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辽,即耶律淳政权[注 1],是1122年辽朝灭亡前夕耶律淳在辽南京道析津府被耶律大石等人拥立并建立的政权,后来金朝攻占燕京,北辽灭亡,国祚不足一年。亦有将之后的耶律雅里政权也归入耶律淳北辽政权的说法,二者合并记二年时间(1122年-1123年)。[4]
名称
《辽史》及《辽史纪事本末》均称耶律淳政权为“北辽”。[1][2]近代学者如李锡厚《辽金西夏史》、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等沿用史书称呼。[5][6][7]
不过,个别当代学者对“北辽”之名提出质疑。葛华廷和高雅辉在《耶律淳政权“世号为北辽”之说质疑》论证,“北辽”为宋人对辽朝的称呼,非专指耶律淳政权,与辽人称呼宋朝为“南宋”相应。以“北辽”称辽南京的耶律淳政权是元代修史人的错误理解、名不符实,以方位词称呼应以“南辽”为是,而称的上“北辽”者,应以耶律雅里政权为妥。[3]苗润博在《<辽史>探源》中提出,该政权立于辽朝南京,且位于辽朝天祚帝、耶律雅里、耶律大石等政权之南方,绝无称“北辽”之理,《辽史》的说法明显有误。认为元人在修史时大量征引史愿《北辽遗事》,元人对于书名“北辽”之实际所指早已不甚了了,且因该书大量内容记载耶律淳政权之事,于是产生了“世号为北辽”的误解。[8]尽管苗润博质疑“北辽”之名,但亦未使用或肯定“南辽”之名。邱永嘉《辽末耶律淳政权建立原因探析》从葛说不用“北辽”称呼耶律淳政权。[9]
历史
辽朝保大二年(1122年)正月,中京被金兵攻陷,天祚帝流亡夹山(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西南大青山),燕京地区与天祚帝失掉了联络,人心震动。李处温、李处能兄弟外借怨军,内结都统萧干,密谋拥立南京留守耶律淳为皇帝。召集左企弓、曹勇义等番汉百官及诸军、父老等数万人耶律淳的府第要求此事。耶律淳再三辞让也不行,只好答应。三月,百官上尊号为天锡皇帝,改保大二年为建福元年,降封辽天祚帝为湘阴王。辽朝于是一分为二。双方都使用“大辽”国号,自称是辽的法统所在,史家为了区分这两个辽政权,仍称天祚帝政权为辽,称天锡帝政权为北辽。[10]
德兴元年(1122年)十二月五日,金朝兵抵居庸关,萧德妃和耶律大石在夜间离开燕京,后投奔天祚帝,[11]金朝攻占燕京,北辽灭亡,国祚不足一年。后来,萧德妃在1123年二月二日因为谋反而被杀,但耶律大石却得到赦免。
疆域
耶律淳的北辽政权建立后,继承了辽朝南部的领土,疆域局限在今北京、天津及河北省北部一带。《辽史》记载“以燕、云、平、上京、中京、辽西六路,淳主之;沙漠以北,南北路两都招讨府、诸蕃部族等,仍隶天祚。”[12]实际上其中很多地方已经落入金朝之中,并非实际情况。
历代君主列表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