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可攜式儲存裝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闪存盘(英语:USB flash drive)又称随身碟,U盘。是一种使用USB协议连接电脑,通常通过闪存来进行数据存储的小型便携存储设备。一般U盘体积极小、重量轻、可重复写入,面世后迅速普及并取代传统的软碟及软盘驱动器。有时读卡器也会被归类为U盘,但这类装置的存储芯片并不是内建的,而是可以抽换的存储卡。[1]
相较于其他便携式存储装置(尤其是软碟),U盘有许多优点:较不占空间、能存储较多资料、读写速度较快、不会因刮伤或发霉而无法使用。这类的USB存储装置使用USB大量存储装置标准,在近代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macOS、Linux与Unix中皆有内建支持。U盘通常使用塑胶或金属外壳,内部含有一张小的印刷电路板,让U盘尺寸小到像钥匙圈饰物一样能够放到口袋中,或是串在颈绳上。只有USB连接头突出于保护壳外,且通常被一个小盖子盖住。大多数的U盘使用标准的Type-A USB接头,这使得它们可以直接插入个人电脑上的USB接口中。[2]
要存取U盘的资料,就必须把U盘连接到电脑;无论是直接连接到电脑内建的USB控制器或是一个USB集线器都可以。只有当被插入USB端口时,U盘才会启动,而所需的电力也由USB连接端口供给DC+5V。
自1998年至2000年,有多公司声称自己是第一个发明了U盘。还有一些不同的公司声称是他们第一个设想了或详细解释了、或制造了、或申请了专利;有的公司则声称是自己第一个在市场上销售这种 U盘。追溯U盘发展历史,在2024年全球至少有10家企业在销售U盘,包括以色列的M-system、新加坡Track、朗科优盘、鲁文易盘和韩国Flash Driver。
U盘速度会受限于U盘主控性能、双层MLC NAND性能以及所支持的USB协议。USB 2.0理论传输速度480Mbit/S,但受限于传输协议,实际速度不会超过35MByte/S。USB 3.0可以支持更高的传输速度,但受限于主控和MLC闪存性能,2013年度市面上普通USB 3.0 U盘写入速度一般不超过20MB/S。市面上一些高速USB 3.0 U盘,通过使用多通道控制器或SATA转USB控制器,配合更快的NAND晶片等技术,已超越前述的速度限制。USB 3.0 U盘若插在USB 2.0接口上,只能通过USB 2.0模式进行数据传输,但是由于USB 3.0 U盘采用了更高频率的晶振和更快速度的闪存,即便插在USB 2.0接口上一般也比普通USB 2.0 U盘快。U盘的实际传输速度,与所传输的文件亦有相关,零碎文件需要更长的传输时间。
1 | Type-A USB插头 |
---|---|
2 | USB大量存储装置控制器 |
3 | 测试接点 |
4 | 闪存晶片 |
5 | 石英振荡器 |
6 | 发光二极管(LED) |
7 | 写入保护开关 |
8 | 预留给第二颗存储器晶片的空间 |
装置的一端为一个Type-A(Type-C) USB插头。在塑胶壳内有一张印刷电路板。电路板上除了有简单的电源电路外,还有一些焊接于电路板上的集成电路(IC)。一般来说,U盘上至少有两个IC,其中较大的、离USB口远的是闪存晶片,通常采用TSOP48或BGA封装,另一个是U盘主控,供电电路和晶振有时候会被集成于该主控内部。
通常一个U盘有三个部分:
U盘也可能含有:
目前上述四种闪存差别甚大,而通常厂家不将晶片种类标出,同时,厂商常常使用生产线上检测出具有缺陷的“降级片”来制作U盘。
在2006年11月时,市面上贩售的U盘的存储容量介于32MB到1TB之间[10]。容量大小因为闪存目前的密度而被限制。不过近年来由于存储技术的迅速发展,U盘的容量也有了很大提升,市面上常有1-2TB容量的产品,比2000年代初期很多硬盘的容量都大。
U盘菜单软件有:
闪存盘在拔出电脑前,应从操作系统中移除装置(如在Windows中点电脑屏幕任务栏下方右面的“安全移除/Safely Remove Hardware and Eject Media”),等闪存盘自身的提示灯(如有)灭掉后才拔出,这样可以延长其使用寿命[17][18]。U盘处于操作状态而强行拔出,有可能导致故障。
闪存存储装置常常被拿来跟其他常见便携式的资料存储装置(例如软碟片、Zip碟片、LS-120、miniCD/miniDVD、CD-R/CD-RW与DVD-RW)做比较。
软碟是第一个普遍的文件传输介质,但它马上因为低容量、慢速度与低使用寿命而不受欢迎。目前所有的新电脑都不内建软盘驱动器,但都有USB端口;苹果电脑的iMac是第一个这样的电脑。许多扩展软碟标准的尝试(例如Imation的SuperDisk)都不成功。这是因为评价后不可靠或是缺乏给个人电脑制造商遵循的标准所致。有部分的用户使用Iomega Zip磁盘驱动器,但并没有达到在电脑上无所不在的地步。另外,容量较大的Zip磁碟(目前最大750MB)并不能在旧的磁盘驱动器上使用。除非用户随身携带外接磁盘驱动器,否则在携带资料的用途来说它们是有限制的。另外,每MB的成本也十分高昂。由于使用了机械装置,且Zip碟片存储媒体与软碟片的类似,所以Zip碟片比起U盘来说有较高的故障危险与资料丢失风险。容量更大的便携式存储媒体(例如Iomega的Jaz磁碟),磁盘驱动器与碟片的成本更高,且更不普及;但在2007年,这些技术跟软碟一样仍然有人使用。
DVD-R\DVD-RW\DVD+R\DVD+RW与CD-R\CD-RW是另一种便携式的存储媒体。与Zip和软盘驱动器不同的是,DVD与CD刻录器在现今的个人电脑系统上十分普及。CD-R只能够写入一次,而CD-RW只能重复写入约1000次,但现在的NAND闪存制的U盘可以重复写入500,000或更多次。光学存储装置通常比起闪存存储装置慢。CD也不像U盘一样方便携带。因此,CD与DVD是便宜地纪录资料的好方法,但当要对大量资料中的少部分做小改变时并不适合;这是U盘主要的优点。
有些U盘提供资料加密的功能。通常在文件系统的下层使用全磁碟加密来达到。加密功能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存取U盘上的资料;缺点则是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此U盘只能在少部分安装有兼容加密软件的电脑上使用。
有些加密软件可以不需安装即可执行。这些软件的可执行文件可以跟加密的文件一起存储在U盘上。加密的文件可以在执行微软Windows的电脑上存取。其它的U盘允许用户设置不同大小的加密与公开分区。而为了Windows、MAC、Linux设计的加密软件可执行文件可以放在公开分区中。有些较差的加密软件可能需要管理者权限才能执行并存取资料。
新款的U盘支持生物指纹功能来确认用户的身份。在2005年年中,在U盘上支持指纹功能比起标准的密码保护来说还是较贵的选择。大多数的指纹扫描装置必须依赖操作系统中的驱动程式来检验指纹,因而这些U盘就只能用在执行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的电脑。
有些厂商将U盘作为执行认证的装置之一。其方式是使用U盘内的加密密钥或是与目标系统内的软件沟通来控制敏感系统的存取权限。这些系统被设计为除非U盘被接上主机,否则系统不会运作。有些“电脑锁”被插入电脑时,表现得也像U盘一样。
所有资料保护的方式也增加了合法用户(资料拥有者)无法存取资料的风险。
U盘对大型组织来说是很大的安全性挑战。因为它们的小体积以及方便性,让没有权限的访客或是有恶意的员工能够在几乎不会被发现的情况下偷走机密的资料。在2008年,香港及澳门的多家医院发生多起闪存盘的丢失及失窃事件,引起病人隐私的危机。同样地,共享或是公共的电脑也容易被攻击者使用U盘放入恶意软件,例如rootkit或是数据包截取软件等。为了防止这些问题,有些组织禁止使用U盘,而有些电脑禁止一般用户挂载USB大量存储装置(这是Windows XP Service Pack 2的一个功能)。也有电脑使用第三方软件来控制USB的使用。也有组织使用非科技的解决办法:拔掉主机内部USB端口的连接线或干脆用树脂堵住USB端口。
部分闪存盘的控制器其实是一枚可编程微控制器,其固件可以被恶意重写,骇客通过此方式改变闪存盘的工作方式,例如将闪存盘伪装为经USB端口连接的键盘及滑鼠,并执行内建的恶意代码导致用户的电脑被骇客控制和监视、数据被偷走,甚至损坏。此类攻击最先与Black Hat USA 2014会议上展示[19],被称之为BadUSB。
目前USB闪存盘是这些装置事实上的标准名称。许多主要的厂商,如闪迪、Lexar、Kingston与经销商使用U盘来描述它们。然而,从过去到现在有数不清的品牌名称与术语来描述U盘,让厂商不容易营销产品,且顾客也不容易查找适合的产品,有些常常被使用的名字事实上是某公司的注册商标(例如disgo[2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