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区
隸屬於台灣新北市,位於台北盆地之西北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八里区 Bali District 旧称:八里坌 | |
---|---|
市辖区 | |
坐标:25°09′N 121°24′E | |
国家 | 中华民国 |
上级区划 | 新北市 |
下级区划 | 10里189邻 |
政府 | |
• 区长 | 林俊宏(八里区区长列表) |
面积 | |
• 总计 | 39.4933 平方公里(15.2484 平方哩) |
海拔 | 91 米(299 呎) |
人口(2024年9月)(18,123户) | |
• 总计 | 42,445人 |
• 排名 | 新北市的第17位 |
• 密度 | 1,075人/平方公里(2,784人/平方哩) |
时区 | 国家标准时间(UTC+08:00) |
邮递区号 | 249 |
户政资料代码 | 65000230 |
毗邻 | 淡水区、五股区、林口区;台北市北投区、士林区[1] |
网站 | http://www.bali.ntpc.gov.tw/ |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5年6月28日) |
八里区,旧称“八里坌”,前身“八里乡”,位于中华民国新北市西北部,台北盆地的西北端,总面积为39.4933平方公里,呈长形带状,其主要位在淡水河出海口之西侧,东北隔淡水河与淡水区相望,西接林口区,南隔观音山与五股区为邻,西北滨临台湾海峡,东邻台北市北投区、士林区。
历史
从考古遗址研究,八里自史前时代即有原住民族活跃于此,与南岛文化渊源很深。
1632年,西班牙人溯淡水河进入台北盆地,降服武𦛨湾社三大部落,规地南至竹堑(新竹市),东至宜兰,据其旧录所载,有地名“Parecuchu”,是为八里区之旧名八里窟社之译音;另传说早在公元1358年,盘据今八里地区之蕃人取名“Arieun”,是为八里坌之原名,但现也无法考证。
由于八里扼制淡水河河口南岸,背依之观音山和对岸的大屯山都是极佳的航途指标,加上八里是南崁至台北盆地中唯一有较宽之冲积平原的地区,可追溯至七千年前之大坌坑文化,引领台湾进入新石器时代。从今日大坌坑、十三行、讯塘埔、长道旧社等遗址的考古发崛中,可看到丰富的文化遗留。尤其十三行文化,乃距今1800年前至500年前时期,为台湾人进入铁器时代的代表,引领八里成为台湾考古学最热门的地区。[2] 现今八里区居民多由外地迁入,已非早期本地原住民族后代。
早期原住民族较有名的聚落有15处,但以下列5处为本区重要考古遗址:[2]
- 大坌坑聚落(约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2700年)
- 下罟大埔聚落(约公元前1330年~公元前900年)
- 长道坑口聚落(约公元前1330年~公元前900年)
- 渡船头聚落(约公元前1330年~公元前900年)
- 十三行聚落(约公元200年~公元1505年)
西班牙道明会士马丁略(Bartolomé Martínez)神父于1628年抵达淡水,在淡水河北岸淡水筑城,道明会士艾基水(Jacinto Esquivel)记载,淡水河南岸已有12原住民部落之活动,艾基水只提到其中一个村落叫做Panto(荷兰人记为Parrigon、此可能即位于今日的八里),而西班牙天神父也有在此传教。“而这些地方首领中,有一人宣称他是很久以前消失了的西班牙人之子,”可能指1582年船难的西班牙人。[3][4]
荷兰人驱逐西班牙人后更是有效的控制八里地区。其主要的社群“八里坌社”(parrigon) 平均人口数约在一百卅人左右(三十户),但因战乱之关系,族群迁徙极为频繁。清治时1716年启修的《诸罗县志》〈卷八·风俗志·番俗·杂俗〉记载:“八里坌社旧在淡水港西南之长豆溪;荷兰时后垅番歼之,几无遗种,乃移社港之东北。吞霄以上诸番,后垅最悍”。1744年启修《重修台湾府志》亦有类似记载。[5]
明郑时期虽设天兴县统辖台湾北部,实质上只是因袭荷兰人的政策,并未屯驻开发。
1683年6月明郑叛将施琅攻台,台湾开始进入清帝国统治。台湾早期发展的重点在南部,至1709年(清治康熙48年)始有泉州人陈天章、陈逢春、赖永和、陈宪伯、戴天枢等,组陈赖章垦号开垦大佳腊。东起雷厘、秀朗,西至八里坌、干脰外(关渡),南到兴直山脚(观音山),北至大浪泵沟(大龙峒)。[2]
清帝国虽有班兵半年轮戍之列,但形同虚设,加上吏治腐败,流民徒涉、盗匪猖行,尤其清治康熙五十年(1711年)刘却、郑尽心之乱,促使清国将守备移彰化由佳里与置淡水分防千总于八里,北为北台湾驻兵之始,八里成了管辖大甲以北的军事重镇,加上八里又是垦民北上入台北盆地之要冲,因此人烟渐至,1718年(康熙57年)又置淡水营守备驻防八里坌,八里逐渐繁兴。[2]
1684年(康熙23年):开始派水师至淡水河口执行海防。
1712年(康熙51年):设八里坌汛。
1718年(康熙57年):淡水河北岸设置淡水营,指挥官阶为守备。
1732年(雍正10年):移福建台湾淡水同知驻竹堑,改陞淡水营都司,添设八里坌巡检,首任巡检是鲁浩,辖下包括整个大台北以及基隆一带。
1737年(乾隆2年):绅民捐建八里坌城堡,于观音山西,周围约里许,驻巡检。[6][7]
1750年(乾隆15年):因风灾造成巡检署房屋损坏,八里坌巡检迁移到新庄公馆,此土墙便逐渐荒废,到清治末期仅存残迹。
由于清治雍正、乾隆年间移民大量涌至台北,两岸对渡频繁,由于八里系“贩洋要路”、“北路门户”,遂继鹿耳门、鹿港之后,于1790年(乾隆55年)正式升格为正口,与蚶江、五虎门对渡。口岸的设置,加上米谷及班兵的配运,短期间内的荣景,只是港道淤塞,终于迫使八里淡出历史舞台。在嘉庆、道光年间,航运与港口机能渐被北岸的沪尾(今淡水)所取代。
1860年(咸丰10年):因天津条约台湾开埠通商,淡水正式开港,成为台湾第一个国际通商港口。虽当时是“在淡水之八里坌为通商马头,对岸之沪尾设立海关”。但因外洋船舶吨位大,八里坌港淤浅难于停泊,以及迎着东北季风、缺乏腹地。终于被背风港深、腹地宽度的北岸沪尾取代。到了淡水商务蒸蒸日上带到北台湾繁荣时,两地差距已天壤之别了。
清治时期至日治初期曾为八里坌堡行政中心,下辖现今新北市八里区、林口区、泰山区全部,五股区、新庄区,以及桃园市龟山区、芦竹区部分区域。
到了日本领台后,八里几乎成了以众渔为主的穷乡,发展上也成了淡水的附乡,1920年日本政府改变了地方制度,在八里设八里庄,并在台北州下设郡,与淡水、三芝、石门一街三庄同属淡水郡辖管。虽日治时代结束之后废郡、废区,但八里在行政与居民生活上一直依赖淡水,两岸间渡轮成为八里人的命脉所在。
1945年中华民国接收台湾后,改为台湾省台北县淡水区八里乡。1950年8月台湾行政区域重新调整,裁撤县级区署,由县府直辖各乡镇。
1990年台北港选定于八里乡兴建,八里再次恢复国际商港的地位。2010年台北县改制为新北市后,改为八里区。
地理
八里区地形因素,主要是火山喷发而成的观音山,再加上淡水河以及台湾海峡的影响。以淡水河口挖子尾附近之大崁脚为界,观音山的熔岩流所形成的红土缓坡,几无平原地形。西北侧由大崁脚、挖子尾、下罟子之间,观音山西北侧与林口台地之间,有着宽约一公里多长约五公里的海岸平原,乃由淡水河口沿岸堆积沙土加上红水仙溪河口沙土冲积而成。[8]观音山系和其支脉太平山岭为主的丘陵及山地占全区面积的 69.13%,为八里区主要地形,冲积地则占30.87%。
观音山属安山岩质火山,乃八里区主要地质。观音山大约 60万年前喷发,一直持续到20万年前才停止,为台湾最年轻的火山。本区安山岩类之斑晶矿物,以铁镁矿物为主,包括橄榄石、普通辉石、紫苏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9]
淡水河是北台湾第一大河,而1927年到1948年左右,淡水河口及八里地区之海岸线呈向外扩张,淡水河之沉积物在河口地区偏淤积,致使海岸线往外扩张,且飞砂形成高约18米长3公里平行海岸沙丘。[10] 由林雪美1996年之研究可知,淡水河口海岸属风浪营力型或风浪、径流及潮汐三个营力之中混合型,淡水河口地形及输砂机制之分析应考虑风浪、径流及潮汐之影响。
但于1964年石门水库完工后,大量河源泥沙被揽阻,河口沉积物之供需平衡遭到破坏,致使八里区海岸线向内陆退缩。比对1948年与1978年的航空图,可发现30年间八里区的海岸线普遍退缩达180米,河口的挖子尾附近最大退缩量则达320米。1986年翡翠水库完工,淡水河口冲积平衡更加受到冲击,比对1978年与1992年,八里污水处理厂附近海岸退缩达150米,挖子尾附近海岸也退缩达200米。[10]
1993年淡水河南岸的台北港开始兴建,台北港的北防波堤凸出海岸1.6 km,几与淡水河口北侧之突岬齐平。所造成突堤效应阻断淡水河口沙源之往南移行,而台北港南侧防波堤海岸形成严重侵蚀,淡水河口与北防波堤间沙滩浮现,河砂淤积且海床趋于浅化。淡水河口之河道左岸挖子尾沙嘴附近,淤积日渐严重, 若强台加上与满潮时间一致时,台风暴潮可能导致洪水无法宣泄,淡水河沿岸及大台北地区形成水患。[10]
1986年建港以前,此处为侵蚀最为严重之海岸,建港后1996年至2001年间呈淤积性海域,年平均淤积量约155.8万立方米。
筑港前相较于其他区域稳定海岸侵淤量不大,筑港期间呈侵蚀现象,防波堤完工后亦呈淤积。
八里区位淡水河左岸,而淡水河为北台湾主要河川,长度158.67公里,乃台湾第三大川,平均坡降为每公里17米左右。[11] 淡水河口乃为感潮河段,每日两次之海水涨退潮,使淡水河水位随着外海潮位而变化,水流亦随着潮水作往复运动。淡水河在关渡至台北桥之间,早期河床淤浅严重,低潮及河水流量不大时常见浅滩露出水面。因关渡附近河道淤浅使海水进出淡水河之水量下降,至使淡水河的污染更形严重,以芦洲、台北桥之间为最甚。[10]
本区其余仅为中小型河川,主要为发源于林口台地的红水仙溪。另外小坑溪与荖阡坑溪为红水仙溪之支流。发源于观音山的溪流有中平溪、西门沟、乌山头沟等。而本区的枫林港溪、鸭母港溪、龙形溪、艋舺溪,上游坡度较陡,水量不大的小型溪流。
- 八里区危险水域有2处[12]
- 观海大道海域
- 老榕碉堡海域
本区东北接邻淡水河加上西北面临海,海洋性气候影响甚钜,乃高温多湿副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温夏热冬凉。观音山主峰形成良好迎风面,雨量丰沛无明显干季。
年份 | 人口 | ±% |
---|---|---|
1946 | 8,027 | — |
1951 | 8,475 | +5.6% |
1956 | 9,087 | +7.2% |
1961 | 10,076 | +10.9% |
1966 | 11,429 | +13.4% |
1971 | 13,040 | +14.1% |
1976 | 14,079 | +8.0% |
1981 | 14,860 | +5.5% |
1986 | 16,350 | +10.0% |
1991 | 17,648 | +7.9% |
1996 | 24,119 | +36.7% |
2001 | 29,624 | +22.8% |
2006 | 32,470 | +9.6% |
2011 | 35,423 | +9.1% |
2016 | 38,167 | +7.7% |
2021 | 40,178 | +5.3% |
来源:
|
根据新北市政府民政局统计,2023年底八里区户数约1.8万户,人口约4.2万人,区内人口最多与最少的里分别是龙源里与下罟里,2023年底两里人口分别为7,594人与1,729人[14]。
政治
日治时期[17]
就任年 | 日本纪年 | 姓名 | 单位名称 | 官职名 |
1920 | 大正9年 | 刘秋江 | 淡水郡役所八里庄 | 庄长 |
1925 | 大正14年 | 黄千益 | 淡水郡役所八里庄 | 庄长 |
1932 | 昭和7年 | 谷善次 | 淡水郡役所八里庄 | 庄长 |
1936 | 昭和11年 | 神谷龟吉 | 淡水郡役所八里庄 | 庄长 |
1938 | 昭和13年 | 芹泽弥吉 | 淡水郡役所八里庄 | 庄长 |
官派乡长时期
姓名 | 届数 | 任期 |
---|---|---|
郑金汉 | 1 | 1946~1947 |
张进益 | 2 | 1947~1949 |
张水来 | 3 | 1949~1951 |
民选乡长时期
姓名 | 届数 | 任期 |
---|---|---|
连金贵 | 1;3~4 | 1951~1953;1956~1964 |
张水来 | 2 | 1953~1956 |
郭永贤 | 5 | 1964~1968 |
林丰成 | 6~7 | 1968~1977 |
林清港 | 8~9 | 1977~1986 |
蔡万得 | 10 | 1986~1990 |
林尧昆 | 11 | 1990~1994 |
张恒 | 12~13 | 1994~2002 |
柯庆长 | 14~15 | 2002~2010 |
直辖市区长时期
姓名 | 届数 | 任期 |
---|---|---|
古原瑜 | 1 | 2010~2012 |
吕学记 | 2 | 2012~2014 |
庄茂坤 | 3 | 2014~2019 |
吴嘉荣 | 4 | 2019~2020 |
陈炳仲 | 5 | 2020~2023 |
林俊宏 | 6 | 2023~ |
八里区公所是新北市政府在八里区的派出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市政府综理区政的执行机关,上级业务监督机关为新北市政府。区长由市长任命,其任期为无任期保障。在区长及主任秘书之下,设有4课4室等8个内部单位[18]。
现今八里区行政范围的确立,来自于1920年,日本将台湾十二厅改为五州二厅,设八里庄属台北州淡水郡[19]:272。八里庄辖小八里坌、下罟子、长道坑、大八里坌等4个大字[20]。1946年,改为“八里乡”,属台北县淡水区[21]。1950年,裁撤区署,八里乡改直隶于台北县[19]:275。2010年,台北县改制为直辖市,八里乡改组为市辖区“八里区”,隶属新北市。八里区的行政区划辖有埤头里、顶罟里、旧城里、讯塘里、荖阡里、下罟里、长坑里、龙源里、米仓里、大崁里等10个里[22]。其中埤头、顶罟及讯塘三个里,沿中山路以西已被划为台北港特定区区段征收开发。[23]
- 新北市八里区公所
- 新北市八里区公立慈恩纳骨塔
- 交通部公路总局西部滨海公路北区工程处
- 新北市八里区卫生所
- 八里区农会
- 八里邮局(三重25支)
- 八里龙形邮局(三重26支)
- 八里渡船头邮政代办所
- 社团法人中华民国保护动物协会-八里保育场
- 全翰龙形市场
特产
- 黄金笋
- 文旦柚
文化特色
猛禽迁徙路线最后一站的八里观音山,向来是台湾重要的赏鹰地点,可观测到的猛禽种类比其他地点多,与彰化八卦山台地皆为赏鹰圣地。[24]淡水河的出海口的观音山可以观察到。
- 鹗(学名:Pandion haliaetusOsprey):俗称鱼鹰,不普遍的冬候鸟。
- 黑鸢(学名:Milvus migrans):又叫老鹰,稀有留鸟。
- 大冠鹫(学名:Spilornis cheela):又名蛇雕,台湾特有亚种,普遍留鸟。
- 东方蜂鹰(学名:Pernis ptilorhynchus):不普遍留鸟、普遍过境鸟。
- 凤头苍鹰(学名:Accipiter trivirgatus Besra):台湾特有亚种,不普遍留鸟。
- 台湾松雀鹰(学名:Accipiter virgatus):台湾特有亚种,普遍留鸟。
- 灰面𫛭鹰(学名:Butastur indicus):普遍过境鸟、稀有冬候鸟、有“国庆鸟”之称。
- 红隼(学名:Falco tinnunculus):普遍冬候鸟。
- 游隼(学名:Falco peregrinus):是隼属最大的一种,稀有留鸟、不普遍冬候鸟及过境鸟。
由于两辉安山岩多分布在观音山北侧海拔高度150~240米以上的区域,致使八里采石场多集中在牛寮埔至大堀湖一带。1931年藤泽国太郎发表有关台湾石材的研究报告,提到:“淡水石产自台北厅八里坌大八里坌庄观音山鼻仔头脚,从沪尾街经油车口渡船场来到此山脚有数个采石场”。[9]1945年终战之后,战前来台的中国石匠师有八成的返回中国,而留下者部分往三峡祖师庙继续工作,其中一位名匠即为蒋垠墙。[9]
八里观音山石,乃是台湾本岛产的石材中,唯一可媲美大陆石的庙料,早期开采打石但并没有在八里街上设置石材店,一直到1963年杨重广在八里渡船头设置了第一家石材店[25]。八里的打细石技艺就是来自台北大桥边(今大稻埕台北桥)的传承,习艺系谱分成分别是张木成、李围庭、及张俊义三个系统。前两者都是来惠安县,仅第三者是来自日本[26]。
- 日治时期八里采石场与石材材质[27]
石材名称 | 位置 | 特色 | 用途 |
---|---|---|---|
淡水石 | 台北厅八里坌堡大八里坌庄观音山鼻仔头脚, 从沪尾街经油车口渡船场来到此山脚有数个采石场 |
暗黑色两辉石安山岩。 | 墓石、臼石、石碑。 |
内岩石 | 台北厅八里坌堡观音坑庄, 观音山南面采石场。 |
淡灰色坚硬辉石安山岩。 | 为兴建总督府厅舍建筑而开采。 当时台北公园博物馆亦有使用。 |
御大礼记念树种植于日治时期,当时校长福山龙之助(当时的八里国小称为台北州海墘厝公学校)为了纪念昭和天皇登基典礼,植树并立碑纪念,经八十几年,榕树环石碑包覆而合为一体。[28]
- 1958年6月由盛清沂先生、吴基瑞先生进行调查时发现,1991年由内政部指定为二级古迹,2006年依文化资产保存法,重新指定为国定遗址。 [29]
- 1957年11月26日由台湾大学地质系林朝棨教授发现,乃台湾北部一重要史前文化遗址,1991年由内政部指定为二级古迹,2006年依文化资产保存法,重新指定为国定遗址。[30]
遗址名称 | 所属文化 | 附注:(?)表不确定所属文化[31] |
---|---|---|
八里遗址 | 讯塘埔文化 植物园文化(?) |
1945年国分直一等发现,可能位于今八里国小附近 |
长坑旧社遗址 | 十三行文化晚期 | 近年调查 |
长道坑口遗址 | (?) | 1960年盛清沂 |
下罟大埔遗址 | 大坌坑文化 | 1960年盛清沂 |
讯塘埔遗址 | 讯塘埔文化 | 1992年刘益昌 |
松子脚遗址 | 讯塘埔文化 | 1992年刘益昌 |
八里旧城遗址 | 讯塘埔文化 | 1992年刘益昌 |
公田遗址 | 讯塘埔文化、圆山文化 | 1992年刘益昌 |
大坌坑遗址 | 十三行文化中期、植物园文化 圆山文化、大坌坑文化 |
1960年盛清沂、1961年杨君实 1963年刘斌雄、1964年张光直 |
十三行遗址 | 十三行文化、圆山文化 | 1960年盛清沂、1961年杨君实 1963年刘斌雄、1990年刘益昌、臧振华 |
大崁脚遗址 | 讯塘埔文化 | 1992年刘益昌 |
西门遗址 | 讯塘埔文化 | 1992年刘益昌 |
渡船头遗址 | (?) | 1956年盛清沂 |
龙形遗址 | 十三行文化早期 | 1991年宋文薰、连照美 |
狮仔头遗址 | (?) | 1962年盛清沂 |
教育
- 新北市私立圣心女子高级中学(完全中学,含国中、高中部)
- 新北市立八里国民中学
- 新北市八里区八里国民小学
- 新北市八里区长坑国民小学
- 新北市八里区米仓国民小学
- 新北市八里区大崁国民小学
- 新北市私立圣心国民小学
- 新北市立图书馆八里分馆
- 八里龙形图书阅览室 (2024年10月22日启用,为八里地区第二座图书馆)
交通
- 北49线(荖阡坑路)
- 北50线(渡船头路)
- 北51线(下罟子产业道路)
- 北52线(观音路)
- 北53线(华富山路)
- 北54线(龙形五街)
- 龙米路-往五股、淡水、北投主要道路。
- 中山路-旧市区和往林口海岸地区干道。
- 中华路-往林口台地的主要道路。
- 八里大道-行政中心所在。
- 博物馆路-十三行博物馆所在道路。
- 商港路-台北港联外道路。
- 临港大道-台北港南侧干道。
- 三重客运
- 704(八里-捷运台北桥站)
- 704区间车(八里-捷运芦洲站)
- 927(三重-八里)※与淡水客运、首都客运联营
- 928(三重-八里)※与淡水客运联营
- 淡水客运
- 682(八里-社子)
- 878(八里-捷运淡水站)
- 878区间车(八里-马偕医院)
- 927(三重-八里)※与三重客运、首都客运联营
- 928(三重-八里)※与三重客运联营
- 红13(八里-十三行博物馆-捷运关渡站)
- 红22(八里-捷运关渡站)
- 963(八里-板桥)※与指南客运联营
- 八里渡船头-淡水渡船头
- █ 八里轻轨(规划-可行性研究中)
观光
本区南面为林相茂密的水笔仔纯林。
- 水笔暮色
- 石壁垂帘
- 侠古云天
- 彩虹龙门
位于在淡水河左岸,规划有完善的自行车道,并且可骑经关渡大桥前往淡水游览,欣赏两岸河畔美景。因命案全台知名的“妈妈嘴咖啤-八里母港店”即位于左岸自行车步道旁。
渡船头老街位于八里区米仓里渡船头淡水河沿岸,清朝年间沪尾开港通商后,带动对岸八里称之为八里坌街(俗称街仔),此地是早期八里最繁华热闹的地方,有“街仔风光”之称,沿着渡船码头两侧遍布商家,形成渡船头商圈,迄今不衰。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馆是北台湾第一座的考古博物馆,保存着千年历史的十三行人炼铁及生活遗迹。位于八里污水处理厂(十三行遗址保留区)旁。
观音山位于淡水、八里和五股间,东滨淡水河与淡水小镇相望,西临林口台地,北望无垠海洋,南接台北盆地。从树林、新庄或淡水远眺观音山,峰棱连接,仿佛一幅庄严的观世音侧面像,若从圆山天文台上远观,则又如仰躺曲膝的观音。攻达山顶为硬汉岭高612米。山区步道密布穿梭,山径溪谷四通八达,登山路线林林总总,难易不同,为热门的登山健行胜地。山上有不少名刹古寺,又可溯溪又见瀑,赏鸟眺望大屯山系列是一处丰富的自然观赏地点。[33]
- 八里开台天后宫:创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位于新北市八里区的八里渡船头附近,与西龙岩以及八里大众庙并称为八里三大古庙。今日仍是八里地区最代表性的妈祖庙,每年除了妈祖诞辰,农历10月15日也有大拜拜,和八里大众爷庙一文一武形成该乡信仰中心。
- 西龙岩:创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主祀观世音菩萨,是八里信仰中心之一,亦是旅游胜地,每年春季有许多人来此赏花。
- 八里大众爷庙:创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每年农历5月1日为大众老爷圣诞由本区各里长迎大众老爷至各里绕境,另外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由顶庒(今米仓里、大崁里)、中庒(今埤头里、顶罟里)、下庒(今旧城里、讯塘里、荖芊里、下罟里及长坑里)三庒头轮流举办放水灯及中元普渡庆典活动,为地方重要祭祀。[34]
- 八里安福宫:创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又称将军爷庙,奉祀主神为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 (又称李府将军),配祀李文将军(二将军)以及李江将军(三将军),为全台少数主祀李广将军的庙宇。
- 八里代天府奉天宫:主祀五府千岁,现址面对七星山及大屯山及正面淡水河(今之左岸公园),右侧关渡桥邻近关渡庙。
- 龟马山真庆宫:主祀玄天上帝,位于新北市八里区观音山西北山麓,背依翠绿重山,面向淡水河出海口之台湾海峡。
- 汉民祠:原为廖添丁墓,战后时期初建庙。
- 八里无极宫
- 关渡二妈回驾龙形
- 传说光绪21年(1895年)日本依《马关条约》治理台湾,关渡宫被认为是日本人认为盗匪藏匿,愤而火烧古庙。对岸的八里龙形(今龙源里)居民闻讯担心神像会被销毁,所以由林、柯、陈、谢、张姓人士协助藏匿于田间草堆之中,再移至今龙米活动中心左侧的樟脑寮敬奉,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才迎回关渡宫。因此每年农历正月廿四日为龙源里“恭迎关渡妈祖回銮绕境”的日子,龙形因无地方大庙供妈祖驻跸,自古以当地之集会所(今改建为龙米社区活动中心)为驻驾场所。回銮绕境,也是地方盛事之一。[35]
-
八里区渡船头街
-
往返淡水与八里的渡船
- 柚花香道[36]
- 米仓无限公园
公共设施
位于八里区左岸旁,原为乙种工业区,为轻微污染工业用地,后来改为文化产业发展区,是为工商用地,一片土地因政府滥发照让砂石厂进驻,规划错乱,还自称无能解决,严重公害不断发生,后来与大崁国小与校园为邻,安全也出现问题,砂石厂进驻大崁国小旁,主管机关又解释砂石炉石是为产品,发生公害至今都未解决,包括噪音空污污水等,且大卡车不遵守号志,15吨限制道路却将32吨大卡车开入,之后又新建台北港又沦为砂石港,民国100年环评决定将内陆砂石厂搬到台北港内,但至今未搬, 文化产业发展区持续扩建砂石场。
位于八里污水厂后,自从盖了台北港,八里名产孔雀蛤有大量减少的现象,并且可能对污水厂及河川造成严重影响。
位于八里区的下罟子西滨快速道路旁,该焚化炉由中兴电工负责承包,建筑系采取铝帷幕玻璃设计,烟囱高约一百五十米,垃圾处理量是一千三百五十吨,与树林焚化炉并列全国第一,其主要外观委由贝聿铭建筑师的团队所规划,展示厅山型天窗及倾卸区非对称山型弧形天窗为八里焚化炉帷幕外观的主要标的及特色,其亮丽的外观与蓝色大海相互耀映,一改民众对焚化炉的刻板印象。
民国78年,作为“台北近郊卫生下水系统建设计划”的一环而建。但由于建厂基地刚好位于十三行遗址正上方,故引发考古学界及社会大众不满声浪,成为台湾史上首起文化保存与工程建设之间的冲突事件。在政府协调后容许考古学界进行五次抢救发掘,最后于厂内保留约3000平方米之保留区,并计划于遗址旁建立博物馆(现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馆)。 因之前设计不良导致至今设备维护困难。
相关条目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