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伊比利亚棘龙属(属名:Iberospinus,意为“伊比利亚的棘”)是棘龙科兽脚类恐龙的一个属,化石出土于葡萄牙的帕波瑟科组(Papo Seco Formation),年代为早白垩世巴列姆阶。模式种兼唯一种纳氏伊比利亚棘龙(Iberospinus natarioi)于2022年发表,标本包含数个来自同一个体的零散骨骼。伊比利亚棘龙是继重爪龙、巴利沃纳猎龙及卡马利亚斯龙之后伊比利亚半岛发现的第四种棘龙类。其发现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棘龙科的地理分布起源提供了新线索,并且暗示在演化支的早期阶段,就已经至少适应了半水栖生活的证据。[1]
首批化石材料发现于1999年,2004至2008年期间进行进一步考察。标本曾于2011年归入重爪龙,[2]但后来于2019年意识到是个独特的新物种。[3]2020年6月的一次考察中发现更多材料。2022年,奥塔维奥·马帝尤斯(Octávio Mateus)和达瑞欧·艾斯察韦斯-洛佩斯(Darío Estravis-López)将其描述为新属新种纳氏伊比利亚棘龙(Iberospinus natarioi)。[1]
目前已知部位包含:齿骨碎片、牙齿、一个不完整的右肩胛骨、部分背椎和尾椎、肋骨碎片、部分耻骨、两个不完整的跟骨、一个趾骨和爪子。全部来自同一个体。是目前全世界已知最完整的棘龙科化石之一。[1]
属名Iberospinus分别取自ibero(伊比利亚半岛的)和拉丁语spinus(意为“棘”,指棘龙科细长的神经棘)。种名natarioi(国际音标:[nɑtʰɑːɽiːoʊiː])纪念正模标本发现者卡洛斯·纳塔利欧(Carlos Natário)。[1]
自衍征如下:齿骨的梅氏槽有单一孔洞、其腹缘笔直,而非像其他棘龙科呈弧度弯曲;中部尾椎侧凹处有椎板;肩胛骨前缘笔直,缺乏占据整个腹面的突出肩峰突或喙突;耻骨整条长轴的耻领(pubic apron)都很厚;耻骨近端外侧存在丘状隆起。[1]
伊比利亚棘龙下颌的齿骨拥有复杂的神经血管系统,将牙齿和外孔(external foramina)连接起来,吻部在水下时可能用作运动的压力传感器。齿骨除了使用中的牙齿,亦保存了一系列替换齿。其他身体结构(尤其在尾椎和趾骨)显示其可能适应半水栖的生活方式,如此特化的特征在某些关联的棘龙科尚未发现。[1]
伊比利亚棘龙被分类在棘龙科,位于重爪龙亚科和棘龙亚科之外。但马帝尤斯和艾斯察韦斯-洛佩斯(2022年)提到化石材料显示出某些重爪龙亚科的特征,推测彼此关系更为亲近。调整后的支序图如下所示:[1]
棘龙亚科 Spinosauridae |
|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