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奇谭》(英语:The Jungle Book,1894年,又称《丛林之书》、《丛林故事》等,其中毛克利的故事又称《兽国异童》)是由鲁德亚德·吉卜林著作的故事集。本故事集第1次刊登在1893年至1894年的杂志上。原始的出版品包含了插图,一些由鲁德亚德的父亲——约翰·洛克伍德·吉卜林创作的绘画。鲁德亚德自出生到6岁以前,都生活在印度。此后又相继在英国生活10年,在印度生活6年半。19世纪80年代中期,鲁德亚德开始以记者身份周游印度。次年,鲁德亚德开始了返回英国的长期旅行,他途经缅甸、中国、日本、美国,再横穿大西洋,到达目的地伦敦。婚后的四年里,鲁德亚德·吉卜林选择居住在美国佛蒙特州,他在那儿写下了《丛林奇谭》的故事[1]。
概要
这本书里面的故事(并且也包含了1895年随后出版的《丛林奇谭二部曲》,包含了5个关于毛克利的未来故事)为虚构的,并使用拟人化方式的动物给予道德上的训诫。举例来说,〈丛林规律〉一节,制定了规则以保障个体、家庭和社群的安全。吉卜林加入了他所有知道的或著“关于印度丛林所听到的或梦到的”广泛事物[2]。其他读者解析这种做法可能是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做出意喻[3]。当中最为熟知的,是围绕在被印度丛林的狼群扶养之被遗忘的“人类小孩”,毛克利的3个冒险故事。其他故事中最为熟知的可能就是〈Rikki-Tikki-Tavi〉,英雄猫鼬的故事,和〈Toomai of the Elephants〉,关于年轻的大象教练的故事。科蒂克(Kotick),一只白色海豹,为了牠的族群,寻找一个可以从猎杀中活下来的天堂,在一开始就被认为是犹太复国主义的比喻[4]。在吉卜林的用心写作之下,每个故事都会承接上一个故事,并为下一个故事铺路。
《丛林奇谭》由于它的道德成分很高,这本书变成了幼童军(童军运动的儿童阶段)的启发性读物,而其中“吼声”的各种步骤更仿效狼群们的开会局面。这种全书的使用许可授权是由童军运动创始者罗伯特特·贝登堡向吉卜林请求后取得;而贝登堡原来只是请求吉卜林可否使用《金氏》里面的〈金氏游戏〉部分运用在他的计划,发展成可以提振士气,并适合城市内工人阶级小孩的计划。阿克拉,《丛林奇谭》中的狼族首领,其名称传统上被拿来称呼幼童军团的团长。
这些故事没有很正确的描述狼哺育上的生物学特征:在真正的狼群当中,只有最高级的父狼(这里指阿克拉)和母狼才有资格哺育。
衍生作品
- 电影
- 象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37年)
- 丛林之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42年)
- 兽国异童(1994年)
- 森林小王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97年)
- 兽国异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98年)
- 森林王子(2016年)[5][6]
- 森林之子毛克利(2018年)
- 森林王子开拍续集计划(2030年代内)
- 动画电影
- 兽国异童(1967年)
- 动画电影短片
- 毛克利历险记(系列)(1967-1971年)
- 电视剧
- 毛克利:丛林书的新历险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88年)
- 我的莫格利男孩(2019年)
- 动画剧集
- 动画电视短片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