恶魔或其它邪恶灵体驱逐的行为。驱魔是一种古代常见的行为,现在依然是很多宗教信仰体系的一部分。
执行驱魔的人称为驱魔人,在西方多数是神父,东方则有道士、法师、神官等,或任何被认为祈祷时拥有特殊能力的人。驱魔人会在驱魔过程中祈祷及使用各种宗教用具,如圣经、咒语、圣像、十字架、符水、令剑、八卦阵等。驱魔人亦会在过程中祈求神的帮助。一般来说,被附身的人其本人并不被认为邪恶,亦不需为其行为负责。因此普遍来说,驱魔对于附身者被认为是一种治疗多于惩罚。类似观念即道教的镇邪,近代较知名是老蒋总统1960年代初小金门镇邪事件。
被恶灵附体和尝试驱魔的思想在古代是很普遍的,并且可能起源于古老的巫觋宗敎信仰。
基督宗教的新约中介绍了耶稣成功的驱魔,因为这些记载的事件,恶魔附身从此成为了基督宗教教义信仰体系的一部分,并且认可了驱魔成为了天主教,东正教的教义和一些新教教派的教义。
在近代,驱魔的重要性在大部分宗教团体中下降已经用的越来越少。一般来说,现代能够在某些情况下报道出来的主要在东欧和非洲;Anneliese Michel也许是最近的案例。这主要是由于对心理学和人类大脑功能和结构的研究。在许多情况下,过去一些需要驱魔的一些人人通常被患有心理疾病来对待。更普遍的是启蒙时代后世界观的改变,理性主义,唯物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增加,使得在西方一些地区特别是欧洲一些国家信仰上帝和超自然力量的人逐渐减少。
但是1973年电影《驱魔人》的上映,使驱魔重新受到了广泛关注。电影发行后引起了美国和欧洲公众的强烈反响,恶魔附身的真实存在和驱魔行为在当代社会中占有了一席之地。相信驱魔真实性的观点已经不是那么激进并得到了广泛传播。
在基督教中,驱魔人用“上帝的力量”或者“以耶稣的名义”进行驱魔。因为他们相信耶稣曾命他的十二个门徒以他的名义驱赶邪灵。(马太福音10:1,马太福音10:8;马可福音6:7;路加福音9:1,10:17(马可福音16:17)。天主教大百科全书中关于驱魔的文章这样记载:耶稣认为这项能力是救世主的象征,他准许他的门徒做同样的事(驱魔)。
犹太教大百科全书中的文章记载:耶稣“致力于将恶魔从人身上驱赶出来。”同时他也将这一能力传授给了他的门徒;但他比他的门徒杰出许多。
在耶稣的时代,犹太教得到了用有毒植物根部的提取液或其它东西所制成的药物进行驱魔的消息。他们提到驱魔是在犹太教的苦修派进行的。(死海古卷)
更多参见附身
在天主教驱魔仪式为教会订立的圣仪之一,需要遵照教会的罗马礼书,只能由任命的司铎(或者更高级的圣职人员),需要经过当地主教的明确许可,并且只能在确定在仔细的药物治疗之后排除精神病的可能。
在民间情况可能会遭遇到一些邪魔骚扰情况,但并非所有骚扰事件都需要进行正式驱魔仪式,天主教知名驱魔助理华伦夫人表示:“有些家庭搬进充满灵魂的房子,不会受到影响,但这些地方对有些家庭,就会闹得鸡犬不宁。” 另外,教廷首席驱魔师阿摩斯神父已为人实行驱魔超过7万次,神父表示:“受到魔鬼打扰的人大概接近三成,但是实际上需要驱魔的人大概接近1%~2%”,根据圣经马窦福音17章12节观点,耶稣说:“但这类魔鬼非用祈祷和禁食,是不能赶出去的。”因此在天主教信徒非正式驱魔仪式或预防方式都是用“祈祷与禁食(守斋)”。念天主经亦有驱魔效果,天主经最后两段是:“不要让我们陷于诱惑;但救我们免于凶恶。”在天主教中,邪魔善于诱惑,免于凶恶是指免邪魔或灾祸。[1]
宗教改革后的基督教,依然保留赶鬼的仪式,通常由牧师或传道师带领,透过唱诗歌与祷告,祈祷让三位一体中的圣灵,来医治被鬼附的人,赶鬼后,其他基督徒必须持续关怀辅导该名被鬼附者,避免故态复萌。
中国宗教,自春秋战国时代的道教延伸下来成为中国民众主要信仰宗教,奉祀如真武上帝、三太子、关公等等中国神明。神教道士驱魔多用符咒或是手印,以渡化冤魂或教化人心为主,是否有效通常当下可知,或有有心人士巧设名目框办长期法事则为敛财行为不可取。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