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

年度奬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瑞典语Nobelpriset挪威语Nobelprisen,英语:Nobel Prize),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遗嘱于1901年开始每年颁发的奖项,最初包括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1968年增设经济学奖[1][2]。诺贝尔奖普遍被认为是其颁奖的六大领域内最有声望的奖项[3][4][5]

事实速览 诺贝尔奖, 授予对象 ...
诺贝尔奖
Thumb
授予对象根据诺贝尔遗嘱,诺贝尔奖授予在以下5大领域的杰出贡献者
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
以及不在诺贝尔遗嘱所定下的但规格及原则与5大诺贝尔奖相同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经济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者。
国家/地区 瑞典 挪威
主办单位诺贝尔基金会、瑞典皇家科学院
首次颁发1901年
官方网站nobelprize.org
关闭

由来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语:Alfred Nobel,1833年10月22日-1896年12月10日)是一位瑞典化学家、发明家。19世纪末期,欧洲大陆每天有三宗爆炸案,但诺贝尔持续改进炸药使得炸弹更有破坏力,吸引军火商的青睐,他的改良硝酸甘油炸药取得了众多的科研成果,也成功设立许多工厂生产,大量的军火被运送到战场上,靠军工制造累积了巨大财富。

诺贝尔终生未婚,亦无子嗣。在其逝世前,亲兄弟也早一步去世。由于诺贝尔终生主张和平主义,也因此他对于自己改良的炸药作为破坏及战争的用途始终感到痛心。在即将辞世之际,诺贝尔立下了遗嘱:“请将我的财产变做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前一年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根据他的遗嘱,从1901年开始,具有国际性的诺贝尔奖创立并持续颁发,主要奖励五个领域的杰出人士: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6]文学和平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诺贝尔基金会增设了“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2],通称“诺贝尔经济学奖”,该奖被视为诺贝尔奖体系中的新成员。尽管可以与前述5种奖项合称“诺贝尔奖”,且在各个方面保持一致,但实际上不属于诺贝尔遗嘱中确立的奖项之一[7][8]

提名与评选过程

  • 9月:寄出邀请函。诺贝尔委员会向够资格提名的人发出邀请提名的信件。
  • 2月(次年):提名截止。
  • 2月至3月:初步产生小名单。
  • 3月至8月:顾问委员会审查小名单。
  • 10月:最终确定并逐一公布六大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
  • 12月:颁奖仪式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瑞典君主(现为卡尔十六世)通常会负责颁奖,诺贝尔奖得主们获颁奖金支票、金质奖章和证书,并参加宴会。(2020年和2021年的颁奖仪式和宴会因为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搁置)[9]

诺贝尔基金会明文规定,不论是公共场合还是私人场合,提名过程和人选都要严格保密50年,包括提名者人选和被提名者人选。一些人声称自己曾获得“诺贝尔奖的提名”而未获奖,此类言论应予仔细辨别[10]

奖项

更多信息 分类, 特点 ...
分类 特点 得主列表
物理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颁发,始于1901年,每年12月10日举行颁奖典礼。
表彰“在物理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11]”。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列表
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颁发,始于1901年,每年12月10日举行颁奖典礼。
表彰“在化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12]”。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列表
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负责颁发,始于1901年,每年12月10日举行颁奖典礼。
表彰“在生理学医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13]”。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
文学奖
瑞典学院负责颁发,始于1901年,每年12月10日举行颁奖典礼。
表彰“在文学领域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之最佳作品的人[14]”。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列表
和平奖
挪威议会诺贝尔委员会负责颁发,始于1901年,每年12月10日举行颁奖典礼。
表彰“为促进民族国家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军备以及为和平会议英语Peace conference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15]”。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列表
经济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颁发,始于1968年,由瑞典中央银行出资增设,每年12月10日与其他奖项一同举行颁奖典礼。原称“瑞典中央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通称“诺贝尔经济学奖”。表彰“在经济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列表
关闭

统计数据

截至2016年,共有911个人或者组织(836男、49女及26个组织)获得了579个诺贝尔奖(含经济学奖)[16]。截至2012年,得主平均年龄59岁。多次获奖者共4人,多次获奖的组织共2名,合计共6位多次获奖的组织与学者[17]

性别比例部分,自1901年至2020年,诺贝尔所有奖项累计获奖女性仅58人,在不含机构的所有934名得奖者当中只占6.2%;女性得奖者比例呈现稳定上升,由2000至2009年的9.2%增至2010至2019年的11.1%[18]

根据官方数据,2015年获和平奖的突尼斯全国对话四方集团被计算为“4个”组织。

表列“比例”仅取至小数点后2位,并采无条件舍去法纪录之。

更多信息 奖项, 总计 (截至2016年) ...
奖项 总计 (截至2016年)
总得主数 女性得主数 (比例) 华人得主数 (比例)
物理学 204 2 (0.98%) 6 (2.94%)
化学 175 4 (2.28%) 2 (1.14%)
生理学或医学 211 12 (5.68%) 1 (0.47%)
文学 113 14 (12.38%) 2 (1.76%)
和平 104+26 16 (12.30%) 1 (0.76%)
经济学 78 1 (1.28%) 0 (0%)
首五种奖项总计 833 48 (5.76%) 12 (1.44%)
全部六种奖项总计 911 49 (5.37%) 12 (1.31%)
关闭

世界各国诺贝尔奖人数

根据获奖时国籍与出生地,截至2016年10月14日,各国各奖项得主人数的世界前5强:

  1.  美国 93
  2.  英国 26
  3.  德国 23
  4.  法国 13 ; 俄罗斯 13
  5.  日本 11


  1.  美国 69
  2.  德国 27
  3.  英国 26
  4.  法国 8
  5.  日本 7 ; 以色列 7
  1.  美国 93
  2.  英国 29
  3.  德国 20
  4.  法国 13
  5.  瑞典 7
  1.  法国 15
  2.  美国 12
  3.  英国 10
  4.  德国 8 ; 瑞典 8
  5.  西班牙 6 ; 意大利 6
  1.  美国 23
  2.  英国 13
  3.  法国 11
  4.  瑞士 8 ; 联合国 8
  5.  瑞典 5
  1.  美国 45
  2.  英国 7
  3.  俄罗斯 4
  4.  加拿大 3 ; 挪威 3; 法国 3
  5.  以色列 2 ; 荷兰 2 ; 瑞典 2

世界各大学诺贝尔奖人数

下表展示1901年至2020年世界各高校诺贝尔奖人数分布(只展示前30名)。自1901年起至2020年,诺贝尔奖(包括经济学奖)共颁给过930名个人和25个机构。[21]

更多信息 排名, 大学 ...
排名 大学 诺贝尔奖总人数 自然科学奖总人数* 物理 化学 生理学或医学 经济学 文学 和平
1 哈佛大学  美国 161 113 32 38 43 33 7 8
2 剑桥大学  英国 121 98 37 30 31 15 5 3
3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美国 110 82 34 31 17 25 3 1**
4 芝加哥大学  美国 100 62 32 19 11 33 3 2
5 哥伦比亚大学  美国 97 70 33 15 22 15 6 6
麻省理工学院  美国 97 62 34 16 12 34 0 1
7 斯坦福大学  美国 86 55 26 13 16 28 3 1**
8 加州理工学院  美国 76 70 31 17 22 6 0 1**
9 牛津大学  英国 72 53 15 19 19 9 5 6**
10 普林斯顿大学  美国 69 42 29 9 4 21 5 1
11 耶鲁大学  美国 65 34 8 12 14 23 5 3
12 康奈尔大学  美国 61 50 23 12 15 5 4 2
13 柏林洪堡大学  德国 57 49 14 23 12 1 4 3
14 巴黎大学  法国 51 35 15 10*** 10 4 6 7
15 哥廷根大学  德国 45 43 19 16 8 0 1 1
16 慕尼黑大学  德国 43 42 14 19 9 0 1 1**
17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美国 39 30 4 8 18 5 1 3
哥本哈根大学  丹麦 39 34 19 7 8 3 2 1**
19 纽约大学  美国 38 20 3 5 12 14 2 2
洛克菲勒大学  美国 38 38 1 11 26 0 0 0
21 宾夕法尼亚大学  美国 36 25 4 10 11 11 0 0
22 伦敦大学学院  英国 34 31 5 7 19 2 1 0
23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瑞士 32 32 11 17 4 0 0 0
24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  美国 30 27 11 5 11 3 0 0
明尼苏达大学  美国 30 15 7 4 4 12 2 1
26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美国 27 24 5 9 10 3 0 1**
海德堡大学  德国 27 24 11 8 5 0 1 2
28 密歇根大学  美国 26 18 9 3 6 6 2 0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美国 26 22 6 7 10 2 1 0
30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美国 25 13 2 8 3 9 1 2
曼彻斯特大学  英国 25 22 11 9 2 3 0 0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美国 25 24 1 5 18 1 0 0
关闭

*:自然科学奖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及医学奖。

**莱纳斯·鲍林获得过一次诺贝尔化学奖、一次诺贝尔和平奖。

***玛丽·居里获得过一次诺贝尔物理学奖、一次诺贝尔化学奖。


记录

Thumb
玛丽·居里是第一位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得主

次数

学者:

组织:

家族

居里一家
玛丽·居里,1903年物理学奖、1911年化学奖。
丈夫皮埃尔·居里,1903年物理学奖。
大女儿伊雷娜·约里奥-居里,1935年化学奖。
丈夫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1935年化学奖。
小女儿艾芙·居里著有《居里夫人传》,她本人不是科学家也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她的丈夫亨利·拉波易斯英语Henry Richardson Labouisse, Jr.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领取了1965年和平奖。
唯一获得诺贝尔奖的兄弟是荷兰简·丁伯根(经济计量学模式之父,于1969年获得瑞典银行经济学奖)和他的弟弟尼可拉斯·丁伯根(发现动物个体及群体的行为模式,于1973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Thumb
Thumb
约瑟夫·汤姆孙(左)与乔治·汤姆孙分别于1906年和1937年得奖。
父母/子女都获奖
居里母女:1903年物理学奖与1911年化学奖是玛丽·居里,1935年化学奖为大女儿伊雷娜·约里奥-居里
汤姆森父子:1906年物理学奖和1937年物理学奖分别是约瑟夫·汤姆森与英国物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院士乔治·汤姆森
布拉格父子:1915年物理学奖是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波尔父子:1922年物理学奖和1975年物理学奖分别是尼尔斯·玻尔奥格·玻尔
西格巴恩父子:1924年物理学奖和1981年物理学奖分别是曼内·西格巴恩凯·西格巴恩
冯·奥伊勒父子:1929年化学奖和1970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是汉斯·冯·奥伊勒-切尔平乌尔夫·冯·奥伊勒
科恩伯格父子:1959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和2006年化学奖分别是阿瑟·科恩伯格罗杰·科恩伯格
伯格斯特龙和佩博父子:1982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和2022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是苏恩·伯格斯特龙斯万特·佩博
夫妻都获奖
玛丽·居里皮埃尔·居里,1903年物理学奖。
伊伦·约里奥-居里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1935年化学奖。
格蒂·特蕾莎·科里卡尔·斐迪南·科里,1947年生理学或医学奖。
贡纳尔·默达尔,1974年经济学奖,与阿尔瓦·默达尔,1982年和平奖。
迈-布里特·莫泽爱德华·莫泽,2014年生理学或医学奖。
阿巴希·巴纳吉艾丝特·杜芙若,2019年经济学奖。

年龄、群体

Thumb
马拉拉·优素福扎伊,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年仅17岁。
最年轻、最年长的得主[22]
马拉拉·优素福扎伊为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2014年(与凯拉西·萨塔亚提一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年仅17岁。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为诺贝尔奖三项科学奖项中最年轻的得主。1915年(与其父威廉·亨利·布拉格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仅25岁。
约翰·B·古迪纳夫获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时已有97岁,为最年长的诺贝尔奖得主。
参会者成为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会议
1927年10月召开的第五次索尔维会议。参加会议的29人中有17人获得或后来获得诺贝尔奖。
Thumb
与会者中著名学者有:保罗·埃伦费斯特薛定谔泡利海森堡德拜布里渊康普顿福勒W.L.布拉格爱因斯坦狄拉克M.玻恩尼尔斯·玻尔德布罗意玛丽·居里洛伦兹克努森等。

时间

从事绩公开到得奖时间间隔最短的记录
贝拉克·奥巴马:从2009年1月20日当选美国总统8个月后就以“在促进国际外交和各国人民合作所作出的非凡努力”的理由获得当年的和平奖。
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卡尔·米勒:三项科学奖项中的最短纪录。因于1986年发现铜氧化物的高温超导性质而获得1987年物理学奖。
从事绩公开到得奖时间间隔最长的记录
裴顿·劳斯:因于1911年发现致癌病毒而获得1966年生理学或医学奖。
恩斯特·鲁斯卡:因于1931年发明电子显微镜而获得1986年物理学奖。

获得诺贝尔奖的奥运会奖牌得主

菲利普·诺埃尔-贝克192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1500米赛跑银牌得主。获得1959年和平奖。

获得诺贝尔奖的搞笑诺贝尔奖获得者

安德烈·海姆:2000年获得搞笑诺贝尔物理学奖,2010年获得物理学奖。

逝世者获奖

诺贝尔奖原则上仅能授予在世者,但有三次例外。一为193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特,二为1961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达格·哈马舍尔德,三为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拉尔夫·斯坦曼

争议

人们对诺贝尔奖的争议点,除了在各奖得主必须是三人以下的限制外,还有不颁给已过世的人,另外还有诺贝尔奖不设立重要的数学奖。

191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约翰尼斯·斯塔克曾为自身利益为希特勒效劳,诺贝尔基金会无权使获奖者改变自己的看法。

诺贝尔奖的规矩:得主必须是三人以下,也产生过争议,该奖项只是表彰在科学领域中有重大突破的个人和小团队的。不过也有例外的是诺贝尔奖中的和平奖,分别在1917年,1944年,1963年颁发给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组织,2012年颁发给了欧洲联盟组织。2013年则颁发给了禁止化学武器组织,2015年又颁发给突尼斯全国对话四方集团

关于诺贝尔基金会不设立数学奖[23],其中有一个流传较广的都市传说是诺贝尔的妻子与一位名叫雷富勒(Mittag-Leffler)的数学家外遇,所以诺贝尔本人遗嘱中不设置诺贝尔数学奖。不过这个说法显然不实,因为诺贝尔根本没有结婚,较可能的因素为当时代,数学仅为尚未形成一有改变人类生活可能的显学。[24] 随着数学及计算机领域的发展,数学界的阿贝尔奖及计算机界的图灵奖被称为该领域的“诺贝尔奖”。

在得奖人选方面,在众多的争议奖项中,历年来文学奖与和平奖所招致的争议最多[25]

预测

1989年开始,汤森路透美国总部每年发布“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以预测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