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叶适(1150年—1223年),字正则,号水心,谥文定。温州永嘉人(今属浙江)。祖籍龙泉,后迁瑞安。南宋政治人物、学者。
淳熙五年(1178年)进士第二。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叶适与赵汝愚、赵彦逾等大臣在隆慈太皇太后支持下,迫光宗禅位予其子宋宁宗,史称绍熙内禅。
官至权工部侍郎、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与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等永嘉四灵学者友善,是南宋永嘉学派代表人物,与朱熹、陆九渊齐名。主要著作有《习学记言》、《水心先生文集》29卷、《别集》16卷。
爱国主义、实用主义和反理学是叶适主要特点。他反对当时的“和议”,在韩侂胄伐金战败时,以宝谟阁待制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捍卫江防。他讲究“功利之学”,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古之人未有不善理财而为圣君贤臣者也”。他反对当时性理空谈,对于理学家所崇拜的人物如曾子、子思、孟子等进行了大胆的批判,认定《十翼》非孔子作,指出理学家糅合儒、佛、道三家思想提出“无极”、“太极”等学说的谬论。
他发出重商的言论,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反对传统的“重本抑末”即只重农业、轻视工商的政策。他强调“道”存在于事物本身之中,“物之所在,道则在焉”。他提倡对事物作实际考察:“夫欲折衷天下之理,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
在《法度总论》中,他劝说皇帝应该以史为鉴,不应全凭惯例治理国家,亦不应刚愎自用。“出于一人之智虑不合于天下之心,则其谋愈谬,而政愈疏矣。”[1]
其主张“必尽知天下之害,而后能尽知天下之利”,全祖望《宋元学案‧水心学案上》曰:“水心较止斋又稍晚出,其学始同而终异。永嘉功利之说,至水心始一洗之。然水心天资高,放言砭古人多过情,其自曾子、子思而下皆不免,不仅如象山之诋伊川也。要亦有卓然不经人道者,未可以方隅之见弃之。干、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龂龂其闲,遂称鼎足。”有史学家认为他是南宋最后一位著名哲学家。
[编]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