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薄板龙属(属名:Elasmosaurus,意为“有轻薄片板的蜥蜴”),又名薄板龙,因为牠骨盆里的板状骨头而得名,生存于白垩纪晚期,是种有极长颈部的蛇颈龙类。
牠身长14米,重达2,000公斤,是最长的蛇颈龙亚目。牠拥有大型身体与四个鳍状肢。身长的一半为颈部,颈部有超过70个脊椎骨,超过任何动物。牠的小型头部里有锐利牙齿。
最早的薄片龙化石是在1868年于美国堪萨斯州发现,并由爱德华·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叙述。其他标本在北美的不同地点发现。薄片龙目前已经有许多种。在1999年,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 Carpenter)提出薄片龙只有一个种,模式种(E. platyurus)。
在1868年,科普开始架设薄片龙的化石。科普认为薄片龙应具有短颈部、长尾巴,如同蜥蜴,因此将头部装到尾巴末端上。科普在1869年八月公布了他的薄片龙重建图。这是大众首次看到薄片龙外貌,而牠看起来有长而弯曲的尾巴,类似沧龙类的尾巴
早在1870年,约瑟夫·莱迪(Joseph Leidy)便已在费城自然科学馆的会议中指出这个错误。[1]而在20年后的1890年,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在报纸的文章上指出科普的错误[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虽然马什曾经挖出数具蛇颈龙类化石,但他从未提出任何蛇颈龙类的研究。这事件成为他们俩之间交恶数年的导火线之一,这场竞争也就是著名的化石战争。
大众媒体常将蛇颈龙塑造呈颈部高举出水面、猎食空中的翼龙类。但如同大部分蛇颈龙类,薄片龙的颈椎关节无法作出头部高举出海面,也受到其颈部重量的影响。其长颈部的重量,将身体的重心保持在前肢附近。所以只有当身体位于浅水的水底时,才能同时将头部、颈部抬离水面,但这动作对于薄板龙而言相当危险。
薄片龙的头部、颈部极可能有控制方向的功能。薄板龙的游泳速度缓慢,可能以跟踪方式猎食鱼群。长颈部可使鱼群较慢发现到薄片龙。薄片龙极可能以小型硬骨鱼、箭石(类似鱿鱼)、鳞齿鱼、鹦鹉螺(软体动物)为食。薄板龙吞食小型石头以协助消化。
薄片龙被认为主要生存于开放性海域。牠们的生活方式所知有限,但根据蛇颈龙类的四肢不灵活,适合游泳的流线型身体,牠们极可能直接在水中产下幼体,类似现代海蛇。
和薄片龙生活于同时期海域的生物包括厚根齿鱼、矛齿鱼、Cimolichthys、Saurocephalus、蜥齿鱼、鳃腺鱼、乞丐鱼、剑射鱼、原金梭鱼、Martinichthys等硬骨鱼;白垩刺甲鲨、白垩鼠鲨、剑吻鲨、伪渡鸦鲨、角鳞鲨等鲨鱼;里伯龙、神河龙、海霸龙、Terminonatator、双臼椎龙、短颈龙、长喙龙、三尖股龙等蛇颈龙物种;沧龙、大洋龙、倾齿龙、海王龙、长鼻蜥龙、圆齿龙、硬椎龙、板踝龙、扁掌龙等沧龙科物种;古巨龟、原盖龟、Porthochelys、Toxochelys等海龟;鸟类则包括不会飞的水生黄昏鸟及会飞的鱼鸟,另外也有无齿翼龙、夜翼龙等翼龙[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