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
無脊椎海洋生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珊瑚,在生物分类学上被泛指为属于刺胞动物门 (Cnidaria) 珊瑚虫纲 (Anthozoa) 的一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其涵盖现代的海葵、石珊瑚、红珊瑚以及已灭绝的四射珊瑚、横板珊瑚等,故为珊瑚纲物种的总称[1]。而这个由整个珊瑚族群所构成的腔肠动物门中的纲,其下分为横板珊瑚亚纲、四射珊瑚亚纲、六射珊瑚亚纲和八射珊瑚亚纲共4个亚纲。自寒武纪爆发以来,珊瑚历经了数起大规模绝灭事件,但有大部分种类仍存延至今,被视为活化石的代表之一[2]。
![]() |

然而,人们常在商店中所看到的珊瑚,往往只是珊瑚的骨骼,那是并不具备生命活性的部分;珊瑚的生命体的部分是珊瑚虫 (coral polyp) ,其以此为基本单位,再由数个珊瑚虫经由合并形成群体,故其行群体生活。虽然,“一株”珊瑚是由若干珊瑚虫个体(polyps)形成的复体(colony),但却是一种构造简单的生命体,缺乏专门用于循环、呼吸和排泄的器官,其物质的运输主要依靠胶质体液的扩散作用进行。在珊瑚虫呼吸时,水中的氧气可以直接通过体细胞的扩散作用进入体内,无需其他辅助器官;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也直接扩散到环境中,而且由于无心脏、血管等结构,因此养分的运输须靠体液的流动,体内遍布神经网络,但无中枢神经。此外,虽然它们是动物,但通常行固着性生活且只能固着在某处,仅有少数部分能够移动其身体,而大多则无法移动。
在生长过程中,珊瑚虫不断分泌碳酸钙并形成骨骼,后代继而附在身上[3]。曾经,因为牠的此种外形与岩石高度相似,首次被古希腊人认为这是某种宝石。后来,由于 (除浮浪幼虫外) 珊瑚虫终生附于特定位置,再度被误认为植物。直至19世纪末,牠才最终被确定为动物。另外,珊瑚是珊瑚虫产生的支撑结构;虫呈圆筒型,其中央有口口相传与内腔食道相接。
特征
珊瑚石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碳酸钙 (CaCO3),以微晶方解石集合体形式存在,成分中还有一定数量的有机质。折射率为1.486~1.658,莫氏硬度为3.5~4,相对密度为2.6~2.7g/cm3,黑色珊瑚密度较低,为1.34g/cm3。性脆,遇盐酸强烈起泡,无荧光。
珊瑚是固着的动物,不能移动,并且外形像花像树,容易被误认为生长在海底的植物[4]。但实际上珊瑚的能量获取仰赖共生藻,本身无光合能力。
- 身体为圆筒形单体,或为多种形状的复合群体,终生水螅型。体内多有荧光蛋白,因此珊瑚具有不同颜色的外表。
- 口呈现卵圆或裂缝形,咽喉侧扁。部分物种外皮部分的细胞内部可以与虫黄藻共生。
- 内腔被体壁伸展的隔膜分为若干小室,隔膜上部与咽喉相连接,下部游离,游离缘有弯曲肥厚的隔膜丝,被称作肠系膜,其上有生殖腺。
- 雌雄大部分同体,少数异体。有卵同时排放的特殊生殖生态。
- 有些珊瑚外层能分泌石灰质的骨骼,在海洋中堆积成珊瑚礁。
生物学分类
近千年来,人们对珊瑚的定位一直很模糊,因为珊瑚同时具有植物和动物两者的特点。亚里士多德最初称这种生物为“zoophyta”,意思是介乎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生物。十世纪时,波斯学者比鲁尼以珊瑚能够对触摸做出反应为由,曾提议将牠们归于动物,但直到18世纪, 威廉·赫歇尔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珊瑚细胞具有动物细胞特征,牠们才被正式并入动物界。如今,全世界的珊瑚约有1500种,它们被归类为六射珊瑚亚纲(Hexacoralla)和八射珊瑚亚纲(Octocoralla)。
珊瑚的分类
生态
珊瑚可分为单体珊瑚和群体珊瑚,或以造礁能力分为造礁珊瑚与非造礁珊瑚。
珊瑚虫难以移动,只能依靠触手捕捉接近自身的浮游生物和以食物残渣为食,行为受限的珊瑚不免显得非常被动。珊瑚虫代谢时,会释放出二氧化碳以及氮、磷等,成为藻类的养分,藻类则以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和有机物回馈,彼此互利共生。由于共生藻的所在地须满足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许多珊瑚都分布在阳光可照射至的深度,约在水深200m内。虽然常见的珊瑚外表有各种颜色,但许多珊瑚虫本身却是灰白色的,其大部分色彩来自共生藻类(如虫黄藻);因应各种珊瑚虫共生藻类的不同,牠们在数亿年的演化中相互决择。当珊瑚体内共生藻数量下降时,会造成珊瑚白化的现象。
珊瑚的“生长”指珊瑚虫钙化、堆积形成骨骼。而珊瑚的生长速率十分缓慢,每年仅增长大约一公分,在生长时牠们会以分泌碳酸钙的方式形成钙质骨骼,因此珊瑚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 (CaCo3) 。有些珊瑚虫也会吸附海洋中的各种元素而形成不同颜色,故每棵珊瑚都有不同的生长纹路与颜色分布、白心等特征。[5]
温度是影响造礁珊瑚生长的限制性因素,海水中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与温度成负相关,而造礁珊瑚需要海水中具有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方能分泌骨骼。只有海水的年平均温度不低于20℃,珊瑚虫才能造礁,而其最适温度范围为22-28℃。
造礁珊瑚的主要栖息地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海域,该等地方多是阳光充足、水质清澈的浅海区,并为其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可形成包括珊瑚礁、珊瑚岛。根据世界分布图,从中可见珊瑚的生长区域多数位于纬度±10°范围之内,而在图中显示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东帝汶、巴纽、所罗门群岛之间的海域即是珊瑚生长较密区块所形成的一个三角形,人们则称其“珊瑚金三角”。此外,[6]牠们亦现于地中海、非洲红海、西班牙大西洋沿岸、澳大利亚大堡礁、日本小笠原群岛至琉球群岛海区、台湾(基隆、高雄西子湾、屏东垦丁和澎湖群岛)、南海和加勒比海等地区。
非造礁珊瑚由于无虫黄藻共生,无需充足阳光,因而分布范围较造礁珊瑚广泛。有些居住在位于上千米深的海底的深海珊瑚,其无需依靠藻类提供养分;这类珊瑚的颜色有红、紫等等,一般都是珊瑚虫本身的颜色,或因化能合成生物共生在其体内。
香港位于太平洋热带地区的北面边缘,冬季水温较低,当海流向东时会受珠江出海口影响,水质较淡,因此无庞大的珊瑚礁,祗有外港及离岛零散的珊瑚群落。整体而言,该地虽并非理想的珊瑚栖息地,但仍有12科28属84种珊瑚。[4][7]
依靠珊瑚作为栖所的鱼类更多达全世界鱼类总数的3/4,因此珊瑚礁孕育了十分庞大的生态系。
珊瑚的常见天敌是棘冠海星,其专门猎食珊瑚虫并粉碎其骨骼。
珊瑚与人类活动

CITES II
CITES III
- 瘦长红珊瑚 (Corallium elatius)
- 日本红珊瑚 (Corallium japonicum)
- 白珊瑚 (Corallium konjoi)
- 细枝红珊瑚 (Corallium secundum)
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341条1款

- 作为宝石或观赏石区分,其品种有:红珊瑚、粉珊瑚、黑珊瑚、蓝珊瑚、地中海珊瑚、日本珊瑚、喀麦隆珊瑚、中国海南珊瑚等
- 红珊瑚属于八放珊瑚亚纲,钙轴硬珊瑚目、红珊瑚科、红珊瑚属。人们见到的红珊瑚是残留的骨骼,此为红珊瑚的生物学特点。
- 生长区域:红珊瑚生长于硬底、流急、无沉积物,特别是无陆源性沉积物的水质清澈,光照度低、低温(8~20℃)海区。其中地中海红珊瑚场最适温度是10℃。
- 红珊瑚生长慢、寿命长,红珊瑚从幼虫附着后10~12年才性成熟,每年夏季产卵,其浮浪幼虫是负趋光性的。
- 红珊瑚是珍贵的宝石珊瑚,中国过去曾将其作为皇家贡品,在印度和西藏,佛教徒视红色珊瑚为如来佛化身[来源请求],他们用珊瑚来做佛珠,或装饰神像。
- 中医学认为红珊瑚可治病入药,然现行中国药典2010年版[8]及台湾中药典第二版[9]皆未收录任何珊瑚。
- 红珊瑚是名贵的装饰品和工艺原料。其中有4种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附录Ⅲ中。[10]目前内地、香港间的个人携带或贸易皆需申办CITES证书。[11][12]目前珊瑚渔船采捕之珊瑚限于宝石珊瑚。珊瑚渔船限由宜兰县南方澳渔港、澎湖县马公第三渔港或高雄市旗津渔港进出。所采珊瑚之交易,应于苏澳区渔会以拍卖、议价、标价或投标方式公开进行。[13]
珊瑚作为刺胞动物,其触手上长有许多有毒的刺胞,这是用作自身防卫和攻击其它生物的器官。在海水中若接触珊瑚,皮肤可被割伤,因而引起刺胞皮炎。此时轻者仅有瘙痒性红斑,重者(常因过敏)可在刺伤部位出现红肿,伴有剧烈的刺痒和疼痛,在不久后将会出现丘疹、水疱、瘀斑。
参考文献
参看
延伸阅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