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麂学名Muntiacus reevesi,英语:Reeves's muntjac),又称黃麖、麂子、黄麂,台湾称山羌、羌仔,为鹿科麂属的草食性动物,原生于台湾和中国的华中华南地区。台湾鹿科动物中体型最小的一种,体长约47~70厘米,体重在6~7千克之间,四肢细小。雄小麂有角,但很少超过10厘米,且不分叉,每年12月时头角开始生长,隔年六月掉落;雌性则无角。体背呈暗黄色,上胸体侧为灰褐色,四肢是黑褐色。其眼腺发达,远看之下犹如四只眼睛,故有人称之为“四目鹿”。[3]该动物属于可食用野生动物,为台湾原住民的传统猎物之一。

Quick Facts 小麂, 保护状况 ...
小麂
Thumb
雄性台湾小麂(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标本(国立台湾博物馆藏)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鹿科 Cervidae
属: 麂属 Muntiacus
种:
小麂 M. reevesi
二名法
Muntiacus reevesi
(Ogilby英语William Ogilby, 1839)
Close

型态

身长不及一米,雄性有短角而雌性仅有骨质隆起,在鹿科动物中公小麂的角并不特化,且保有其他鹿科动物所没有的上犬齿,靠保护色及灵敏的行动来避敌,雄性额内缘至角基内侧各有一黑色条纹,雌性则在额前有盾型班块,白色的腹部以及尾巴下方的白色也是主要特征,叫声似犬吠。[4]

与赤麂的分别

许多人会将小麂与赤麂混淆,甚至误将两者视为同一种动物,但分类学家将小麂和赤麂归为同属不同种。两者外形很相似,小麂身形较小,肤色由黄色至棕色都有;赤麂身形较庞大,一般呈红棕色。在2006年香港渔护署做大型普查,才发现在港的所谓“小麂”,全部是赤麂,不过现时在《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之内,受保护野生动物一项上仍写小麂,而非赤麂。[5][6]

分布

小麂自然分布于中国华中华南地区,另外也有人为引入的族群分布于日本房总半岛伊豆大岛千叶县)及英国德比郡以南)等地;由低海拔到海拔3,000米都有分布,从阔叶林及水源处也可找到牠们。

有2个亚种:

  • 小麂(M. reevesi reevesi),分布于华中华南
  • 台湾小麂(M. reevesi micrurus,英文名Formosan Reeve's muntjac),台湾全岛从低海拔到三千米都有分布,以阔叶林及水源处常见。此亚种为台湾特有。和水鹿梅花鹿是台湾仅有的三种原生鹿科动物[7]

习性

小麂多数独居,其领域几乎不会重叠,于一只雄性的领域中可能会有三、四只一齐的雌性。

繁殖

小麂雌性大约五个月才性成熟,开始排卵,排卵间隔约14天,每胎生一只,怀孕期七至八个月,生产后三至四天便可再受孕,不受哺乳影响,因此牠们全年均可连续繁殖。雌性怀孕会形成集体的大量怀孕周期,幼仔多数同期出生,与一般草食性动物的年周期繁殖不同。雄性小麂则约九个月达到性成熟,在换角期间仍具制造精子的生殖力,不同于一般鹿科动物。

保护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