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伦(1897年12月21日—1969年12月25日),志希籍贯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中国教育家历史学家,“五四运动”的命名者。

Quick Facts 罗家伦, 中华民国第3任考试院副院长 ...
罗家伦
Thumb
 中华民国第3任考试院副院长
任期
1952年4月12日—1954年8月17日
首长贾景德
前任钮永建
继任王云五
个人资料
出生(1897-12-21)1897年12月21日
 大清江西省进贤县
逝世1969年12月25日(1969岁—12—25)(72岁)
 中华民国台北市荣民总医院
墓地 中华民国台北市北投区阳明山第一公墓
国籍 大清(1897年–1911年)
 中华民国(1912年–1928年)
 中华民国(1928年–1969年)
政党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配偶张维桢
Close
Quick Facts
学历
经历
著作
Close

略传

1897年12月21日生于江西进贤。父亲罗传珍在江西任官,同情革命,曾为李烈钧求情免其一死。民初,罗一家寄居南昌。罗家伦少承庭训,习读文史,四岁进入私塾,识字,接受传统教育。1911年,在南昌时就读于美教士高福绥(F.G.Gale)的英文夜校。 1914年,投考进入上海复旦公学,曾任复旦杂志的编辑,时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1917年秋,以作文满分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文科主修外国文学[2]1918年11月,傅斯年等创刊《新潮月刊,协助胡适钱玄同等文学改革运动。[1]1919年五四运动中,撰写《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为学生领袖之一。11月19日,新潮社改组罗接替傅斯年担任主编。年底,南下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 1920年秋,由蔡元培的推荐,获得穆湘玥的基金资助得到留学的机会,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历史与哲学,次年秋,因后杜威(John Dewey)的吸引转学至哥伦比亚大学深造,这一时期也认识了同在哥大求学的蒋廷黻。1922年,转赴英国伦敦大学研究院和傅斯年一同学习。1923年冬,赴柏林大学历史研究所学习。1924年,纱厂生意萧条,穆湘玥也大受影响,资助中断,留学费用改为出版界接济。1925年,进入巴黎大学,并赴牛津大学搜集中国近代史的史料。1926年春,提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计划,并由伯希和推荐进入巴黎亚洲学会。[3]

8月,回国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历史系及附中。1927年4月,蒋中正部驻扎南昌,任命罗家伦为北伐军总司令部参议、编辑委员会委员长参加北伐。8月12日,参加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的筹办,任副教务主任。蒋下野后,学校各主任也离开南京,罗即受命代理校务。1928年1月,蒋复职,继续北伐,3月,罗任战地政务委员会委员兼教育处主任。5月,济南惨案发生后,罗家伦和熊式辉曾奉命与日军交涉。6月,随北伐军进入北京,在北京招收新生后回南京。8月17日,清华学校更名国立清华大学,21日,罗家伦被任命为校长[1],期间整顿教育,裁并冗员,精简机构,罗致优师,扩建设施,卓有成效。1929年3月15日至28日,赴南京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北平被阎锡山占领,清华同学会有人发起“驱罗运动”。5月23日,罗向教育部请辞,返回南京后即随戴传贤前往河南劳军。10月,受聘前往武汉大学任教授。1931年1月,回南京担任中央党务学校教务主任,改政治学校为四年制大学,并将政校蒙藏班改为蒙藏学校,推动教育公平,培养人才。12月9日,受任为国民政府特种教育委员会委员,负责学潮、学风的整顿。1932年1月7日,参加国难会议,任筹备委员。一·二八事件后,政校西迁开封,淞沪协定后才搬回南京。9月5日,正式就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1],广揽名师,兴办学科,兴建校舍,延续南高、东大时期之校风提出“诚、朴、雄、伟”的学风,以“创造有机体的民族文化”为中大的最高使命;此后虽历经抗战西迁重庆,中大仍蓬勃发展,成长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4]1937年,推动中大新校区的建设,但因抗战爆发作罢。罗参加庐山会议后就返校组织西迁工作,11月初,中大顺利在沙坪坝复课。1939年,任三民主义青年团常务监察。

1941年8月,辞任中央大学校长,出任党政考察团团长入滇考察以备滇缅边境发生事变,12月8日任务结束后返渝。[5]1943年6月7日,任监察院首任新疆省监察使,受中央设计局之命任西北建设考察团团长出发考察[1],次年3月完成任务,此后又数次赴新疆考察。1944年春,苏俄在阿尔泰山区煽动军事冲突,罗奉命也飞至乌鲁木齐,8月29日,新疆政府改组,国民政府才终于完全控制新疆。1945年,抗战胜利后,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筹备会议代表,重访牛津、剑桥;后转法国诺曼底,经南美,中美,而重访美国。1946年2月10日,自美返回上海,旋即转往重庆。5月,政府还都南京,任党史会副主任委员。1947年2月26日,国民政府特任罗家伦为驻印度特命全权大使,和印度商定西藏事务。[6]:8298并兼世界各国驻印使节团团长。4月28日,离京赴沪,5月5日,抵达新德里。

1950年2月1日,由印度新德里到台湾,定居台北[1]担任总统府国策顾问、故宫博物院和中央博物院理事、党史会主委。1952年4月21日,就任考试院副院长。1953年6月30日,受聘为教育部简体字研究委员会委员。1954年1月,率团前往金门劳军。2月19日,出席国民大会,当选主席团主席。3月7日,当选中国历史学会理事。8月17日,考试院副院长届满卸任。1958年4月,又任国史馆馆长,至到1968年冬因身体原因辞任。1969年夏,病势渐重,12月25日,在台北荣民医院逝世。

著作

《新人生观》

《新民族观》

《科学与玄学》

《逝者如斯集》

《心影游踪集》

《国父年谱》

《黑云暴雨到明霞》

《人类良心备忘录》

《罗家伦先生文存》(共十四册,原编十二册、补编一册、附编一册。国史馆出版,1976年12月)

纪念

  • 国立中央大学志希馆(管理学院)、罗家伦讲堂
  • 国立政治大学志希楼(第一代图书馆馆址,今理学院院址)、罗家伦讲堂(指南校区达贤图书馆)。
  • 国史馆志希楼(国史馆新店阅览室)。

轶事

相传罗家伦就读北大时,曾写一百封情书追求北大校花。最初因相貌丑陋遭拒,最后这位校花开出三个条件:留洋博士、大学校长、夫妻同行必须保持相当距离,她才愿嫁。据国民党党史馆资料显示这故事为编出来的[7]

国民党党史馆的《五四名人书札》中,就有罗家伦当年所写情书,情书是用国民党专用信纸所写成。但罗家伦的妻子张维桢就读沪江大学,并非北大校花,两人于1927年11月在上海结婚,育有二女罗久芳罗久华罗久蓉则为其侄女。

罗家伦任清华校长时,送史学家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寅恪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又对罗家伦说:“我再送你一个匾额:儒将风流。你在北伐军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你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8]

李敖的1962年4月12日日记上写:“上午罗家伦、陶希圣来参观卧房,罗进即复出,陶见裸女不敢进,笑死人,陶哼了一声,罗哈了一声,真是哼哈二将。”

张幼仪在自己的回忆录《小脚与西服》中,提到在她与徐志摩离婚之后,曾经有位中国人追求过她。由于书中以“卢家仁”为音译,长久以来一直都没有人将这个中国人与罗家伦联想在一起,直到最近有学者根据张幼仪书中对这位追求者的描述,推测“卢家仁”很可能就是罗家伦本人。

从时间轴来看,当时罗家伦人在德国,极有可能与也身在柏林的张幼仪有所接触;其次,罗家伦本人最著名的就是一双毛茸茸的“熊掌”,也与张幼仪对追求者的描述相符合。除此之外,当时罗家伦和他的女朋友张维桢正因误会冷战中,也因此断了好一阵子的书信联系,极有可能在这段空窗期遇上张幼仪,进而受其吸引。不过最后张幼仪还是因为传统观念拒绝了罗家伦的追求,在这之后罗家伦又与张维桢恢复连系,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9]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