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节(1901年8月8日—1977年7月21日),原名翰香,改名节,字子植,号青松。浙江省温州府永嘉县人。中国当代历史学家,曾任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因其在政治运动中表现出的人格品质而受到后世尊敬。

Quick Facts 刘节, 出生 ...
刘节
出生1901年8月8日[1]
 中国永嘉县
逝世1977年7月21日[2]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州
国籍中国
受影响于陈寅恪
Close

生平

刘节之父刘景晨是知名学者,曾和浙籍议员坚决反对曹锟贿选总统[3]。刘节早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毕业于上海国民大学哲学系,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为该院第二届学生,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1949年初随陈寅恪到岭南大学任教。1952年10月,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刘节转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4]。后成为历史系主任。

从一九五四年起,刘节便因屡屡挨批,被迫愤而辞去系主任之职[5]。在1958年政治运动迭起,至其后文化大革命时,刘节均表现出中国传统学人的道德气节。当时,曾经有人暗示刘节,只要批判其师陈寅恪,将会很快过关,但刘节却丝亳没有退缩,甚至愿意舍生取义代陈寅恪被批判,受尽屈辱,他被要求自我批判时说到:“我的学问远不及我的老师,今天我能代替他,是我的光荣!”[1]

1962年11月在一次会议上,刘节公开提出不同于官方主流观点的阶级对抗的解释,他认为中国的历史模式跟西方的不同,阶级斗争可能曾经支配西方历史的发展,并且可以解释当代的事件,却不曾支配中国的发展。并认为不应该将阶级的概念不适当地强加于古人。[6]

刘节先生说过:“我是学孔子的,我从孔子得到好处,我不能忘恩负义。马列主义好,但我用不上,孔子的学说我用得上。开会总要发言,发言就要讲真话。我写了《怎样研究历史才能为当前政治服务》,结果就大会小会评判我。在会上我没有认错。很多人劝我退休,我相信党,所以我不怕”[7]

此外,每年过节,刘节均会拜访其师陈寅恪,即使当时政治之混局,没人敢当面接触备受批判的陈寅恪,刘节依然固我;在陈寅恪大发脾气声下,照样行下跪之礼。

刘节在1977年7月21日因喉癌病逝,享年76岁。

著作

刘节在先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等领域取得优秀的成就,其代表作品有:

  • 中国史学史稿》,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商务印书馆2020年再版。
  • 《刘节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 《刘节日记》,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

刘节撰有《〈洪范〉疏证》、《好太王碑考释》、《大诰解》《历史论》、《历史上的两种法则》、《〈管子〉中所见之宋钘一派学说》、《西周的社会性质》、《中国思想史上的“天人合一”问题》等论文,其中对碑铭考释、先秦诸子思想、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等重要历史问题方面的研究多有精义。

参考注释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