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维新是1930年代前中期(昭和战前期)日本流行的口号。

概要

从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由于昭和金融恐慌和世界经济危机导致的经济恶化,排日移民法和张作霖爆炸事件等导致国际社会的不稳定,以军部激进派和右翼团体为中心,要求明治维新精神的复兴、天皇亲政的呼声急速高涨。特别是,对反复进行政治斗争的政党政治的敌意非常强烈,而且对把天皇与外界隔绝而离开国家的元老、重臣等亲信们的憎恶也非常强烈。代表性的事件有五一五事件二二六事件

虽然因提倡‘昭和维新实现’而发生了很多事件,但其中任何一个都是为了‘昭和维新实现’的天诛,“在暗杀他之后怎么办,之后做什么。”一部分都极其缺乏具体性(通过提倡“天皇亲政”,讨论排除现在的领导人之后怎么办相当于侵犯天皇统治大权的大权私议。

例如,即使认为为了实现昭和维新,让荒木贞夫担任首相,但强迫天皇降下荒木大命本身就是谋反的逻辑)。即使把日本政治体系持续4天的2•26事件,执行者们也没有占领皇宫、向天皇要求亲政的计划(当初并没有执行到占领皇宫本身的程度)。虽然也有人期待作为新国家的领导人,被认为是事件幕后主使之一的真崎甚三郎,但由于他动弹不得,所以被排除在了梯子上。) 。

片山杜秀对安冈正笃持有昭和维新思想,但始终没有直接行动表示:安冈的锦旗革命论在其逻辑上非常过激,他始终没有背叛'锦旗革命论'。但是,如果这种革命论严格适用于现实,日本只能得出除天皇一人外不能发动革命的结论,因此,其他下级人士不能随意发动革命。[1]

战后成为主张从右开始变革的民族派右翼的基本路线和口号。

思想性和国家的想像

作为昭和维新的思想,例如,在二·二六事件中的精神领袖北一辉著述的《日本改造法案大纲》中,男女平等、男女政治参与、废除华族制度(当然也废止贵族院)、强调收入累进课税或限制私有财产、大资本国有化(财阀解体)、削减皇室财产等在当时具有进步性的政策并排并立(其中大部分由GHQ或抢占其意向的日本政府在二战后实行)。另外,据该事件的主犯矶部浅一透露,将日本的国体定义为:不是天皇的独裁国家,而是以天皇为中心的近代民主国家,并称目前处于天皇的追随独裁状态。他们认为,日俄战争和大逆事件(成为制定治安维持法的契机)之前的日本是没有感觉到社会的闭塞感、国家和国民之间的隔阂的理想国家。

北边和矶部实际描绘的天皇亲政可以解释为,在天皇身边权力被一元化,即天皇身边有议会,议会产生内阁。从天皇的亲信重臣和军阀、政党和财阀等实行独裁的言论来看,认为有必要从他们手中夺走权力,把权力还给国民。他们的思想经常被归类为国家社会主义。但是,随着废除《治安维持法》的呼声高涨,日本社会民主主义反而依赖于军部单独进行的阶级斗争、暴力革命、非法手段、行使强权。甚至反特权阶级、反财阀、甚至社会主义和日莲宗的思想也混杂在一起。

镇压二二六事件后,制定了思想犯保护观察法,强化了对主张昭和维新的政治团体和与皇道派有密切联系的宗教团体(大本等)的管制。但是,在经济政策方面,与统制派建立紧密关系,在满洲国实务第一线的革新官僚岸信介曾评价过北一辉,因此在外地也有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